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古籍

野人送朱櫻翻譯賞析

古籍2.69W

《野人送朱櫻》作者爲唐朝詩人杜甫。其古詩全文如下:

野人送朱櫻翻譯賞析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前言】

《野人送朱櫻》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以“朱櫻”爲描寫對象,採用今昔對比手法,前四句描寫西蜀櫻桃,體物精微,攀寫工細。後四句寫由野人送朱櫻而引起對當年皇帝賜櫻的回憶,抒寫了作者憂時傷亂的感慨。全詩章法奇警,格力矯健,寄意深遠。

【註釋】

⑴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櫻:紅櫻桃。

⑵也自紅:意思是說與京都的一般紅。

⑶筠籠:竹籃。

⑶細寫:輕輕傾倒。愁:恐怕,擔心。

⑸萬顆勻圓:指上萬顆櫻桃不大不小,均勻圓潤。訝許同:驚訝如此相同。

⑹沾:接受恩譯。門下省:官署名。肅宗至德年間杜甫任左拾遺,屬門下省。

⑺大明宮:唐宮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⑻玉箸:華麗的筷子。

⑼轉蓬:蓬草遇風撥根而旋轉,喻身世之飄零。

【翻譯】

西蜀的櫻桃原來也是這般鮮紅啊,鄉野之人送我滿滿一竹籠。熟得很透啊,幾番細心地移放卻還是把它弄破了,令人驚訝的是上萬顆櫻桃竟然如此圓得勻稱而相同。回想當年在門下省供職時,曾經蒙受皇帝恩賜的櫻桃,退朝時雙手把它擎出大明宮。唉!金盤玉箸早已相隔遙遠,今日嘗新之時,我已漂泊大涯如同轉蓬。

【賞析】

這是一首“小題大做”的詩。“西蜀櫻桃也自紅”,這是杜甫入蜀後第三次產生的`親切感受:成都的櫻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樣自然地垂下鮮“紅”的果實。“野人相贈滿筠籠”,村農以“滿”籃鮮果“相贈”,足見詩人與鄰里相處歡洽。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上句寫櫻桃成熟,詩人說:我幾次把櫻桃從籃中移置盤內,生恐碰損,卻仍愁碰破。下句寫櫻桃大小相等,詩人說,櫻桃“萬顆勻圓”,令人驚訝:爲何大小竟這樣相同呢?二句寫櫻桃形體,隱含對果農種植技藝與勞動的讚美之意。

寓居蜀地,山野之人送來的小小櫻桃,喚起了詩人記憶中的另一個時空:門下省、大明宮,堂皇的長安宮殿等。唐人李綽在《歲時記》中記載:“四月一日,內園薦櫻桃寢廟,薦訖,班賜各有差。”詩的第三聯正是寫這個景象。“憶昨”,一切都恍如“昨日”;“擎出”,言其恭敬;“門下省”則透露出杜甫當時在左拾遺任上。這兩句在全詩中具有黃金般的質地,而這種感覺則是由“門下省”、“大明宮”烘托而出的。大明宮中有宣政殿,中書、門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內,在門下省內接受櫻桃之賜,退朝時分,徐徐擎出宮門。這一聯的驚奇之處在於,詩人用兩個專有名詞不動聲色地寫出了對皇恩的感戴。專有名詞在詩中給人的聯想是很少的,但此處卻給人堂皇之感,“門下”表現了空間的縱深,“大明”渲染出莊嚴輝煌的氣勢,兩個實打實的名詞被詩人巧妙地虛化了。唐人李嘉祐詩云“秋冷白雲司”,“白雲司”指刑部,與“秋冷”連屬,別有清峭之氣,和杜詩此聯一樣,都是點鐵成金之句。

時間詞爲標識,全詩可分作三層:前兩聯——“今日”;第三聯——“昨日”;第四聯——“今日”。第三聯出於詩人的記憶。引逗這記憶的,是“野人送朱櫻”這麼一個小小的事件。詩的第一聯把題目展開了:“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起句看似自然,實則不同尋常,這全體現在最虛的“也”字上。最輕的字眼,詩人賦予其最飽滿的重量。

“也”字像是一個呼喚,喚起了當年長安宮中的賜櫻之事,時空的感覺包孕在這個“也”字之中。詩的首聯中,“也”字之外,“紅”、“滿”亦不是隨意用之,二字與下聯以“愁”、“訝”寫對櫻桃的珍惜是呼應着的。庾信詩云:“訝許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語,言約義豐,見出詩人語言的錘鍊之功。末聯“金盤玉箸”承第三聯大明宮富麗堂皇的意象而來,從記憶中醒來,回到“任轉蓬”的蜀地“此日”。

這是一首詠物詩。它以“朱櫻”爲描寫對象,採用今昔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對供職門下省時的生活細節的深情憶念。這就從內容上增添了生活層面和感情厚度。它表達了一種既與勞動羣衆友善,又對王朝懷有忠愛的詩人的複雜感情。昔人謂“杜詩詠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齋詩話》)此詩可貴處,就在於能畫出一個飄零中的詩人。與此相適應,此詩“終篇語皆遒麗。”櫻桃“自紅”,野人“相贈”,“憶昨賜沾”,“早朝擎出”,“ 此日嘗新”,都以遒勁取勝。而“細寫愁仍破”, “ 勻圓訝許同”,與“金盤玉筋無消息”等,則又顯得很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