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2.54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是必修1《經濟生活》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題的內容。該框在本單元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題所介紹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進一步介紹在分配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原則。同時,本框題內容涉及到國家收入的再分配,爲第八課《財政與稅收》的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在近年高考中是高頻考點,與時政結合緊密,值得重點關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識記:效率的含義、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

②理解: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③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辯證地認識和對待經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矛盾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自主學習、深入思考理解並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

②透過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精講點撥突破本節課重難點

③透過當堂檢測,讓學生學以致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透過對當前實現收入分配公平措施的理解,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增強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②透過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樹立效率意識,培養公平精神。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①重點: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依據: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重要體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握好這一問題,有利於學生全面的理解我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同時進一步提升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

②難點: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依據:高一學生的知識佔有量少,思維能力不足,對黨的政策理解起來有些難度

二、說學情

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對學習《經濟生活》中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繫的收入問題、社會公平問題充滿好奇與興趣,但是由於學生本身生活閱歷與視角的侷限性,要全面確切地理解問題是有難度的。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結構,我計劃採取以下教法和學法。

三、說教法

我主要採用我們學校正嘗試推行的高效課堂6+1模式的教學方法,高效“6+1”課堂的基本形態,是由兩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6”,是指課堂教學中依次進行的六個環節;第二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1”,謂之“練”,這是在課後自習中進行的一個教學環節,是爲遷移運用。具體環節爲:

1.導—這是課堂的起點。它包括“匯入”和“導學”兩個方面。

2.思—即自主學習、自讀深思。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自主學習,老師要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覺性,確保學生精力的集中、緊張、高效。

3.議—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透過相互交流,激活思維。

4.展-- 激情展示。小組討論之後,進入展示環節,透過問題展示,最大限度的暴露學生在學習和討論中存在的疑點、誤點、盲點,然後各抒己見,讓更多的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5.評—點評精講。這個過程是打掃戰場,在“評的環節”老師主要是釋疑解惑並補充。

6.檢—當堂檢測。這個環節,主要是檢驗本節課學生學習效果、學習目標落實如何。

7.用—鞏固遷移、學以致用。這個環節是在課外(自習課)進行的,主要形式是讓學生聯繫實際進行習題鞏固訓練,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的實現從“懂”到“會”,從“會”到“用”,它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最後環節。

這樣設計的意圖和依據:

①設計教法要從學出發。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使學生課內活動多,思維密度大。教師是導不是給,所以要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

②是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高效實現的要求。透過嘗試教學法當堂完成基礎知識教學,當堂進行思維能力訓練,當堂實現德育的滲透,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此外,在教學手段上運用導學案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直觀性。

四、說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三個方面的能力培養要求,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自主自學法、學習合作法、分析歸納法。

1.自主自學法:閱讀課本,根據我設計的學案完成其中的知識點填空題,掌握知識目標和大體的框架,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2.學習合作法:透過完成學案創設的探究問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利用基本知識突破重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3.分析歸納法:透過設疑――討論――啓發――歸納的過程,啓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有利於培養學生把握知識之間內在聯繫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6+1模式的要求,我將課堂分爲以下6個過程:

1.情景設定、目標展示

操作:幻燈匯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幻燈及學案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與重難點。

目的:幻燈匯入,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關注力。

預期效果:讓學生明確本節課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2.自學引導 、自主夯基

操作:填空題。把本課內容的關鍵知識點用填空題的形式展現,學生透過看書對所學內容有初步感知。教師巡視。

目的:透過自主嘗試,培養學生的歸納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收集資訊能力。

預期效果:學生自主學習,對課本內容有個初步的印象,並在嘗試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3.合作探究、突破核心

操作:讓學生按平時的學習合作小組形式根據所答探究問題進行分小組討論、完成學習。教師巡視並給予指導。

目的:檢查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

預期效果:透過合作互學,解決疑難問題,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4.展示結果、引導點撥

操作:小組選派代表在班內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小組解決,老師不急於回答。

目的:透過展示,讓學生提高互學、思辨的能力。

預期效果:透過學生的闡述和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對知識進行串聯、積累、加工,知識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5.點評精講、能力提升

操作:第一步:根據學生展示的結果,給予適當的評價,指出學生的亮點、盲點或錯誤點。

第二步:老師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做總結。

目的:使學生能夠展示探究結果、總結並概括學習內容。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提升學習能力。

