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錦集9篇

說課稿2.37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說課稿模板錦集9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叫高傑,來自凌源市朝陽街小學,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浪花》(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的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浪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四篇課文。第六單元的課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從體裁的角度看,有古詩、兒歌、故事、散文等。而主題則是“生活多美好,世界真奇妙”,激勵兒童“快快樂樂的生活、認認真真的思考”。《浪花》一課用詩一般的語言、兒童的口吻,描述了海邊的景物,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給學生以美的薰陶。

依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單元目標及新課標的要求,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及年齡特徵,本課教學我覺得應達到以下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正確認讀12個生字,會寫6個字。理解 “邁着” “捧來”“輕輕的”“悄悄地”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海邊玩耍的樂趣。

2. 過程與方法:利用課文插圖和重點詞語感悟課文內容,培養語感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識字、寫字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海邊玩耍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在前幾個單元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利用象形字的方法 , 說順口溜的方法 , 採用對比加一加 . 減一減的方法 , 聯繫生活事物等方法進行認字 , 所以在本課的認字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換部首的方法 , 猜謎語等方法進行認字 , 對於學生髮現 . 尋找到的好的認字方法 , 應給予肯定和鼓勵。一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於直接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一思維特點,採用動作演示、多媒體再現情景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並用讀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說教法

基於本課教材持點、學生的年齡持點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變式教學法、動作演示及激勵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讀中感悟,實現與文字對話。

三、說學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纔能有“學會”變爲“會學”;由“被動的學”轉變爲“主動的學”,從而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教給學生一個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遠比灌輸有限的知識來得重要,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會採取“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相宜的課堂學習“自由度”,體現在朗讀課文環節,讓學生“自由讀”“同桌互讀互聽”“評價讀”等方式中。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針對本課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瞭如下五個環節:

環節一:複習詞語,激情匯入。

首先我會出示生詞卡片,帶領學生用齊讀和開火車讀的方法複習所學生字詞。

浪花,貝殼,小蝦,籃子,輕輕的。

然後我會問:同學們,你們想看浪花、貝殼、小蝦嗎?讓我們一起到海邊去看看吧。此時我會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海邊景色和浪花聲。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引發學生的共鳴,使其如臨其境。 環節二:品讀感悟,細細體味

首先我一邊出示課文插圖一邊問:同學們快來看呀,我正在沙灘上玩耍,誰來了?(預設學生回

答:浪花)。浪花一共來了幾次呢?(預設回答:兩次)浪花來了兩次,都做了什麼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喜歡哪一自然段,就把它多讀一遍。

學生自由讀文後,我會引導學生學習感悟第一自然段,學生在彙報讀第一自然段的同時,我相機板書:“輕輕、走”。接着我透過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模仿浪花的動作、用詞說話、找關鍵字等方法,讓學生理解“邁着”“搔癢”“捧着”“又”等詞語,體會文中“我”和“浪花”的快樂。並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用讀表達出來。

接下來,我拋出問題,引導學生繼續彙報學習第二自然段:不久,可愛的浪花又來了,這次,它是怎樣來的?學生彙報讀,我會相機板書“笑着、跑”,然後讓學生用手、口表演出浪花唱笑跑來的樣子。並帶領學生比較讀“第一次走來的句子”和“第二次跑來的句子”。

浪花唱得多高興,笑得多開心呀。你看它還給我送禮物來了呢!學生彙報讀相關句子。我出示課前蒐集的貝殼,小蝦的圖片給學生欣賞。然後抓住捧字型會浪花的可愛,,這一環節中,我還將設計問題,啓發學生想象:浪花還可能“捧”來什麼呢?

