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3篇

說課稿3.1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說課稿3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和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的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一框的內容。我將從七個方面進行今天的說課: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及依據、學法及依據、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後反思。(將此七個方面板書在副板上)

一、說教材

(一)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主要講授投資理財的選擇,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生產及企業公司的內容,企業生產的發展需要資金,需要有儲蓄機構提供支援,因此,教材把儲蓄存款作爲本課的首要內容,起到了承接前面知識的作用,同時,儲蓄存款也是居民最主要的投資方式,這爲過渡到下一框題——股票、債券等其他投資方式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本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在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教學目標和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並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熟悉儲蓄存款的含義、分類及特點,利息含義及計算方法,商業銀行的含義及主要業務。理解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在國民經濟中作用,儲蓄在經濟建設和個人生活中的意義。本課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參與經濟生活的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分析中認清、理解並掌握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的有關知識,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以實踐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本框的學習培養學生爲經濟建設服務的觀念,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積極參加各種投資活動,不僅有利於個人,也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及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認真分析教材體系和內容的基礎之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儲蓄存款

確定重點的依據:學習這方面知識,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投資意識,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觀念。

2、教學難點:商業銀行的三大業務

確定難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商業銀行的三大業務才能正確理解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才能正確理解商業銀行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四)說課時安排及依據、教具準備:

1、課時安排:依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內容,本框內容計劃安排一節課來講授。

2、教具準備: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二、說學情

我的學生是高二學生,應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

1、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可能不太瞭解,那麼我在創設教學情景時應該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特有的生活環境出發,從而使學生易於接受。

2、現在學生接觸面廣,對生活中的實踐也有許多經歷,從生活當中也學習了書本上不曾有的東西。那麼我可以以此爲切入點再加以引導,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理解實踐與認識。

3、瞭解學生的學習方法、特點和技巧,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三、說教法及依據

根據本框的特點,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依據:立足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取材,創設情景,讓學生髮表見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直觀演示法

依據: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討論法

依據:設定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促進學生學會在學習中解決問題。

四、說學法及依據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纔是真正的主體,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應學會如何學習,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採用以下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1、問題探索法

依據:透過設疑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學習法

依據:利用教材探究活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索。

3、歸納法

依據:透過閱讀教材,歸納總結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用多媒體匯入三組畫面:

l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增長圖

l 銀行圖片

l 取存款圖片

2、問題:假如你擁有500萬,你將如何使用這筆錢?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積極迴應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匯入新課。

(二)講析重點

用多媒體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情況圖片,進而引出儲蓄存款的含義。

1、儲蓄存款的含義:講解時讓學生明確幾個要點:誰在存?存什麼?往哪存?有什麼憑證?爲什麼存?並強調居民存款必須是合法擁有的。明確含義之後引導學生思考,人們都到那些地方存款?結合生活實際回答,引出儲蓄機構。

學生透過觀察認識到儲蓄存款是我國居民主要投資方式,理解儲蓄存款的含義。

2、我國的儲蓄機構(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透過學生回答概括並引導學生思考人民爲什麼將錢存入儲蓄機構?儲蓄目的是什麼?(可獲得利息)從而引出利息。

3、利息及計算公式。理解利息含義,並熟記利息計算公式。在這裏設定一道計算題讓學生實踐,透過實踐使學生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並明確利息收入按規定的稅率向國家納稅。利用計算題中提到的定期儲蓄引出第四個問題:儲蓄種類——定期、活期。讓學生對比兩種儲蓄的異同並填表格。最後設定一道討論題:公民儲蓄存款是不是越多越好?

學生體驗經濟生活獲得成就感,爲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透過對比明確兩種儲蓄的特點,加深對儲蓄存款的理解。

(三)突破難點

首先展示一組同學們熟悉的商業銀行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那些銀行屬於商業銀行,從而引出第一個小問題——商業銀行的含義。講解定義是注意抓住商業銀行的業務和經營目標。

引導學生思考商業銀行可以辦理那些業務?讓學生積極思考,引出第二個小問題——商業銀行的三大業務。(儲蓄存款業務、貸款業務、結算業務)。

1、儲蓄存款業務:學生明確含義後設定問題,設定問題:爲什麼把存款業務作爲基礎業務?

2、貸款業務:學生明確含義後設定問題:爲什麼把貸款業務作爲主體業務?

