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說課稿1.05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生物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範文集合六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開花和結果》。下面,我將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與反思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設計理念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遵循面對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事情開始,強調生物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的關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生物不僅使學生了解生物的奧祕,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爲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節課知識點清晰,內容看似簡單,但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透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4、教學難點: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於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親自解開其中的奧祕,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爲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四、說教法

根據學生的以上特點,以及教材的結構,我將教學方法定爲如下:

1、在第一部分花的結構中,我大膽地使用了探究性試驗,我認爲生物教學中,教師有責任爲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透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進而達到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達到對花的結構這一知識點的掌握、

2、在第二部分傳粉和受精中,傳粉的過程比較直觀,我主要採用談話法,講授法,同時打出圖片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進而理解傳粉。而受精這一過程比較抽象,我主要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變抽象爲具體,進而易化難點。 3、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比較熟悉,我主要讓學生對比花和果實種子的圖片,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裏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五、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則主要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上的探究活動,共同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1、花的結構

教師首先打出《十大名花》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問題“爲什麼開花後一定會結構呢?花和果實到底有什麼關係?”那就從花的結構開始研究吧,從而引入“花的結構”這一部分的學習。

然後,學生以4個人爲單位,對照課本上的圖片,對百合花進行解剖,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本活動使學生在合作的探究的基礎上認識花的結構。 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透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再透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2、傳粉和受精

用教授法引出傳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就是傳粉。指導學生閱讀書本中材料來了解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用課件對比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區別,再用幻燈片播放出圖片讓學生正確判斷出蟲媒花和風媒花,然後創設情境:“如果遇到陰雨天,蟲和風的作用就不大了,會出現缺粒現象,該怎麼辦呢?”從而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課本中將人工輔助授粉安排在第三部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中講授,爲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我將其安排在傳粉這一部分來講解。

受精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首先利用放大的子房縱剖圖複習前面剛學到的雌蕊的結構,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一個結構上的認識基礎。然後再讓學生觀看受精的過程,首先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它能夠讓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有個理性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在以上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受精的過程,最後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描述受精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在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一部分,學生對花和果實種子都很熟悉,他們可能不能明白展開的花是怎麼樣跟果實和種子扯上關係的。因此我主要在大屏幕中放出花和果實種子的對比圖,讓學生透過對比分析進而明白花的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裏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從而掌握這一知識點。

七、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這節課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觀察──探索──整合”的教學法,由創設情境入手,透過親自動手實驗、小組互動交流,得到問題的答案,再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整合,讓學生掌握本課的知識,各種能力得到充分鍛鍊、

2、不足之處

本課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知識點比較多,活動多,教師需要很好地駕馭課堂,控制好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探究時,有些學生喜歡探究,在參與教學中表現得活躍、主動,但有些學生卻不喜歡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組討論和合作時,總幹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較難以控制,在這一點上本人做得還不夠。因此,今後要下功夫瞭解每一個學生,要儘可能爲所有學生創造一個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要善於引導、善於鼓勵。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組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羣體、生態系統等,本模組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爲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並且爲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爲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提供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羣、種羣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舉例說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羣基因頻率的變化。透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資訊的能力,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能力(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爲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說重點

①種羣、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初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進程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說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並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一定的難度。②種羣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範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內容(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說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於基因庫本身較爲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說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透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說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形成進化論的觀點,知道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說,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因此本節課將採用以啓發式教學爲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透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資訊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獲取資訊素養。

2、說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主要以啓發式教學爲主,適當地加以講授,並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說學法

爲啓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着重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採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過程

1、透過上節課內容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匯入教學2、具體舉例幫助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可以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衝突開始,透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只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羣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羣體就是種羣。

問題1:怎樣的一羣生物個體可以稱爲種羣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羣有何區別呢?

透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羣","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羣",試着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羣的幾個要素(①一定區域,②全部③同種),透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羣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羣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並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麼特徵?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羣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羣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爲什麼要提出並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透過具體種羣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髮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羣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爲什麼?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羣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他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羣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閱讀樺尺蠖種羣變化和抗青黴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繫,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這裏,假設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於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羣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可以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羣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可以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同,但計算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後,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關於"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於爲什麼如此定義物種可以不深究,()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說明並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後,教師可以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並沒有形成新物種的原因,並透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羣之間和種羣內部個體之間,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形成。什麼因素可以阻止種羣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後,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類型。然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後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況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羣,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於"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以學生自學爲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複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作用。

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於《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透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係。

透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透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瞭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

本章透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透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透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透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鬆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嚥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齶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爲( )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由_______和________組成,後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場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少對肺的刺激。

作業:書46頁練習題1、3。

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不僅加深了對生物圈的認識,還爲後面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另一個就是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呈現方式也直觀,前者是透過圖片以及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事例歸納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後者是一個探究實驗,也是本節課的最大特點。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的種類;

2)能設計“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並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2)能力目標:

透過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初步學會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並能學着用這一方法去試着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養成認真觀察和記錄的習慣,並學會與小組同學合作和交流。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能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依據:環境與生物的關係是目前人類所關心的話題,生物與環境構成了生態系統,所以這一個知識點也是學習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的基礎。因而,將此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解決方法:透過展示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引導學生歸納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透過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

