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詠華山》說課稿(精選3篇)

說課稿1.47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詠華山》說課稿(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詠華山》說課稿(精選3篇)

《詠華山》說課稿1

【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2冊第7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是蘇教版小語教材採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文包詩”。它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把一首古詩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代白話短文中,“詩”是“文”話題由頭和故事中心,“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詩”與“文”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首先,《詠華山》一文以平實淺近的短文故事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學生讀了故事短文進而學習古詩,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很容易登堂入室,進入詩境,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難爲易,爲兒童學習古讀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其次,《詠華山》以一篇完整的閱讀課文的形式出現,學生必須像閱讀其他課文一樣,首先認真讀好課文,藉助語言文字,讀懂課文內容,捕捉有效資訊,學習課文語言,提高閱讀能力,然後藉助短文研究古詩,領悟詩的豐富內涵,接受美的薰陶,一篇課文既讀文又學詩,可收到讀文、學詩一箭雙鵰的功效。

再則,學生在讀文與詩的過程中,勢必要以文詩對照進而比較學習,尋找文與詩的內在聯繫,瞭解古詩寫作的來龍去脈,探索理解古詩的豐富內涵,體會古詩句法結構的特點,這就可以從多角度地鍛鍊學生的語文能力,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發揮綜合效應。

基於以上認識,針對新大綱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和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使學生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3.學習本課14個生字,理解本課新詞。

對課文第2段詩文的體會領悟是本課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說教學方法】

教是爲學服務的,如何能讓學生學有所獲,並且學得輕鬆愉快呢?在整個充滿靈性感悟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在讀中自悟,自己悟出課文中蘊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情爲上,情愈濃,感悟愈深;讀爲主,情、理、法盡在讀中悟出,在讀中體現。教師只需當一名導遊,引導學生遊歷於詩文的意境中,讓學生自己體會文章之美妙。

【說教學過程】

在鑽研教材、研究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我在教學中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

(一)談話揭趣,引入情境。

課堂氣氛的營造至關重要,良好的氣氛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尤其匯入語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匯入時我說:哎呀!華山可是我國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們你們想去看看嗎?我們這節課就跟着小寇準和先生一塊去登華山好嗎?幾句話就讓學生都做個局內人,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之感,使課堂上的氣氛輕鬆愉快。

(二)學習第2段

學習這段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首先,整體感知。我們都知道這一程序設計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定的,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這裏我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讓他們說說,你覺得華山怎麼樣?讓學生初步感知華山的高,並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華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華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詩意思的兩句話。

然後循文明像,體情悟道。自然過渡華山到底有多高呢?我們一起到山頂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你站在山頂上看到什麼?這樣就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是具體的形象,將遠在天邊的華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學生眼前,再用生活實際與在華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較,藉助圖文質疑,學生就自然地領悟出這些都是因爲華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讀品味。人類的學習一般都經過形象——抽象——形象,具體——概括——具體,語言——思維——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引導學生感悟華山的高後,這時再引導學生讀出感覺。這個過程的設計就要學生在已有經驗參與下,對語言文字描寫的具體事物進行理解、加工,當他想象出畫面又把自己體會出的情感抒發出來時,這時的形象是高層次,而此時學生抒發的感情也就與課文表達的感情融爲一體了。

接着背誦積累。如果說培養語感是學習語言的前提和關鍵,那麼積累語言則是學習語言、積累語感的基礎和目的。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學生入情入境之時,我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把這幾句話背下來,真正達到讓學生話記樂背。在指導背誦時,則是按照提供柺杖(看圖)到去掉柺杖讓學生練習熟讀成誦,積攢語言。

最後詩文對照,讀懂詩句。本課的文意即詩意,沒有必要將詩剖開分析。我便將前文的兩句話與古詩放在一起,提醒他們這首詩有兩句話,這裏也有兩句話,聯繫起來,讀讀想想,看誰能自己讀懂這首詩,充分地相信學生,讓他們在讀中自悟,再一齊說說詩句的意思。

