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推薦】端午習俗作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端午習俗作文

端午習俗作文1

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杭州人眼中可算是一個大節日。白天,人們划船、賽龍舟,傍晚,家家戶戶趕做起糉子來,還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餚。一到夜晚,人們便團聚一起,吃着糉子,聊着家常,好不熱鬧。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這麼重視端午節呢?那還得從一段傳說講起。

相傳古時候,一位名叫屈原的人看到自己的祖國被欺凌,心如刀絞,肩負使命身處險境,卻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受盡凌辱卻堅守自己的名節,在走投無路之時於是便投河自盡。屈原死後,百姓們痛苦萬分。漁夫們紛紛帶上自己的工具去捕撈屈原的屍身,有些人則往河中扔糯米糰等食物,以防他的屍體被魚吞噬。之後,每當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想到愛國的屈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

隨着時間的推移,當年做糯米糰的事情以及吃糉子的習俗被保留了下來。製作糉子看似十分簡單,但每一個步驟卻極其講究。首先得將糉子葉清洗乾淨,並且將它折出一個角,圍成一個圓錐狀的凹槽,絕不能有空襲,再將淘好的浸滿醬汁的米倒入糉葉中,在米過半時放入一塊肉。之後用糯米將糉葉填滿,並用紅繩將糉子包裹嚴實。呈現出一個有四個棱角的小綠塔。最後,將在製作完成的糉子放入水中煮熟,過了一段時間,糉葉的清香便慢慢溢滿房間的每個角落。

除了吃糉子,划龍舟也是精彩的節目之一,人們用划船的方式,來驅趕那些食肉的魚羣,爲此,每當這時候,各地的人們還會舉行划龍舟的比賽呢!划龍舟這個習俗已經深深融入了江南百姓生活中。

端午節不僅是爲了紀念屈原,更是用不同的方式來寄託了對家人朋友的美好祝願以及愛國情懷。端午節就這樣,在人們的歡笑與實踐中,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端午習俗作文2

端午節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這個節日爲何而來,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會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在一起的。

許是因爲老家地處平原,沒有吃米的習慣,因此糉子並不是端午節的必備吃食,即便是備受寵愛的餃子,也不是主角兒。小時候,農村條件都不太好的時候,端午節的特殊只是體現在早飯上,即糖包子和鹹鴨蛋。糖包子,用發好的白麪包成三角形,裏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紅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這樣,糖包子在平時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顯這是糉子的替代品了,至於爲什麼吃鹹鴨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測,或許是因爲家鄉的人以麪食爲主,不愛吃甜食,而醃的很鹹的鴨蛋剛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對於小孩子的誘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時候甜食並不多,因此最喜歡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裏,等出鍋的時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饞的孩子往往拿起剛出鍋的糖包子就吃,結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燙的直叫。

鹹鴨蛋平時吃的也少,因爲鴨蛋貴,一般家裏養有鴨子的人家纔會經常吃到鹹鴨蛋,若是會過日子的婦人,還會把積攢下來的鹹鴨蛋賣掉。沒有鹹鴨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雞蛋來代替了。

小時候,早飯吃好就是過端午了,因爲午飯又和平時一樣了,能吃的起餃子的人家很少。現在不一樣了,早上的糖包子和鹹鴨蛋越來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餃子到慢慢變成了主要的過節吃食,一到做午飯的時間,家家廚房裏都傳出“篤篤篤”剁餃子餡兒的聲音。

端午習俗作文3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大開了一個眼界,對包糉子有了新的認識。

我乖乖地坐在姥姥的身旁耳濡目染,簡單的包糉子還能難住如天才般的我,我認爲我自己能夠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的糉子是非常的不容易呀!

終於開始動手了,我激動的心也燃一燒了。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姥姥的樣子也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最底下放了一個又紅又大的一顆棗,再用已經浸泡好的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非常得意,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了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姥姥替一我解了圍---弄掉了一些米,我這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了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菜一碟,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了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一圈,我還認爲姥姥包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拉了一下繩子,只聽見"嘩啦"一聲,糉葉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落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糉子在姥姥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三隻。

糉子熟了,我吃着自己做的可愛的糉子,我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和快樂。

端午習俗作文4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它是我們華夏民族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它的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糉子、佩香囊、懸艾葉。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有特色的活動,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深入人心,讓人看了過目不忘。雖然我從來沒有實地觀看過,但是我很期望有朝一日能領略那氣勢恢弘、熱火朝天的壯觀景象!