(2)透過探究活動學習探究的一般過程。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又是初中課本第一次出現的探究活動。

難點:

探究實驗的設計,小組合作進行探究的過程。這是初中課本出現的第一個探究活動,由於初一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於探究實驗的設計比較難以實現,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解決方法:透過分組實驗,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得出結論,強化學生對探究過程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形成合作意識。

二、說學情

1、學生的知識基礎

認識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徵

學習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2、學生的能力基礎

初一學生剛開始接觸生物學這門學科,所以教師要把教學的重心和主要任務放在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上面。他們認知水平還處在一個感性認識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課外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多注重師生互動的環節和啓發式教學,掌控好課堂紀律,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在這節探究性實驗中,教師需要一步步的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而且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相對較多,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進而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的興趣。

關於生物與生物的關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說出幾點來,但這些認識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進一步學習。

關於非生物因素,學生已經在上一節有所瞭解,所以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實驗設計上,考慮到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只對單一因素進行研究。

三、說教法

1、教學策略

1)面向全體學生,具備一定知識容量。

2)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利用教師指導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2)分組合作實驗探究教學。

3)視頻教學。

四、說流程

(一)設問匯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條件?條件發生變化,對生物有無影響?

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一、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給出自學指導,學生自學課本

展示圖片,請看:魚缸中的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對同學們所說的因素可分兩類來研究。

空間、水溫、養料、陽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魚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展示圖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響,那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自己舉例分析。

它們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對!也就是捕食關係。

農田裏的小麥都在爭奪陽光和地下水,是競爭關係。蜜蜂採蜜,是合作關係。

教師利用板書和同學們共同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過程

非生物因素怎樣影響生物的生活呢?讓我們一起透過實驗來探究吧。

請同學看書P14中“探究的一般過程”,探究的過程包括哪些步驟?

(學生分析歸納探究過程的步驟)

(三)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鼠婦又稱“潮蟲”,在南方也叫“西瓜蟲”,屬甲殼綱,潮蟲科。播放《找鼠婦》視頻,讓學生觀察講述鼠婦的特徵以及生活環境。

當你搬開花盆或石塊,它很快就爬走了。爲什麼呢?是因爲環境變亮了嗎?

(1)引導分析、提出問題:透過細心觀察過鼠婦的生活環境嗎,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針對鼠婦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提出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出假設。同學們提出影響鼠婦生活的環境因素有很多種,但是我們只能一種一種地驗證。比如我們提出假設光照對鼠婦有影響,爲了確保實驗結果只是因爲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應當使其他條件都相同,也就是說,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這個實驗中的變量。像這樣,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個條件不同之外,其餘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今天我們先驗證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3)分析討論、制定計劃: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實驗的設計與探究。制定計劃是探究的重要環節,實驗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實驗法中,控制變量和設定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關鍵問題,教師要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實驗變量確定後,應該給鼠婦提供哪兩種不同的環境,讓學生懂得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實驗方案確定後,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讓學生充分參與,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

(4)實施計劃: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可在巡迴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小組進行後面的結果交流。

(5)得出結論:各組交流實驗數據、分析小組和全班數據,討論全班實驗數據是否支援假設。

(6)表達與交流:是學生總結和反思探究過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多鼓勵學生正確表達其探究結果,並與其他同學交流。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並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7)佈置課下內容:課下有興趣的小組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並寫一份實驗後的心得。

注意: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各小組同學不盲目從事,一定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注意發現問題,透過合作,探討問題,得出結論;實驗完畢,應將鼠婦放歸自然。

鞏固練習:

1、山頂、山腰、山腳生長的植物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環境因素是()

A營養B溫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過程開始於()

A發現問題、提出問題B做出假設

c制定和實施計劃D表達和交流

3、在設計探究實驗時,下列不能作爲一組對照實驗的是()

A有光、無光B有光、無水c乾燥、溼潤D有空氣、無空氣

4、貓頭鷹和田鼠的關係屬於()

A捕食關係B寄生關係c合作關係D競爭關係

五、說學法

本節採用的是實驗法,在實驗法中,控制實驗變量和設定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的兩個關鍵問題。還有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總結歸納等學法。

六、說評價

1、透過開放性問題來考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從歸納總結中評價學習效果。

小結:

對於初次接觸探究過程的學生來說,引起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而且要讓他們明白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在授課時特地藉助牛頓的例子,使學生更容易明白,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所以課堂氣氛較好,學生積極性很高。

注意點:

在課堂上雖然重點強調了設定對照試驗的思想,由於學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別,從課後練習可知,有少部分學生這方面知識還不能靈活用運,當變量改變時,不能迅速正確的做出調整,在課後應對其單個輔導,使其能真正掌握並靈活利用。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七年級生物(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這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透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這對以後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於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記住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透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透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匯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爲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匯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爲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匯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製作臨時裝片。

1、教師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援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6)液泡:存在於細胞質裏,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畫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註功能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爲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着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爲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爲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爲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 激發興趣 匯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匯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2、充分質疑 分析討論 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透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 突破重難點

透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爲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爲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透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爲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爲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爲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啓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纔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爲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裏,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透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透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 課後延伸

透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