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燒蜂散文

散文2.69W

小時候在老家鄉下,十歲八歲的小朋友湊在一起,在山上,在溪裏、在田間、在地頭,捉魚摸蝦,掏鳥巢抓蜻蜓,放老鼠、捉泥鰍、採野果,燒馬蜂,什麼好玩,什麼刺激的事情都做過,但是,我們直至現今都還在認爲最爲刺激、最爲勇敢的事情莫過於“放蜂”、“燒蜂”了。

燒蜂散文

一、放蜂

秋天是大馬蜂(學名稱金環胡蜂)巢裏最忙最熱鬧的時節,因爲在此季節,蜂卵已成蛹,而蛹此時最粗壯,宅們進食量也大,活動也頻繁,而成年蜂們則進進出出,出去覓食或捕獲歸巢,熱鬧異常!而此時的成年蜂也最勇猛,最好鬥,最易攻擊人與其他動物,因爲此時的成年蜂勞動量最大,每天樂此不疲進進出出沒有停歇地忙碌,所以脾氣暴燥,誰要再觸動了它們,則毫不猶豫地發起猛烈進攻!

“放蜂”可是很講究技巧和要領的,要找到蜂巢,首先得了解它的生活習性,不同的蜂種有不同的習性。大馬蜂有幾個習性就鮮爲人知:巢在土洞裏,巢築長到60斤以上的,巢邊都會有一窩螞蟻做伴(據說是蜂巢裏的蜂分泌出的穀氨酸吸引了它們);同一種馬蜂,單個工蜂在野外停着時,翅膀閉着的比翅膀開着的蜂體格強壯,頭大的馬蜂比頭小的馬蜂體格強壯。大馬蜂是毒性最大、最兇猛的一種胡蜂,其窩建於自建的土洞中,隨着其蜂窩的增大,其自我認定的勢力範圍也從幾十米擴展爲幾百米,大馬蜂的最喜歡單獨在樹林中尋覓小馬蜂窩、毛毛蟲等,也喜歡在蜜蜂巢洞口獵食進出的蜜蜂,一旦發現蜂類的巢穴,即成羣結隊地進行驅逐、捕殺並將其蜂蛹全部咬回巢餵養自家的蜂蛹。

“放蜂”的準備工作是這樣的,首先到屋後山砍一根至二根5至6米的細黃竹,黃竹以直,勻稱、頭粗尾細爲佳,去除竹枝竹葉後,在黃竹尾部中央破入5至10釐米以便夾持馬蜂誘物。備好細麻纖維絲及十釐米長一釐米寬的白紙條(紙條越白越好),將細麻纖維絲的一頭繫於白紙條一頭的尾部,麻纖維絲的另一頭則留好活釦。預備完竹杆和白紙條後則要去準備引誘馬蜂的食物了。我們到水田裏或部山溝裏捉幾隻肥胖的青蛙,將蜻蛙去內臟、去頭、去外皮,留下有肉的前腳和後腿,將青蛙肉腿夾串入小毛竹尖頂事先破開的夾縫裏,這些物件準備就緒後,我們有時5至6人,有時7至8人往山野林間去尋找出來覓食的大馬蜂。有時不需要走多遠就能在山崗的茶花上,或是在桃樹的受傷部位流出樹脂的節節上發現大馬蜂,而有時則需尋找大半天才能在某棵樹上找到它。

尋到馬蜂后,我們大家必須小心謹慎,特別是不能出聲,否則被它蜇到可是有生命危險的。首先的動作是引誘馬蜂來撕咬青蛙肉,我們把夾有青蛙蜻蛙肉的黃竹尖輕輕地慢慢地往馬蜂的嘴邊靠,等馬蜂嗅到肉鮮味便會開始撕咬,由於青蛙腿肉韌性十足,馬蜂不能輕易將肉咬下,這樣,我們就有充足的時間來對付它,實施下一步動作了。馬蜂在全神貫注地撕咬蛙肉,我們則輕輕將黃竹往回抽縮,待竹尖連同馬蜂一起抽縮到眼前時,分工套白紙條的人則要迅速準確地將事準備好的帶有活釦的麻纖維絲套入馬蜂的腰坎部,通常活釦應從馬蜂的尾部套入腰坎,輕輕地輟緊麻絲即可,現在萬事俱備只等馬蜂哎夠了蛙肉起飛了。

