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2.92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學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有趣的磁鐵遊戲》。這節課是大象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對磁鐵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的基礎上,透過玩磁鐵、找發現這兩個探究活動,總結出磁鐵的基本性質。進一步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將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有機結合。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夠利用器材做探究磁鐵性質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磁鐵的基本性質,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目標:樂於探究和發現周圍事物中的奧祕,意識到科學技術和社會是有機結合的,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磁鐵的性質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會用自己的話描述探究過程。

四、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總結歸納等。

五、學習方法:

動手實驗、合作交流。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各樣的磁鐵、小鐵釘、大頭針、小木塊、鋁片、硬幣、泡沫塑料、木架臺等。

七、教學過程:

本課的設計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激趣匯入、認識磁鐵

(二)實驗驗證、研究磁鐵

(三)生活拓展、應用磁鐵

(四)總結評價、內化提升

下面我來說一下每個環節的具體設計。

(一)激趣匯入、認識磁鐵

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給課堂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爲此,我這樣設計匯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我們來做一個“釣魚比賽”的小遊戲,好嗎?這樣的比賽遊戲不僅能極大調動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還透過討論“小魚爲什麼會被釣上來?”這個問題自然地引出“磁鐵”。這節課我們就來玩一玩磁鐵。板書課題:有趣的磁鐵遊戲。

(二)實驗驗證,探究磁鐵

本環節我準備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認識磁鐵

在認識磁鐵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觀察每個小組桌子上的各種各樣的磁鐵。再在小組內交流,透過這個觀察活動,學生很容易得出:磁鐵的形狀不同,顏色不同,每一塊磁鐵上面都有S、 N兩個字母。然後我引導學生給不同形狀的磁鐵起個名字,認識常見的蹄形磁鐵、柱形磁鐵、條形磁鐵。最後給學生介紹磁鐵的兩個磁極:S極、N極。

第二步:探究性質

1、玩一玩磁鐵,看有什麼新發現。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毫不吝嗇地讓學生盡情地“玩”,用時15分鐘左右。我想在這樣寬鬆開放的時空中,每組學生至少能充分地參與到一個探究磁鐵特性的活動中,找到磁鐵的一兩個特性。

2、思一思:梳理自己的探究與收穫。

活動結束後,我設計這樣一個“思一思”的環節,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組織整理自己的探究與收穫,再進行彙報,既可提高彙報研討的質量,又可培養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讓課堂經歷了一個從動到靜的過程,體現了課堂學習的節奏。

3、說一說,梳理自己的實驗發現。

我是這樣設計的:哪個小組最想說一說你們是怎樣玩的?有什麼重大發現?學生可能會彙報以下幾種遊戲及從中的發現:

(1)“給磁鐵找朋友”遊戲,發現磁鐵可以吸哪些物體,不能吸哪些物體。

(2)“接鏈遊戲”、兩極對中間”遊戲:用磁鐵的兩端與中間分別吸圖釘或大頭針,發現兩端吸的數量多,中間吸的數量少。從而知道磁鐵的兩端磁性強,中間磁性弱。

(3)“磁鐵碰磁鐵”遊戲。用一塊磁鐵的兩端分別去靠近另一塊磁鐵的兩端,發現不同的磁鐵的兩端有時會相互吸引,有時又會相互排斥。

(4)“懸吊磁鐵”遊戲。把一塊磁鐵水平懸掛起來,用手轉一轉,等到它靜止下來,發現它的方向總是指向南北。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出磁鐵的基本性質:磁鐵能吸鐵,隔着物體也能吸鐵,兩極磁性最強,同極相互排斥,異極相互吸引,可以指南北。

4、評一評:肯定學生的探究發現。

我會用讚賞的語言評價學生:同學們,剛纔你們在玩的時候發現了磁鐵的這麼多祕密,實際上這些都是磁鐵的一些性質,很多科學家費盡周折才研究出來,可我們一節課就發現了它們,而且都是重大發現,太了不起了。

透過熱情洋溢的評價,激勵學生探究的熱情,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生活拓展、應用磁鐵

學科學是爲了用科學。在總結出磁鐵的特性以後,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哪些地方運用了磁鐵的哪些特性。你會解決這些問題嗎?(課件出示)

1、星期天,小明的媽媽到河邊去洗衣服,不小心把家裏的鑰匙掉到河裏去了,你能幫他想個辦法,不用下水就能把鑰匙要上來嗎?

