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子夏簡介

子夏個性陰鬱勇武,好與賢己者處,求學於孔子,以“文學”著稱。接下來由小編爲大家整理出子夏簡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爲魏所滅,衛爲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爲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子夏爲學時,因常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讚許,如其問《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一句,孔子答以“繪事後素”,他立即得出“禮後乎”(即禮樂產生在仁義之後)的結論,孔子贊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論語八佾》)但孔子認爲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論語雍也》)子夏才氣過人,《論語》中保留了他的許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等。

孔子去世後,子夏至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史記儒林列傳》),還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近人有以爲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爲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爲將之視爲法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

漢代以來,學者大多認爲,儒家的經學最初主要是從子夏一系傳授下來的,如東漢徐防說過:“《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自子夏。”(《後漢書徐防傳》)這裏就認爲,“六經”中的大部分是來自子夏的傳授。南宋的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敘述得更爲具體,其雲:“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爲與他人不同矣。於《易》則有《傳》。於《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學,一雲: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一雲: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於《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爲之訓說。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轂樑赤者,《風俗通》亦云子夏門人。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爲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邁之說雖未必每事皆實,但學者一般以爲亦非無稽之談。

子夏晚年,因喪子而哭之失明,離羣索居。唐玄宗時,被追封爲“魏侯”,宋代時又加封爲“河東公”。

標籤: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