浪花又能唱又能笑,還給小朋友帶來這麼多的禮物,你喜歡它嗎?讓我們帶着歡快的語氣來讀一讀吧。

浪花一會兒跑來,一會兒跑去,像一羣什麼?齊讀第三自然段。

這羣娃娃怎樣呢?預設學生彙報:淘氣

我會相機板書:淘氣

你喜歡淘氣可愛的小浪花嗎?讓我們再去看看它吧?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並透過讀把自己的體會表達出來。低年級的學生要達到這理想目標並不容易,因而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顯得更爲重要。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於直接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一思維特點,採用動作演示、多媒體再現情景等多種方法,讓學生透過做動作學習詞語,讓學生模仿“浪花邁着輕輕的步子走來”,還讓學生“悄悄地搔癢同桌的小腳丫,感受被浪花搔癢的感覺”等做法,讓學生在直接、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並用讀的方式表現出來。我認爲,這一過程實質是學生由對語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對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學生內心與文字產生共鳴的過程。這也就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文字對話。

環節三:拓展視野,情感昇華。

播放《海底世界》動畫,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啓迪,美的薰陶。繼而讓學生用一句熱情洋溢的話表達自己對海、或浪花、或沙灘、或海底世界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組合和調整,爲學生的學習提供感性的材料。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動畫,把學生的視野及情感向縱深拓展,繼而讓學生用一句熱情洋溢的話把情感釋放出來。

環節四:指導寫字

在此環節,我會出示認寫生字,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注意每個字擺放的位置,認識筆畫的特點,讓學生學會了下筆前先觀察,起到了“磨刀不誤砍柴工”之效。然後我會讓學生擡手和我一起範寫,特別提示“貝”字的第三筆是豎撇,從豎中線起筆,第四筆是點,和第三筆對應,再讓學生按筆順在書上的田字格里描紅、臨寫。學生練寫時,我會桌間巡視並提醒學生注意三個一,隨時進行個別指導,並展示好字,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

環節五:課堂小結,分享快樂

師生共同小結本課的收穫,讓學生體驗收穫,分享快樂,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這是我第二課時教學的板書設計。教學中我隨機抓住學生彙報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進行板書,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字的重點,起引領作用。同時,隨機板書也作爲一種肯定學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

如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板書設計:

輕輕 走

浪花 淘氣 笑

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爲大家講的課題是《××××》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是××××中數學教材第 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佔據的地位。以及爲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透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3)情感目標:透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透過 突出重點

難點: 透過 突破難點

關鍵:

下面,爲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 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着重採用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啓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 學情分析:(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 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爲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爲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匯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三、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XX是一門培養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XX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定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注重濱心理狀況。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課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匯入新課:(2~3分鐘)

由上節課演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定匯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的未知慾望。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 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華。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 課堂小結:(2~3分鐘)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4. 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5. 佈置作業。

針對XX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佈置的課堂作業是:XXX

六、說小結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教學策略的選用

(1)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XXX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我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亂放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2) 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

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主動地內化爲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七、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XX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果完畢,謝謝!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班….學期主題《………》, 。

一、教材分析

本節活動是《山東省幼兒園主題活動課程》中的一節語言課。《綱要》中指出語言課應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觸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透過多種活動首假聲幼兒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同時把學到的好思想付諸於行動。兒歌《……………….. 》中角色對話簡潔明瞭、內容生動有趣、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而且兒歌內容對幼兒具有很深的教育意義。而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在不斷提高 ,因此他們對着樣的兒歌會很感興趣,因此是一節很好的教育素材。

二、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 情感目標:………………………………………………………….

三、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活動難點………………………………………………

四、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的服務於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

2、 物質準備:……………………………………………..

3、 經驗準備:………………………………………………

3、空間準備:寬闊的活動室,幼兒坐成半圓形,便於上課 。

五、說教學方法:

教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1、情景教學法,引入……..情景,引起幼兒興趣,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2、直觀演示法,將整個故事製作成形象直觀的動畫課件,透過分段播放講解,引導幼兒充分感受故事情節的變化,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學法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因此本次活動我注重幼兒自身的學習和體驗主要採用了談話討論法、直觀法、觀察法、模仿法、情景表演法、體驗法、分類法、練習法、多感官參與法讓幼兒用眼睛看、用用耳朵聽、用嘴巴說、動腦筋想,從而全身心的投入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

