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語文《泊船瓜洲》說課稿

說課稿1.68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泊船瓜洲》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泊船瓜洲》說課稿

《泊船瓜洲》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的一首古詩,作者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王安石,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啊什麼時候才能照我回家鄉?這首詩是詩人第一次辭官歸家途經瓜洲時所寫的,寫出了詩人停船瓜洲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語言平實易懂,感情真摯強烈。因此我確定了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品讀重點詞,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學會學古詩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標:

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2、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有了一定的語言的積累,本詩較淺顯,學生結合註釋很容易讀懂。因此,本課教學我以“讀”爲面,“說”爲線,“品”爲聚焦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構建“解—知—明—品—誦”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課堂情感氛圍。

學生也用“解—知—明—品—誦”的方法來學習本詩,明確目標要求,多讀細品。

四、說教學程式:

(一)談話匯入

上課伊始,我問孩子們:“當看到圓圓的月亮時,你會想到什麼呢?”“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看到圓月都會感慨萬分,借詩抒發自己的情懷,誰見過這樣的詩,能大家分享一下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關月亮的詩,看作者借月抒發什麼情懷?”談話匯入,以舊引新,自然過渡到本課的教學。

(二)學習古詩

對古詩的教學我讓學生按“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品詩境—誦詩句”這五個步驟進行自學。

1、解詩題

齊讀課題結合註釋自學理解課題。這樣把課堂的學習自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者”爲激勵,組織學生主動學習的學者。

2、知詩人

讓孩子們自由談談對詩人王安石的瞭解。誦讀學過的王安石的詩,最後我歸納簡介詩人及寫詩的時代背景,讓孩子們瞭解詩人離鄉當官數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舊派的反對,被迫離職,這首詩就是詩人歸家途經瓜洲時所寫的。便於學生理解詩人的憂傷情感及濃濃的思鄉之情。爲學習本詩理解詩人感情做好鋪墊。

3、明詩意

(1)透過多讀,反覆讀作到明詩意。

一讀詩句要求讀準多音字(泊bó、間jiàn、只zhǐ、數shù、重chóng、還huán)。

二讀詩句要求把握好節奏。

三讀詩句要求讀完後想想這首詩寫了什麼,結合註釋理解詩意,和夥伴們交流你讀懂的地方及不懂的地方。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練習鞏固詩意

①出示教學掛圖讓學生標出瓜洲、京口、鐘山,三個地方的位置。

②請一位學生上講臺朗讀古詩,另一位學生講詩意。

4、品詩境

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入詩境是關鍵,學生已能說出詩句的意思,接着應讓學生找出自已喜歡詩句來品,引導學生說清楚喜歡的原因。

如:品“只”字。一個“只”字型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品讀一二句詩想想詩人望鄉看到了什麼?你又看到了什麼?該怎樣來讀這兩句詩,用你的獨特感受去讀一讀。

品“綠”字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是這樣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第一步:理解“綠”字的意思是吹綠了。

第二步:換一換“綠”字,看你會用哪個字?最後我總結:關於“綠”字還有一段傳說呢:據說作者在寫詩時,先後選換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定用“綠”字,作者精心修改詩作成爲一段佳話,流傳至今,教育學生在寫作時,也要向作者學習,推敲用詞,這樣才能寫出千古絕句。

第三步:說說“綠”字爲什麼比其他字好?總結出“綠”字不僅充滿色彩感,又飽含了動感,使這首詩變生動了。

第四步:再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想想你看到了什麼,什麼綠了?口頭完成填空:一陣春風吹來,吹綠了 吹綠了 吹綠了 。讓學生展開想象,大地是怎樣變綠的?如果你是導演你會怎樣拍攝“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鏡頭?