在指導朗讀背誦時,我引導學生移情入境,將自己想象成小寇準,練習吟誦古詩,並且讓他們自己做動作讀,增加了情趣,更調動了氣氛。

(三)學習第3、4段

3、4兩段通俗易懂,我同樣引導學生換位來讀,讓學生一起來當先生誇誇他,同時自然地悟出小寇準語文學得認真又好,我們都要向他學習的道理。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本課時安排學習古詩中的三個生字,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書寫上。

【說板書設計】

本文重點段第2自然段無論是寫景寫詩都緊扣一個“高”字,針對課文特點與學生年齡特點,我只板書了一個“高”字,突出重點,一目瞭然。

《詠華山》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詠華山》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是蘇教版小語教材採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程——“文包詩”。課文敘述了寇準跟先生登華山時詠詩讚華山的事,描繪了華山的雄偉壯麗,也讚揚了寇準的聰明才華。

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文章妙在作者先點孩子隨同先生登山,末點孩子姓名和年齡,重點放在登山吟詩上,以此表現少年寇準的才華出衆。課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寫爬山還是寫山頂景觀,都緊扣一句話:“華山真高啊!”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詩,並提供了與詩緊密相關的背景知識、創作本詩時的具體情境和作者情況。課文配有情境圖,再現了華山壯麗的景色,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課文和古詩,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孩子之前也有過接觸,所以想嘗試用一課時上完,部分生字的書寫留到寫字課進行。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孩子年齡小,本身的登上經驗也很少,所以無法想象登上高山後的感受。再加上我班學生調皮的較多,上課注意力堅持不長久,易走神,所以教學時我採用了圖片、畫簡筆畫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針對新大綱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和難點:

1、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兩個偏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3、透過朗讀感受華山的雄偉壯麗,並能詩文對照,體會古詩的含義

詩文對照,體會古詩的含義。四、說教法、學法:

四、教法學法:

(一)創設情境

用多媒體、情境圖等手段再現華山的壯麗景色,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情緒和濃厚興趣,從而使學生對華山有一個比較鮮明的感性認識。

(二)讀中感悟

語感的形成重要途徑就是讀,因此在本課中引導他們在讀中自悟,自己悟出課文中蘊含的情感、道理,讀爲主,並以情導讀,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透過重點句子的朗讀,要求學生理解華山是十分高大的。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爲此,在教學這幾句話時,應充分發揮多謀體計算機的輔助教學功能,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畫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藉助具體的畫面,更深層地理解語言文字。讓靜態的文字動態化,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透過簡筆畫的展示,有意突出“那麼近、都在自己的腳下,山腰間”這些詞語,讓學生說說對這些詞的理解。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同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三)自主參與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語文課程標準》實施的一個新理念。在閱讀華山風光的課文時,讓學生透過讀、找、議、悟,體現華山的高而美,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生字教學

在教學生字時,應培養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我想讓學生自己說說怎樣記住這些字,它的筆順應該怎樣,凡是學生能說、能講、能懂的,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解決筆順和部首時,利用動態演示,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突出一個高字,配以簡筆畫,理清課文脈絡。

《詠華山》說課稿3

一、關於教學

《詠華山》是一種新的課型——“文包詩”。課文敘述了寇準跟先生登華山時詠詩讚華山的事,描繪了華山的雄偉壯麗,也讚揚了寇準的聰明,有才華。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針對新大綱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難點: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使學生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3、學會“間、歲”兩個生字,理解本課新詞。

對課文第二自然段詩文的體會領悟是本課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規律。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學法。用畫面呈現華山的景色,用語言描繪登山的真情實感,用音樂渲染寇準“詠華山”的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從而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並能詩文對照,體會古詩的意思。另一方面,《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爲此,在教學中創設了讓學生動腦找一找“華山的景色”,動手貼一貼“華山的景色”,動口讀一讀“華山的詩”等學生樂於接受並能享受其間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鮮活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感受成功的快樂。

