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8篇

說課稿5.24K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說課稿8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數數非常感興趣,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數的概念是抽象的,對於幼兒來說,數的認識應強調多感官參與。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能透過觀察、數數、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以及靈活運用周圍環境讓幼兒在完中學、動中學,促進他們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我認爲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應歸結爲:在活動中認識數字"10",理解數字的意義,且不受物體的大小和擺放形式的干擾會用數字"10"表示物體的數量。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1、提高幼兒對認數的興趣。

2、認識數字"10",理解其實際意義。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綱要》的要求,要讓孩子在情景中學習,在探索發現中學習。圍繞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採用了情景學習法、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等。

1、情景學習法:爲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開始部分我設定了"去公園"參觀,出示電腦課件,利用畫面,讓幼兒彷彿身臨其境,使孩子們興趣盎然。

2、觀察法:讓孩子先自由觀察,再由教師帶領逐一觀察,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發現周圍環境與數的關係。讓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

3、操作法:爲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幼兒印象,在第四環節,我讓幼兒分組操作,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自己動手,並且體驗到合作學習和發現學習的快樂。

4、遊戲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化教學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動中,我用了"看數字取物"和"看數字作動作"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學習。

三、學法指導:

在本次活動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讓幼兒在遊戲和實際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

感知數量(包括視覺感知、聽覺感知、觸覺感知、運動覺感知等)。本活動自始至終讓幼兒處於活躍、積極的學習態度之中,透過遊戲和動手操作,使幼兒正確地認識數字"10"並理解其實際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四、教學流程:

1、首先,設定"去公園"參觀的情景,帶幼兒到"公園",讓幼兒自由觀看,這樣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又激發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把幼兒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2、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教師有目的的提出問題後,幼兒透過觀察發現問題,即數量都是"10"的蝴蝶、荷葉、小魚等,同時發現周圍環境中數量是"10"的物體。

3、遊戲"看數字取物"和"看數字做動作",請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數字卡取出相應的實物以及做出相應數量的動作。以此來理解數字"10"的實際意義。

4、動手操作、大膽創造。我們不光要讓幼兒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幼兒對認數活動的興趣,所以我設計了三組小組活動,第一組:誰的氣球:第二組:春天真美麗;第三組:數字圈圈圈。

5、作品展示,交流感受,將幼兒作品進行展示,孩子自由交談,這一部分讓孩子情緒回到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暢所欲言,即鞏固複習本節課的知識,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解讀

1、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二框題《主動溝通 健康成長》。

2、課標的具體要求

本課所依據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他人的關係”之“交往與溝通”。該部分的課程目標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善於與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與批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

3、本框的地位及作用

本冊教材把學會交往作爲主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此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我知我師我愛我師》,這爲過渡到本框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如何有效地與老師進行溝通,是初中生面臨的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框就是試圖從觀念和溝通技巧兩個方面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本框遵循從“觀念”到“行爲”的編寫思路,分爲“師生交往新觀念”和“共築師生情感橋樑”兩個子目,既是第四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全書的教學重點。

認知影響行爲,師生交往觀念影響着師生交往的行爲。樹立師生交往新觀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是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師生交往,共築師生情感橋樑,既是教學重點,又是社會熱點。師生關係是否融洽,將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與老師溝通,增進師生情感,共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也能爲構建和諧校園,建設和諧社會作出一份貢獻。因此,本課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及現實意義。

4、本框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學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重點依據: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模式的改變,課堂教學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師生互動。師生關係是否融洽,將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因此,共築師生情感橋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一個正在探討的新課題,既是社會熱點,又是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學會理解和有效的溝通

難點依據:由於師生角色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就會在一些問題上構成矛盾、衝突和對立。加上學生獨立意識飛速發展,缺乏教師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不能很好地從教師的角度、立場看問題。因而學生理解教師和與教師有效溝通具有一定的難度,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能夠說出與教師交往溝通的基本準則;掌握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方法。

2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角色互換的方法理解師生交往中的矛盾衝突,能夠與教師進行有效地溝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願意與教師交往,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地溝通;認同新型師生關係之民主、平等的基本價值取向,積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三、學情分析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都有尊重教師,樂於接受教師教導的自然傾向,即具有向師性。但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飛速發展,一部分學生不願主動與教師溝通,還有一部分學生由於受到教師的“不公平”對待或誤解,以及受到自身的封閉、羞怯、逆反等不良心理的影響,不能正確處理與教師之間的關係與矛盾,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和健康心理的養成。因此,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採取合作學習、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與體驗,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四、教學方法