2、討論:這裏有一杯水,杯底掉進兩個大頭針,誰能想個辦法不接觸水把它取出來?

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繫,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此基礎上,我介紹司南,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四)、總結評價,內化提升

“同學們,歡樂的課堂總是過得很快,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麼?對於磁鐵,你還有什麼疑問?你覺得自己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怎樣?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在同學們意猶未盡的總結評價中,愉快地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

八、板書設計:

爲了更清晰地體現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我採用了圖文並茂的形式板書。這樣的板書使學生一目瞭然地瞭解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有趣的磁鐵遊戲

蹄形磁鐵 條形磁鐵

同極相互排斥 異極相互吸引 指南北

九、設計思路: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學習以探究爲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爲此,我充分利用身邊的科學現象這個源頭活水,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融入探究活動中。體驗到自己也能成爲一個發現者的自豪感。同時讓學生帶着問題離開使其感受到科學探究是無窮盡的。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是人教版數學第八冊的內容。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在生產和日常生活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基本性質得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內容的第四單元。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最後一節課,主要屬於掌握知識教學。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能正確地按需要用"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3)、使學生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3、教學重、難點

透過舊知遷移新知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理解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4、教法、學法

根據本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爲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難點,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二、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些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

1、把下面各數省略萬後面的尾數,求出它們的近似數。

9865345874131200398210

2、下面的()裏可以填上哪些數。

32()645≈32萬47()050≈47萬

問:(1)你是怎麼想的?(2)四舍是什麼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課

1、匯入新課

(1)、有時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商店買菜,電子稱上顯示價錢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們7.5元,這是爲什麼呢?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只需要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內容.(板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講授新課

(1)、出示例題情境圖。

師:同一個小數根據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說法即小數的近似數,那我們該如何求小數的近似數呢?

生:思考。

師: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同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相似,都可以根據"四捨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3、以該同學的身高爲例進行講解保留兩位小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的方法。

4、把課本上的例題以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做。

師:作必要的講解和分析。

5、總結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生齊讀)。

注意: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看第三位是舍還是入。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數,就要看小數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數。

問:1.0和1數值相等,它們表示的程度怎樣?

a、讓學生明確保留一位小數是1.0,原來的準確長度在0.95與1.04之間。

b、讓學生明確保留整數1,原來準確長度在0.5與1.4之間。

即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數1.0,它是一個近似數,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應該注意什麼?

a、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取近似數值,如果保留整數,就看十分位是幾;要保留一位小數,就看百分位是幾;......,然後按"四捨五入法"決定是舍還是入。

b、取近似值時,在保留的小數位置裏,小數末一位或幾位是0的。0應當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課本74頁的“做一做”。

獨立完成,個別上講臺演做。提問其思考的過程。

(四)、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75頁練習十二的第1題。

2、完成課本75頁練習十二的第2題。

3、把下面各小數四捨五入。

(1)、精確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確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兩位小數是()。

(五)、佈置作業。

三、說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後,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據“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裏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整節課時間比較緊張,後面鞏固練習和課小結的環節有點匆匆過場的味道,與自己曾設想的場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這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

我覺得透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爲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在今後的日子裏,還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四、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3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第一課時P80-81

二、我對教材的理解

小學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爲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透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爲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依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確定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能應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領會割補的實驗方法;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事物間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並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轉化與等積變形。

關鍵點:透過實踐——理論——實踐來突破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重點。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透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透過平時的學情觀察,我發現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並且有些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內容並不陌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 這是學生學習這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學生的認識水平存在着差異性,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和提高,也是教學中要考慮的重點。爲突破重難點,關鍵要遵循小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爲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我打算爲本節課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自制長方形框架、方格紙、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等。

三、教法設想

(一)發展遷移原則

運用遷移規律,注意從舊到新、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體現“溫故知新”的教學思想。

(二)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我打算主要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三)反饋教學法

爲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採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四、學法滲透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是爲了獲得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本節課我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透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爲來解決新問題,透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