放飛第一隻馬蜂時我們別急於去追趕,而是看它起飛後的具體方向,因爲在它尾部飄飛的白紙條十分的顯目,等它飛到我們的肉眼望不見了,再派一人到它消失了蹤影的山頭高處等待放飛的第二隻馬蜂,循序漸進,一個山頭一個山頭進行布控跟蹤,這個山頭的人快與馬蜂失聯後則高聲呼叫前方山頭等待的人接棒跟蹤,直至跟蹤到它的老巢。

有時一天還跟不到它的巢,第二天則需繼續放飛跟蹤。幾十年前我們就是用這最原始的方法放蜂的,如果用現在的五十倍一百倍望遠鏡進行跟蹤追擊,要找到蜂巢則是輕而易舉了。

“放蜂”首先要有團隊精神,因爲“放蜂”的目的是要在茫茫山野中追趕天空中飛行的馬蜂直至蜂巢。在這期間,每個山頭都得有人值守眺望接力跟蹤,一環未接馬蜂便無蹤影,必須從頭再放。一個二個人是無法完成的任務,所以必須多人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效果。其二則是要心細如絲,小心謹慎,否則稍有不慎就會被馬蜂蟄傷而輕則前功盡棄,重則危及生命。

每當一座山一座山地跟蹤接近蜂巢所在山頭、山坡時,我們則需幾人一起眼觀四路耳聞八方了,因大馬蜂對聲音、風向、振動相當敏感,所以,當發現有馬蜂會在林中環繞飛行或懸停在空中時,那肯定是被驚擾的蜂羣出來巡視了,蜂巢也一定就在附近了。此時必須停止一切活動靜靜傾聽是否可聽到一聲一聲斷斷續續的“嗡嗡”聲,如果有此種聲音,那是大馬蜂進出洞口的聲音。此時,我們就得順着聲音輕且慢地向前邊觀察邊前進,直至找到大馬蜂挖出來的`泥土了。泥土量大說明蜂巢規模較大,反之則規模較小。看到了馬蜂老巢了,這時一定要保持鎮定,如果巡邏蜂沒巡邏到眼前,請慢慢下蹲;如果巡邏蜂離你身體很近,必須馬上憋住呼吸、不動聲色!待其平息後輕輕地離開,不可急跑,不可以伴動樹枝,不可以踩響地上的枯枝敗葉,更不可出聲喧譁,也就是輕輕地來必須輕輕地離開。如果有大馬蜂直對着你衝過來時,立馬就向地勢更低的山下滾,滾得越遠越好,以避不側。

從“放蜂”的準備到林間“放蜂”,從滿山遍野地奔跑跟蹤到躡手躡腳直摸到馬蜂的老巢,至此,離“燒蜂”大功告成只不過才走了一半路程。

二、燒蜂

從放蜂找到蜂巢後,首先必須在白天觀察好晚上靠近蜂巢所要行走的路徑,這條路線必須是比其它可行走路線的最方便快捷的路線。其二,必須在白天近距離觀察好蜂巢的出口,此項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蜂巢有幾個出口而你只觀察到一個出口,局時燒蜂就會出現大問題了,你只燒一個出口的馬蜂,而馬蜂從其它一個甚至幾個出口蜂涌而出,那後果就不想而知了。所以觀察判斷有幾個出口則是燒蜂成敗的關健了。

路線確定並且知曉了蜂巢的出口,現在夥計們則可以分頭去準備足夠的“松明”了,“松明”是老松樹被雷劈後留下的傷疤,因爲這傷疤常年累月地流出松脂,松脂在此瘀結後就變成了“松明”了。也有些“松明”是富含松脂老松樹根,而有些“松明”則是現代人割松脂後棄用的松脂槽皮。總之,“松明”是富含油脂的易燃鬆柴。準備的松明必須劈成適中的小條狀,以便捆把燃燒。

“燒蜂”一般選擇在無月的夜晚,無月但還必須無雨,無月是爲了在馬蜂窩前更好地隱蔽自已,無雨則是在燒蜂時火把不會被雨淋滅。

等到日落西山,月黑風不高的晚上,我們夥伴們有的背松明,有的擡山鋤,有的拿劈刀,有的提袋有的挑筐,浩浩蕩蕩往有蜂巢那座山的小路前進。未到蜂巢前大夥事先都已分工明確,誰主執火把燒蜂巢洞口,誰負責清除蜂巢周圍雜草樹枝,誰負責警戒,誰負責挖洞,誰負責取蜂巢,誰負責善後消滅火星以免死灰復燃火燒山,等等等等一切安排妥當,小夥伴嘰嘰喳喳、興高采烈地來到蜂巢所在地的山坡下。