預期效果:學生透過展示,對學習內容進行概括總結。教師透過講評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突破重難點。

6.反思歸納、練習鞏固(操作:學生完成針對教材內容的練習。)

課後實踐:聯繫當前時事,創設一個題目,讓學生利用自習課完成。

目的: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本課所學知識並且對知識進行遷移使用。

預期效果: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把課堂延伸到了生活。

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

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效率的含義

兼顧效率與公平 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當前處理效率與公平的政策措施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構想,不足和欠缺之處請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豐收的季節,且水果的品種豐富。常見的有蘋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們大小、顏色、形狀各不相同。幼兒雖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對水果的用途和營養價值等還不瞭解。家長有反應幼兒在家不喜歡吃水果,喜歡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讓幼兒形成對水果的正確認識,對水果有進一步的瞭解,激發幼兒想吃水果、愛吃水果的慾望。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着主導作用。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標爲:

1)透過瞭解水果的名稱用途,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2)感知各類水果,製作水果拼盤,品嚐水果的滋味,培養幼兒觸覺、嗅覺、味覺的能力。

3)讓幼兒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悅心情,激發幼兒愛吃水果。

根據目標,我們把重點定位於:感知水果的外形和特徵,瞭解水果的用途和營養價值。透過談話—水果分類—嘗水果—水果拼盤—運水果,五個環節有機聯繫,相互滲透,引導幼兒主動活動,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活動的難點是:幼兒要回憶生活經驗,將水果按顏色、形狀、吃法等進行分類和製作水果拼盤,主要透過小組商量和討論,自主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注重綜合性、活動性、趣味性、寓教育於遊戲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參觀過果園。

2)物質準備:蘋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個;塑料盤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籤、運水果的小筐。錄音機,音樂磁帶、投影儀。布條、小禮品若干。情境創設:水果王國,背景是各種各樣的水果。

二、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本次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援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讓幼兒透過分組交流探索的結果,分組合作製作水果拼盤,分享共同合作的過程與結果,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請幼兒爲水果分類,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徵,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動是製作水果拼盤,讓幼兒在感知和認識各種水果的基礎上,提升經驗,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製作一個有特色的拼盤。

2、交流討論法:在活動中,教師以水果皇后的身份讓幼兒動手製作拼盤。主要採用小組討論,集體討論、個別討論的形式,最大限度爲幼兒提供了寬鬆的交流氛圍。在製作完水果拼盤後,又及時的讓幼兒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投影儀上,並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與同伴一同分享製作的樂趣。

3、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了“水果王國”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現,引起幼兒的注意。並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說水果名稱、分水果、嘗水果、運水果的情境中,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積極思考,動腦,以達到個性與素質的共同發展。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

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渠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潛移默化的讓幼兒對水果產生濃厚的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讓幼兒參與水果王國的水果宴會,並透過回答問題,分水果,嘗水果,做水果拼盤,運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沉浸在遊戲的樂趣中,體驗水果王國裏的快樂。

3、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分水果,引導幼兒按水果的特徵、外形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透過協商、合作、嘗試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動中,幼兒能動手嘗試製作水果拼盤,有助於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透過對作品,進行介紹和評價,拓展了知識面,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樣子,把幼兒帶到了神祕、新奇的水果王國,引發幼兒觀察水果的興趣。並透過回答水果皇后的問題:“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們叫什麼?有什麼營養?”過度到下一環節。目標1能自然落實。

二、根據水果的特徵分類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我們爲每組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合作者、支援者。透過讓幼兒介紹,和集體小結的方式,鞏固對水果外形特徵和用途方面的認識。

三、品嚐分辨水果的味道

感知完水果的分類,幼兒就會對水果的味道產生興趣了,因此及時的提問:你們想嚐嚐這些水果嗎?幼兒透過矇眼睛品嚐水果,這樣大大增加了幼兒品嚐的興趣,這一環節充分滿足了,幼兒愛吃,喜歡吃的天性。同時滲透,水果營養多,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對人體有幫助,讓幼兒意識到多吃水果的好處。此環節主要落實目標3。

四、製作水果拼盤

幼兒已經不滿足品嚐水果了,他們蠢蠢欲動,想自己親手製作一盤可口的水果拼盤。我們在每組提供了各種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盤子等工具,讓幼兒動手操作,製作一盤有特色的水果拼盤。製作結束後,讓幼兒進行交流分享,將製作好的拼盤放在投影儀上展示,並向大家做介紹。此環節落實目標2

