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家鄉的年散文

散文3.35W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每一個家鄉都有着自己的風俗習慣。年,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爲壯觀的習俗,更具有着“十里路不同天”的特點,不同的地方就擁有着不同的年俗。

家鄉的年散文

我的家鄉有着一個奇特的名字叫做灌雲,如果你單從字面上去想,無法做出最爲理想的解釋。一個灌溉的灌字怎麼會與天上的雲朵聯繫在一起,確實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名字,不過你只要開啟地圖,就不難知道它的來歷:南傍灌河,北依雲山,原來它取義於地理山水,將雲山灌水聯姻爲之。

獨特的地域名稱,獨特的地理位置,肯定會養成和孕育出獨特的人文與習俗。就拿眼前的中國年來說吧,灌雲的大地上就會呈現出與衆不同的習俗。

許多地方的年,好像早的地方是從臘八那一天就爲年做打算,遲的地方是從被稱爲小年的臘月二十三才開始的,而在灌雲的土地上應該是介於它們的中間,不遲也不早。

“要得有,掃十九;要得發,掃十八。”在灌雲的那方水土上,一直有着爲過新年做準備的習俗,叫做“掃陳”。因爲掃陳與掃塵諧音,後就變遷爲掃塵,而掃塵用現代話來說應該叫做清潔,可其含義卻遠遠超過了清潔的含義。原有的掃陳意思也有着清潔的含義,但其規模遠遠大於了清潔的氛圍。

每年掃塵的時間是有規定的,不是臘月十八,就是臘月十九,時間就在這二天內,講究的人家還會請先生去選擇吉時。只有到了選擇的時辰到了,纔開始掃塵活動。掃塵的規模很大,不僅僅是要拿雞毛撣子彈去牆角屋面的蛛絲馬跡,拿掃把將地面打掃乾淨,更多的是要將家中所有的什物搬出去,清水洗淨,晾曬乾燥。搬走傢俱的室內後,要揭下陳舊的字畫,換上適宜的新品,有錢的人家還會請來工匠裝裱一新。而且掃塵的期限就是一天,要麼十八,要麼十九,所以時間顯得十分緊張。

“臘月二十三送竈老爺上西天,好話多說壞話少說。”緊緊張張的'掃塵過去只幾天時間,接踵而來的是“過冬”,而所謂的過冬在當地又叫“竈神節”。過冬又分爲大冬和小冬之分。小冬是在臘月二十三那天舉行,大冬則是在第二天進行。在過冬的那天,午餐是比較講究一些,晚餐更是要忙碌一番,去做上一些餡餅,最大的一塊餅一直留在鍋裏。待全家人用過晚餐後,燃放一大串鞭炮,並當然預先準備好的柴把,將竈房照得通明,家主要在竈頭前跪拜禱告一番,既表達了人們對竈神的虔誠之意,也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之心。

“殺年豬,戽魚塘”,接下來的五天時間裏,纔是人們爲春節做準備的時間。一過“過冬”,東家起魚塘,西家殺年豬,一派歡天喜地的氛圍。起魚塘是一個力氣活兒,只要請來左鄰右舍的數位男丁,操作起戽水斗,將魚塘的水排幹,水乾拿魚。好多人家還會藉機將池塘裏的淤泥挖上岸,一則爲了魚塘的清潔,二是可以將河淤作爲有機肥料。而殺豬倒是一種技術活兒,必須請來屠夫,按部就班地操作。

蒸、煮、煎、炸,家庭主婦在這五天的時間裏,十分忙碌。做餅、包包、煎魚、炸圓,每一樣都要她們親自過問和操作,忙得團團轉。而且每一項操作都有着一道道工序,十分煩人,就那加工豆腐來說吧,雖然一個家庭只要做上一二包豆腐,最多是三四十斤的重量,但必須要對大豆進行晾曬、篩選、浸泡、磨槳,然後再過濾、沉澱、燒漿,接着還要點滷、打包、壓實等十幾道工序,起碼也要一天多的時間。

有着自己的特點,肯定也有着與衆相同的地方。比如蒸年糕,如今的年糕大多是米爲原料的,可在我的童年,地處海濱的灌雲,種植的大多是旱植物,蒸年糕用的是高粱。在當時將高粱加工成爲麪粉,又是一種十分繁雜的工序。先將高粱潮上一些水,拿到石臼去舂米,篩去包皮,再到碾坊去碾成爲粒裝,最後在回家在石磨上磨成爲高粱粉,接下來與其它地方加工年糕的工序一般。

在家鄉的那方土地上,過年的高潮應該是除夕,當地叫做三十年晚,也有人叫年三十。這一天的早餐比較簡單,吃點包子喝碗粥。飯碗一丟下,一家人就會忙得一塌糊塗,擔水劈柴,燒烤煎炸,整整一個上午幾乎全部用在了午餐一件事上。當做好的飯菜全部上桌後,任何人都不得食用。家中最長輩分的人,虔誠地端來二盞煤油燈或者蠟燭,點燃後放在二個桌角,再在門檻石上焚燒用金箔疊的元寶,去祭祀祖先和逝去的家人。一般情況下,年三十的午餐是一年來最爲豐盛佳餚,當然少不得酒水,無論是誰,都會大快朵頤。年三十的午餐時間(大約十一時到十四時),絕對不會有人去別人家去串門子,那是因爲當地有着祭祀的習俗。性子再急的人也只能夠站在遠遠的地方觀察,直到看到要去人家將祭祀的灰燼掃出家院。