1、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基於本框題的特點,結合學生現狀,圍繞如何使課堂成爲友好師生交往的範例,設計本課的教學方法爲: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播放學校師生交往中真實生動的案例,創設情景,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展開對話,引導學生分析、激勵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集體討論法。結合學生實際,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或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

(3)活動探究法。利用角色扮演和模擬表演等形式,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2、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1)合作學習法。即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共同嘗試解決問題。這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

(2)自主探究法。即學生主動探究、討論、交流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也是貫徹學生主體性原則的體現。

(3)總結反思法。即活動結束後,由學生總結歸納,以學生爲主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3、教學手段: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此手段運用可以增強感觀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

五、教學流程

設計理念:注重活動,淡化說教;關注認知,強化體驗;表層切入,深層領悟。

1、匯入新課。(2—3分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課採用播放錄相匯入法。

播放視頻片斷: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志願者教師徐本禹感人故事,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匯入設計依據:

(1)錄相播放感人故事具有典型性和直觀性,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於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感人故事能迅速調動學生情緒,感染學生,爲整堂課的順利進行創造良好的契機。

2、講授新課。(33分鐘)

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學目標爲指導,以學生與老師交往的煩惱與困惑(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爲主線,以活動爲載體,把教材知識滲透到活動中去,從學生的需要、成長、思維、行動等幾個方面設計每個教學環節,不是把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體驗以獲取知識,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爲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生生互動解決問題的空間,既突出教學重點,又明確分析教學難點。

結合本課實際,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四個活動:

活動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活動一

心靈感悟

1、教師利用多媒體顯示調查資料,“令人吃驚的調查”。

2、出示討論題目:

(1)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與老師交往中存在哪些煩惱與困惑?

(2)爲什麼大部分學生不敢主動與老師交往?

(3)你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什麼樣的?

3、板書:師生交往新觀念自由討論;

思考回答:

歸納總結。讓學生透過聯繫自身生活經歷交流、討論,認識到舊的不對等的師生關係是阻礙師生正常交往的重要因素,從而主動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

活動二

出謀劃策

1、教師將學生與老師交往中存在的煩惱與困惑予以歸納彙總。

2、出示討論題目:我們應如何解決師生交往中存在的煩惱與困惑?

3、板書:共築師生情感橋樑:主動溝通。討論交流;

自主探究;

自由發言;

回答問題。

結合學生實際,以學生爲主體,爲學生提供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生生互動解決問題的空間,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主動溝通是與老師交往的前提”這一結論。

活動三

角色扮演

1、多媒體顯示三個情景材料。

2、簡要介紹角色扮演要求。

3、引導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

4、設問:與老師溝通的策略有哪些?

5、教師投影學生與老師溝通方法表格並歸納彙總。

6、板書:溝通方法。熟悉材料;

演員表演;

同學欣賞;

思考回答;

總結反思。

利用角色扮演,進一步激發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反思生活、反省自己,體驗並掌握與老師溝通的策略,以此突出教學重點。

活動四

模擬表演

1、教師向學生介紹“空椅子技術”。

2、教師根據情景一進行示範表演“空椅子技術”。

3、組織學生練習“空椅子技術”。

4、板書:交往禮儀。掌握要領;

欣賞表演;

模擬表演;

歸納總結。

創設情景,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進一步理解老師心理,突破師生之間不理解這一難點;同時可拓展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應如何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能夠更好地突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附錄】

1、調查資料:七成以上的中小學生害怕主動與老師交往。

這次調查由一份國內知名青少年雜誌發起,涉及北京、上海等8個省市。在問到中小學生“你是否主動找老師說過話”時,有76%的學生表示很少、從來沒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動找老師說話,有32%的孩子覺得“和老師沒有什麼好說的”,而其餘的學生是因其他原因沒與老師主動交流。這些原因包括“怕自己說的話使老師不高興”“老師太嚴肅”“我覺得老師不喜歡我”“怕同學們說我拍馬屁”等。

2、情境一:數學課上,老師正在講課,小強無意間插了一句嘴,引得全班鬨堂大笑,造成課堂教學無法繼續進行。老師在整頓完紀律後,要求小強坐到教室最後面的一個空位上,老師不停地催促,小強氣呼呼地坐在原位就是不動。一場衝突即將爆發……

3、情景二:初中學生小剛經常因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而受到老師的批評。他認爲老師有意找他茬。一次,因爲老師的一個小疏忽,而與老師當面發生爭吵,令老師感覺很尷尬。他的好朋友勸他找老師解釋,以改變目前的局面。但小剛覺得:“這件事老師出錯在先,我的頂撞是正當的。她要是不總批評我,我也不至於這樣。哼,要我去找她,那多丟人呀!”

