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詠華山評課稿2篇

稿件1.45W

詠華山評課稿1

《詠華山》是一種新的課型——“文包詩”。教學時,趙紅老師緊扣“啊,華山真高啊!”這句話串講課文,引導學生領悟華山的雄偉、壯麗和寇準的聰明、有才華。趙老師以新課標爲指針,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生動富有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書聲琅琅。

一、充分運用電教媒體,教學直觀化。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爲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讀文,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趙老師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如播放華山的錄象,讓生動、傳神的圖象突出華山的險峻和高,激發學生閱讀、表達的興趣。趙老師還把板書內容設計成了簡筆畫,化抽象爲直觀,使學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點句,輕而易舉地看着簡筆畫背出了重點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體會意境。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學時,趙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除了、都在、腳下、那麼近、山腰間、朵朵白雲”,以及古詩中的“回首”等重點詞語,反覆朗讀、品味,使學生從這些語言文字中感悟到“華山真高呀!”並由衷地發出了讚歎,學生個個讀得有滋有味,同時領略了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

三、以學生爲主體,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趙老師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讀書,自由思考,盡情表達。趙老師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如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引導學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視學法指導,教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重視思想教育,透過對課文的理解和誦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學習小寇準認真學習的態度……當學生把握不準時,趙老師及時範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

總之,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如果趙老師能針對學生實際,實施差異教學,相信一定能讓課堂更加高潮迭起。

詠華山評課稿2

我也有幸再一次聽了本年級組董老師的課。相比本學期初的那次公開課,董老師的進步非常大,對文字的把握和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詠華山》是一篇閱讀課文,它有着一種全新的課型——文包詩,即把一首古詩包含在一個小故事裏,而故事本身就是對詩的意境的.闡發。課文第二自然段寫孩子吟詩讚華山,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作者寫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緊扣一個“高”字依次展開,先以“艱難地爬”暗示華山的陡峭高峻,接着以兩個感嘆號渲染華山的特點——高,再以具體描寫展現這一特點。董老師在教學這一重點段時,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學生對華山的認識更加直觀形象。在對詩句的理解上,老師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詩句的意思,再讓學生透過配樂朗誦、做動作等形式,既對詩句的意思進行理解也加強了背誦的練習。在這一環節,教師將本課的重點——理解和朗誦做的透徹到位。但是,對於華山“高”這一特點卻強調不夠。《詠華山》一詩沒有一個高字,卻句句體現華山之高!教師如隔紗觀景,若隱若現,導致孩子最後總結部分,很少有孩子能夠對華山之高留下深刻印象的。對教材的把握應該突出重點,還應該把握核心。

一年級是孩子學習習慣、方法培養的關鍵時期,董老師班上的孩子詞彙量很豐富,讓聽課的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這與老師平時的練習、積累是分不開的。董老師在理解“情不自禁”一詞時,由孩子的實際感受出發,再回到文字,引導孩子們認識這個詞語,方法巧妙,適合低年級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當然,在本節課中也有一些小問題出現。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教會孩子說完整的話,不能一個詞一個詞的回答問題。課件上出示的詞語應該清晰,第二課時複習詞語可以去掉拼音了。課堂上應該如何合理的利用餘下的時間等等。相信,董老師透過不斷的學習和磨練,一定會在語文教學課堂中很快成長起來。

標籤:華山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