六、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過程,我圍繞以下幾個環節來展開:

1、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2、聽想結合,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

3、結合課件分段講述,鞏固內容。

4、故事表演,體驗樂趣。

活動延伸: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6~9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數的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爲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很多學生在未學本課之前都能說出、數出6~9各數,對各數的順序及大小也有一定的掌握,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接觸到這些數;但在孩子的頭腦裏,還沒有形成6~9各數的概念,如何正確書寫還比較模糊。學生的自理能力也有限。

三、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認識應會讀寫6~9,掌握6~9的順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展初步的數感,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能夠運用數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主動與同伴交流探究的意識。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6~9各數的的含義,並且能夠正確的書寫各數。

本課難點是:經歷6~9各數的抽象過程,正確理解6~9各數的含義。

四、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出示“套圈遊戲”的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授完新課後,要求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用6~9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教學6~9各數的認識時候,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透過擺小棒,讓學生髮現在5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6,在6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7,從而瞭解數的順序。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說課稿 篇5

1.教學對象

三年級

2.教學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能抓住大公雞的特徵和動態,畫一隻神氣的大公雞。(技法目標)

(2)培養創新能力,形成健康的個性,促進人格全面和諧發展。(人文目標)

3.授課間:

35分鐘

4.主要材料

教師:收集範例若干、多媒體、小型錄像機。

學生:彩色作業紙、收集有關公雞的圖片、常用繪畫工具。

5.背景說明

“美術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創造意向和表現慾望。從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育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即興趣激發——探索發現——會作交流——表現創造——評議總結的新型教學模式,透過師生、生生的激情引趣、創設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並有意識地觀察、分析、討論、欣賞,從而豐富經驗、學會學習,提高藝術素養和美術創新能力。

《神氣的大公雞》一課,讓學生在興趣的引發下,學會觀察、分析、發現大公雞的特徵,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蘿蔔在農村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着吃,有的還可生吃呢!民間還有“十月蘿蔔小人蔘”的美稱。

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我們認爲,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達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知蘿蔔的有趣,主要是蘿蔔的特徵、用途及生長過程。透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蘿蔔製品,使活動得到深化。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蘿蔔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主要透過小組商量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分類標準及分類結果,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透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半圓形擺佈在前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兔子絨玩具、各種蘿蔔、籃子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蘿蔔食品、輕音樂

3、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

全方位的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

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

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蘿蔔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蔔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蘿蔔籽,共同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節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詞,編成了一首《蘿蔔歌》,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蘿蔔的生長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透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對蘿蔔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爲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

幼兒喜歡的兔子形象,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看蘿蔔、分蘿蔔、品嚐蘿蔔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蘿蔔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蘿蔔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蘿蔔,引導幼兒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透過商量、合作、嘗試着不同的分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們不斷以動作調節自己的分類標準。伴隨着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分法。透過介紹性評價,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分類面。

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蔔)說課稿,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蘿蔔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情境:小兔的蘿蔔豐收了)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爲幼兒創設了“小兔蘿蔔豐收”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作爲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蘿蔔)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爲每組提供了充足的蘿蔔,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援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說說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爲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爲了拓寬幼兒對蘿蔔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蘿蔔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蘿蔔有趣的含義。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

分類活動是前一次觀察探索活動的應用,而幼兒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進行,分類標準(依據)也在不斷改變。因此,我們要求

幼兒透過說一說、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裏主要是按蘿蔔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由於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分類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小兔整理蘿蔔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蘿蔔送到小兔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徵和操作分類的目標(目標1),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主要是探索態度和樂於表達方面。

(四)遊戲體驗(體驗蘿蔔的生長過程)

幼兒感受知蘿蔔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嗎?幼兒透過聯繫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蘿蔔怎樣由一粒蘿蔔籽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爲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編自演了《蘿蔔歌》,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這一環節落實了目標2。

(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食品)

