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弟子規

《弟子規》簡介

弟子規1.92W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爲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爲《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爲"總敘",然後分爲"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指後學。"規"就是規範,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弟子規》簡介

2006年以來,和諧中國網總編、臺灣孔子學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學習研究《弟子規》過程中,與時俱進,對其進行修訂,形成了與時俱進的現代修訂版《弟子規》,並應邀在全國各地講解《弟子規》數百場。他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綜合論述,引經據典,深入淺出,透過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深刻剖析,認爲只有學習踐行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弟子規》是一部成書於清朝並廣爲流傳的兒童啓蒙讀物,目的就是要對孩子進行啓蒙教育,爲將來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它採納《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擴展,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進行論述,闡釋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爲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是中國文化的典範。

“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北京弟子規教育培訓中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規”就是規範,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弟子規》這本書僅次於《三字經》,弟子規

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 》“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詳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後輩敦倫絕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癡慢,人心蛻化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基本着手。圖挽犯法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基本爲枝末,認枝末爲基本。爲求解決問題,反倒製作問題。正人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本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爲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念,須在幼小時造就;凡是身爲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基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絕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爲力矣!

《弟子規》的前身爲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的《訓蒙文》,顧名思義就是教育兒童的啓蒙文。而後,清朝賈存仁先生對《訓蒙文》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修改和訂正,把文體變成了詩體,並採用了《三字經》的格式,最終成就了流傳至今的傳統優秀文化《弟子規》。

《弟子規》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集中國傳統家訓、家規、家教之大成!也是當今社會做人的基本教導,倡導透過在生活中學習、力行以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人生第一規,是做人的根本!

《弟子規》是除《三字經》以外影響最大的三字句的兒童訓蒙教材。爲了讓青少年朋友瞭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繼承和發揚優良的傳統美德,作者對本書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對每句話增加了講解和能充分反映這句話主體思想的故事,配以活潑有趣的插圖和通俗的英語翻譯,定會增加閱讀的樂趣。相信少年朋友透過對此書的閱讀,一定能增長不少有益的知識,獲得更多的人生啓迪。

標籤: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