讓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端午食糉。因爲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吃糉子。相傳糉子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古人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又稱之爲“角黍”;然後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糉子就誕生了。雖然糉子這麼早就已經“嶄露頭角”,但在春秋時期,它並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有名,一直到了晉代,“糉子”這名字才被定了下來,糉子理所當然也成爲了端午節的必備食物,後來又到了唐代,糉子就真正改頭換面了。直到今天,糉子還是端午的“主食”,到了後來它又流傳至國外,在國外流行起來,也讓外國人見識了我國的人情風俗!

佩香囊這個活動想必大夥兒也很熟悉。因爲古人認爲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所以無論貧窮貴賤,小孩們都要戴一個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於是它又成了男女老少喜愛的小飾品。

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將菖蒲、艾葉懸於堂中或插於門楣,“蒲劍利刃斬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既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又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

端午節真是一個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節日啊!我爲我國有這樣一個節日而驕傲。

端午習俗作文5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說,最著名的的就是爲啦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啦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爲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習俗作文6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蒲節。端午節習俗多,主要有:插艾草,吃五毒餅、飲雄黃酒、吃糉子、賽龍舟,帶香囊等。

又是一年端午節。清晨,露珠從花上滾落,鑽進泥土裏。“吱——”我和奶奶從屋裏出來,拿兩個小凳子,奶奶笑着,抓起一把米,對我講道:“這糉子要用蜜棗,花生、糯米合起來做,外面要用糉葉包住”。說着,糯米已經洗好,我們祖孫二人相對而坐。映入眼的是備好的食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片葉子,捲成三角形,放上米和棗,哎呀,沒地方放棗了。奶奶招呼我看她的包法,奶奶包糉子速度很快,眨眼間就包好一個。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弄幾下,結果,糉子形不錯,但繩系不上。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怎麼這麼難!我撅着嘴說:“奶奶,我不想包了”。“加油,你要繞着系,奶奶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我又拿起清香的糉葉,圍成三角形,挖一勺白淨糯米,點綴上幾個小花生,塞入一顆蜜棗,封上口,輕輕繞上繩子,一枚可愛的小糉子就出世了!“終於包好了”。我伸伸累酸的腰,高興地喊。“我包糉子速度越來越快,不一會,一個個糉子變成一盆糉子。一口大鍋,添上水,生上火,小糉子就開始在水裏游泳,水越來越熱,它們上下竄動,蓋上蓋子,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鍋中散發出清香,怎麼還沒好,我的耐心就要被時間磨盡時,奶奶喊了一聲:“小饞貓,可以吃了”。我立馬撈出一個糉子,小心剝開,灑上白糖,白白胖胖的糉子進入口中,甜絲絲的感覺,加上米香,妙不可言。

這個端午,我收穫了包糉子的方法,美味的糉子。端午節,我愛你,更愛你那甜甜的味道。

端午習俗作文7

居住在雲貴高原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的水族有一個長達49天的節日,那就是端節。

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水語稱“藉端”、“過端”。依據水族典籍水書、水歷的規定,端節在水族的歷法年底、歲首的谷熟時節舉行,時值大季收割、小季報告團種的年終歲首階段。因此,端節是辭舊迎新、慶賀年收、祭祀祖先和預祝來年幸福的盛大節日,同時也是一個團聚的美好節日。節氣正對應農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節還有一段傳說:在很古的時候,水族人民揹着銅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廣東和廣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夥兒發愁時,天上飛來一羣諾仙術(一種鳥名,估計是鳳凰),像一“羣”救命草,解救了逃難的人們。大家一致認爲諾仙術是來帶路的,就跟着走,在一個岔河口,諾仙術消失了,這給人們出了個難題,可又給予了提示,大家看見一條巨龍,大家像有一雙貓的眼睛,立刻選擇了方向——朝左邊的河谷往上搬。之後來到三洞一帶,對這一帶的環境十分滿意,就在這裏安家了,並和大家約定:三年後的水歷年底來團聚。

三年後,大家來團聚,突然來了一羣人馬,他們想讓水族人民離開,而水族人民爲了保住土地,和他們打了起來,兩方各有死傷,之後那羣人馬離開了,於是人們把死去的戰士安葬,並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個糰子,永遠不分離,哪怕是已經離去的戰士,也會祭祀,讓那些戰士也體會到人民的熱情。這正是端節的傳說。

在端節這段日子裏,主要活動是祭祀和賽馬。節日期間,銅鼓聲此起彼伏,悠揚的歌聲和蘆笙調從早到晚迴盪在翠竹掩映的竹樓裏,水鄉山寨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節日裏的水族同胞載歌載舞,相聚狂歡。向客人展示了莊嚴肅立的祭祖活動、古老神祕的水書、巧奪天工的馬尾繡,以及舞火龍、耍水龍、搶鴨子、賽馬等民間表演。

這個團聚的節日,多麼快樂的節日,是多麼美好,如果我在水族,應該也會如此快樂吧!