展示銀行業務流程圖引導學生根據插圖分析存款業務、貸款業務及二者之間的聯繫,明確銀行利潤來源。

設定討論題:李先生能否貸到款?透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貸款的原則並理解誠信與貸款的關係,理解貸款原則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

3、結算業務:瞭解含義並明確結算方式。

4、商業銀行的作用。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教師補充,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五)練習設計

爲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教學效果,我會適當佈置一些課後練習與思考,但由於每個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同時也爲了實現因材施教的目的,我會佈置兩道難易不同的題目供學生選擇。

六、板書設計

因爲是講授新課,爲了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瞭解本節內容,建構起完整的知識結構,我採用了綱要式的板書結構,從而系統地展示各知識點的聯繫,便於學生理解掌握。板書設計如下:

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

一、 儲蓄存款

1、 儲蓄存款的含義:

2、 儲蓄存款的機構: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

3、 利息的含義:

4、 利息的計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x利息率x存款期限

二、 商業銀行

1、 商業銀行的含義:

2、 商業銀行的業務:儲蓄存款業務、貸款業務、結算業務

3、 商業銀行的作用:

七、教後反思

在我整個的教學過程當中,貫穿着“啓發”和“引導”的指導思想,那麼該怎樣啓發最貼合學生實際,我又該何時引導,在哪個地方引導最合適等都需要我仔細斟酌和反思,從而不斷改進教學技術,更能把握“火候”。課堂教學過程是否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教學手段的使用是否恰當都需要反思和改進。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及主要內容:

⑴這是一篇講讀課文。它以真切細緻的描寫,深刻感人的內容,催人淚下的藝術魅力爲課文的特點。

⑵文中有一幅彩圖,體現了凡卡寫信前的害怕,寫信時的痛苦,以及哀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美好想象。

⑶這篇課文,主要講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舊俄時代。凡卡由農村來到城市的一鞋鋪當學徒。他受盡了種種折磨,過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寫信告訴爺爺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流露出自己對獻禮生活的渴望和嚮往。

2、教學重點和難點:

⑴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理解凡卡寫信的內容,瞭解凡卡的苦難生活,透過凡卡的神態、動作、聯想,瞭解凡卡的內心世界。

⑵這篇課文的難點是課文把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交*在一起,同時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這種複雜的穿插和變化人稱的寫法是初次接觸。這是教材的難點。

二、教學要求

1、透過理解課文,瞭解沙皇統治下,窮苦孩子的悲慘命運,激好學生痛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凡卡寫信的內容以及他的神態、動作、聯想來了解凡卡的內心世界。

3、學習本課十五個生字、十二個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要服務於學法,要體現和滲透學法。教法要依據訓練重點,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凡卡》這篇課文,教師要緊扣訓練重點,依據課文內容和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教師情感,大膽處理教材,設計“以導助學,以情促學,以情促學,長文短講,以讀代講”的教學學法。

1、佈置學生借用工具書的方法學習生字、新詞。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抓住文中引導的作用,區別課文哪些是“信的內容、回憶往事和作者的敘述”把課文分爲三個部分,然後逐個進行教學。

2、直奔中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一開始,教師就可引導學生直奔課文中心,進入凡卡的角色,體會凡卡的悲慘命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達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以導助學,以讀促情: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信的內容”緊扣凡卡的悲慘命運“設疑提問,按文入情”,在學生了解了六件事,感到學徒生活這件事印象最深刻時,抓住主要矛盾,環環緊扣,勾畫重點詞點句“揪、拖、揍、戳、打”,引導學生進入學徒生活的悲慘情境。此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親愛的爺爺……我就要死了。”指導學生並自己範讀把“發發、再也、跪下”讀重音,以體現凡卡在絕望中。在讀兩處省略號的時候,停頓的時間稍長些,以體現凡卡當時難過心情。在讀“我再也受不住了”和“我要死了”這兩句加上輕輕的抽泣聲,效果更好了。這樣從聲音的高低、輕重、緩急讀法,使學生產生如聞凡卡的哭聲,如見凡卡捱打的場面,產生聲淚俱下的效果。從而達到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

4、運用“對比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透過學生自由讀、合作讀、領讀、對比讀等方法,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產生憤恨與同情的感情,提高閱讀效果。在講“回憶往事”時,採用教師領讀,學生齊讀:

教師領讀學生齊讀

山林怎麼樣?凍了的山林喳喳地響。

爺爺怎麼樣?爺爺凍得吭吭地咳,……

小樅樹怎麼樣?許多小樅樹披着濃霜,……

小野兔怎麼樣?忽然不知從什麼地方……

學徒生活的痛苦和砍聖誕樹時的樂趣進行明顯對照,在對比中培養學生求異思維,達到教學與發展學生思維的辯證關係。

5、利用電教手段,瞭解凡卡的內心:

在教學中,把課文中的插圖採用投影儀器進行放大,透過對插圖"神像、楦頭"等景物的教學,體會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心理。透過對凡卡神態的教學,體會凡卡信時的痛苦和哀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的嚮往心理。

6、採用先教後放的方法,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在學習凡卡學徒生活時採用精講精練,在講回憶往事時採用扶讀方法,在學習作者的敘述時採用放的方法讓學生自學,突出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風、學風,充分顯示了教學的民主性,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發揮,妥善處理了教與學的辯證統一。

7、採用“總──分──總”的教學方法,理解課文:

教學中,“從整體感知,明確重點、教給方法,提示重點、嘗試學法,理解重點、運用學法鞏固重點、反饋全文、延伸重點”的環環相扣的教學結構程序。

四、教學程序

本課用三課時教學。

1、第一課時:

⑴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⑵學生快速閱讀、按寫信前、寫信、寫信後順序理清文章條理。

⑶突破難點,弄清"信的內容、回憶往事和作者的敘述"三部分內容。

⑷朗讀全文,讀懂句子。

2、第二課時:

⑴依據教材內容,設疑提問,直奔中心明確重點

⑵教給學習方法,學習"信的內容"瞭解凡卡的悲慘命運。

⑶嘗試學法,學習"回憶往事"透過與凡卡學徒生活的對比,理解訓練重點。

⑷利用電教、透過圖片的景物,凡卡的神態、運作、聯想的想象,瞭解凡卡的內心世界。

⑸反饋全文,延伸訓練重點。

3、第三課時:

⑴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讀全文。

⑵從聲音的高低、輕重、緩急的讀法,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⑶總結全文,說說凡卡這篇課文爲什麼感人。

⑷指導完成課後第二題。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反映教材內容,表現教學思維輔助教師講解,啓迪學生思維,是完成教學的主要手段。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文章——《泉城》。下面我將從教材解讀、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作具體闡述。

一、教材解讀

《泉城》是一篇寫景文章,介紹了濟南的一種風物特徵。從文章的篇章表達形式上來看,本文是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進行佈局謀篇的;先概述後分述,先面後點;中間並列的分述部分構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先交代泉的'地點在哪裏,再透過幾個形象的動詞來交代泉水的特點,如“珍珠泉”是“涌”,“五龍潭”是“匯注”,“黑虎泉”是“噴吐”,“趵突泉”是“冒”。從文章的語言表達形式來看,文字的總起部分是工筆細描鋪成的,用“四個有的……”這樣的整體描寫讓讀者初步感受泉城的獨特,這個文字跟其他文字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中間部分採用的是大量白描手法勾勒的。

在寫泉的文章中,老舍先生的《趵突泉》從語言表達上來說更勝一籌,那麼這篇文章的價值又在哪裏呢?我們可以借鑑從人教版教材編排的特點來審視。崔巒說:“根據教材編排特點,結合學生寫作能力發展需求,寫景類的文章必須要在四年級完成。三年級上冊做到有物,下冊做到有物、有序;在四年級上冊,學生需要形成的是有物、有序、有特點。到四年級下冊,做到有物、有序、有特點、有具體。寫景類的習作文章基本到此結束,學生完成一個能力訓練。”我們的學生剛好是四上,需要形成“有物、有序、有特點”的寫景類文章的能力,這篇文章正好符合這個年段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而《趵突泉》在蘇教版中安排在四下的目的也在於此。由此可見,《泉城》的價值在於它的篇章結構更符合該年段的學生搭建寫景類文章一般意義上的圖式。

從寫的角度來反思我們的閱讀教學。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觸並學習寫總分總,但是大部分到六年級還沒掌握,運用崔巒先生的話說就是“以讀促寫太少了。”主要就是說的太多,寫的太少。

從語用學的角度來說:語用的路徑就是透過寫來帶動對內容的理解。在學本篇課文之前,本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城》、《頤和園》等總分總的寫景類文章。那麼,如果我們還從內容上來理解的話,就完全喪失了這篇文字的價值,我們把這篇文字定位於是寫作的一個樣品,(即王榮生博士對文字功能分類中的一類,主要是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主動建構文字的言語形式,表達結構。)以讀促寫,發展學生的言語。不是學總分總,而是運用總分總的方式來寫,實際上就是幫助建立學生寫景類文章的一般意義上寫作框架,即圖式式地練寫。