說年三十是春節的巔峯之時,不僅僅是指豐盛的午餐,更重要的事從下午二時開始的各種文體慶祝活動。不用走出家門,不遠處鑼鼓聲聲很快就會到你門前,那些當地叫做“唱麒麟”的人會扛着裝裱豔麗的麒麟,在鑼鼓擦鈈節奏中,一行數人歡天喜地地來到賀歲。別看他們都是當地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預先編排好唱詞,可他們可以見眼生情,脫口秀的表演唱,既展示了地方風情,又增加了春節的喜氣氛圍。麒麟班子的鑼鼓剛剛移向左鄰右舍,身着大紅行頭的“財神”手拿大大金元寶,跳着自己編排的舞蹈,走進主人家,去到處塞元寶,預祝新年大發,吉祥如意。還有一種祝賀新年的表演已經走失了多年,應該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有關,這種叫做“玩蒼龍”的表演與乞討相關,表演者一手拿着活靈活現的蒼龍,一手敲擊着竹板,嘴裏還要不斷地哼唱着祝願的詞,乞討一些食品。

在土地沒有下戶的時代,每一個生產隊都有一個社場,長年共打穀晾曬專用,農閒時就成爲十分寬大的小廣場。此時的社場可以用沸騰去形容,這一邊鑼鼓喧天的是當地說書人表演的,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淮海鑼鼓,那一邊絲竹悠揚的是類似東北二人轉的跑旱船,臨時搭建的舞臺上更是生旦淨末醜,一應俱全地表演着地方戲劇——淮海戲。可惜當時是兒童喜聞樂見的“獨角驢”表演,已經走失了,表演者只有一個人,一手伸進不足一平方米木頭小舞臺裏,透過各種機關變換去操縱人物和刀槍,沒有臺詞,只透過表演者口子含着的哨子去模仿配音,往往把人笑得前仰後合……

夕陽西下,儘管當時農村沒有電等的照明,家家戶戶都會將煤油燈調到最亮,萬家燈火讓村莊燈火通明。一旦用完晚餐,每家都會燃放一串鞭炮,將新賣的竈神像張貼到竈頭上,期待來年能夠得到竈神的賜福,這一習俗叫做迎接竈神。接着家家戶戶又開始忙碌起來,那就是一家人團聚一起,說說笑笑地包水餃和湯圓,但此時的水餃和湯圓有了個與平時不同的名字,被稱爲了彎彎順和元寶,更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它們不是在當晚食用,而是作爲年初一的早餐。就在水餃和湯圓即將包完時,家庭主婦再次走進廚房,去爆炒玉米花、葵花籽、花生等,整個村莊再次瀰漫着芳香。廚房的一切事務處理完了,鍋裏要盛滿水,並飄上一隻碗,碗裏放上數片桂片糕,寓意作來年全家能夠步步高昇。另外,再吝嗇的人家在大年夜竈頭上的燈會一直亮着,寓意着來年一路陽光。

當爆米花、葵花籽端來主屋後,一家人則又團聚一起,談天說地,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守歲。所謂的守歲就是要儘可能地堅持到零點以後,一旦新年的鐘聲響起,家家戶戶又會燃放起長長的鞭炮和二踢腳,震天動地的爆竹聲剛剛落下,好多孩童拿着印着財神圖像的紅紙去散財神,同時能夠得到拜年錢。就在孩童們進入夢鄉時,家長用事先準備好的紅紙包上壓歲錢和一些桂片糕,塞到孩子的枕頭下,期待孩子們新年平安,步步高昇。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還沒有亮,家家戶戶的廚房又燃起柴火,去下彎彎順和元寶。再困再累,大年初一的早上孩童們都會早早地起來,因爲他們心裏想着要去給長輩們去磕頭拜年,並可用得到一些磕頭禮錢。剛起牀,第一件事不是去洗臉刷牙,而是要吃上幾口被定義爲開口高的桂片糕,有着童言無忌的寓意。吃過彎彎順和元寶後,孩童們會主動地去給長輩們去磕頭拜年後,並相約去集鎮,吃上幾串冰糖葫蘆,走進電影院,賣個萬花筒。萬花筒幾乎是那個時代所有孩童都喜歡的玩具,幾塊鏡片幾片彩色紙削,就能夠變化成千花萬朵,色彩豔麗,五彩繽紛。拜年不光是孩童們的專利,同樣也是大人們的事。成年人拜年倒不一定要像現在一樣提上一些禮物,要好的人常常是吃早餐時就回去對方的家中,雖然自己已經用過早餐,但也要吃上幾口彎彎順和元寶,以討主人家的喜氣和信任。

在依山觀水的那方土地上,也有着小年的日子,那就是正月初五的那天。早餐也是要吃水餃和湯圓。中午同樣會十分豐盛,並會請來要好的朋友來家裏做客。到了晚上還會燃放鞭炮,並爆炒一些葵花籽、玉米花等等。在小年這一天爆炒葵花籽等叫做“炸蟲”,期待着農業生產沒有病蟲害。喜慶的氛圍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這一天也被稱爲“元宵節”,它如同年三十那般熱鬧的同時,晚上還多出了玩花燈、耍龍燈的項目,鄉村再次成了不夜天。年味也在這一夜的煙火中漸漸地淡下來,因爲要出遠門的人在第二天扛起自己的行李,遠走他鄉。在家務農的人也開始一年一度的春耕生產。

標籤:家鄉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