端午習俗作文8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的歷史了。

端節的由來和傳說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是源於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出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經常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最終導致屈原被趕出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寫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江邊去憑弔屈原,百姓們怕魚龍蝦蟹咬屈大夫的身體,便入江裏投飯糰、雞蛋等食物餵魚龍蝦蟹,後來就發展成糉子,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吃糉子,是各地共有的習俗,不過糉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糉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糉子,我們家鄉則用箬葉包糉子,包成三角形,糉子除了用上等糯米,裏面的餡卻不一樣,有棗泥的、豆沙的、鹹蛋黃的、肉餡的……無論是什麼餡的糉子,我都愛吃。

端午節那天,鄉下老家都會舉行賽龍舟活動,賽龍舟可有意思,每條船上除了十幾個槳手和一個舵手外,還要放一個大鼓,槳手們聽着鼓聲落槳,動作整齊劃一,河面上鑼鼓動喧天,槳手們喊着號子用力划槳,岸上的觀衆高聲吶喊,場面非常壯觀。

吃着香噴噴的糉子,看着熱鬧非凡的划龍舟,我從心裏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燦爛輝煌。

端午習俗作文9

又要到端午節了,四處飄着糉子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於是,我向媽媽嚷着,今天包糉子。

媽媽去菜市場買回了包糉子的葉片。在她的吩咐下,我開始了我的工作。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乾淨,放在一旁。再把用來包糉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乾淨,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看着準備包在糉子裏的鮮肉和蛋黃,我急不可待的挽起了袖子準備開始。

媽媽先拿了兩張大小不一的葉片重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型,再舀一勺米放進“漏斗”中,把它對着左手的掌心抖了兩下,再塞進去一塊鮮肉和蛋黃,然後再用米填滿。接着左折折右折折,三兩下便把它包得嚴嚴實實,最後用繩子把它綁起來,一個結結實實的糉子就包好了。我看媽媽包着很容易似的,就想試一試,拿了兩片葉片,照媽媽剛纔的方法包了起來。可是,這時我的“漏斗”卻出現了三個洞,米一直往下掉,媽媽說:“很多事看着容易,辦起來可難了,這是有技巧的。”說完就手把手教我,她做一步我就跟着做一步,可我不是折個貨真價實的“漏斗”,就是把它包得鬆鬆垮垮,一上線就全散架了。好不容易整出個有點樣子的,我早已累得哇哇叫了,看來真是個技術活呀。我搖搖頭便不再繼續了,就等着媽媽包現成的我吃好了。沒有我在一旁干擾,媽媽的速度更快了,她一口氣包了五串糉子。媽媽說:“要把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煮一個小時,這樣才能讓糉子吃起來更有嚼頭些。”

一串串帶着水氣兒的香噴噴的糉子終於出鍋了,那香味飄滿了屋子,讓人都不由自主流下了口水。我迫不急待地剝開綠色的糉葉,哇,糉子色澤誘人,連忙呼口氣,吃了起來,那味道清香可口,鹹鹹的香香的,真好吃!媽媽看我狼吞虎嚥的樣子,在一旁不停地說:“吃慢點,吃慢點……”一個糉子剛下肚,我就衝着媽媽說:“媽媽你真棒!包的糉子味道好極了!”媽媽用手理了理額頭邊上的幾根零散的頭髮,欣慰地笑了。

端午習俗作文10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糉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着糉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裏,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糉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大家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糉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着說:“做糉子可簡單了!大家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糉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瞭。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糉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糉子能有什麼講究?

開始包糉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糉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着糉子繞了兩圈,然後繫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鬆手,糉子就“散架”了。箬葉一鬆,江米從裏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大家做示範。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糉子。奶奶還教大家包糉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於學會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收穫可真不小呀!