4、情景三:語文老師總是拖堂,不但天天拖,而且節節拖,急得下節課的英語老師在外邊直砸門,害得同學們連上廁所都沒時間。你是語文課代表,大家委託你去跟語文老師“談判”,你……

3、體驗收穫。(2—3分鐘)

具體設計爲“透過以上活動體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你有哪些收穫或感悟?”以引發學生思考,由學生進行課堂小結,教師適當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既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能力的提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素質,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4、板書設計(略)

板書設計依據:這種設計比較直觀、系統,不僅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而且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重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5、鞏固昇華。(4—5分鐘)

拓展延伸:要求每個學生課後與老師溝通一次,可以是面談,可以寫信或打電話,也可以採用電子郵件的形式。並把溝通的過程、結果及感想用文字記錄下來,放入自己的成長檔案袋。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與老師溝通的要領,並評出最佳師生交往策略,共同分享。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主動內化爲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從而體現迴歸生活的課程理念。

情感昇華: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由班上文娛委員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合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老師高尚的人格,進一步激發學生知師、信師、愛師、敬師的情感,促進學生積極與老師溝通,主動增進與老師的感情,共建和諧的師生關係,讓師生產生共鳴,使本課主題得以昇華。

說課稿 篇3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的運動技能目標引導下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處理,以學生的運動興趣爲出發點,關注學生個體發展,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獨立思考,以學生髮展爲中心,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本節課讓學生在練習中帶着問題主動去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教材分析

小籃球教學活動對於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體能,提高對球體的感知能力以及與球體的距離感、空間感、速度感等能力,培養果敢、機敏、頑強等心理品質,提高抗挫折意識和調節情緒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等集體主義精神具有重要價值,爲後續學習籃球其他內容奠定重要基礎。

三、學情分析

水平二的學生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在觀察時往往也只注意事物較突出的特徵,缺乏順序性。獨立意識也開始增強,已經不滿足於單純地聽老師的話,希望能夠自主思考的空間。其神經系統發展較快,興奮和抑制的機能有所增強,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爲的能力提高較明顯,對運動技術的學習開始提高細節要求

四、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說出原地運球的方法,並且能夠控制球的落點

透過練習、比賽的方式,能夠提高力量上下肢的協調。

能夠在遊戲比賽中增強團隊凝聚力,學會克服困難的品質。

五、教學重難點

手指與球的接觸部位,按拍時隨球與迎球動作

手腕、手指按拍籃球的動作協調

六、教學方法

教法:講解示範法、糾正錯誤法、觀察評價法、遊戲法

學法:探究法、觀察法,分組練習法

七、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課堂常規:體委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教師簡要介紹教學內容,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2.隊列隊形練習:原地三面轉法

組織教學:四列橫隊。

要求:隊列整齊,步伐一致。

促進學生由下課狀態轉變爲上課狀態的過渡,並明確本節的學習目標。隊列練習進一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身心都做好上課準備。

(二)準備部分

1.一般準備性活動:圖形

方法:按照地上已經畫好的圖形,學生排成一路縱隊跑步,要求學生整齊有序,口號響亮。

2.專門性準備活動:

滾球接力,分成八組,一組一個球,要求球始終在地面滾動,滾到指定位置在滾回,接力給下一個人。

透過遊戲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熱身的同時和球相結合,不僅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肌肉粘滯性,加大關節靈活性,也爲新授技術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基本部分

1.講解示範:

