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推薦】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這一天,我和媽媽去街上買菜。我聞到了糉子的味道。當我到家時,我突然想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海關是什麼?我想問我媽媽,但是她媽媽說,“你可以自己去查查書。”我心想:尋求幫助比尋求幫助更好。我會照我說的做。

我找到了百科全書並開啟了它。它說:“在端午節那天,人們賽龍舟和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傳說賽龍舟是爲了營救死於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放進河裏餵魚、蝦和螃蟹,停止吃屈原的屍體。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一個龍節,是四五千年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在端午節要吃“黃武”: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包糉子和雄黃酒。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雄黃都將被用來在孩子們的額頭上畫“國王”這個詞,並且在這一天將會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包。

這時,媽媽叫我吃糉子。當我看到美味的糉子時,我不禁唱起了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日是端陽。插入艾葉,戴上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快樂地下水。”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啦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啦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啦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與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啦。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端午節,湘湖下孫宗祠舉行了一場包糉子比賽,我和媽媽也是其中一組參賽人員!

糯米、糉葉、細繩,萬事俱備,只欠一聲令下。主持人叔叔一聲令下,大家都開始緊張地忙碌了起來。我左手託着糉葉,右手一捲,把糉葉折成漏斗狀,挖了一大把糯米放進糉葉裏,然後把豎着的糉葉往下一按,封住了漏斗口,再纏上線繩,一個菱形的糉子就包好了。媽媽高興地大喊:“你好棒!”周圍許多人也開始關注我。我既興奮又緊張,馬不停蹄地連續操作,一會兒工夫,媽媽和我已經包好了3個糉子了。我偷偷地瞄了一下旁邊的小朋友,哇!他們也很快。我急了:再快點,再快點!可是越急越出問題,糉葉破了,媽媽教我的繞繩子的方法也忘了……

“時間到,停!”評委阿姨開始評分,主持人叔叔最後說:“這一輪的第一名是2號。”我和媽媽擊掌歡呼起來:“耶!”原來我們是這一組包的最多的,而且樣子又漂亮

這次包糉子活動,我和媽媽都很開心。糉子裏不僅僅有糯米和筍葉的清香,還包着無窮的快樂和無盡的親情!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我最喜歡吃臘肉陷的糉子,因爲今天我去李老師辦公室得到了一個臘肉糉子,李老師說:“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我不知道好吃不好吃,但是這是我第一次做,嘗一下。”我見李老師給了我一個,我沒有拒絕。到了教室裏,我把糉子外面一根繩子給剪了。糉子的外圍是由兩三片葉子疊起來包的,我將葉子慢慢地撕下來,在撕得過程中,葉子與糯米黏在一起,看出了它們的親密無間。液體流了出來,可見也許是用水煮過的。糉子像一個頑皮的小精靈,好像跟我過意不去,每當我撕開時,葉子和糯米會黏在一起。我嚼入口中時,便發現小片葉子在嘴巴里徘徊!我怎麼會中了這個無比頑皮的圈套呢!是它在作怪,還是我很笨了呢?吃完之後,嘴巴里還殘留着糉子的香味,我不由自主地在心裏偷偷地回味着這糉子的美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今天是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漁夫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身體了。一位老醫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熱鬧喜慶隆重的春節,祭奠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吃月餅賞月的中秋節,許許多多的節日,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便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美食是什麼,那還用說,當然是糉子了!要做糉子,得先找來米、糉葉、繩子,當然也可以加點肉、糖、花生等。我們做糉子的時候 ,首先把糉葉、米洗乾淨,餡料調好,把糉葉捲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狀,再把米放進去,有餡料的話就把餡料放到米中間。放滿之後,用糉葉蓋好包起來,用繩子捆住,就大功告成。糉子要放到鍋內蒸。煮好之後,拆開糉子,一股米的糯香,與糉葉的清香相混合,讓你食慾大開,吃下一個,包你再想吃第二個、第三個……

像所有的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節也是有傳說的。聽老人說,這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卻遭到去職、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許多詩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屈原不願看到自己國家被滅亡,所以抱石投江自盡,愛戴他的百姓聽到後紛紛趕到江邊,用糉葉包着米飯投到江中,讓魚龍蝦蟹吃飽。魚龍蝦蟹吃飽之後,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一代又一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便流傳下來,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瀰漫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很有特色。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五一”勞動節一過,就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說說端午節吧。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重五節,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相聯繫。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腳踝上,成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中國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萬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遺體。這位愛國詩人屈原到底有着怎樣的英雄事蹟,才讓人們對他如此敬愛?