我們大傢伙必須把衣服領口、袖口、褲腿管口扎得嚴嚴實實,頭上套個塑料編織袋,袋口與衣領口相紮成無縫連體,套住頭的編織袋上只挖二個小孔洞可供眼睛觀望,手帶二層粗工手套(那時尚無皮手套)。一切準備就緒,主執火把者與負責清雜者認準白天觀察選定的路線,急速點燃松明火把,迅速衝到馬蜂巢旁,將燃燒正旺的火把對準洞口,同時負責警戒的夥伴也必須立馬跟上,隨時準備撲打外圍飛回救火的馬蜂。此時,洞內熱鬧如打鼓,轟轟烈烈起來,成年馬蜂如潮拼命往洞口涌出,每隻都在拼命地噴灑尿液來滅洞口之火,可剛撲騰到洞口便被明火燒了翅膀迅速滾落到洞內,有的則掙扎到洞外後被燒了翅膀的,掉落在外的沒了翅膀的馬蜂還有殺傷力,必須由主執火把的助手迅速將這些掉落的馬蜂挾撿進已備的瓶成罐中,十幾分鍾過後,局勢已被控制,基本沒有外出未歸的馬蜂飛回後,大夥馬上開始用砍刀,鋤頭等用具清開蜂巢周圍的雜草雜物,整開個工作面,以便接下來挖開土層取出蜂巢。

大夥都大汗淋漓,緊張過後都想歇歇鬆口氣,可到此時還不是可以鬆懈的時候,大夥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因爲蜂巢裏的成年蜂有的蜂巢一窩裏可達幾千上萬只,一不小心,它們蜂涌而出奮力噴灑尿液和毒素足以能把洞口的松明火撲滅!如果火把被其撲滅,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夥伴們只有將火把慢慢加大,將洞口慢慢掏大,同時敲擊蜂巢四周的土層,用震動聲來驚憂成蜂出巢出洞以燒之。

待到巢內已沒什麼動靜後,用山鋤慢慢掘開洞口,步步爲營,發現活體成蜂時,發現一隻燒滅一隻直至沒有活體成蜂。此時負責摘取蜂巢的夥計則可小心翼翼地將蜂巢一層一層地摘下,慢慢放置於筐中或袋裏。由於蜂巢葉片裏的蜂蛹肥肥胖胖,擠擠挨挨,所以取下蜂巢時必須小心謹慎,不宜粗暴迅速。

大功告成,負責善後的夥伴除了踩滅明火外,必須到山下提水澆灑現場,徹底消滅餘火,防患死灰復燃,確保不引火燒山。只有到此時,大夥才歡天喜地地背上勝利成果一路歡聲笑語回村準備美食一餐。

大夥兒滿身灰不溜秋回到家中,來不及洗漱換衣,大家並七手八腳把蜂蛹出蜂巢葉片的蛹隔裏挑出來,個個肥壯的蜂蛹密密麻麻地在巢隔裏蠢蠢欲動搖頭晃腦,發出沙沙的聲響,就似雙手搓揉舊報紙發出的聲音,甚是好聽,那是我們的勝利果實。

在這秋天的季節,小蜂巢裏的蜂蛹也有五六個,若運氣好,遇到大蜂巢,那可就壯觀了!大的蜂巢裏蜂蛹可達四五十斤之多,此時,全村的燒蜂愛好者都可來一起美餐一頓了!如若不多不少,則將蜂蛹挑出後,洗盡雜質,清水蜂蛹煮粉幹,或加入少許幾朵紅菇,起鍋時撒些蔥花,加鹽少許壓味,這便是香甜美味的“粉幹蜂蛹”了!若蜂蛹量多,大夥可分部分回家外,亦可進行油炸蜂蛹,油炸後的蜂蛹香噴噴脆酥酥!只看其油炸後金燦燦的模樣就已是唾涎欲滴了!

蜂蛹味美但取之艱難,放蜂、燒蜂雖然樂趣無窮,但十分危險。這都是兒時的記憶了,幾十年過去了,但小夥伴們的身影、在那山崗上放蜂、燒蜂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猶如昨日,那香甜美味的“蜂蛹粉幹”依然在味覺的深處,永生難忘!

標籤:散文 燒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