五、教學程序設計

爲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節:

(一)巧設情境,鋪墊匯入

(二)合作探索,遷移創造

(三)層層遞進,拓展深化

(四)總結全課,提高認識

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一)巧設情境,鋪墊匯入

新課開始,我先拿出一個長方形框架,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爲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隨後我把長方形框架拉成了平行四邊形框架,並讓學生比較周長是否發生變化?面積是否發生變化?透過這些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什麼東西有關係。

爲說明面積發生變化,引出數方格求面積的方法。數方格的時候注意提醒學生先數整格、後數半格,並提示數半格的方法。透過數方格,學生很容易知道拉成後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原來長方形的面積要小了。這時我啓發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和長方形是不一樣的,不可能等於相鄰兩條邊的乘積了。那麼拉成後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爲什麼會變小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究竟和什麼有關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板書)

(二)合作探索,遷移創造

1、圖形轉換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爲分析和解決問題創造良好的條件。

由於前面在數格子時已經有同學提到用割補的方法來求面積,所以我順水推舟,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有序按照三個步驟——怎麼畫、怎麼剪、怎麼拼來說。同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拼成的長方形面積變了沒有?”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之後,請學生展示不同方法。

2、探討聯繫

彙報後,我總結了預設的兩種基本方法,並用媒體展示了過程,使學生更清楚地瞭解等積轉化的過程。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透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透過剪、拼後轉化爲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或底。接着我讓學生根據填空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3、推導公式

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透過剪、拼後轉化爲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或高,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或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並讓學生齊讀和書空。

4、驗證公式

剛纔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現在讓學生用公式計算並驗證。同時,我及時讓學生反饋用公式計算要知道什麼資訊。並讓學生比較數方格和公式計算哪種方便。培養學生用心學習觀察的情感。

5、教學例1

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積是多少?引導學生寫完整整個解題過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我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倡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而建構了學生頭腦中新的數學模型:轉化圖形——建立聯繫——推導公式。整個過程是學生在實踐分組討論中,不斷完善提煉出來的,這樣完全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把學習數學知識徹底轉化爲數學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層層遞進,拓展深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變式練習

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舉一反三,知道求高和求底的公式。

第二層:強化練習

強化公式中對高的理解,知道高是底邊上對應的高。

第三層:綜合練習

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要求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先幹什麼?

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並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第四層:拓展練習

猜一猜: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黑板報欄目,要求面積是24平方分米,那麼底和高各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數)

發散學生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幾何美的教育。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課稿 篇4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有多重》。

一、說教材

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認識,也是爲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達到懂得用數學語言描述身邊物體的質量狀態,並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發展數學思維。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3、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爲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 ,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爲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啓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爲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背一背”這個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後揭示課題,目的在於利用熟悉的遊戲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並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4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秤,瞭解盤秤的使用方法,爲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學打好基礎。

第二步:認識千克。首先透過稱兩袋鹽的質量讓學生認識1千克。然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着透過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哪個重的活動感知物體的質量與大小無關。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度的一種資訊反饋和檢驗。

第三步:認識克。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麼直觀,感覺也不會那麼清晰。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在學生對千克有了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對學生進行強烈刺激,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爲了使學生剛建立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於是又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這一練習不僅是對新知的鞏固,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的一種深化。

第四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係。透過稱兩袋500克的鹽,讓學生思考並認識兩個單位的不同與聯繫。對“克和千克”的換算公式,透過教師讀、學生聽、學生讀、大家評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在讀和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並牢牢記在心中。

3、應用新知,昇華體驗

透過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爲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創設了闖關遊戲。1、估一估物體的重量,進一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感知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不同應用。2、透過填一填鞏固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3、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操作中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昇華。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爲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但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

說課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執教的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這是古文中和精品,更是小品文中的極品,其文質兼美、感情微妙、寫法多變、短短86字之中將賞月欣喜之情,漫步悠閒之狀,人生感慨之態,貶謫悲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86字之中融記敘、描寫、抒情爲一體,情由景生,情將景現,情景交融,其寫法之高妙,實爲我們驚歎,加之本單元主題爲:與古人對話,感受古人情懷。基於上述對於文字的解讀,我確立了本文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品味作者蘊含在“閒”字裏和豐富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力量。過程方法目標:透過誦讀,體會融情於景的寫法,學習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事的從容心態。初二學生文言文雖有一定的積澱,但甚淺薄,方意疏通、文言積累仍是學習的必要前提。本文的重點是:品月色之美,體會意境之美。難點是:領悟“閒人”之意,體會作者情感。

