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司馬光勤學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文言文1.24W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當時了不起的大學問家。流傳千古、影響深遠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鑑》就是他編寫出來的。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司馬光勤學文言文翻譯及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司馬光勤學文言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司馬光,宋哲宗時宰相,嘗主編《資治通鑑》,爲一時之名臣。其幼時患記憶不若人,衆兄弟既成誦而遊息矣,獨閉門不出,俟能諷誦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遠,乃終身不忘也。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曰:書不可不成誦。或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選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

【註釋】

衆兄弟既成誦而遊息矣,既:已。

俟能諷誦乃已,俟:等到。 諷誦:背誦。

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強志:記得牢。

其幼時患記憶不若人,患:擔心。

【參考譯文】

司馬光是宋哲宗時期的宰相,曾經主編《資治通鑑》,是當時的名臣。他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卻獨自苦讀,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爲止。他自己說: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穫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時間長了,就讀遍了古籍,見多識廣,記憶牢固,他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着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穫就多了!

【啓示】

勤勞、勤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的是大詩人李白,少時浪蕩,無所用心,戲遊河邊,巧遇老太婆鐵杵磨針,而得到的啓事,他從此發奮苦讀勤學,終於功成名就。 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爲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奮苦讀,當睏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司馬光的警枕說的是他從睡眠中擠出更多時間讀書,自己設計了一個用木頭削成圓形的枕頭,只要一翻身,枕頭就會滾開,頭就會撞到牀板上,人就會驚醒。他一生勤奮好學,編纂了我國最重要的'歷史典籍之一的《資治通鑑》,這本書包容了1300餘年的史實,價值非凡。三上是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充分利用時間的一種學習方法,乃馬上、枕上、廁上,爭分奪秒,積少成多,終於在文學方面作出了重大建樹。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中華民族以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以吃苦耐勞着稱於世。如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馬鈞發明的翻車,李春建造的趙州橋,黃道婆改良紡織工具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的生動例子。

擴展閱讀: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小時候在私塾裏上學的時候,總認爲自己不夠聰明,他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的記憶力差。爲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每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兒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一個人留在學堂裏,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罷休。

他還利用一切空閒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夜裏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久而久之,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竟至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苟,勤奮用力,爲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飢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牀、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做的枕頭。

爲什麼要用圓木做枕頭呢?原來是這樣的,司馬光常常讀書到很晚,他讀書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可是人睡覺的時候是要翻身的,當他翻身的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這時他的頭自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也就醒了。於是,他就馬上披衣下來,點上蠟燭,接着讀書。後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的東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就是憑着這種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馬光和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時間,編成了《資治通鑑》這本歷史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