五、運水果

活動結束前,透過遊戲運水果,讓幼兒把水果王國的水果運回家,來延長幼兒對此活動的興趣。幼兒在吃了水果,動手製作水果拼盤後,需要運動。一個好的教學過程,是需要動靜交替的,因此,我們在最後一環節,讓幼兒動起來,用小筐將剩下的水果運回家,並以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請幼兒將剩餘的水果帶走,既是爲水果皇后幫忙的表現,又達到了運動的效果。相信幼兒對水果會產生持續的興趣,從中生成出更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活動。

說課稿 篇3

在教學目標上,主要讓幼兒感知三拍節奏規律的前提下,運動言語、肢體動作表現心跳運動,透過活動及講解使幼兒懂得保護心臟的重要意義,爲了順利完成這一系列活動,我將準備一張貼有心型圖片的節奏圖和心臟模型,並透過觀察法、講述法的教學方法,使幼兒能充分地運用感知覺來積極主動地學習,爲了進一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我將設計一個特別的指揮棒,透過手、腳、嘴、衣服的動作來表現三拍音樂節奏,充分體現綱要的教學要運用多種形式來生動活潑地展開,在操作遊戲環節中,我特准備了一段輕鬆的音樂,此處既體現了教學活動的動靜結合,又讓幼兒在愉快的心情下順利完成作品。

在活動過程中,將活動分成開始、中間、結束三部分進行。因爲是借班教學,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主要是與幼兒交流情感,在師生熟悉了之後,我才自然地引入主題。在活動的中間部分是主題的重難點的學習過程,將分爲動、靜兩方面開展。動的方面是三拍的節奏訓練,爲了讓幼兒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我將透過指揮棒的變化來加強幼兒重複練習的效果。靜的方面:透過讓幼兒在觀察心臟模型的形式,啓發幼兒討論心臟所處位置及大小功能,透過探究,比較法讓幼兒懂得了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要好好保護它,次環節我將營造互動的教學環境,讓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掌握知識。

在活動結束環節上,有意地讓幼兒將所學進一步鞏固和拓展,爲此特設了一個操作活動——我的心會跳舞。次環節我主要是運用操作法發展幼兒得手工能力,在簡單交代操作過程後,我將用一段三拍的音樂來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之後將參與活動中,與幼兒一起剪紙作品,分別貼在節奏圖上,最後以唱節奏的形式完成整個活動,以上活動的流程大致是:快樂導語、請你跟我這樣做——節奏訓練;學習三拍節奏——探究空間:心臟是怎樣的——操作遊戲:我的心會跳舞。

說課稿 篇4

1、雙腳跳2.遊戲:我們是建設者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主體教育爲指導,以新課程標準爲活動與遊戲內容爲載體,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體驗主動參與並獲得成功的樂趣。在遊戲實踐活動中掌握學習動作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自學、自練、自評及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健康第一,以學生髮展爲本”,落到實處。

二、教材的選擇與學情分析

爲了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選擇了以身體健康目標爲主的跳躍教材——雙腳跳。本課設想透過教師適當的點撥,使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透過在反覆遊戲活動中,主動探索並初步掌握淺易的知識和學習簡單的動作技能,寓學習於遊戲活動之中,寓樂於教學之中,發展學生柔韌、靈敏、協調素質,提高跳躍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雙腳起跳和雙腳落地的方法。

2、技能目標:發展學生下肢力量及彈跳能力,培養學生雙跳雙落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刻苦鍛鍊及集體協作等思想品質。

四、課的結構與組織教學

根據低年級學生興趣廣泛,模仿力強、活潑好動、喜歡遊戲等特點,在教學實施中,採用遊戲的方法,內容及組織形式,使教材的內容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激情引趣——學習新知發展個性——寓教於樂——恢復調整,四個階段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引起思維與探索的興趣,達到教與學的統一,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僅使學生學會雙腳起跳的動作,而且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體現現代教學,不僅爲學生“授之以魚”,更應爲學生“授之以漁”的改革思路。本課透過多種形式,使學生個性得以展示,情緒得到宣泄,心理得到滿足,合作得到加強,身心得到發展,在培養團結協作精神的同時,也就提高了相互關注與合作的能力與意識。

