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解直角三角形說課稿

說課稿1.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解直角三角形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直角三角形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的題目是解直角三角形,它是第二十五章第三節內容,我從下面五個方面說課。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學過的相似及函數問題的延續和綜合應用,同時也是高中繼續學習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預備知識。它的學習還蘊含着數學建模和轉化化歸的數學思想,所以,本節內容無論在本單元,還是整個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學習目標

由於本節課是第一課時,主要是使學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並能運用關係解直角三角形和與之相關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參考課標提出的階段性要求,確立本節的教學目標是:

(1)會根據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解直角三角形。

(2)透過對解直角三角形的學習,我們能感知未知元素與已知元素的關係,體會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

(3)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滲透轉化思想和數學建模意識。

3、本節課重點是解直角三角形,這是因爲它和相似等知識一樣,是以後會解題的重要工具,將被廣泛的應用。

難點是選擇合適的邊角關係。這是因爲在解直角三角形時,需要學生根據已知條件,結合圖形,經過分析,選擇準確簡單的關係式,而學生剛學三角函數,應用還不靈活,所以感到困難。

第二方面:教法分析

本節課我選用了引導發現法和歸納總結法,並應用了媒體教學。這是因爲課標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兩種方法可以讓老師成爲導演,學生扮演演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媒體的使用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課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

第三方面:學法指導

爲了充分發揮導學案的以案導學的作用,在學案中我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師溫馨提示”欄目,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降低學習難度,能夠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養成及時歸納、總結規律方法,有目的學習的好習慣。

第四方面: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我按照學案導學的“學——研——展——教——達”的教學模式展開。

1、在學這個教學環節,我在課前下發學案,讓學生在學案的引領下,充分感知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記錄預習疑惑,及查閱相關資料。及時發現自身學習本節內容的不足之處,在上課時能夠積極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這個環節,我精心設計問題,將本節的唯一知識點———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則轉變爲探索性問題的問題點、能力點,既學案中第二個大問題的裏4個小問題,透過對知識點的教師設疑、學生質疑、解釋、歸納總結等一系列師生研討活動,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看書,學會自學,進而突出本節重點。

3、在展這個環節我以本節例題即學案中的例1爲基礎,採用變式訓練,逐漸增加問題難度,讓學生在不同的問題中,多角度領悟本節重點知識——解直角三角形問題的實質,透過“兵教兵,兵強兵,兵練兵”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展示和反饋,幫助學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項,及怎樣選擇合適的邊角關係式,怎樣引輔助線,怎樣寫解題過程等問題,達到突破本節難點的目的。

4、在教這個環節我在學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礎上,應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學案上拓展提升問題,它實質也是本節例題的一個變式訓練,培養學生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思維方式,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螺旋上升美。並且我精選了貼近學生生活情境的實際背景,寓德育與數學一體,生活與數學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合作意識,讓數學思維好的同學吃的飽,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5、透過達標檢測這個環節,及時反饋本節學生存在的問題,當堂點評,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精神。

6、作業緊緊圍繞鞏固本節所學內容展開,有一定的梯度,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穫。板書設計本着重點突出的原則,讓學生對本節課的主要知識一目瞭然,加深印象。

第五方面:設計理念

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力求讓學生意識到:要解決老師課堂上提出的問題,看書不看詳細不行,只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還不行,如本節的複習提問部分,我雖然在導學案中給出了,但我在提問時卻換了一個方式提問,目的讓學生真正理解學案內容。而不是照着學案念,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儘量實現自己角色的轉變,讓自己從講臺走下來,成爲“平等中的首席”。

總之,我儘量創設適當和適合的教育情境,因爲我知道,如果將15克鹽放在我面前,無論如何都難以下嚥,但是,把它放在鮮美的湯中,在享受佳餚時,15克鹽早已被吸收。情境之餘知識,猶如湯之餘鹽,鹽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