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詩

小學語文古詩文教法探析

古詩1.99W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鍊,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應當說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着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小學語文古詩文教法探析

隨着小學語文教學的課改,對各類知識的要求也有所改變。《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中外詩文160篇(段)。爲了讓學生對古詩有着濃厚的興趣,在低段教學古詩文中,教學手法至關重要,一、二年級學生正處於九歲以下年齡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基本上還沒有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其形象思維也還處於較爲低級的水平,聯想在這個時期仍占主導地位。同時,這一階段的兒童知識容量有限,還處於很低的層次,是識字和接觸淺易的白話文的開始,對古代文學作品則是陌生的。所以,低年級的古詩詞內容首先是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語言上朗朗上口,易於誦記。如《一去二三裏》:“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臺七八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語言巧妙,由數字排列組成,體現我國文學語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節,極具兒童情趣。低年級的小學生知識面很窄,理解能力低,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古詩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如果教法不當,就很容易出現學生對古詩學習感到枯燥乏味,不感興趣,不願意學習。那麼,小學低年級語文古詩教學應如何進行呢?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理念指導下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筆者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認識和嘗試。

一、讀。讀中悟情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是教學的一個重點。透過朗讀教學,可以逐步培養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也爲學生今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指導朗讀應該注意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讀正確,念準確每個字的字音,把握好詩的正確節奏,把詩的節奏感讀出來。古詩是非常講究押韻的,節奏非常強,《春曉》的正確節奏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絕句》的正確節奏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導朗讀時,就必須要學生按照詩的正確節奏讀。二是強調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學生把古詩的思想感情讀出來。由緩到急,由低到高,從“無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噴發,把閱讀推向高潮,從而領悟古詩。

在教古詩時要注意做到“四讀”:一是範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比如:我在讀《小兒垂釣》一詩時,我讀到“蓬頭稚子”就邊讀邊拉幾下頭髮,“學垂綸”就有模有樣地學釣魚的情形。側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個誇張的坐的姿勢。路人借問遙招手,我就擺擺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我就用聲調的`高低來區分。孩子一聽,就樂了。迫不及待地想讀,而且是有模有樣地模仿老師。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如《春曉》一、二、四句中的“曉”、“鳥”、“少”押韻,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在讀中,可以透過停頓、韻腳感受古詩的美。;三是講讀,老師逐句講明詩句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並讓學生做出標記;四是指名學生讀,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讀法;

從讀的程度上可分爲粗讀和細讀。粗讀:就是認識古詩中的字詞,理清古詩的文字,對古詩有一個基本的瞭解。二細讀,則是透過讀來感悟古詩的意思,理解古詩中字詞的含義。

二、唱,唱出音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低段詩文教學,並不要求深刻地理解詩文的意思,主要是積累古詩,而根據低段學生的年齡特徵,透過運用唱歌的形式記憶古詩、展現古詩,學生自然就有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詩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課堂氣氛。古詩本身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枯燥無味的古詩加上快樂活潑的兒童樂曲,古詩就顯得與學生距離接近了,很容易讓學生接受。在教學《詠柳》一課時,我就加進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學生跟着已會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詩,並且又唱又跳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對這首古詩增添了濃濃的興趣。

三、背,背誦積累

在低段古詩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背誦古詩。這是教學古詩必須完成的一環。透過之前的讀與唱,對於這個環節完成就輕而易舉了。背誦古詩,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之上完成的,死記硬背是沒有效益的。低端學生對古詩的日積月累,對以後中高段的古詩學習起很好的鋪墊作用,爲以後更深層次地學習古詩有了很好的基礎。當然,對古詩的掌握也從中會受到一定的啓發。由於古詩的易背誦的特點,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四、畫,畫中領悟

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藉助圖畫對古詩賜予形體化,更易於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蘊含的真理。

對於古詩教學圖畫的運用課分爲兩種:(1)教學觀賞畫。一般來說,課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畫,藉助圖畫讓學生了解古詩大意。例:《靜夜思》插圖,透過插圖學生就一目瞭然,詩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覺四連故鄉及親人。這對於學生的感官是一種刺激,增強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學重點,是學生昇華了情感。

(2)學生創作畫

這是讓學生開啟長早新?形象的過程,讓學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畫筆再現始終描繪的場景,是學生進入詩意。結合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學生自己描繪出古詩的內容和涵義,學生從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無窮魅力。例:《詠柳》一課,低段的學生會用自己的方式描繪出春天的柳樹美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美麗,詩文是如此神妙,而古詩的魅力無窮。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要想方設法,盡一切努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古詩的過程是一個愉悅的文化之旅。讓學生在身心愉悅中,在其樂融融中感受詩韻、詩情、詩意,讓他們陶醉其間,讓他們心曠神怡,感受古詩的朦朧之美,含蓄之美,神祕之美。

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古詩的接觸學習是處在啓蒙開始階段,千萬別作過高的要求,否則,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古詩學習就不會有興趣,就不能樂學了。採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