在討論交流蘿蔔的用途後,大家一定很想品嚐了,爲了滿足孩子嘴饞、控制能力弱等特點,我就及時安排了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的情節,,很自然地引導幼兒進行品嚐交流蘿蔔的吃法,我們在每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醃製的、紅燒的、炒的、涼拌的)。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在這一過程中蘿蔔的吃法也全面體會,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活動。到這環節,目標3就自然完成了。

(六)審美延伸(蘿蔔小製作展示)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蘿蔔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蘿蔔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製作玩具,使

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透過幾件小製作,引發幼兒對蘿蔔的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悅,進而爲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請幼兒把小兔和蘿蔔帶走,既是爲兔子幫忙的表現,又是爲可能進行的製作創造條件,相信孩子會對蘿蔔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說課稿 篇7

一、選材意圖。

新《綱要》提出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在於激發情趣、激活興趣,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賦於幼兒滿足感和成就感。強調藝術活動對幼兒心理髮展的影響。今天我選擇了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魚,作爲創作的主題,同時,讓幼兒在給小貓送魚故事的情境中,自由選擇活動材料,透過幾何圖形拼搭並利用短線裝飾的方式來表現各種形態的魚,使幼兒充分動手動腦進行美術創作活動。讓幼兒在美術這種極富創造性的活動形式中,體驗和感受到圖形組合及線條組合的神奇效果和色彩美所帶來的愉悅感、滿足感、成就感。

二、教材分析。

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具體的美術活動能力,我爲幼兒提供了多種幾何形圖片,讓幼兒在拼拼、搭搭的過程中探索魚的不同姿態,旨在調動幼兒的好奇心、積極性。最關建的是這些活動形式對幼兒技能、技巧具有挑戰性,並給幼兒充分想象的空間,使幼兒能自由選擇活動形式;自由拼圖、用色;大膽表現;只要動手動腦就能創作出漂亮的作品,體驗審美愉悅以及滿足感、成功感。

三、目標分析。

1、知識性目標。

(1)能大膽地運用幾何圖形拼貼魚,並用短線排列的方式裝飾魚。

(2)體驗圖形美、色彩美,並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

2、社會性目標:

讓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下自由想象,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綜合運用多種圖形,大膽組合、拼貼各種形態的魚。

(2)體驗美術創作活動帶來的樂趣

2、難點:

(1)運用不同方向的短線排列,裝飾魚身的各個塊面。

五、幼兒情況分析。

本班幼兒年齡在5歲半左右,處於塗鴉期、表現期,他們好奇、好動、好模仿;喜歡明亮的色彩如:紅黃藍綠和有變化的環境。從平日美術活動中幼兒的表現來看,動手能力較差,依賴成人的指導,操作中畏首、畏腳怕出錯。四教學方法設計

1、談話、提問法。

引出主題,談話法能維護寬鬆的精神氛圍和自主表現的時空,而提問的方式又能引導幼兒靠近主題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

2、觀察、學習法。

提高幼兒審美感受透過欣賞作品,感受圖形組合的美和色彩的美,激發創作慾望。

3、示範講解法。

讓幼兒掌握基本技能、常規,

美術創作中的重難點是需教師分步驟示範操作,才能在模仿中掌握基本的技法,所以有條有序的示範、講解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

4、分組操作法。

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據活動內容、材料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設定六個活動組,讓幼兒自己選擇活動形式,分組活動。給每個幼兒自由的創作空間。

5、個別指導法。

爲幼兒創造更多獲得成功的機會。幼兒美術活動雖然操作性很強,又非常自由,但它並不是單純的娛樂或消遣,老師在把握幼兒現有水平和每個孩子的特點的前提下,對個別幼兒適時、適當的指導才能出成果。

六、教學準備。

1、活動前兩天,幼兒在家中觀察爸爸媽媽燒魚的過程,並向家長了解做魚的各種燒法,如紅燒魚、咖喱魚、糖醋魚、蔥油魚等。

2、每人一個畫有煎盤的黑卡紙、蠟筆、勾線筆、漿糊、各種幾何圖形。

3、成品、半成品範作兩到三張。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第一部分:談話、提問引出主題。

老師以談話的方式,直接引導幼兒表達出靠近主題的知識、經驗。即:小貓生日快到了,朋友們會送給它什麼樣的禮物?