老師講解原地運球的方法,學生注意觀察老師在運球過程中的手型,以及球的落點。

透過老師的講解能夠讓學生對原地運動的動作要領有了一個的瞭解,建立一個整體完整的動作概念。

2.學生練習

(1)在老師的口令和下有節奏的進行原地徒手運球練習

(2)原地的有球練習,成體操隊形散開,讓讓每個學生以自己爲中心,半徑爲1米內畫一個圓,要求學生能夠在圓內運球,不出圈。

(3)隨着學生對運球的熟悉掌握,圓圈要求越來越小,在原定能夠控制住球的落點,爭取能在原地運球。

透過循序漸進的模式,能夠讓學生逐步掌握原地運球的動作要領,並且進一步增強控球能力

3.遊戲

學生原地運球,老師用卡片展示數字,要求學生在運球的過程中快速看到老師所展示的數字並報出數字多少。比一比誰能夠快速準確的

透過遊戲的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鞏固原地運球的動作要領,而且也逐步提高不看球運球的能力。

(四)結束部分

1.放鬆活動—配樂放鬆操

組織教學:四列橫隊體操隊形

要求:放鬆活動,身心充分放鬆。

教學意圖:在課堂學習的最後,爲了使學生能夠從激烈的比賽狀態中過渡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我會帶着學生隨着音樂進行拉伸性的練習

2.課堂小結:教師總結學練情況,表揚先進,激勵全體學生。

教學意圖檢驗本堂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爲我的課後反思提供理論基礎。

3.宣佈下課、師生再見、回收器材。

教學意圖:培養學生的獨立品質

八、場地器材:

小籃球30個、標誌物12個、錄音機1臺、磁帶2盒、籃球場。

九、預計負荷:

練習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30次/分;運動強度:中等偏上。

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蘇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小說單元中的第三篇精讀課文《童年的朋友》說課分以下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鑑於本單元已有前兩篇小說(《社戲》和《分馬》)作範例,但本文又在某些方面較前兩篇有所延伸:(1)是自傳體小說節選;(2)展現的是俄羅斯大地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因此,學習本文對學生進一步掌握藉助外貌描寫和景物描寫塑造人物的方法,感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的重點是外貌描寫和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難點是在朗讀分析的基礎上體會兩個朋友疼愛“我”的不同方式

3、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外貌描寫和景物烘托刻畫人物的方法

(2)感受童年時兩個朋友給予“我”的不同形式的愛心

二、教法設計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選擇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本節課,(一)採用競賽形式,組織學生討論、比較,分析兩個朋友對“我”施予愛心的不同方式,達成目標(2);(二)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課堂寫作訓練,達成目標(1)

三、學法指導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開展競賽,調動積極思維,運用討論、誦讀、比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深入理解所學知識,並在分析討論中學會運用,使讀寫聽說能力協調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對比激趣,匯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兩組畫面:(1)歌曲《童年》的音樂聲中,兒童歡快、嬉戲的活動情景;(2)兩幅圖片:A、好奇遭打,冷眼看人生,B、家境慘淡,拾廢舊度日;配以話外音,介紹高爾基苦難而又不失美好的童年生活對比中激發學生興趣,切入正題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全文,同時屏幕顯示易錯字詞(音、形)

2、討論交流:

(1)“我”童年時的兩位朋友分別是誰?

(2)主要用什麼手法刻畫人物?找出相應語段

(三)精讀課文,引導達標

1、總體設疑,高屋建瓴

(1)這兩個朋友對“我”的態度有何相似之處?

(2)各人的表現形式又有何不同?

2、討論質疑,攻破難點

(1)分A、B兩大組細讀課文,開展競賽,邊讀邊議

A組讀第一部分後討論:

①課文怎樣描寫外祖母的外貌?

②課文怎樣細緻刻畫外祖母的神態?

a、微笑時給人什麼感受?

b、牙齒、面孔、鼻孔各是怎樣的?

c、衣服什麼顏色?眼光透出什麼心情?

d、整個身體舉動又怎樣?

③怎樣反映外祖母對我疼愛有加?

(第③點要求學生舉文中語句,理由簡練而又充足)

B組讀第二部分後討論:

①傍晚時分的景物描寫給人什麼印象?

②爲什麼“好事情”要和“我”一起欣賞自然風光?

③他從哪些方面關心“我”的成長?

(第③點仍讓學生舉例說明,闡述理由)

(2)A、B兩組推舉代表分析課文,闡發理由

(3)教者適時指導點評,激發興趣,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

(四)賞析佳句,突破重點

1、(屏幕)顯示兩組畫面,欣賞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

(1)外祖母微笑時的神態

(2)(俄羅斯大地)秋季傍晚時分的景象

2、細讀課文第一部分第7節和第二部分1—3節,比較分析課文是怎

樣描寫人物神態和景色的

3、討論賞析,體會外貌描寫和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1)這些描寫是“我”對外祖母什麼品質的讚美的體現?