一節好課,最難的就是確定目標及重難點,心中對教什麼有數了,環節設計自然水到渠成,結合我校“自精合練”有效課堂教學,我在自學部分主要落實了積累與應用目標,主要設計了三步,1、初讀,正音、斷句。2、再讀,疏通文意,積累詞彙。3、檢測。精講提升與合作探究部分緊扣一個“閒”字,透過“閒遊”“閒情”“閒置”三個環節探尋作者心態,感悟人格力量,體會融情於景寫法之妙,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予以滲透,得到落實,鞏固達標環節透過與古人對話,來感受古人情懷,回扣單元主題,內化和提升學生對文體的理解。這樣的環節設計,扣緊了文字,落實了目標。效果較好。

在難點的突破上,我緊抓了一個“閒”字,具體來說設定了“閒遊”“閒情”“閒置”三個環節,“閒遊”部分中透過析要素來明情節,抓關鍵詞來體會作者賞月的欣喜,對記敘要素的分析是品詞體會欣喜之情有基礎的依託。“閒情”部分中透過對寫景絕句的賞讀,來體會二人賞月時的閒情逸致。而在“閒置”部分裏結合文字對背景的穿插,體會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這樣一個“閒”字“牽一髮而起千層波”使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等諸多情感串接,將敘事、描寫、議論三種表達方式交融。難點得以突破。

在重點的突破上,我突出了一個“換”字,一是“換詞,品修辭”,二是“換象,品人格”透過換,使原本抽象難懂的句子一下子就變得具體可感了,重點凸顯明顯。

在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體現了真語文教學的三個字“讀”“品”“悟”。文言文教學應特別注重對學生讀的訓練,本節課中,以讀爲始,以讀爲終,具體來說分爲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讀正音,讀準每一個字音。第二層面,以讀斷句,在誦讀中來切分意羣。第三層面,以讀達意,透過朗讀來理解內含。第四層面,以讀傳情,用讀來領悟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情感。在注重“讀”的同時,不能忽視一個“品”字,本節課,我在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了品:一是品寫景名句,透過換詞、換象引導學生品味寫景之妙,意境之美。二是品文眼,引導學生品味“閒”字來體會作者所寄寓的多種情感。三是品中心句,引導學生品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兩人者耳。”來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另外本節課我也特別注重學生的“悟”,透過悟事悟景來悟情,悟人生感慨,體會蘇軾的豁達與從容。

綜觀這節課,我覺得不足之處反思有四點:一是教學節奏較快,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不上學習的節奏。二是教學中強加於學生的多些,自然生成的還少些。三是教學中不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四是自感專業素養和應變能力不足。這些不足,我相信自己將在以後的教學中得以很好的改進。

說課稿 篇6

諸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的說課將從四個方面展開。一說教材、二說教、學法;三說教學程序;四說教學理念。其中,理論根據將貫穿在整個過程中。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12冊8課,課題爲《色彩的明度》。本教學內容以兒童繪畫爲題材,啓發兒童進行欣賞學習,並進行創作。本課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兒童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是內容美,形式美和色彩美三者有機結合的優秀作品,由於是同齡人的作品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很適合學生欣賞、討論、評述和學習。

本人對教材的理解是:學生已經進行了四、五年的美術課堂訓練,體驗了簡單的美術創作的樂趣,這個時候安排學生欣賞同齡人的優秀美術作品,對兒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有所幫助,也可爲兒童今後的繪畫創作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本課課題《色彩的明度》,採用了兒童易於接受的描述性語言,活潑、自然、親切。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 :

1、學習色彩的明度知識,對“明度”一詞有較準確的理解。

2、掌握色彩的明度的變化的處理方法,並能在繪畫中運用,提高學生用色的造型的能力和技巧。

3、掌握色彩的明度對比知識,培養審美情操,激發學生運用豐富的色彩去創造藝術美和表現生活美。

(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1、重點:傳授色彩的明度知識,掌握色彩的明度處理方法,提高學生運用色彩的技巧,體驗色彩的美感。

