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李清照《孤雁兒》全詞翻譯賞析

古籍2.91W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兒》全詞翻譯賞析

[譯文]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

[出自] 李清照 《孤雁兒》

世人作梅詞, 下筆便俗. 予試作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牀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裏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註釋:

孤雁兒,詞牌名,原名《御街行》,後變格爲《孤雁亡》,專寫離別悼亡等悲傷之情。

紙帳:紙製之帳。

沉香:一種薰香的名字,也叫“沉水”

斷續:《花草粹編》作“斷”。

玉爐:玉製香爐。也泛稱進階香爐。

三弄:古笛有《梅花三弄》。

蕭蕭:《花草粹編》作“瀟瀟”。

腸斷:指人極度哀傷,柔腸愁斷之意。

一枝折得:折取一枝梅花。南朝陸凱與范曄交誼甚深,陸凱從江南遙寄一枝梅花給長安的故人范曄,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別信,聊寄一枝春。”表現對摯友的慰藉和深厚的情誼。

譯文1:

初春的早晨在藤牀紙帳這樣清雅的環境中醒來,卻有一種說不盡的傷感與思念。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菸以及香菸滅了的玉爐相伴,我的情緒如水一樣淒涼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開了枝頭的梅花,春天雖然來臨了,卻引起了我無限的幽恨。

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自己倚闌同賞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

譯文2:

清早睡起只有藤牀紙帳像伴,說不盡的孤獨清苦毫無興趣。沉香菸火時斷時續,玉爐寒冷,伴隨我傷感的情感淒冷如水。《梅花三弄》的笛曲令人心驚欲碎,梅蕊彷彿被笛聲驚破,蘊含着多少傷春之意。

微風疏雨瀟瀟灑個不停,催下愁人的千萬行淚水。吹蕭人去玉樓空空,愁腸欲斷而今與誰同倚。折得梅花欲寄相思之情,人間天上,找不到他如何去寄?

賞析:

《孤雁兒》原名《御街行》,出自柳永《樂章集》。《古今詞話》無名氏《御街行》詞有“聽孤雁聲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兒》。

詞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雖雲梅詞,實際上不過借梅抒懷舊之思。

上片主要是寫景抒情。牀、帳、香爐,是一般閨情詞的常見意象,此詞也從這些物事寫起,迤邐寫出主人公孤獨、苦悶的內心世界。這裏,牀,非合歡之牀,而是用藤竹編成的輕便單人牀。帳,亦非芙蓉之帳,而是當時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種特製的用堅韌的繭紙作的帳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紙帳”條目中描寫道:於獨牀四周立柱,掛瓶,插梅數枝;牀後設板,可靠以清坐;牀角安竹書櫃,牀前置香鼎;牀上有大方目頂,用細白楮(紙的代稱)作帳罩之。詞詠梅而從紙帳着筆,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紙帳”。這種牀帳,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嬌》詞雲:“照我藤牀涼似水。”《鷓鴣天》詞又云:“道人還了鴛鴦債,紙帳梅花醉夢閒。”但是,宿此牀帳中的抒情主人公並不甘於淡泊,卻深懷“無佳思”的幽怨。

以下寫香。爐寒香斷,渲染了一種淒冷的心境。“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醉花陰》)展示的那種朦朧而甜蜜的惆悵已經消失,只有似斷仍連的嫋嫋微香,伴隨她綿長、悽清的似水情懷。

沉寂中,是誰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驚破梅心,預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詞人深埋的.生命之火!對丈夫的思念。

下片主要是敘事抒情。充彌天地的只是蕭蕭的小風疏雨!儘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規律,冬盡春來,而生命的春天,卻已隨“吹簫人去”而永遠消逝,這怎不令人珠淚潸潸!“吹簫人”,秦穆公時人蕭史,他的簫聲能招引鳳凰。後來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雙雙仙去。這個美麗的神話,既暗示了她曾有過的夫唱婦隨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樓空”,傾訴了昔日歡樂已成夢幻的刻骨哀思。

最後落題,用陸凱“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縱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間,仙凡杏隔,又如何傳遞春的消息!

顯然,這首詞寫於李清照晚年,趙明誠去世之後。全詞以“梅”爲線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驚動;又因折梅無人共賞,無人堪寄而陷入無可排釋的綿綿長恨之中。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見宋·李清照《孤雁兒》[藤牀紙帳]。一枝折得:指折得一枝梅花。堪:可,能。這幾句大意是:折得一枝梅花,從人間以至天上,沒個人兒可以寄。

這三句緊承“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而來,化用了陸凱贈梅給范曄的典故。南朝時,陸凱曾折梅賦詩,寄給遠在長安的友人范曄,以慰思念之情。而此時,作者梅花折得,新詞賦就,尋遍人間天上,卻沒有一個人可以寄贈。寥寥數語,明白如話,寫出了一種尋覓的神態,一種絕望的悲哀,刻畫了一個內心無限的痛苦的孀婦形象。全詞至此戛然而止,而不盡的餘哀,卻還久久地盤旋在讀者心頭。抒寫傷逝之情時可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