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胡適之母原文

古籍7.27K

胡適,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籍貫安徽省績溪縣,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胡適之母原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胡適3歲時父親病故,便隨母從臺灣來到老家安徽績溪縣上莊村。

胡適的母親叫馮順弟,19歲時成了比她大三十歲的胡適父親的續絃。胡適的父親是清末貢生,曾在東三省、廣東及臺灣省任官職,然而天不假年,50出頭便撒手人寰,拋下了孤兒寡母。成了寡婦的馮順弟無奈中不得不帶着胡適回到老家尋找生路,讓孩子接受教育。23歲的馮順弟成了鄉村大家族的主母。

馮順弟儘管農村出身,不會識文斷字,但對惟一的兒子胡適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鄉賢。

胡適3歲前,母親即讓他認方塊字,學了約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鄉時,母親望其讀書心切,就讓他在其四叔開的私塾裏唸書。因爲個子太小,還要把他從唸書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適從小就對讀書有興趣,母親對他也格外照顧。別的小孩學費只有二元,而胡適的母親渴望他讀書,故學費特別優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後每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二十元。母親囑託先生要爲他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這使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的孩子更紮實。9歲時他就能看《水滸傳》了。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說看進去,還能把小說講出來,向周圍的本家姐妹們說書。這種辦法使他更瞭解了古文的文理。

馮順弟仁慈而質樸,爲了主持好一大家子,時時處處小心謹慎,寧願自己委屈也不願弄得家庭不和。胡適的大嫂二嫂都生的是兒子,她們一不順心便打孩子出氣,一邊打還一邊說些尖刻的話來刺激胡適的母親。母親總是裝着聽不見,忍辱負重,從來沒說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也是一個講原則的人,儘管處事逆來順受,但卻不接受人格的侮辱。胡適的五叔是一個遊手好閒之徒,有一天在煙館裏發牢騷,說胡適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肯定給他好處不少。不知怎麼的,此話傳到胡適母親的耳中。她氣得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衆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這一切胡適都看在眼裏,他的身上留有卑賤低微的母親的品格的烙印。胡適後來也坦承,他日後好脾氣的養成,和他這段日子的冷眼旁觀很有關係。

這幾年的鄉村生活,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巨大深刻、無以替代的影響。胡適在上莊讀到13歲時離開母親赴上海求學。

馮順弟對胡適既是慈母兼嚴父,又是恩師兼嚴師。她從不溺愛獨子。胡適說: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望一眼,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目光,就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

有一個初秋的夜晚,胡適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胡適家住,她怕胡適冷,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他穿上。胡適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胡適隨口答道:娘(涼)什麼!老子都不老子呀。

胡適剛說了這句話,一擡頭,看見母親從家裏走出來,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後她罰胡適跪下,重重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母親氣得坐着發抖,也不許胡適上牀去睡。胡適跪着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什麼黴菌,後來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母親心裏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胡適叫醒,真用舌頭舔他的眼翳。

馮順弟這種既嚴厲又保護其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適從小就懂得正經做人,愛惜名譽,這爲他日後的不斷上進奠定了基礎。

胡適13歲時,馮順弟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徽州人固有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送男孩出外學徒經商的習慣,但胡適畢竟是他母親年輕守寡朝夕相處的獨子!深明事理的母親送兒子上路時沒有在兒子和衆人面前掉一滴淚。

到上海後,胡適初進梅溪學堂,後因其課程設定不完備,又進澄衷學堂,後轉學中國公學。接受了許多新知識、新觀念的胡適,經過一番曲折,於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此時他年僅19歲。因行期由政府決定,他竟未能回家鄉向母親告別。

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初讀農科,一年半後改讀政治、經濟,兼攻文學、哲學,後又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

在美留學七年間,胡適與母親只能保持書信來往。他母親在病重時也不讓人告訴兒子,以免他中斷學業。

母親馮順弟早知鄰人宋煥家中有一部《圖書集成》是兒子一直求之未得的,當她得知宋家減價到八十元時,便借貸爲兒子買下。爲了資助胡適讀書,她甚至不惜變賣自己的首飾。

胡適成爲中國白話文的倡導者、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並榮獲三十五項美國博士桂冠。

【拓展】胡適創作特點

詩歌

胡適的詩歌屬於中國現代詩的開山之作,保留了現代詩草創時的模樣和特點。關於詩歌的內涵,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胡適提出,寫文章不無病呻吟的觀點,將矛頭指向了那些傷春悲秋、睹物傷情的詩歌,認爲這些詩文處處是陳言濫調,這說明了胡適對那些代代相傳且毫無新意、矯揉造作且無病呻吟的某些傳統詩歌頗爲不滿,這也是被胡適所擯棄的。同時,胡適也嘗試着以此爲突破口,摒棄那些陳舊的意象,爲詩歌的革新帶來新氣象。在創作實踐中,他擺脫了陳陳相因的'物象套語,而且詩歌的語言風格也符合其所倡導的“平白易讀”,用樸實無華的白描功夫塑造平實質樸的意境。在意象上,胡適開始根植于思想、制度、精神、技術等抽象層面,使得創造出的意象不再具象,而是抽象意象;同時,胡適開始注重意象的描寫對思想、語言、結構和聲律的影響,因此,胡適在傳統意象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於既往的內容。

戲劇

胡適戲劇改良思想的觀點來自於他對文學革命的思考。他認爲文字形式是文學的工具,工具不適用,就難以表達含義。之後,他又指出,中國文學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新陳代謝的歷史,只是活文學替代了死文學的歷史,當工具僵化之後,必須更新換代,這就是“文學革命”。而中國文學史上的幾番革命,在他看來也都是文學工具的革命,中國需要的,正是用白話代替古文、新劇代替舊劇、活的工具代替死的工具的革命。胡適對於戲劇改良的思想,其關注點在於戲劇文字、思想,而非舞臺呈現、表演,不是疏忽遺漏,而是刻意爲之。

小說

胡適在小說方面,雖沒有創作,卻翻譯了一些西方短篇小說。他在《短篇小說》“譯者自序”中說:“我是極想提倡短篇小說的一個人,可惜我不能創作,只能介紹幾篇名著給後來的新文人作參考的資料。”胡適後來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指出,《文學改良芻議》主要着重於破壞,從建設的角度講,文學革命需要注重的兩點,其一便是方法,而這就需要向西方學習,包括西方短篇小說的翻譯。在胡適看來,小說之宗旨有二:一以娛人,一以淑世。無論娛人淑世,小說之法不出兩端:一在狀物寫生,一在佈局敘事。胡適認爲中國傳統小說以狀物寫生見長,西方小說則兼狀物寫生與佈局敘事之長。應當當以西方小說之長補中國小說之短。此外,胡適還在文學理論上作出貢獻,寫就了中國第一部具有現代學術風格的文學史專著《白話文學史》。

標籤:原文 胡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