2、難點:讓學生接受色彩的明度對比知識和對色彩明度進行操作,並在繪畫實踐中運用。從知識到應用是一個較複雜的轉換過程。教學中要抓住這個重要環節,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從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我在本課中,透過教師講解(理論學習)——分組嘗試(色彩感知)——分組評述(理解把握)——創作體驗(實踐領會)四個活動環節,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從看到說到畫,學生很自然就完成了知識在實踐中的轉化運用。

二、說教法說學法。

本節課着重體現學生、教師爲雙主體在教學活動中互動交流相互促進發展的和諧統一。教師作爲一個引路者,只起着帶路作用,例如當學生欣賞一幅作品時,教師用提問的方式給學生以方向(提問包含各個方面:你喜歡這幅畫嗎?這幅畫畫了什麼?這幅畫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幅畫給你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談一談,甚至可以摸一摸,聞一聞,討論討論,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同時還安排讓學生自己體驗不同工具材料作畫的不同感覺。總結爲一句話就是:困惑時給予啓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發現新知,探索新知,參與知識形成,能力形成的全過程。

三、說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欣賞匯入。學生進入教室就開始不附加任何要求的欣賞活動,可以讓學生輕鬆、快速的進入情境教學的課堂。

講授新知,理解知識。這一過程中,我充分注重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邊講解邊讓學生親自動手,感受新知識,爲下一步的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學生在感知的過程,嘗試到了探索奧祕的快樂,因此,學生都非常興奮,自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由“扶”到“放”,自主探究環節。葉聖陶先生說:“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這個環節在欣賞作品的同時,理解色彩的明度變化在繪畫中的應用。透過教師的三個引導提問,由簡單到複雜,各有側重,富有層次。整個教程中,教師始終處於客體地位,學生的自主探究被推到了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啓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同時,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對畫面內容形象的理解到對錶現特色的理解,由對錶現特色的理解到對自己感受的激發,由表及裏,從感官的運動到思維的活動。在此過程中不但讓學生掌握欣賞的基本方法,還透過引導分析,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繪畫的內容來自於生活,但是可以跟生活不一樣(高於生活),每個人都可以大膽的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表現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這也就很自然的爲教學的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全面欣賞,嘗試材料環節。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本課安排了學生兩次親身感受,加深對色彩明度的理解和把握。

個例感受,文化交流。這裏將它作爲一個例子展示,並且讓學生嘗試進行介紹,主要是讓學生有一個粗淺的視覺體會,並不強求學生的理解與認同。

創作體驗,知識深化環節。最後,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欣賞體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繪畫工具材料,進行創作活動。時間安排雖然很短,但作用只是讓學生在欣賞後再進行繪畫創作的親身體驗,讓課堂不僅僅結束在40分鐘內,而是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學生今後的每一次美術學習中去。

四、說教學理念

本節課是基於美術新課程標準而設計的。所貫徹的基本理念是:從講授中明確知識,在欣賞中開啓智慧,於評述中形成素養。即讓學生在老師的講授中學到色彩的明度的基本理論,在欣賞同齡兒童美術作品時,體會色彩的明度變化給物象帶來的美的感受;於美術創作中親自感受色彩的明度變化的奧祕;於作品評述中昇華對色彩的明度知識的理解。這個教學理念透過以下方式實現:

1、全參與學習。所有的學生都可以自由表達對某一幅作品的獨特的感受並親自嘗試。

2、全變式表達。繪畫和語言都是藝術,用語言來表達對繪畫作品的感受,同樣一幅畫,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若干種不同的表達,這也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說到畫,表達方式產生轉變,知識的掌握也自然產生深化。

以上是我對《色彩的明度》一課的理解和把握,不足之處,還請諸位領導和老師批評和指正。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解讀:

《與象共舞》是一篇略讀課文,饒有趣味地講述了泰國人與大象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展示了泰國獨特的地域文化。作者用“與象共舞”爲題,體現了泰國人與大象和諧共處,關係十分密切,大象給泰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樂趣。本文被編排在五年級下冊的第八單元,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抓住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並注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此外,作爲本冊最後一個單元的選文,對本學期注重培養的閱讀能力——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義深刻的語句等,要加以複習與鞏固。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它的選編要求和學生的情況,特制定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悠閒、鬆弛、尷尬、氣氛、感染、笨重、熟視無睹、彬彬有禮、衝鋒陷陣、翩翩起舞、搖頭晃腦”等詞語。

2.瞭解泰國的獨特風情與文化,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理解課題的深意,滲透環境保護和保護動物的意識。

3.領悟課文先概述後分述的表達方法,提高表達能力。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三、說重點難點: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目標,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瞭解大象的特點,以及大象與人的親密關係;難點是比較本文與《威尼斯的小艇》在寫法上的異同,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觸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有了新課程的明確指導,也爲了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我們決定採用以“朗讀感悟”爲主,“情境表演”和“對比閱讀”爲輔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朗讀感悟”即以讀代講,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讀——討論——感悟”的過程中,賞讀描寫大象的外表、神態、動作以及性格、善於表演等的句段,瞭解大象的特點,感悟它與人的密切關係。在弄懂課文內容的同時,能自己悟出一些有關於事物表達的方法,同時受到熱愛動物與熱愛生活的相關教育。教師引導討論交流,適時點撥小結。

“情境表演”旨在創設情境,始終使學生置身於萬象之邦人象共處的情境中,以遊客或導遊的身份,感受這種和諧美好歡樂的氛圍。同時也爲學生創設出表達自身感悟和情感的情境。

課堂上還將採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本文與《威尼斯的小艇》在寫法上的異同,透過小組討論與全班交流逐步達成共識。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我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情境匯入,讀題質疑。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爲此,我們選擇了創設情境式匯入法。

1.談話: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特別的朋友,它是誰呢?(播放大象影像)在你心目中,象是怎樣的動物?在我們國家的南面,有一個風光美麗、文化獨特的國家 ──泰國。泰國素有“萬象之國”的美稱。腿粗如柱,身似城牆的龐然大象,在泰國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徵。今天,讓我們隨作者一起來到泰國,“與象共舞”。

2.板書課題,邊寫邊提醒學生注意“象”的“舞”的寫法。

看到這個課題,同學們有什麼疑問?(什麼叫與象共舞?誰與象共舞?)

這樣,憑藉影像和教師語言的描繪,去展現人象共處的場景或奉象爲神的氛圍,使學生如臨其境,給學生一種直觀感,透過眼睛、心靈縫合時空的距離,激發學生對異國風光的好奇,激發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而結合課題,在匯入中提出疑問,激發懸念,讓學生心存疑問,在渴望探究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請同學們帶着針對課題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透過讀書又產生了什麼疑問。

2.出示“齊齊樂”反饋互動教學軟件按點一:

以下詞語讀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尷尬 彬彬有禮 氣氛

A、gān gà bīng bīng yǒu lǐ qì fēn

B、gāng gà bīn bīn yǒu lǐ qì fèn

C、gān gà bīn bīn yǒu lǐ qì fēn

嘗試用一個按點,突破多個難讀字的讀音,提高學習效率。

3.出示詞語請同學們認讀:

熟視無睹 以一當十 以一抵百 衝鋒陷陣、翩翩起舞、搖頭晃腦

悠閒 感染 鬆弛 按摩 尷尬 紳士 氣氛 芭堤雅

4、交流一下:透過讀書,你們讀懂了“什麼叫與象共舞”“誰與象共舞”了嗎?初步感知“共舞”意思和人象和諧共處。

這一環節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掃除課文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爲深入理解課文提供條件。

三)、緊扣主線,研讀課文

“人與大象的關係”是本文中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起到高屋建瓴、綱舉目張之效。學習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爲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也爲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將引導學生按照閱讀提示解決問題:在泰國,人與大象的關係是怎樣的?引導學生透過“自讀——討論——感悟” 展開教學,悟出人與大象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

首先拋出問題:在泰國,人與大象的關係是怎樣的?(和諧)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的?(這也是課文的重點)自由讀課文,劃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這時,要給學生充分自主閱讀的時間。

然後隨機引導討論交流品讀重點句段的體會和感悟。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想象自己身處這種和諧之境時的感受,補白文字的空白處,感悟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先概述後具體描述的寫法,歸納抓重點詞、聯繫上下文深入體會的閱讀方法;隨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彙報交流,隨機指導:

1.第二自然段。

“象是泰國的國寶。這個國家最初的發展和興盛,和想有着密切的關係。”

課文是怎麼具體寫的?你瞭解到泰國的大象還爲當地人做哪些事?