端午習俗作文11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爲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爲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衆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羣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爲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端午習俗作文12

要說起習俗,就要說起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

其實在我們江浙地帶並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爲國而死卻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當時百姓在端午節,也就是說他的祭日。於“江溯濤迎濤神”的賽龍舟。

端午節,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糉子了。

糉子又稱“角黍”,是爲了魚兒不肯食楚國大夫屈原,所發明的美食。

端午節那天清早,早早的就聽見水在滴滴答答的響,原來是大人們開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裏頓時時飄滿了清香,咦,爲什麼還有一股樹葉的香氣呢?喔!原來是蘆葦葉,只見媽媽先將葉子、糯米、糉繩洗乾淨,再用剪刀,剪去中葉小須,將糉葉光滑的面朝裏圈成漏斗,將再放入糯米,最後合起來用繩子給他五花大綁就完成了。然後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放入蒸籠中。給他來個桑拿浴。

終於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軟軟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說起端午節,還有人會想到賽龍舟,這是一種競賽,考驗的是團隊的協作能力,力爭第一,只聽見鑼鼓喧天。“一二一二”叫着口號,有一支隊伍奪冠後笑容滿面,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因爲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比賽,並不完全爲的是輸贏,而是爲了一種樂趣,一種參與,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傳統精神延續下去。

民諺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菖蒲做爲重要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將家中打掃乾淨,將艾葉,菖蒲插在家門前,爲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現如今,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看見門口擺放着艾草菖蒲,爲端午營造出濃烈的節日氣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爲21世紀的建設者的我們應該認清歷史,研究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下去,並創造出新未來!

端午習俗作文13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節日,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歷史是很悠久的。相傳屈原是春秋時代的楚國大臣,他憂國憂民,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但由於奸臣陷害,加上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屈原傷心絕望之下便投江殉國了。爲了不讓江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人們便往江裏扔好吃的食物。第二天,人們才知道他們扔的食物都被魚吃掉了,並沒有吃屈原的屍體,由此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端午節不但有吃糉子的習俗,而且賽龍舟這個活動也很有趣。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傳說古時候楚國已經被秦國佔領,屈原非常傷心地投江死去。老百姓非常捨不得屈原死去,他們決定划船去尋找屈原,但是一直沒找到他。爲了紀念屈原,我們有了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有這麼多活動,我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五“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早上,聽到奶奶嘴裏唸叨着這首歌兒,讓我想起了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插艾枝。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楣中央或隨身帶着,驅蟲避邪,以保安康。端午節更得吃糉子。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裏頭包的東西而命名。其中,摻紅棗兒的最多。摻紅棗兒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風俗習慣。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村民百姓划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屈原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習俗作文14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沒錯今天就是端午節。關於端午節,你們對它瞭解過什麼?

說道端午節啊,人們總不會忘了吃糉子與賽龍舟,可是它們的由來,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將讓我來告訴你吧:在古時候,有一位楚國的官員叫做屈原,等一下,這不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思美人》裏的主角之一嗎?沒錯,就是他,相傳他爲了楚國,整天忙上忙下的,他一心想着報國,可卻空有一腔熱血,他已經無力迴天、他便投湖自盡了。這事傳了出去,許多百姓過來扔一個東西,沒錯,它就是糉子,我心裏就想:太浪費了吧。傳說湖裏有一個妖怪,專吃人肉,爲了防止屈原的屍體不被吃。所就扔糉子。賽龍舟這個其實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猜測,跟屈原脫不幹系,我想,是爲了嚇唬,河裏的妖怪,所以才賽龍舟的。

說了這麼多關於端午的習俗,再給你們講一講端午的趣事吧:上一年端午,區裏舉行兒童端午比賽,我就琢磨着要不要去參加,可我看到獎品,立馬改變了主意了,我走進比賽門口,就看見5個區裏的學霸,我心想:這咋整,這不出來丟人嗎?當比賽開始,我就看見了第一個環節“包糉子”哈哈哈,我包糉子的功夫雖然只是菜寫,可是我會包啊,我向四周瞧了瞧,果然沒人會,我就包到比賽結束,包了五個糉子,他們有些人連一個都搞不出來。接着道了第二個環節“紙造船過江”,哎呦喂,這不存心讓我拿第一的節奏。很快比賽結束了,公佈了第一名居然不是我,額,被打臉了,還好我是第二,不然就睡着覺了。

最後,祝大家端午快,咦!端午不是用來祭奠屈原的,還快樂,算了,祝大家假期快樂。

端午習俗作文15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着濃濃的民風民俗。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着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着不少供品 ,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餵魚蝦祭祀便完畢了。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爲導,擡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着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乾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香包禮物。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爲主,表面細繡着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裏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閩南的端午總是那麼別具特色,那麼令人難以忘懷!

標籤:習俗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