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春秋時期雜家著作《管子》簡介

古籍9.35K

《管子》沒有否定鬼神但它認爲鬼神也是由精氣生成的。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春秋時期雜家著作《管子》簡介,歡迎閱讀。

春秋時期雜家著作《管子》簡介

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蹟。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劉向編定《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

《管子》76篇﹐分爲 8類﹕《經言》9篇﹐《外言》8篇﹐《內言》 7篇﹐《短語》 17篇﹐《區言》5篇﹐《雜篇》10篇﹐《管子解》 4篇﹐《管子輕重》 16篇。書中《韓非子》﹑賈誼《新書》和《史記》所引《牧民》﹑《山高》﹑《乘馬》諸篇﹐學術界認爲是管仲遺說。《立政》﹑《幼宮》﹑《樞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學術界認爲是記述管仲言行的著述。《心術》上下﹑《白心》﹑《內業》等篇另成體系﹐當是管仲學派﹑齊法家對管仲思想的發揮和發展﹐學術界也有人認爲是宋鈃﹑尹文的遺著。

《水地》提出水是萬物本原的思想﹐學術界有人認爲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認爲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術》上下﹑《白心》﹑《內業》中﹐提出了精氣爲萬物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精氣說﹐認爲萬物﹑人都產生於精氣﹔精氣是一種精細的氣。說“凡物之精﹐此則爲生﹐下生五穀﹐上爲列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文中也講“道”﹐認爲道是“虛而無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見﹐耳不能聽。道與精氣的關係﹐講得不明確。

【影響】

管仲學派認爲﹐精氣是構成萬物的最小顆粒﹐又是構成無限宇宙的實體﹐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性。

《管子》在唯物主義的方向上樸素地解決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認爲﹐有意識的人﹐是由精氣生成的。他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爲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這是把物質擺在第一位。

《管子》沒有否定鬼神﹐但它認爲鬼神也是由精氣生成的。說精氣“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把鬼神視爲普通一物﹐否認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義的泛神論思想。

《管子》認爲﹐認識的對象存在於認識的.主體之外。它說:“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認爲﹐在認識過程中﹐主體要捨棄主觀臆斷﹐以外物爲認識根據﹐要反映外物的真實情況。它稱這種認識方法爲“靜因之道”﹐說:“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這在認識論上屬於唯物主義。

《管子》的精氣論在中國唯物主義宇宙觀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唯物主義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後來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過它的影響。

《管子》在諸子百家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