(二)第二部分:觀察魚的形狀,創造性地拼出各種形態的魚。

老師逐一出示拼貼好的魚,幼兒欣賞觀察,引導幼兒說出作品運用了哪些幾何圖形

該環節中重點的突破主要透過老師用示範、講解,結合幼兒的觀察、表述作相應的引導來化解重點。

(三)第三部分:激發幼兒燒魚的興趣,教師示範魚的燒法。

第一步:示範創作方法。

1、老師簡單示範變化方向的短線裝飾是難點所以要放慢速度反覆兩次,邊示範邊講解讓幼兒掌握這種美術形式的基本技能的、常規。

2、引導幼兒空中徒手練習不同方向的畫法。

第二步:介紹活動內容、材料,幼兒按意願選擇並創作。

第三步:鼓勵幼兒大膽作畫。

幼兒在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下,自由創作,老師巡迴指導,對一些不夠大膽的幼兒以積極的鼓勵;對個別不會的幼兒做詳細的講解;對一些領悟強、製作較好的幼兒及時給予表揚、引導。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環節,主要採用講解和示範突出教學重點;透過幼兒的實際操作、老師個別指導突破難點。

(四)第四部分:幼兒作品展示。

本部分主要採用談話法,讓幼兒用語言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大家,這是本次活動較重要的一環。老師肯定每個幼兒的作品,讓幼兒獲得成功後的愉悅體驗。

(五)第五部分:延伸活動。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作品後,鼓勵大膽爲其它小動物做些好吃的菜。

八、活動反思。

在今天的活動中,幼兒和教師的配合比較默契,幼兒在活動中不受拘謹,大膽釋放自己的創造力。對於本次活動,我進行了總結和反思:

1、活動形式生活化、情節化。

《綱要》中指出:在藝術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生日送禮物""小貓愛吃魚""爸爸媽媽燒魚"是幼兒再熟悉不過的生活情節,設計該活動旨在讓幼兒透過熟悉的故事情節、生活情節的啓發、引導,去感受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養幼兒熱愛生活的態度。

2、活動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首先,活動涉及的技能目標是讓幼兒拼拼貼貼畫畫,這是中班幼兒喜歡嘗試並能夠掌握的技能技巧,活動形式不受傳統美術分類形式的約束,融合了手工、裝飾等表現手法,在這新鮮又豐富的活動中,幼兒能夠憑着動手動腦製作出漂亮的作品。

其次,活動中讓幼兒利用幾種常見的幾何圖形進行拼貼,既綜合了數學方面的知識又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

再次,互動中教師先讓幼兒認識範作上顯性的美,再透過送禮物體現作品隱性的美,體現了活動爲目標服務,目標爲生活服務,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體現了藝術與幼兒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的特點,因爲藝術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透過審美中介感染着兒童的心靈。

3、體現了藝術活動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全過程。

(1)準備部分,收集燒魚資料,豐富生活經驗,旨在練就幼兒發現美捕捉美的能力。

《綱要》中指出,大千世界,處處皆美,幼兒發現美的事物多半依賴於客觀事物本身的鮮明特徵的吸引,多數於自發而缺乏自覺性,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培養他們透過探索和學習自覺地去發現捕捉美。因此教師非常重視活動的前延部分,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有意性。

(2)活動過程中,提高幼兒感受美的能力。

幼兒的美感多處於直觀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點,引導幼兒欣賞、製作藝術作品應適應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心理髮展特點。美工作品"送給小貓的魚"正是貼近幼兒生活情趣,色彩鮮豔,生動活潑的藝術品。在活動中,教師持一種寬容性的態度,允許幼兒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使幼兒的思想透過表述外露出來。如幼兒可以任意選擇圖形拼貼出不同形狀的魚並用不同色彩的裝飾來表現不同的燒魚方法,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