2、朗讀感悟法。《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感情的薰陶。在教學中,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媒體創設,表演等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讀書、發現。並注重朗讀訓練的方式方法,如比賽讀、表演讀等,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激情,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並受到美的薰陶。

三、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引入情境

課堂氣氛的營造至關重要,良好的氣氛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尤其匯入語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課一開始,我先跟學生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緊接着我說“華山可是一座很有名的山呀!你們想去看看嗎?我們這節課就跟着小寇準和先生一塊去登華山好嗎?”頓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上的氣氛也輕鬆愉快。

二、品讀感悟,入情入境

(一)第二自然段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學習重點,也是難點。學習本段,既要讓學生領悟本段的文,又要讓學生把詩和文聯繫起來,借文悟詩。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這一段中的文,無論是寫爬山,還是寫山頂景觀,都緊扣一句話“啊!華山真高啊!”。那該如何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華山的“高”,讀出華山的“高”呢?

在教學中,我抓住課文中描寫山頂景觀的句子突破這一難點。以問題“站在華山上,小寇準和先生看到了什麼?”讓學生動腦找一找描寫“華山景色”的句子,其間還讓學生動手貼一貼“華山的景色”,比如“遠遠近近的山、太陽、白雲”等,在不斷的互動下,使學生沉浸在課文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鮮活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感情的薰陶。因此,我還讓學生在以上基礎上充分地讀,透過抓住關鍵詞語“除了、都、遠遠近近、那麼”等品讀感悟。然後以問題“爲什麼遠遠近近的山都跑到自己的腳下,白雲也跑到山下面了,太陽公公離我們那麼近?”自然而然的引出關鍵句“啊!華山真高啊!”,接着以個人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反覆欣賞體味,入其境,悟其情,真切地體會到華山的“高”並讀出華山的“高”。讀完後,我讓學生說說“爬這麼高的山,容易嗎?”從而引出句子“他們沿着山路艱難地爬上山頂。”體會登山的艱難。

透過上一部分“文”的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到華山的“高”。我抓住寇準的激動、驚訝的心情展開追問“小寇準看到這幅美景心情怎麼樣?”讓學生想象寇準的心理。隨後我說“小寇準的心裏非常激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吟誦起古詩《詠華山》。”透過藉助學生的內心體驗,自然的引出了古詩。《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賞和評價能力,閱讀教學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着這條原則,我在教學古詩時安排了這樣的流程:第一步:要求學生讀得流利,讀得有節奏。第二步:要求學生能讀懂。讓學生找一找第二自然段中哪兩句話就是詩意。並稍加點撥“齊、舉、回首”的意思。第三步:要求學生讀得有韻味,有感情。在教學中,始終貫穿一個“讀”字,瞄準一個“悟”字,讓學生在一讀、二讀、三讀中盡情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並受到美的薰陶。

(二)第三、四自然段

等學生讀好古詩後,我也入情入境地學先生的樣子“好詩!好詩!”,抓住關鍵詞“好詩、連連點頭、稱讚”讀好第三自然段,明白先生爲什麼要稱讚寇準。接着,我問“這麼好的詩,寇準幾歲就寫出來了?”讓學生感受到寇準的聰明才華。

三、總結深化,昇華情感

我回到課題指出:用詩來讚美華山就叫——《詠華山》。然後配樂讓學生齊讀全文。《新課標》提倡整塊閱讀。這種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聯繫性。在媒體播放的音樂聲中,學生再次進入文字,把前面讀書過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聲言語盡情地表達了出來。最後,我簡介華山的情況。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祖國的美麗,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昇華了情感。

四、自主探究、重點指導

在教學生字時,應培養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我透過讓學生“讀生字,記字形和筆順,學偏旁,看範寫,動手寫一寫,評議你我他”這幾個過程來教生字“間和歲”。凡是學生能說、能講、能懂的,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板,是課文精華的體現。針對課文特點與學生年齡特點,我透過在黑板上描繪美麗的畫面展現《詠華山》這首古詩的情境,旁邊呈現重點句“啊!華山真高啊!”。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於學生的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