(2)大自然的美景和“好事情”之間產生什麼聯繫?

4、指導朗讀,感受效果

(五)讀寫結合,深化目標

1、(多媒體)播放兩組畫面,明確觀察要求

(1)兒童歡快、嬉戲的活動情景,重點觀察景物

(2)兩個學生爲一條證明題爭論不休的鏡頭,重點觀察人物神態

2、仿寫一段外貌描寫或景物描寫(150—200字)

3、現場交流點評,賞析佳句

(六)回放目標,課堂小結

五、板書設計

童年的朋友

外外景好

祖貌物事

母描描情

寫寫

“我”

和關人長

藹愛做成

可有我我

親加教助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課時安排:一節課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互動活動,依據這一教學原則和具體學情,我決定採用問答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大膽闡釋,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完成本課教學。課前將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紹資料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預習課文,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小說的故事情節是如何發展的?(2)煤店老闆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設計:幻燈片展示騎馬、騎牛、騎自行車、騎掃帚、騎竹馬等圖片,並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看過或聽說過騎桶飛翔嗎?

設計目的是:結合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本課的興趣。

(二)作者簡介

設計:學生來講,老師引導,幻燈片展示

設計目的:有助於學生更好的認識作者和解讀作品,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思維方法。

內容:弗蘭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長期擔任公司職員,21歲時開始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進行寫作,他不以發表、成名爲目的,只是想用寫作來排除自己內心的苦悶。他短暫的一生給後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寫完的長篇小說《城堡》《審判》《美國》和以《變形記》《判決》《地洞》《飢餓的藝術家》爲代表的幾十部短篇小說。卡夫卡被認爲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奠基人),是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孤獨和恐懼,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卻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體現了“現代人的困惑”。

(三)課文分析

1、設計:學生默讀課文,五分鐘

設計目的: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文,爲下面深入分析文字打下基礎。

引導學生緊扣小說文字的同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2、問題一:這篇小說,同學們課前都預習過,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小說故事情節是如何發展的?(問答法)

設計目的:有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小說故事情節發展,明確小說故事情節的虛構性,提高學生對小說文字的細讀能力。

明確:天氣寒冷,家裏無煤,窮得買不起煤的“我”想去向煤店老闆借煤,“我”不是拎着空煤桶走去,而是騎着空桶飛着去的,結果是,“我”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闆娘用圍裙扇到了冰山區域。(幻燈片)

3、問題二:小說主人公“我”認爲煤店老闆娘看見了自己,而煤店老闆娘卻說“我什麼也沒有看到,什麼也沒有聽到”,那麼老闆娘到底有沒有看到“騎桶者”這個人、有沒有聽到“騎桶者”的呼喊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理由。(學生討論,自主發言)

設計目的:幫助學生體會虛構寫法的藝術效果,理解虛構對小說表達的重要性。採用課堂討論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同時,這一問題的解決,也爲下面分析小說創作主題進行鋪墊。

明確:兩者皆可,並用幻燈片展示。

(1)聽到看到的.理由:小說中寫道,“她當然馬上看到了我”,“她把圍裙解了下來,並用圍裙把我扇走”。

(2)沒有聽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時常被升到二層樓那麼高,但從未下降到齊房屋大門那麼低”,老闆娘上來後,沒有擡頭看,因此,她沒看見“我”,如果她看見“我”了,發現“我”騎着桶在空中飛翔,會感到新奇,說不定會用煤來換“我”的桶;

②“它們和剛纔聽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鐘的聲響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樣地使人產生了錯覺啊”,可見,“我”的喊聲和鐘聲混合在了一起,老闆娘以爲“我”的喊聲就是鐘聲;

③老闆娘解下圍裙扇也可能是老闆娘覺得圍裙上有毛線絨想透過扇這個動作把毛線絨抖掉。

4、問題三:同學們,你們認爲小說的創作主題是什麼?(學生討論、學生討論)