不足:設想和活動效果往往存在一些不和諧。首先,在活動開展中,我也發現了自己有許多疏忽的地方:首先小朋友完成第一次操作後進行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只有個別幼兒得到了表述的機會,這時有許多孩子都有些蠢蠢欲動,有講述的願望,如果這時我及時的、靈活的安排小朋友互相講述,就可以滿足幼兒講述慾望,又不破壞原有設計意願。其次,在提問和提出操作要求時,教師的語言應更加規範、簡練、到位。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小結與反思,懇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

這是一課富有人文素材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大河流域的亞非古代文明後,再來接觸具有鮮明海洋性質的希臘、羅馬文明,有利於學生從全球的角度,認識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學會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傳統。而雅典、斯巴達兩個各具特色的希臘城邦,引發學生的思考,有利於學生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一是使學生了解古代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發展的基本概況。二是讓學生掌握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制的高度發展。掌握古代羅馬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蒐集資訊的方法,並且透過開展討論辯論等活動提高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本課歷史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歷史現象的比較分板的能力,培養學生辨證地認識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能力。讓學生認識西方文明之源,對今天的民主政治的影響,認識到奴隸制文明代替原始文明是歷史的進步。

3.說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及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他是今天民主政治的源頭,學習後有利於同學認識今天的世界。

根據學生的認知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確定本課的難點是:一是對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奴隸主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辯證地認識,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初中生具有一定思維的難度。二是對古代羅馬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把握,時空跨度大,要求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現象發展演變的過程教難。

二、說學情

學情分析:初三學生對於歷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已具備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因此,對於初三的學生除了仍然要加強以上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說教法

1、問題探究法的應用

透過不斷的設定問題,引起同學思維的積極性,問題環環相扣,加強知識的聯繫。

2、創設情境法的應用

假如你是伯克利裏時期的一個奴隸主,你的家庭成員誰有權參與公民大會並行使公民權利的。透過這一情境的分析讓學生學會辯證的看待伯克利裏的改革,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3、比較法的應用

希臘城邦的文明代表除了雅典以外,還有一個斯巴達城邦,但它是作爲一個閱讀內容,不必詳解,但老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本的思考題進行簡單的討論,瞭解斯巴達的文明,也進一步理解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培養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四、說學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教材的資源豐富,又便於利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地圖、插圖等所提供的歷史資訊,培養學生有效提取資訊的能力。

2、討論學習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3、問題剖析法,教會學生對歷史的事物的剖析是辯證的,形成全面的看待歷史的觀點。

五、說教學過程

1、匯入。

我會採取溫故匯入法,幫助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主要亞非文明古國的發源地,那麼西方文明又是在哪發源的發源,由此匯入新課。也可以利用導言框中的“木馬計”故事匯入,增強趣味性。

2、新課講授

第一步:瞭解希臘文明與海洋的關係。

開始講授新課時,建議先出示《古代希臘》地圖,扼要介紹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點明亞非文明古國大多發源於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臘文明發源於海洋,是一種海洋文明

第二步:瞭解雅典城邦。

設問:雅典最繁榮的時期是什麼時候?表現在哪些方面?高度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問題步步爲營而又環環相扣,突出教學的重點。

再創設情境:假如你是伯克利裏時期的一個奴隸主,你的家庭成員誰有權參與公民大會並行使公民權利。有哪些家庭成員,學生很容易找到,參照書本知識學生也很快就能說出只有男性公民纔有權參與,這樣就很容易的引導學生總結出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本質上仍然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解決了本課的難點問題。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歷史問題,伯克利裏的改革有他的進步性,但也有他的侷限性。

老師再引導學生看今天美國的民主政治,學生能談多少都可以,但老師要加以引導,讓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繫,使知識得到昇華。

第三步:簡單瞭解斯巴達。

提出思考題:“假設你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希臘,你願意生活在雅典還是斯巴達?爲什麼?”,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觀點,進一步加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認識。但要注意告訴學生這種問題答題原則,沒有對錯,兩個選一個,只要根據史實說出理由即可,教給學生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這樣即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對比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第四步:學習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羅馬共和國的興亡”一目,建議先由學生閱讀課文,再請學生整理羅馬歷史發展線索簡表,最後教師歸納,出示投影:

羅馬歷史發展線索簡表

羅馬城(前8世紀)─→羅馬共和國(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前2世紀)─→羅馬帝國(前27年)─→帝國分裂(39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

教師講解時,還應注意:

(1)布匿戰爭經過可由學生閱讀、介紹;

(2)指導學生對照“意大利半島”和“公元前2世紀末的羅馬”兩幅地圖,看出羅馬領土變化情況;

(3)羅馬由共和國發展爲帝國的原因是社會危機嚴重,奴隸主貴族要求獨裁統治,以穩固政權;

(4)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着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可聯繫中國奴隸社會結束的時間進行比較,指出中國進入封建時代比西方早近千年。

3、課堂小結

利用板書內容,歸納西方的奴隸制文明,並把新知識納入舊的知識體系,構成第一單元的完整的知識線索,讓學生始終在線索的貫穿下學習,知識不再是零散的,而是一個整體。

4、課堂延伸

佈置作業:讓學生收集有關雅典、羅馬文明的史實,建築、文學、戰爭等等。

這一任務的佈置,即可讓學生進一步豐富本課的知識,又可爲後面東西方文明的碰撞、和文化課的學習奠定基礎。還可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更進一步調動學習的熱情。

五.板書設計

雅典城邦的繁榮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這樣的設計形象生動,邏輯關係一目瞭然,起到幫助學生理解各部分的內在邏輯關係。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

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浙教版科學七下第二章第六節《摩擦的利與弊》,本節內容主要介紹了摩擦力的概念,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摩擦的利與弊說課稿。在次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即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並且已經學習了重力,有了初步的平衡的觀念。因此本節知識是對已學知識的進一步探究和深入,也爲接下來學習二力平衡以及初二年級壓力、浮力等力學知識體系奠定了比較重要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新課程改革再三提出:教與學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教師在教的同時一定到牢牢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基於這一理念的考慮,在分析教材的同時,我也對學生的學情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首先,從學生的知識起點上看,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在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力,因此學生對摩擦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在固有的知識結構中,還存在不少缺陷,也即爲我們所說的前概念,比如:

1.對於固體能產生相應的摩擦學生有一定的瞭解,而對液體、氣體存在摩擦缺乏認識,沒有“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的這一觀念。

2.對於摩擦,不少同學有“摩擦對我們生活生產是有害的” “如果沒有摩擦該多好啊”等錯誤想法。

3.學生對於增大或減小摩擦的知識不具有系統性和理論性,比較零散和片面,存在“添加潤滑油就是改變了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觸面變得光滑”、“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等錯誤觀念。

其次,從學生的認知能力上看,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規律,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了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思維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抽象性,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能力上的儲備。但是本節課內容相對較爲複雜,要求學生從生活經驗昇華爲理論知識,然後用理論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對學生的概括、抽象、發散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教師需要例舉大量的來自學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出摩擦力的概念,創設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情景和活動抓住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自主構建知識。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及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課標中的相關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用事例說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體、液體、氣體之間都會產生摩擦力。能深刻理解摩擦力概念,說出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具體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透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學會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學會用控制變量法解決探究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用科學、辨證的觀點來認識摩擦力的利與弊,能在小組合作和討論中體驗到探究知識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愉悅感,從而激發和保持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四、重難點

在這些目標的基礎上,我也結合了新課程指導意見給出的一些建議,確定以下兩點爲本節課的重點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教案《摩擦的利與弊說課稿》。

其中,由於二力平衡的知識學生沒有正式學習,因此探究實驗摩擦力的測量所以我把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列爲本節課的難點。

