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經

《詩經杕杜》原文註釋及翻譯

詩經1.7W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詩經杕杜》原文註釋及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詩經杕杜》原文註釋及翻譯

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葉箐箐。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註釋

(1)杕(di):樹林孤生的樣子。杜:棠梨樹。(2)湑湑(xu):繁盛的樣子。(3)踽踽(ju):孤獨的樣子。(9)同姓:指兄弟。

譯文

有棵孤獨棠梨樹,

綠葉茂密又繁盛。

孤身一人在行走,

難道沒有人相依?

不如同宗兄弟親。

路上行人真可嘆,

爲何不同他親近?

獨行人沒兄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有棵孤獨棠梨樹,

綠葉蒼翠又茂盛。

孤身一人無依靠。

難道沒有別的人?

不如同姓兄弟親。

路上行人真可嘆,

爲何不同他親近?

獨行人無兄無弟,

何不幫他解憂戚?

賞析1

看來,孤獨感並非現代人才具有的獨特生存感悟。西方哲人尼采曾宣稱:上帝死了,人類從此成了孤獨無靠的流浪兒。這一宣言被看作是驚世駭俗之言。那麼,照這個標準來看,從來沒有上帝保佑的中國人,豈不是早就是孤獨無靠的流浪兒了嗎?

差不多可以這麼說。《杕杜》所表達的,遠不止是一個流浪漢的具體孤獨感,同時還具有某種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說,它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喟嘆,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孤獨並非完全可以按外在形式來判斷。一個人並不一定要處在顛沛流離的狀態中才會感覺到孤獨無靠;即使身處鬧市,在親朋好友的包圍之中,也會有孤獨感。真正的孤獨感是心靈的一種狀態,是心靈牌沉寂時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中,心靈失去了激活的源泉,沒有碰撞、發出火花的機會,對外在事物的反應陷於麻木和絕望之中,彷彿只有心靈本身在黑暗不斷漂浮游移,完全喪失了向上的`活力。

處在孤獨狀態之中,心靈和肉體是分離的。一個人儘管可以吃喝住行,甚至可以談笑風生、尋歡作樂,這僅僅是外在的、肉體層面的機械生命活動,而內存的心靈卻處在遊離的孤獨狀態。這同強裝笑臉、強忍悲痛完全不同。

心靈的孤獨是絕對的,無可救藥的;現實的孤獨是相對的,可以戰勝的。一個離羣索居的人,不一定孤獨;一個身處鬧市的人,完全可能孤獨。因此,是否孤獨,難以用是獨自一人不是衆多人相片這個外在標準來衡量。

尤其可注意的是,我們害怕孤獨,卻又喜歡獨處。這裏面有太多的話可說。

賞析2

這是一首描述少年男女唱和山歌情景的小詩。秋天來了,落葉繽紛,在金風中飄舞。這是他們唱歌的時間和情境。山歌由姑娘先唱,然後小夥子接着合唱,猶如現在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對歌。

在《詩經》三百篇中,《鄭風·蘀兮》當是最短小的篇章之一,它的文辭極爲簡單。詩人看見枯葉被風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發出傷感的情緒;這情緒到底因何而生,卻也難以明說——或者說出來也沒有多大意思,無非是歲月流逝不再,繁華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類。他只是想有人與他一起唱歌,讓心中的傷感隨着歌聲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並無實指之人,不過是對於可能有的親近者的呼喚罷了。

《鄭風·蘀兮》因爲單純,而又有特別令人感動的地方。在“蘀兮蘀兮,風其吹(漂)女”之後,詩人不再說下去,讓人覺着從落葉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無奈的事情,不說也罷。而後“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讓人覺着人生的寂寞歸根結蒂還是無從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應着這呼喚唱出心心相印的歌來,寂寞也不可能真的會讓人相互走近。呼喚也只是呼喚而已吧。如此想來,這種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