五、教法與學法的運用

在教法上,採用了因材施教、啓發誘導的方法,注意捕捉和發揮課堂上各種教育因素,以情導教。輔以歡快的音樂,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在課堂中,用小遊戲調節學生身心負荷,從而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本課的目的。

在學法上,本課採用語言激勵法、遊戲法、觀察法等進行學與練。

同時,注重設計教學氛圍和情境加強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說課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心中有他人》(板書:心中有他人)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說教材

《心中有他人》是魯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六課中的第一個框題。本課的主要講述怎樣處理好合作中的人際關係。

[能力目標]:在與夥伴、同學發生不愉快、衝突乃至爭吵時進行換位思考,能有效化解矛盾。

[知識目標]:知道每個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掌握在與夥伴、同學發生不愉快、衝突乃至爭吵時,解決矛盾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平等意識,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能夠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權利,不凌弱欺生,也不以家境、身體、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而自豪或自卑。

2、在與他人的交往合作中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寬容和相互幫助,能夠與人爲善,友善地對待夥伴、同學和鄰人。

教學重點:每個人在人格上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學習難點: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

二、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讓學生從身邊的事例入手,感悟如何交往。

教學過程:

用故事“我錯了嗎”匯入新課。

一、心中有他人

1、平等相待“你我他”

情境活動一指導學生讀楊振寧與密爾斯材料(見教材P69-70頁)

說一說:密耳斯爲什麼願意與楊振寧合作?是因爲楊振寧比他資歷深嗎?(大度、待人真誠——能平等待人)

議一議:與人搞好合作應注意些什麼?

教師講述:

要與人搞好合作,就必須做到平等待人。因爲,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基礎。

大屏幕展示名人故事:

材料:小劉的經歷...

說一說:周總理的行動說明了什麼?

教師講述:

周總理他一生:寬以待人,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誠信去贏得人的理解、尊重與支援。作爲一國之總理,他職高不居功,權大不恃強。在這個故事裏正體現了總理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崇高的精神品格!

探究討論:爲什麼說“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基礎”?

教師小結:

“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基礎”這是因爲:

①每個人都有長處,每個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②平等對待別人,別人才能平等對待自己。只有把對方看成和自己同等的人,平等相處,尊重對方的人格、利益,自覺承擔應有的責任,纔會贏得對方的好感和認同,才能與之結成良好的合作關係。

情境活動二:看漫畫,評一評。(見教材P70頁漫畫材料)

大屏幕展示:

評一評:你贊同上面漫畫中那位同學的做法?爲什麼?

第一幅漫畫:“你不行,看我的!”反映的是學生在合作交往中以大壓小、歧視他人的現象;

第二幅漫畫:“咱倆一起努力吧!”反映的是學生在合作交往中相互勉勵、共同提高的現象。

情境案例分析:請一名同學讀出(見教材P70頁下方案例)

說一說:

如果你是林冬,當時心裏會有什麼感受?

你認爲應如何對待陌生同學或比自己弱小的同學?

教師小結:

平等待人,應做到不凌弱欺生,在集體活動中每個人都不應被排除在外,因爲不論一個人是否願意參與一項集體活動,他都會把被不合理的排除看作是對自己的一種羞辱和不公平的待遇。(返回)

2、走出自我,豁達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說的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1頁正文,在書上劃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

情境活動三:(見教材P71頁材料)

說一說:

浩然與學習委員、文娛委員發生不愉快的原因是什麼?

你認爲應如何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

能否體諒他人的處境,能否尊重他人的意願,關係到與人合作的效果。因此,大教育家孔子告誡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情願做的、不接受的事,就不要推給別人,要求他人去做。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

當我們在與他人的合作中產生了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呢?

我們應當主動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問題,體諒他人的情感,在理解他人的同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那就是理解和寬容!(返回)

(2)合作需要理解和寬容(閱讀教材P72頁第一段)

議一議:※如果自己是此時的李巍,心裏有什麼感受?

※讓同學們給這個故事續寫結尾,交流。

教師小結: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寬容。善於理解別人纔會被人理解,能夠寬容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寬容。讓人不是怕人,寬容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博大的情懷,是理解人、有愛心的表現。“宰相肚裏能撐船”,理解他人、寬容他人,以豁達的胸懷原諒他人吧,你將獲得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和更多的合作伙伴。

探究討論:

當別人有意或無意傷害了你時,你打算怎樣做到理解和寬容?