五、教學思路和方法

爲了更好地使重難點得以突破,本節課我打算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首先由教師引導學生例舉生活中大量的摩擦力的例子,讓學生積極思考從一開始就參與到課堂中,然後在這些摩擦力的基礎上尋找到摩擦力的共同特點:即相互接觸的物體,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產生的阻礙的相對運動的力。然後透過一個探究實驗,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得出結論: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最後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例舉和分析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這樣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按照教材編排順序,體現了教材內在的邏輯,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舉——歸納——得出科學概念——拓展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最後應用於實際,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將科學技術應用於社會生活:即我們所說的STS。

當然,過多的討論和探究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還需要透過及時的總結分析和評價來把握課堂的節奏和氛圍。那麼具體而言,我是這樣來安排教學過程的:

六、教學過程

首先,我在課前將兩本科學書一頁一頁地插在一起,懸賞大力士將兩本書分開。

透過這樣一個吸引眼球的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追問:爲什麼難以將兩本書分開?學生就很快的從現象進入本質,同時也爲切入本節課的主題摩擦力服務。

第一環節:

請學生思考和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表明摩擦力的存在?這種來源於生活體驗的問題較爲簡單,適合於全體學生,我也有意識的請平時不太活躍的同學來回答,體現了新課標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然後我將話鋒一轉,提出質疑:同學們舉的例子都是固體之間的摩擦,那麼氣體和液體是否也能對物體產生摩擦呢?

在同學們舉例的基礎上,我展示最近的一則新聞:德國發射的衛星即將墜毀,很多人因此擔心衛星碎片會擊中自己,請學生來解釋這樣的擔心是否多餘。

至此,學生已形成了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觀念,固體液體氣體之間都能產生摩擦力。實現了我的第一個教學目標。並且對這則新聞的分析,學生深刻體會到所學即所用,學習科學的興趣得到持續的激發。

第二環節

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請學生跟老師一起做一個簡單的動作:即將手掌在桌面上滑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再做第二個簡單的活動:手掌在桌面上想動卻沒有動起來的情況下,是否有摩擦?由此活動分析產生摩擦力需要什麼條件?學生能夠得出:相互接觸、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物體之間能產生摩擦力。

接着,我用板刷代替手掌進行一個演示:刷子在桌面上滑行時觀察刷毛的方向,由此學生得出摩擦力的方向總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

至此,第二個環節結束,透過兩個小活動,學生從一般現象中自主概括出了摩擦力的概念。透過自主的建構概念,對概念的內涵外延也將理解的更爲深刻。

第三環節

在第二環節得出摩擦力的概念的基礎上,請學生從力的三要素的角度分析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然後立刻設疑力的三要素中我們還缺乏力的大小的認識,因此自然引入第三環節的學習:即實驗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學生提出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運動速度、接觸面積等等。然後展示給學生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毛巾、砝碼。由於在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時,學生並沒有學習過二力平衡的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先提供給學生資訊,勻速拉動木塊時,拉力大小即爲摩擦力的大小,當然,在此也可以爲下一節課二力平衡的學習埋下伏筆,爲什麼?以激發學生學習下一節課的興趣。在學生知道了了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後開始小組討論逐一驗證猜想設計實驗,小組代表發言時,教師要追問,在這個設計中,探究的目的是什麼?應控制哪些條件一致,哪個因素髮生改變。這樣的追問在每一個彙報中都要進行,這樣的強化是爲了讓學生深刻掌握控制變量法在探究實驗中的重要性,也是其他探究實驗設計的原則,當然從應試的角度來說也是必要的。經過設計和實驗,學生最終得出實驗結論: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會影響摩擦力的大小,與其他因素無關。

透過探究實驗,實現了我的過程和方法這一維度的教學目標,並且透過學生親身的體驗來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

第四環節

在第三環節得出結論的基礎上,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展示生活中引導學生帶着結論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哪些需要增大哪些需要減小,如何增大如何減小。讓學生帶着已學知識分析現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理論又回到現實,實驗我的情感目標。

檢測反饋

至於如何來檢測學生本節課的掌握情況,我依據我設定的三維目標來選擇客觀題和主觀題來考察學生。同時,佈置給學生髮揮想象寫一則小短文:一個沒有摩擦的世界,這樣在有趣的任務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