這樣設計是因爲:引導學生歸納和挖掘小說的創作主題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所在。

老師引導:如果老闆娘的確看到了“我”並且拒絕給“我”一鏟最次的煤,那麼她的確是一個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闆娘沒有聽到看到,那麼,老闆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這樣,作品的內涵就更豐富了。

板書學生髮言的答案:揭示貧困者的窘狀和有產者的自私無情;表現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冷酷;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師小結 幻燈片展示 創作主題:小說用一種虛幻的手法寫出了一個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剷煤而遭到驅趕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現實社會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艱難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關愛、缺乏溝通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控訴和批判。

四、佈置作業

1、分析“騎桶者”、“煤老闆”、“老闆娘”的人物形象。

設計目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說創作三要素之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字細讀能力和對“虛構”的理解程度。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選擇騎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節又將如何發展?

設計目的:有助於學生在思考中釋放想像力,真正將“虛構”手法學以致用。

五、板書設計

騎桶者

卡夫卡

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水果》。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材(地位與作用)。

《認識水果》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單元第2個課題。在此之前,幼兒已經學習了糖果屋,這爲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說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小班幼兒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能說出幾種常見水果的名稱。

2、 培養孩子喜歡吃水果的習慣。

3、 初步感知粗糙與光滑。

三、說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隻有掌握了水果特徵,才能認識不同水果。

2、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光滑與粗糙較抽象,幼兒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活常規可以培養幼兒的認識與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幼兒其然”,還要使幼兒“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小班幼兒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定情景教學法,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幼兒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注重濱心理狀況。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幼兒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幼兒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實物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幼兒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幼兒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幼兒爲主體,使幼兒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幼兒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針對幼兒提出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論,促使幼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幼兒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課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幼兒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幼兒自己學習思考。

五、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幼兒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1——2分鐘)。

聽音樂做律動,穩定幼兒情緒。

2、講授:(10分鐘)。

透過變魔術的方法展現實物來吸引幼兒注意力,請幼兒透過聞看摸之後講述所展示的水果的不同特徵(粗糙與光滑),透過送水果寶寶回家了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水果的認識。

3、小結:(2——3分鐘)。

品嚐水果,向幼兒說明水果的好處,鼓勵幼兒多吃水果。

說課稿 篇7

百里中心小學 李宏強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第二冊三單元的內容:解比例。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三節課,主要屬於計算教學,是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和進行正、反比例教學的關鍵,是利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先決條件。

2、說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明確了義務教學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應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度三方面來闡述,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地發展。因此,以《新課程標準》爲依據,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理解並掌握解比例,能運用解比例解決實際問題。

⑵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計算、交流探索新知並能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體驗發現數學規律的樂趣,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的計算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3、說教學重點、難點: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特點,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運用比例的性質解比例。

二、說教法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觀察、探索、歸納的能力。因此,我採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教學中貫徹自主性原則,重視學生學習和探索過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組織、指導並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允許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素質。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再加上適時的自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據學法的自主性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學法的差異性原則,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四、說教學過程 在新授這個環節裏我設計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複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第二部是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第三部分是練習解比例。 在第一部分裏,我先複習比例的意義做鋪墊。隨着學生的彙報,教師有意識的將比值相等的比寫在一行上,引導學生觀察每兩個比之間的關係,學生明確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給學生直觀的印象。讓學生說出比例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二部分:教學解比例的概念後,及時組織練習。課本中兩個例題從解比例的方法入手,逐步滲透應用比例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部分:經過學習例題,學生掌握了基本解比例的方法,逐步進行訓練,讓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基於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能力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六、說教學評價:

說課稿 篇8

【內容目標概述】

本節課是在酸、鹼的通性學習後,結合酸與鹼的相互作用——中和反應而設定的,就內容的難度以及大綱(或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而言,這節課較前二節明顯下降。但本節課在整個初中綜合理科中聯繫點比較多:如與人的內環境,酸雨、環境污染、金屬的鏽蝕,人體的免疫等均有一定聯繫,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課是第二課時,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對此內容提出的具體目標爲“會測定溶液的酸鹼性”,活動建議是“測定土壤的酸鹼性,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議;測定常見溶液、幾種果汁、食品、人體汗液的酸鹼性;自制酸鹼指示劑”。

