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江南評課稿2篇

稿件3.24W

江南評課稿1

《江南》是一首漢樂府歌辭,是一首極爲優秀的小詩,這首詩簡單易讀,琅琅上口。全詩七行兩句,描寫了江南的盛夏時節,荷塘蓮葉如盤,蓮花綻放,景色秀美,魚兒自由觀快地在蓮葉、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戲。表達出詩人快樂的心境和對江南水鄉的熱愛之情。這節課中李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感情。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比學會知識本身重要得多,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在平時的課堂中李老師肯定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學習習慣,所以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課堂常規照樣能做到有動有靜收放自如,這絕非一日之功,一年級學生好玩好動,難以保持注意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李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特別注意動靜結合,“我們的舞臺——贊江南”活動就是孩子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選取自己喜歡的角色,表演詩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覆讀,這樣做會大大降低學生讀書的興趣,嚴重壓制他們身心的發展,喜歡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學生們更是興趣盎然,表現了極高的興致,爲了讓孩子們儘快進入到角色中,李老師用心良苦給每一位同學設計了一個精美的頭飾,配上動作,結合詩文中具體可感知的意像,進而引導學生再次朗讀,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轉變師生角色,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在教學中,李老師創造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尊重每一位學生,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生字環節,老師充分發揮了“小老師”的作用,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當“小老師”的局面,老師則退居幕後,讓學生體驗收穫知識的快樂。

全詩雖然只有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先出示圖,讓學生知道這兒的蓮蓬特別多,從而引出“江南可採蓮”,而“蓮葉何田田“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學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師藉助圖片讓學生說說“這滿池塘的蓮葉長得怎麼樣?”引導學生從荷葉的顏色和形狀兩方面來說說自己所看到的,這樣孩子們就有點明白了,接着透過指名讀,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純的語音,“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

整個教學過程突破了習慣性的思維,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還讓我們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靈成長,我覺得這樣的語文教學纔是有生命力的語文,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

江南評課稿2

評價是什麼?評價是甄別;評價是什麼?評價是判斷,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評好課”相關要素,劉老師執教的《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是一堂比較給力的示範課。她將道德素質、學習能力、交流合作和個性情感等各個方面,都融入在課堂教學中,成功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型,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多數學生能完成學習任務,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和成功的體驗,符合教學設計,達到知識、技能、情感目標的要求,增強了學習興趣。同時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會學且主動學,能自己處理與學習有關的問題。教師課後留有餘味,吸引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索,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習能力。授課內容的難易適當,資訊量的負擔合理,能做到短時高效

一、新課匯入,貼近生活,設定懸念,激發興趣。

新課一開始,劉老師透過多媒體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生動畫面,然後設問:“你對現在的江南有什麼樣的印象?”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切入課堂主題,勾起了學生無窮的想象,使學生有一種親切、自然、有趣的感覺,從而縮短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又透過設問:“江南在秦漢時期是什麼樣子?”“江南在什麼時期得到開發?爲什麼能在這一時期得到開發?”抓住學生的困惑和矛盾心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增強了新課的吸引力。同時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和學生是合作者的關係,尊重學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斷的討論、思考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開發課程資源,生成教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老師能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劉老師能根據教學需要和活動安排,在課前準備了兩段不同時期描述江南地區狀況的文字材料,在課堂上發給學生合作探究之用。這充分體現了課程資源的開發既立足於教材,又超越於教材的`新課改要求,從單純依靠教材的觀念中跳出來,樹立了大資源的觀念,從而使新課程下的歷史課堂大放異彩。透過學生對兩段材料的合作學習,瞭解了江南地區在秦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人口、生活習慣、農業、手工業、商業和人民生活狀況等多方面的歷史資訊,從而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視野。

三、小組合作學習,互動探究,放飛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

劉老師在本堂課中設定了好幾個探究主題如:“這段材料怎樣描述了楚越地區的經濟狀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有哪些?”“請你給今天的西部大開發提出一些建議?”在這些主題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中,劉老師充當了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給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自主空間和權利,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目的。這其中老師只是啓發、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探究、形成觀點,使學生經歷了一次次從未知到已知的合作探究過程,這既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精神,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體會到“論從史出”的精髓所在,從而放飛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

四、課堂總結新穎,迴歸現實生活,學以致用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能有機結合。本堂課的結束部分,劉老師沒有按着一貫的路子去做知識的歸納總結,而是啓發學生進行教材知識的拓展延伸,關注現實,學以致用。她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開發的設計者,請你給今天的西部大開發提出一些建議”我以爲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學生放飛思緒,大膽想象,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在潛意識裏有一種爲祖國西部開發而努力學習的願望和朦朧的歷史責任感。“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開發的設計者,請你給今天的西部大開發提出一些建議”。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想起,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老師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的目的。這節課採用師生互動、學生自學、結合分組討論和老師點撥的方法的形式出現。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了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積極性。這種學習方式符合初一學生,從課堂上看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高。劉老師在本節課中始終處於一種“促進者”、“合作者”和“導演”的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師生共同學習探究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然而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有點前鬆後緊的感覺。也就是關於江南地區在秦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狀況的材料合作學習中,佔用的時間多一點,關於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合作探究的活動中,佔用的時間少一點。

總之,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過渡自然,環環相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一是教態自然、親切、語言清晰簡練、富啓發性。板書設計合理;二是有組織教學和駕馭課堂的技能;三是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演示熟練,改善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教學效率。

標籤:評課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