“馱着武士衝鋒陷陣;爲泰國人做工服役;充當旅遊大使;表演雜技,帶去歡樂……”

如果你讀的這段文字用本段的一句話來概括的話,你會選擇哪一句?

小結揭示寫作方法:先概述後分述的寫作方法。

2.第一自然段。

生彙報第一自然段,抓重點詞“熟視無睹”“悠閒沉着”“不慌不忙”體會幷讀出大象的悠閒沉着、人象二者的和諧。

3.第三自然段:

“在泰國,象與人之間沒有距離。”

近距離看大象,我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我起初那麼緊張,爲什麼一下子放鬆了?聯繫上、下句解答:

“起初我有些緊張,但看到周圍那些平靜坦然的泰國人,神經也就鬆弛了。”

“在很近的距離看大象,我發現,象的表情非常平靜。那對眼睛相對它的大腦袋,顯得極小,目光卻晶瑩溫和。和這樣的目光相對,你緊張心情自然就會鬆弛下來。”

這溫和的目光裏彷彿在說些什麼?

師:是呀,近距離看象,它是那麼平靜、溫和。看到這樣的大象,你還會害怕嗎?就像作者所寫的:在泰國,人與大象之間沒有距離。

讀書,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還要聯繫上下文深入體會,字裏行間間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對泰國大象的喜愛之情)

4.第四自然段:

象是一種聰明而有靈氣的動物。

a、會 ——會——會

b、大象爲人做按摩。如果這時你躺在地上,讓大象按摩,你會害怕嗎?爲什麼?

引導從“慢慢地、小心翼翼、尋找、伸出、輕輕撫弄”感受人與大象相互信賴。點評學法:抓關鍵詞品讀。

c、與人開玩笑。

我看到一頭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亂叫。此時,這頭大象心裏在想();當大象用鼻子揮舞完皮鞋,纔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的身邊,把皮鞋還了她。如果大象會說話,當他面對受到驚嚇的女士行屈膝禮時,他會說()

師:如果你讀的這段文字用本段的一句話來概括的話,你會選擇哪一句?

象是一種聰明而有靈氣的動物.

5.第五自然段:

看大象跳舞

從哪些詞語當中體會出人與象的和諧友好。看到這令人難以忘懷的場面,此時,你也正在與大象跳舞的人羣中,你會想此什麼?會說些什麼?

小結:我們透過讀書,體會出人與象的和諧融洽,相互信任。讓我們一起再與象共舞吧!師生合作讀最後一段。

以上重點句段,學生說到哪,教師就引到哪,隨機感悟人象共舞的美好境界和作者先概述後具體描述的寫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這樣幾個方面:

(1)象是泰國的國寶。

(2)象與人之間沒有距離。

(3)象是一種聰明而有靈氣的動物,愛與人開玩笑。

(4)看大象跳舞是一種享受。

(四)、總結拓展,感悟內化:

1.回顧課題,總結昇華

課題“與象共舞”僅僅是指人和大象一起跳舞嗎?藉此引發學生的深思,感悟人與象和諧共處的境界是多麼美好,令人愉悅。

2、對比閱讀,感悟寫法

學到這裏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喜歡作者筆下的人與象嗎?作者是怎麼讓我們喜歡上的呢?說說《威尼斯的小艇》與本文在表達上有哪些異同這處?學生髮言後歸納小結:運用了先概述再分述的方法將大象的外表、作用、與人關係等特點融合在段落中,將思想感情融入到對物的描寫之中。