第五步:一個“綠”字你讀出了什麼感情,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

品“還”字,理解感悟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誰來把這種思鄉之情讀一讀。假如你是詩人,此時你就站在船頭,望着自己的家鄉,你會怎樣說這句話。

5、誦詩句

雖說誦詩句是學習古詩的最後一環節,但讀詩句卻是貫穿課堂始終的,內容上有初讀、解讀、品讀,形式上有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讀、齊讀、同桌互讀、師生配合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成誦。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朗讀指導得太到位,應該給學生一點空間,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他把他獨特的感受讀出來,把心底的聲音發出來。

在誦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調來唱古詩。在學生唱完後給予鼓勵,孩子們的演唱激情已經把老師點燃了,老師也想唱一唱好嗎?接着清唱……這樣一來,不但加強了孩子們對古詩的背誦,同時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品詩境—誦詩句”這五步曲既是學生學習古詩的一種路子,又是教師教學古詩的一種方法。這一教學程序的設計層層深入,有利於教和學的和諧統一,再加上教師生動的語言和啓發誘導,能紮實地落實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四)拓展學習

你還知道哪些寫思鄉的詩,背一背,讓孩子們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聯繫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五)作業佈置

孩子們,詩人們用詩名句表達對家鄉的思念,請你用自已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吧!喜歡畫畫的孩子畫一畫你的家鄉,喜歡唱歌的孩子找有關家鄉的歌來唱一唱,喜歡朗讀的孩子找有關家鄉的文章來讀讀。這樣的作業佈置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得到進步。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泊船瓜洲》說課稿2

一、 說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泊船瓜洲》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通篇立意含蓄悠遠。

2、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多首古詩,他們大部分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具有一些學習古詩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這爲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並默寫古詩。

(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二、設計理念

圍繞“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這一主題,,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對古詩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針對學生的學情,下面我談談本課所採取的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透過導語創設情境,簡筆畫圖片再現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感悟、誦讀、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必須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導學生讀文、能有感情地背誦。

3、想象法:在教師的`啓發鼓勵,開啓學生想象的閘門,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抒發學生內心的情懷並發表獨到的見解,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四、說學習方法;

1、學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透過有感情朗讀、背誦、討論交流體會等活動,能夠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提高學生情商素質修養。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依據“讀——理解——感悟—鞏固延伸”這樣的格局設計了以下四大教學板塊:

(一)、展示蒐集的資料,匯入新課

揭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定格古詩教學的情感基調。

(二)、初讀感知,瞭解古詩大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透過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爲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zhong;第二步透過指點學生掌握讀詩規律,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初步讀出古詩的韻味;

(三)第三步指導學生結合註釋讀懂詩意。

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對句詩的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五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我準備在黑板上展臺現長江簡圖,讓學生來看看三個地名,同時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讓學生分別說出近和遠的原因,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並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四)、走進詩境,體悟詩意

這一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準備採用想象、感悟、讀詩等手段引領學生感悟古詩韻味及詩人對家鄉的留戀和不捨之情,具體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綠” 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出示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引導學生理解“綠”的含義,並讓學生依據詩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接着突出“又”字蘊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引讀:此時此刻,詩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時照我還。遠望着美麗的故鄉,遙想着難捨的親友,詩人怎能不問——明月何時照我還。此時,學生透過誦讀最後一行詩,對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依依不捨之情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經過這樣反覆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之情。

2、誦讀古詩,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這不但是迴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情感的再次迴歸和昇華。

3、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關表達思鄉的詩句讓學生誦讀。

2、思念家鄉、親人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同學們可以透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透過上述四個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定語言感悟、品讀的實踐點,引領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間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新課標理解的不透徹,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

《泊船瓜洲》說課稿3

一、說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

3、教學目標

a、透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b、結合畫面、音樂、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綠”的精妙,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c、透過意境的創設、書寫作者的心聲、拓展資料的展示,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順勢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透過想象江南春美景、書寫作者的心聲、背景的資料拓展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用意是本課的難點。

5、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好課件;反覆朗讀並背誦詩詞,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學生:字典;蒐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明月的詩句;蒐集王安石的詩句;蒐集作者的資料等等。

二、說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

蘇藿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透過板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導語創設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多種手段,創設各種學生樂於接收,能享受其間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2、讀悟教學法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啓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的情懷,發表獨立的見解,揣摩人物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因爲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爲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之後就匯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透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爲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透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第四步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藉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瞭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想象江南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爲了突破難點,我準備採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透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覆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着透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着點擊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說一說,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於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爲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覆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藉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爲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餘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鄉愁的詩句

透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定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並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餘詩句,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