教師贈言: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需要理解和寬容。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理解和寬容他人,是在與他人合作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讀一讀:

“原諒是……”,這是一位中學生寫的一首詩, 全班同學齊讀這首詩,體會理解和寬容的魅力。

情境活動五:(見教材P73頁材料)小組討論交流。

假如在生活中你遇到了下列情況,你會怎麼辦呢?

教師小結:

讓人不是怕人,寬容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博大的情懷,是理解人、有愛心的表現。和諧社會的建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願望,讓我們走出自我豁達待人,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原諒、寬容吧!

課後任務:想一想自己在合作交往中有沒有與人發生過矛盾或不愉快的事情,其原因是什麼?如果有的“疙瘩”還沒有解開,請嘗試用學過的方法解決彼此存在的隔閡。

板書設計:

心中有他人

1、平等相待“你我他”

2、走出自我,豁達待人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也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教材一開始就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讓學生初步感知角並透過例1,從三種實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礎上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說明角的特徵。然後再讓學生透過用紙來折角和用硬紙條做活動角等實踐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角,最後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角。教材這樣的安排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 角有大小,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能力目標: 透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的團隊精神;使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稱。

難點: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

四、說教學策略

角對於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學生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讓學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這一認知規律。使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維、在練習中鞏固,在合作中學習。

透過“找一找、認一認、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五、說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鐵石 、圓形紙

學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六、說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出示長方形圖、正方形圖、三角形圖後,請學生說一說下面各是什麼圖形,完後教師闡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樣的新圖形:它就是角,這節課只對它進行初步認識(板書課題:角的的初步認識)

2、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 出示學校的一角的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哪些地方有角,之後課件把校園圖中的角用明顯的紅色標識出來。

課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龍頭的圖片,再一次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哪些地方有角 並把物體表面上的角請下來,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三個角,說說你發現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討論。這裏讓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小組討論後彙報並引導學生得出:他們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兩條線,這時教師教師在課件上以一個角爲例,告訴學生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頂點,直直的兩條線叫角的邊。也許在課的開始,學生對於自己所認識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數學性的,然而在這時,學生透過觀察、比較,這時候學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確的表象。

接下來請2個學生上來指指屏幕上的另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

總結: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答案板書出來。

(2)判斷“練習中的第一題”

找一找,下面哪些圖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讓學生判斷,不是角的說說爲什麼不是角。(這個環節的目的也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訴孩子們,其實,不光在這些圖片中有角,我們的身邊,有好多角陪伴着我們。教師先以黑板面上的角爲例示範指出,再請學生在教室裏找一找並和同桌說一說,看看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並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學生小組活動後請若干學生向全班彙報找到的角,並指出頂點和兩條邊。

教師闡述:一間教室就有這麼多的角,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角更多了,你們課後可以再去生活當中找找。

這一環節讓學生鞏固了數學中的角後,讓學生回到生活,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更理性地找角,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了孩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和能力,也讓孩子有了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折角

當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後,讓學生折角,把準備好的紙,在教師的引導下折出自己喜歡的角。然後讓學生觸摸角並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這過程能讓學生從視覺感受的方式過度到觸覺感受,進一步

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4、活動角

讓學生把手上的活動角變得大點怎麼變?再變大點怎麼變?變小點怎麼變?再變小點怎麼變?如果把做好的角的邊剪掉一點,角的大小變了嗎?如果把角的邊延長一點,角的大小變了嗎?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並把結論板書。(這一環節,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的認識,初步感知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並透過實踐操作、體驗、思考、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5、動手畫角

教師闡述:你們剛纔認識了角,也會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畫一個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師先示範畫一個角,強調要用尺子畫,再讓學生嘗試畫角。教師進行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待學生完成之後,請幾名同學在幻燈片下向全班展示畫好的作品,其他學生對其作品進行評價。

6、小結

(1)小朋友,這一節課的內容講完了,透過這一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小朋友透過這一節課對角進行了一番初步認識,其實,在角的世界裏還有很多祕密我們沒有發現,下節課我們再來繼續探究它的祕密。

7、作業佈置

說課稿 篇7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歡歡喜喜過新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課的內容。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滲透理念,設定目標。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歡歡喜喜過新年》這一課的內容集開放性、綜合性、情感性爲一體。教材以學生最熟悉、喜慶的節日——春節爲切入點,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幸福明天的追求。這節綜合活動課,我打破單一、呆板、嚴肅的課堂模式,努力創造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自然,學得快樂,真正成爲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爲以下三個:

1、知識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體會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

2、情感目標:透過感受過年的歡快和喜悅,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向學生滲透重視親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訊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別,分析能力。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了解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挖掘過年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爲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情境教學與反饋資訊相結合的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在討論交流中學會合作學習。

(二)運用理念,精心設計。

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多媒體《過年》片段,同時學生聆聽着熟悉的旋律《新年來到》,一下子教室裏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我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喜歡過年嗎?爲什麼喜歡過年?”學生的回答很積極,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2、暢談春節,明理激情。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我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悟,讓其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課前,我讓孩子們收集過年用過的小飾物、用具、照片等,活動中讓學生展示交流,同時把音像教學資源引進課堂,給學生營造出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靜能動的教學環境,使教學活動生動化,形象化,多媒體資源中的《過年》圖片的介入,激發學生暢談在過年的衆多風俗習慣和慶祝活動中,你覺得最有趣的是什麼?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同學們在交流中全面地瞭解了當地過春節時的習俗,隨機播放過年習俗如貼年畫、貼門神、剪紙、、、、、挖掘出過年的文化內涵。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一些辯論題供學生辯論:過年要不要放鞭炮?收壓歲錢好不好?從而體會到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

3、主體參與,多向互動。

《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學科課程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它倡導動態的、建構性、過程性的知識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不再是監督,控制學生活動的人,而應該是學生可信賴的支援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這節課我打破學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動爲載體,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情節,營造開放、寬鬆、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多向互動貫穿課的始終。

說課稿 篇8

大家好!我是來自渠縣涌興鎮第一中心小學的楊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二課時。這篇課文選自: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我的說課內容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領悟課標精神,深挖教材內涵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書信類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緬懷了爲維護和平而犧牲的父親,並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發出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它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與世界因戰爭帶來的不幸有機的結合起來。引起了讀者感情的共鳴。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齡段的孩子接觸事物直觀、具體,喜歡透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生活,文中內容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學生自主感悟和平與戰爭兩個對峙性強的不同概念還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礎。但我充分運用豐富的遠程教育資源和孩子們充分的課前準備,可以讓孩子建立起和平與戰爭的立體空間,感悟課文內涵,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訓練的重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上堂課學生已完成生字新詞的學習,初步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認知目標:

理解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從小放眼世界,關注國際社會、關注國際局勢,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標:

提高利用課外資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同時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重點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理解“嬌嫩的‘和平之花’”的深刻含義,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是本堂課的難點。

第二部分:科學運用媒體資源,指導學生學習

一、教學策略

1、重難點解決方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是這樣來解決本堂課的重、難點的。

⑴ 運用運教資源,營造學習氛圍:

遠程教育資源可以創造層面豐富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形象化,表現手法多樣化,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方刺激,從面創設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從而消除聽課者的疲勞,提高教學效率。

⑵ 依託情感,精讀細悟:

語文教學必須依託於情感,而讀則是加深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讀中感悟的教法。透過學生自由讀、品讀、指讀使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透過學生的評讀、賽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從而實現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透過老師的引讀與範讀渲染氣氛,再現文中感人至深的場景,爲突破重點做準備。

⑶ 創設情境,進出文字:

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創設“找身邊爸爸優點”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進出文字,放飛思想,突破重點。

⑷ 收集資料、積累感知:

由於文中內容距離現實生活太遠,孩子們在和平的環境中,對於戰爭缺乏深入瞭解,所以,我讓孩子們在課前收集本課的相關資料。透過資料的累積和展示,激發情感,拓寬視野,幫助孩子們較爲深入地瞭解戰爭、理解戰爭的災難性,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2、個性發展策略:

孩子們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透過、課前收集──讀中感悟──情境創設──思維擴散這一系列的個性發展策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步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參與的學習中去感悟。

二、媒體環境構思

1、透過遠程教育資源上本課關於戰爭的圖片以及關於和平的音頻資料,讓學生不斷穿梭於戰爭與和平的時空,感悟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

2、透過課文範讀,指高孩子們的朗讀興趣與能力。

3、透過屏幕展示重點朗讀句子,讓學生重點探討和領悟。

4、透過音樂的薰陶,讓孩子們感悟和平帶給世界的祥和與寧靜。

三、課堂評價方式

透過課堂提問、合作實踐、課堂辯論、小組討論、小組交流等多種課堂評價方式,讓學生對作者父親的品格、戰爭的殘酷性以及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進行多角度多層次自評、互評、點評。

