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淺談如何切入解讀古詩詞鑑賞題

古詩1.25W

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

淺談如何切入解讀古詩詞鑑賞題

春暮西園

高啓

綠池芳草滿晴波,

春色都從雨裏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

菜畦今日蝶來多。

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思路點撥】

這道試題角度任選,開放度大,可以說是湖南卷的最大亮點。這些角度大致有四個:語言、形象、技巧、內容主旨。在每一個角度中又按不同標準,可分若干小角度。

語言:

(1)分析總體風格;

(2)品味錘鍊字句,分析滿過知等煉字的精當。

形象:可聯繫詩中意象、意境進行分析。

技巧:可從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的角度,聯繫寫景狀物進行分析;也可從渲染、襯托等修辭角度進行賞析;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點。

內容:從評價作品思想內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對春暮的態度,也可評價末句暗點西園的用意。

當然,還可以從其他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在具體操作時,一般要根據題幹指向,根據詩歌特點,選擇一個小角度切入,進行賞析,切不可膠柱鼓瑟。

表述思路:觀點+相關詩句分析印證。答題結構一般是總分式或總分總式。

【答案示例】

(1)從語言角度賞析

①這首絕句語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暮春時節,菜畦裏蝶舞蜂狂,也別有一番盎然情趣,令人欣悅,不落俗套;四句詩句式平常,通俗易懂。

②字句錘鍊很見功夫:首句中的綠和芳,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描繪了綠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滿字形象地寫出陽光灑滿水池的景象。第三句中的花落盡的盡字,虛景實寫,畫出了暮春時節殘紅遍地的景象。

(2)從寫作技巧角度賞析

①暗釦詩題,熨帖自然:第二句說瀟瀟春雨帶走了春色,暗釦題中暮春;第三句寫殘紅零落,句中花落盡也暗釦題中暮春;第四句菜畦暗釦題中西園。詩句反覆扣題,使主體與詩題顧盼有情,渾然一體,耐人尋味。

②小詩寫景狀物有虛有實,首句描繪春天美景綠水盈盈、芳草萋萋,是實;次句寫春雨過後的情景,春色是實,春雨是虛;第三句中的知字表明花落盡是推測,是虛;第四句描寫今日蝶舞蜂狂的景象,是實。虛實相間,既能豐富畫面內涵,又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③這首絕句動靜皆備:首句描寫春波粼粼、春草芬芳的雨後景象,是靜景;次句寫雨裏過的春色,是動景;第三句寫花落無聲,是靜;第四句寫蝶舞蜂狂,是動。全詩動靜結合,情趣盎然。

(3)從作品思想內容的角度進行評價

①這首七言絕句描寫的是暮春景象:風雨陰晴、夏來春逝、此處花落、彼處蝶飛,玩味詩中意境,可從中體悟出樸素的生命哲理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②這首詩立意新奇。全詩描寫的雖是晚春時景,但詩人並沒有停留在對花的落盡、春的逝去的惋嘆上,而是從平淡無奇的菜畦裏生髮出新的詩意,讓暮春在蝶舞蜂狂的瞬間充滿生機和盎然情趣,這份清新令人欣悅,這份敏捷令人歎服。

(4)從意象、意境角度賞析

①首句中綠池芳草晴波組成了一幅暮春美景圖:池塘裏粼粼春波,倒映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池塘周圍芳草嫩綠;次句是說瀟瀟春雨洗淨了天空,也帶走了春色,提醒人們,現在是暮春了。(賞析第一、二句中意象、意境)

②第三、四句中的殘紅、陣蝶,一句一景,第三句寫的是落盡的殘紅,是虛景實寫;第四句寫的是蝶舞蜂狂的景象,隱含儘管春盡,但仍充滿生機和盎然情趣之意。

【小試牛刀】

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回答問題。

上太行①

于謙

西風落日草斑斑,

雲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

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詩作於作者巡撫山西、視察太行山時,與家鄉錢塘遙隔千里。

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答案示例:

 一、從品味字句角度賞析:這首詩用字看似信手拈來,卻耐人尋味,如末句中又字,寫出詩人雖兩鬢霜華,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爲國事奔忙,一洗斷腸的哀怨,爲全詩增添了一種爽朗豪健的情調,同時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躍然紙上。

 二、從技巧角度賞析:這首詩先抑後揚,一、二句描寫的.景象蕭索悽清,是抑;三句寫詩人鬢髮花白,遠旅他鄉,惆悵思歸,仍然是抑;末句聞馬蹄之聲,詩人陡然振起,斷腸哀怨全無,爽朗豪健之情溢於言表,是揚。

 三、從意象角度賞析:詩中的西風、落日、斑草、薄雲、秋空、歸鳥等形象匯成一幅太行秋景圖,特別是其中的歸鳥飛動點活了靜態的畫面,它的渺小襯托出秋空的寥廓,它的獨還故巢寄寓了詩人濃厚的思鄉之情。

 四、從比較閱讀角度賞析:詩的前三句的意境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的後三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頗爲相似,但就整體而言,卻又有所區別:於詩結句聞馬蹄之聲,如見騎馬之人,兩鬢霜華,仍巡視太行,憂國忘家溢於言表,而馬曲則隱含一種消極遁世味道。

五、從起、承、轉、合角度賞析:這首詩承轉自然,別具一格:首句平視,寫太行秋景的衰草、落日;二句緊承,仍寫太行秋景:暮雲、秋空、飛鳥,角度是仰視;三句是轉,由景及人,轉中有承,兩鬢霜華寫詩人自身形象,這形象暗承上句飛鳥;末句是結,明釦詩題。此詩也可從常見的情與景關係角度進行賞析,詩中景與情看似分寫,其實一體連貫,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