限於初中生的知識儲備不夠,對pH的意義無法理解;同時自制酸鹼指示劑也有操作上困難,因而是學習的難點。

鑑於本節課需要學生參與實驗探究身邊以及生活中常見溶液的酸鹼性,因此增設教學目標“體會科學就在身邊”及在課外拓展確認自制酸鹼指示劑的實用性以及得出指示劑概念時所用的科學方法目標“運用歸納法”。

【教學設計思路】

一、情景創設

爲激起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引述科學史上波義耳實驗時的“意外發現”,並投影相關圖片,同時邊講解邊演示紫羅蘭花瓣遇酸鹼變色實驗,自然引出學習任務:酸鹼指示劑。

二、複習歸納,引出新概念:指示劑

透過複習原先分散學習的紫色石蕊與酚酞試液與酸、鹼反應時的顏色變化,不但可接通學生原有經驗,同時有助於引導學生歸納出可用做酸鹼指示劑的根本特徵:遇酸、鹼顏色不一樣,而不一定兩者都變色,從而得出酸鹼指示劑的概念。

三、提出問題

同是酸或鹼性溶液,它們的強度又有不同。透過演示鹽酸與醋酸酸性強弱的對比實驗,自然提出問題:鹽酸比醋酸強多少?如何反映酸/鹼性的強弱呢?從而引出新的學習任務:溶液的酸鹼性—pH。

四、講解:溶液的酸鹼度——pH

1.板圖

2.說明

溶液的酸鹼度用一相對數值pH來表示,pH值越大,溶液的鹼性越強,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強。酸、鹼的分界點是pH=7——中性。

3.板書

4.舉例說明:pH的意義。因爲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碳酸顯酸性這一知識學生已經熟悉,所以如下例子會讓學生在親切之餘體會酸鹼度定量測定的意義。

例:人體血液pH正常值7.35-7.45,如果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過多,pH值會_______?(爲什麼?)

5.再配以簡單練習既鞏固新知,又豐富學生對pH的理解。

練習:判斷以下溶液的酸鹼性,並比較強弱。

五、pH 的測量

1.連接:不但人體各環境有一定的酸鹼度範圍,超出範圍,肌體會發病;同樣道理,植物對生活的水土環境的pH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圖(投影):

2.基於現實需要提出聯繫實際的問題,會使學生覺得知識學習有價值。問題:農民在種植作物前除了根據經驗判斷哪些土壤適合種什麼,不適合種什麼外,要是能預先知道就好了;如果能改良土壤就更好了?那麼,怎樣測量或改良土壤的酸鹼度呢?

3.介紹pH試紙以及用法:邊演示、

邊介紹,同時要求學生判斷酸鹼性。

六、學生活動

經過簡單的小結後,緊接着安排學生活動,馬上親歷新學的知識與技能,並且所測量的對象多是與學生的生活緊密關聯的,其興趣和興奮之情可以預見。並且正因爲pH對學生來說顯得太抽象,有必要讓學生從多個途徑“接觸”它,從而消除“隔閡”。

限於材料以及指導的難度,學生活動按內容難度擬分成兩組:一組是動手能力較強的,測量附近土壤浸出液的pH,另一組測量唾液、食醋、果汁、人體汗液的酸鹼度,教師可以多花時間指導前組。同時透過組織交流實驗結果,可以使學生分享合作學習的成果。

七、評價

實驗結束後,教師就合作精神、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實驗結果的差異性進行評價,作爲課堂總結。

八、練習(見教案)

【學習方法指導】

由於本節課的pH概念超出了學生所能理解的水平,決定了這一部分的教學以接受式爲主,但要達到“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水平,需要聯繫生活、生產實際,不能死記硬背,這是老師需要特別引導學生的。

【對結果的預測】

透過接受老師的介紹,聯繫實際、生活實例的分析與親自活動,相信學生對溶液的酸鹼性、酸鹼度、pH等概念會有初步的瞭解,並能在後續的生物的內、外環境的學習中得以應用。

【討論】

從探究教學的角度來看,這節課學生參與設計、思考的思維容量並不大,如果條件許可,能找到比較方便萃取的含色素植物(器官),則教學設計還可以更加大膽、精彩。基本思路是:科學史介紹指示劑的發現——老師實驗舉例——學生自制指示劑——檢測已知酸、鹼、中性溶液,得出變色規律/或剔除——檢測未知液體,並與石蕊、酚酞等比較——整理出本地可用於製造酸鹼指示劑的植物(器官)清單——pH試紙(視時間而定)。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