第三部分: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優化教學過程

根據前面的教學準備,本堂課我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小學生因情感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難以“入境”。因此,我採用了“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

首先我播放以下課件(課件1~4),請孩子們仔細觀察圖片,讓他們同今天的幸福生活作比較,說出自己的感想、並互相交流。目的是利用課件的直觀、形象性等特點把孩子們引入到本篇課文的深入學習之中。

然後孩子們默讀課文,仔細品味,讓孩子們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畫下來。(這個環節大概要7分鐘)

二、多方朗讀,讀中感悟

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精髓。整個課堂要扣讀導悟,所以我這堂課要以學生有感情的讀爲重點。

在這個環節裏,首先,我讓孩子們欣賞課文範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模仿讀出來。再讓他們相互評價讀得怎樣,從而運用課件視聽結合的優點提高孩子們朗讀和鑑賞能力。

接着我出示課件,讓孩子們朗讀這些個子,並問孩子們從中知道了什麼?讓孩子以此感受作者對父親深刻的懷念。再用這段文字進行朗讀比賽,同時我給予點評,從而提高孩子們朗讀的能力。然後我提出:“爸爸的嘴張着彷彿在說什麼?”這一問題,讓孩子們聯想,然後由我引讀這段文字,目的是讓孩子們體會爸爸寧死不忘和平的精神,引發孩子們情感上的共鳴。

接下來我再出示下面兩個句子,讓孩子們自由讀,體會兩者異同。並讓他們自由發表意見。同時提出問題讓孩子們思考:“如果自己有這樣的爸爸,會覺得怎樣?”讓孩子們去發現爸爸的優點,讓他們產生自豪感。接着,我指導孩子們用自豪的語氣讀一讀。比一比誰讀得最自豪。讓孩子們在反覆的朗讀中去感悟。

孩子們的情緒在這時都很高漲,最後我提出“爸爸是一個樣的人?”這一問題。讓孩子們對文中父親作出評價,我再適當地予以補充。這個環節我透過屏幕展示重點朗讀句子,讓學生採用多種讀法去探討和領悟。也可以消除孩子們聽課的疲勞。(本環節需要15分鐘左右)

三、拓展實踐,昇華情感

本堂課以培養孩子們探究性閱讀能力爲主,爲了拓寬孩子們的視野、加深孩子們的情感體驗,接下來我設計了拓展實踐、昇華情感這一環節。

首先,出示課件,抽孩子朗讀這段文字。提出這兩個問題引發思考,接着,讓孩子們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舉出世界上不太平的事例。提出“面對戰爭你想說什麼”這一問題。讓孩子們小組討論後做出回答。從而讓孩子們把課內、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加深體驗。

緊接着我出示收集的圖片(21~22),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戰爭中兒童們的苦難。出示課件詩歌《地球的呻吟》讓孩子們朗讀。並提出問題讓孩子們思考:看着戰爭中和你年紀相仿的孩子,聽着《地球的呻吟》爲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應該怎樣做呢?給孩子們留獨立思考時間後再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交流、討論、彙報。

最後在課件《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聲中引讀這個句子,讓孩子們感悟和平帶給世界的祥和與寧靜。本環節我讓孩子們在音樂和圖片中感悟,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重要性。起到昇華情感。突破教學難點的作用。(這個環節我控制在12分鐘左右。)

四、檢測目標,作業設計

讓孩子們給深受戰爭苦難的小朋友寫一封信。先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說,然後請孩子們以書信的形式寫出來。目的是讓孩子們掌握書信的格式。也是對文字的昇華。起到測檢目標的作用。(這個環節需要6分鐘)

五、板書設計

本課從讓學生“小眼看小事,放眼觀大局”的角度來設計的板書,板書不同的角度重點把握了“要和平,不要戰爭”的精髓。

【教學後記】

在我設計的這課堂中,我以孩子的讀做爲導線,用不同形式的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以讀導悟,化繁爲簡,變花爲實。使整個課堂有張有弛,環環相扣。而遠程教育資源在本課就尤如爲學生插上了聯想的翅膀,讓學生不停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時空中穿梭,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本課教材內涵。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予以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