3、情境表演,內化語言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鼓勵學生以導遊的身份結合課文與收集的資料,用自己的語言介紹泰國人與大象的親密關係(任選一個方面或結合全文講述均可),注意模仿課文先概述再分述的表達方法。這種在情境中複述課文的方式,旨在爲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機會,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內化文字,超越文字,重塑文字,同時,也進一步鞏固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選擇2-3個小導遊在全班交流,設定“齊齊樂”反饋互動教學軟件按點:最佳導遊我選你——1、2、3。這樣要求其他學生帶目標傾聽,邊聽邊想邊評價,培養聽的能力;聽後說說自己把選票投給1號、2號或3號小導遊的原因,培養說的能力,同時啓迪學生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

六、板書設計

27與象共舞

人 象

相互信任

和諧共處

板書設計用四段弧線將四部分文字連接成一個橢圓形,力求簡明扼要揭示文章主旨:在泰國,人與象的關係已密不可分,共同打造了獨特的“萬象之國”的風情文化,以及人象共依共存的生態圈。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線描畫: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對象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我國傳統繪畫的方式之一。線描畫的繪畫工具比較簡單,可以用勾線筆、鉛筆、油畫棒、鋼筆等,利用點、線、面來進行繪畫,既可以對物象進行細緻入微地刻畫,也可以對物象進行簡單地藝術處理;既可以進行造型訓練,亦可作爲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幼兒在簡筆畫的訓練基礎上,再進行線描畫的練習,會使其繪畫的精細方面和手眼協調方面有很大發展,不僅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同時能提高幼兒專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幼兒在欣賞、發現、感受線條美的同時,大膽進行創作,不僅能將幼兒零碎的經驗加以提煉,而且與《綱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時開展線描畫教學,能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想象-發現-表現-創造"一系列活動,有意識地鍛鍊和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展。針對本學期美術特色活動的要求,我設計了此次活動。

二、說目標

1、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黑白對比來裝飾魚。

2、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象大膽創作,發展幼兒的初步的創新能力。

3、向幼兒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教育。

活動重點: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黑白對比來裝飾魚。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創作。

三、說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海底世界》

2、畫好的線描畫作品、其他小朋友畫的線描畫魚3、白紙,黑色水彩筆

四、說教學方法:

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據《綱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1、多媒體教學法。藉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觀察欣賞演示,則更爲簡潔、生動,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本次活動設計中,我透過幻燈片的展示,讓幼兒感受到魚寶寶身上線條的紋樣美、圖案美;2、觀察比較法。觀察法即運用觀察進行教學的方法。透過觀察,幼兒既形成了準確的形體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細節特點。而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則能讓幼兒更加直觀地感受不同的創作手法帶來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動中,爲了讓幼兒直接感受點、線、面的疏密變化和規律性對裝飾效果的影響,我採用了觀察比較的方法,讓幼兒在觀察比較三幅特徵明顯的線描畫作品中,發現裝飾過於繁雜、無規律,裝飾手法單一、缺少變化都不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欣賞評價法。欣賞評價法指的是將幼兒不同特點的作品進行對比評價,肯定各自的特點。在本次活動的最後環節,我採用了欣賞評價法,在欣賞的同時圍繞兩個問題展開點評:

問題1、"你最喜歡哪個魚寶寶?爲什麼?"使幼兒在審美的同時自然地習得經驗,爲下次經驗遷移做準備。

問題2、"你是用怎樣的線條和圖案來裝飾魚寶寶的?"讓幼兒用語言將自己的裝飾意圖表達出來,達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這一環節,教師和同伴的欣賞與評價能讓幼兒體驗到活動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五、說活動程序:

共有5個環節:

1、觀看多媒體課件:欣賞海底世界各種各樣的魚的花紋,引導幼兒說出魚兒身上花紋的特點。

(匯入活動,觀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賞各種各樣的魚。)(1)教師語:在美麗的大海里,生活着許多快樂的魚寶寶,他們和魚媽媽自由自在的在海洋裏嬉戲玩耍,一會兒在珊瑚裏捉迷藏,一會兒在比賽遊戲,一會兒又湊在一起說着悄悄話,可幸福了。然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最喜歡哪條魚,它是什麼形狀的?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身上的花紋是什麼樣的?特別是對形狀怪異的魚,啓發幼兒儘可能講詳細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