二、教學理念

1、以讀促寫,建立圖式。

李海林先生曾說:語文等於言語,等於語言的運用;語文教育等於言語智慧的發展。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到了跟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的時候,轉向了“一箇中心——以語言訓練爲中心點”,“兩個基本點——聽說讀寫能力和人文素養”,“16字——感受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借鑑語言”,我們始終圍繞爲學生的言語智慧發展而進行教學。我們把這篇文字當做寫作的一個樣品,以讀促寫,發展學生的言語。幫助建立學生寫景類文章的一般意義上寫作圖式。

2、建立以學爲主的生本課堂。

建構學爲主的課堂就要關注學生學的完整性、連續性、層次性、交互性、再生性,真正展開學的過程,完成從老師的教到學生的學的轉變。

本課將文字定位於樣品,因此,本文的教學重在將學生的學作爲重要的內容,完成第二文字的建構,即雁蕩瀑布的寫的練習。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以《語文課程標準》爲依據,結合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特點,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隨文識字,學會“濟、剔、”等生字,聯繫語境、聯繫生活、想象畫面等理解“虎嘯獅吼、明珠散落”等詞語的意思

2、潛心會文,透過圈圈畫畫重點詞、想象畫面等方法品味作者是怎樣寫出泉水的特點。

3、深入文字瞭解文字結構,關注生活,利用身邊的資源讀寫結合建構學生寫景類文章的基本結構。

在我們的目標體系當中,我們的核心目標是以讀促寫,爲真正

實現學生的學而教。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透過圈圈畫畫重點詞、想象畫面等方法品味作者是怎樣寫出泉水的特點。深入文字瞭解文字結構,關注生活,利用身邊的資源讀寫結合建構學生寫景類文章的基本結構。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

其實教法和學法是交融、交織的整體,因爲教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的過程;因此,在教學行進中,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琢磨、習得則主要採用批註法和體驗法。教師採用“情境引導”“移情體驗”“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法爲學生的學習實現提供最大的可能。

五、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擬採用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學習字詞,梳理文章的脈絡,品味文章第一、二節,遷移練寫《雁蕩山瀑布》的開頭、結尾以及大龍湫。

第二課時:品味文章的三、四、五節,遷移練寫《雁蕩山瀑布》的分述部分,完成第二文字的建構。

下面我將詳細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我預設了“揭題啓課——讀文解構——泉水印象——賞珍珠泉——拓展延伸”這五個環節,具體操作如下:

一、揭題啓課

教學開始,我這樣匯入:孩子們喜歡玩嗎啊?到過哪些地方?玩完回來,最怕什麼?預設大部分會說“寫作文”課件:“寫遊記有妙招”,接着揭示課題並板書,隨機教學“濟南”,學生書寫“濟”字。

【上課伊始,教師就直接揭示本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就是解決他們的困難——學寫遊記的妙招,簡潔明瞭。】

二、讀文解構。

1、檢查朗讀。先指名分節讀課文一節。在讀的過程中隨機學習“晶瑩剔透、明珠散落、虎嘯獅吼”等詞,並講講該段的主要內容。接着指名讀第二節,說說寫了什麼?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與第二段相似的段落,並挑選其中的一段讀給同桌聽。最後一節全班齊讀。

2、關注結構。出示文章的機構圖,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總分總”的表達方式。因爲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富饒的西沙羣島》、《長城》、《美麗的小興安嶺》、《頤和園》等總分總的遊記,因此這個問題難度不會太大。並適機出示《美麗的小興安嶺》、《頤和園》的總起和總結段,既加深學生的印象,又爲下一步的寫作了鋪墊。

3、以讀促寫。你看看,好多作家都用這種方法。如果我們也用這樣的方法來寫雁蕩山的瀑布,怎麼寫呢?爲了降低難度,請生試着在作業紙上寫開頭或結尾。個別學困生仍覺得很難下筆,教師將引導他們看課外連結資料或者仿課文句式來減低難度。給足學生時間練寫,寫後交流評價。

三、泉城印象。

第三環節是我要重點闡述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我主要分:

第一步:走近泉城,感受印象

孩子們,濟南的泉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預設學生說:多、奇、美等,請學生畫出相關句子。並出示: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

這句話的教學,我預設以下幾個層次:

1、讀通順、流利。

2、引導想象。孩子們,哪一處的泉水最吸引你?預設有的學生會說我最喜歡“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那麼,教師就進一步引導:走近這樣的泉水,你看到了這些浪花有的像——預設學生會說(有的像美麗的牡丹,有的像可愛的喇叭花),你側耳傾聽,你聽到了——預設學生會說(我聽到了“嘩嘩”的聲音,彷彿在唱一首動聽的歌曲)。預設有的學生會說我最喜歡“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教師引導:孩子,還沒走近這泉,你就聽到了——預設學生會說(聽到前方傳來了“哄哄”的水聲,那聲音震耳欲聾)。走近他,你聽到的聲音如虎嘯獅吼一般,讓你聽了感覺——預設學生會說(激動、害怕等)。你看,這泉——預設學生會說(這泉噴地很急,水花四濺等)。不管學生說到上面四分句中的哪一句,教師都做進一步的指導,引導他們在“看與聽”方面展開想象並隨機做好朗讀指導。如果個別學生朗讀有困難,老師將採用範讀的方法來指導。

3、引導學生髮現作者是從哪兩個角度來寫“泉”的。由於第二部分充分鋪墊,學生自然就能發現是從“看和聽”的角度來寫的。及時小結:待會兒我們寫瀑布的時候也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來寫。

4、再次完整的讀句,之後出示圖片觀看並試着引導學生積累背誦。

5、小結批註:孩子們,讀着揹着,我們對濟南的泉水有了整體的印象,像這樣的描寫我們就叫做“整體描寫”,給你們二十秒,把這四個字送到這句話的邊上,我們應該留下一些學習的痕跡。

第二步: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1、出示雁蕩山的瀑布圖片讓生欣賞。

2、請生試着說一說。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注重點撥他是從哪個角度來說的如大小、粗細、形狀等,引發其他學生更多角度的想象。個別學生可能覺得有難度,站起來只能說一兩句。教師就請學生把他們幾個講的連起來講從而形成一句完整的句子。真正做到爲學生的學服務。,

3、聽了你們繪聲繪色的講,我都身臨其境了。孩子們,你最想去欣賞哪個瀑布?預設學生會說單個詞語,如大龍湫、小龍湫等瀑布名。教師引導:把他們的話合起來,——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預設學生會說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大龍湫、小龍湫、梅雨瀑了。

4、課文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出示句子。簡介這樣的句子叫——過渡句。

四、賞珍珠泉

第一步:賞珍珠泉

1、讀文字。看來我們接下來就要寫寫這些瀑布了,該怎麼寫呢?請你們去讀讀課文第二段,看看作者是怎麼寫珍珠泉的,或許能得到一些啓發。生自由讀,多讀幾遍。

2、直接聚焦語言。孩子們,喜歡珍珠泉嗎?作者怎樣寫出珍珠泉的美?文中哪些字詞寫出了珍珠泉的美?請拿起筆來圈圈畫畫。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到“涌”。一個“涌”字讓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預設學生會說吐着一個個小泡泡,一個接着一個,就像一串串珍珠等。同時,還請學生關注到“拎”。生活中,你拎過什麼東西。預設學生會說拎袋子,拎水桶等。你有想過“拎泡泡”嗎?點出作者用詞的與衆不同。

3、回讀整段話後小結:作者就是這麼寫珍珠泉的,用上想象,特別是這些與衆不同的動詞。

第二步:以讀促寫。

1、出示視頻、畫面,請生欣賞。

2、想象畫面:作者眼中泉水涌出的泡泡像一串串珍珠,在你的眼中瀑布又像什麼呢?預設學生會說奔騰的駿馬,寶劍,珍珠,天女散花等

3、提煉動詞:這麼美的形象你打算用哪些動詞來寫生動呢?預設學生會說奔騰、飛瀉、灑、飄落等詞

4、配樂寫話,教師巡視指導筆並交流修改。

五、拓展延伸

1、小結:孩子們,就這麼學着寫着,你們不知不覺把寫遊記的妙招都學會了,就這麼簡單,按照一定的結構,抓住景物的特點,展開合理的想象,用上準確的詞語就能夠寫出屬於你自己的精彩。

2、佈置作業

在整個教學流程的預設中,我們遵循瞭如下幾個力點

一、遵循學生學的過程的完整性、連續性,(幾次的讀寫結合)

二、化教爲學,真正實現爲學服務。(降低習作的難度,爲其做了充分的鋪墊)

三、關注言語特徵,關注語用,實現從吸納到表達的過程。

(在第一段:對比發現作者描寫的不同角度;關注整體描寫與過度句;在第二段引導學生關注“涌、拎”)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