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文言文虛詞複習素材

文言文3.17W

一、複習之

文言文虛詞複習素材

(一)用作代詞,有以下兩種情況: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譯爲他、她(他們)、它(它們)等。如:①願陛下親之信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代人,他們)(《出師表》)

②太醫以王命聚之謹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說》)

③操蛇之神聞之(代事,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謀之(代事,這件事)(《曹劌論戰》)

之代人時,多指代第三人稱,但是,有時之也作第一人稱,譯爲我、我們。如:①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①主人處處款之(《於園》)

2.之用作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爲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②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曹劌論戰》)

(二)之用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1.結構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爲的。如:

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世家》)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③小大之獄。(《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在意義,不譯。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3.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誌。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4.之用作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

5. 之用作音節助詞,用於湊足音節,無實意,不譯。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動詞。譯爲: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鄭人買履》

二、複習其

1.用作人稱代詞,代第三人稱,譯爲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八則》)

②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狼》)

2.其用作指示代詞,譯爲那、那個、那些、這、這種等。如:

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專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說》)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爲數詞。如:其一犬坐於前(《狼》)

3、其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問、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爲大概或許恐怕難道等,或不譯。如: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爲恐怕)(《馬說》)

4、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爲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三、複習而

(一)而用作連詞,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

1.表示並列關係,可譯爲又、也等,也可不譯。如:

①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係,譯作然後就 。如: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八則》)

②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記》)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說》)

3.表示轉折關係,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八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④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表示遞進關係。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

①敏而好學。(《<論語>八則》)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5.表示修飾關係,可譯爲地着或不譯。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熙熙而樂(《捕蛇者說》) ④呼爾而與之/蹴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二)用作副詞。常依附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後面,無實意,一般不譯。如:

①既而兒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口技》)。

四、複習然

1.然用作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然用作連詞,錶轉折關係,譯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②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出師表》)

3.然用作形容詞,譯作對的、正確的。如: 吳廣以爲然(《陳涉世家》)

4.然用作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爲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五、複習則

(一)用作連詞,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表示承接關係。說明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繫。可譯爲就便,或譯爲原來是已經是。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八則》)

2.表示假設關係。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如: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 。(《捕蛇者說》)

3. 表示轉折、讓步關係。可譯爲可是卻。如:

① 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②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捕蛇者說》)

③至則無可用

(二)則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六、複習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句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爲於是。如: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爲你、你的。如: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