我又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的端午節。每當到了端午那一天,奶奶總要提前將艾葉草煮的水準備好,給全家人洗臉。這時候,奶奶總要在一旁一遍遍地小聲祝福着:“保佑啊,全家沒病沒災啊……”現在,我們離開老家已經好多年了,只有再放寒暑假的`時候纔會回去了一趟。很少會在端午節的時候回老家去,更不會再用艾葉草煮的水洗臉。但奶奶的祝福總會在那一天響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百里不同於風,千里不同於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

今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說到端午節,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些綠色衣服、香甜肉餡的小糉子。

我拿起一片又長又綠的竹葉,把它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小碗”,把洗好的米飯放進去,再放幾片培根,最後用一條又厚又白的“被子”把培根蓋上,把竹葉折起來,用彩繩綁好,一個可愛的小糉子就做好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說:“小糉子,小糉子,你怎麼看起來這麼好看?我不想吃你。罪過是什麼?我把你放進蒸籠煮三個小時再出來。好吧,這就是決定。”我命令母親:“快,開啟監獄的門,把小糉子扔進去,煮3個小時再放出來!”媽媽笑了,然後按照我的吩咐,把小糉子放進鍋裏。時間一天天過去,3個小時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啟鍋蓋,一股香味撲面而來。我趕緊拿起糉子,開啟糉葉,咬了一口。竹葉的香味和米飯的粘稠感瀰漫在我的嘴邊,我咬了一口。這一次,我吃了燻肉,這使我有很多回味。吃完糉子,我舔了舔手指,跑到媽媽身邊問:“媽媽,媽媽,糉子還在嗎?我完了“然後,”媽媽說,“桌子上有很多東西。”媽媽還沒吃完,我就衝到桌子邊開始吃

生活的每一點都體現着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每年五月五,歲歲端午節。這一天,我國人民習慣飲雄黃酒,吃糉子,賽龍舟。這是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划船去救並把糉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鱉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糉子賽龍舟的來歷。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離騷》爲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後人對他的作品的景仰。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民間有吃糉子的習慣,傳說是爲了紀念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主張抗擊秦國,但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楚國快要滅亡時,屈原很痛心,農曆五月五日這天,他投汨羅江自殺。投江後,楚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食物。人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糉子投到江裏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來歷。

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糉葉, 都有着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糉子,多做成角形, 作爲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北方的糉子,多是簡單白米,國內的糉子,以江南出產的最有名。嘉興糉子早在清代,食書記載嘉興糉子的種類有很多如:竹葉糉、艾香糉、薄荷糉、豆沙糉 蓮子糉 、松仁糉、火腿糉……在嘉興糉子中,五芳齋最爲著名。

糉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所以我很喜歡它。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

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2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唱起了那支朗朗上口的兒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唱着兒歌奶奶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了我的脖頸、手腕和足踝上。出於好奇,我問奶奶:“這些絲線有什麼用?”奶奶說:“這些絲線叫‘長命縷’,能保佑你長命百歲。”聽完奶奶的回答我又問了一個問題:“那門上掛的那些東西叫什麼?”“叫‘五端’,分別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奶奶回答道。

因爲要防止毒蟲滋生,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奶奶對家裏進行了一次大掃除,把家裏的垃圾統統弄到垃圾桶裏面。

大掃除結束後我們就吃中飯了,這頓飯很特別,因爲主食竟是糉子!而且還是用黃豆瓣包的。在吃的時候奶奶告訴我:“端午節要吃‘五黃’的。”我還是搞不明白,於是問奶奶:“‘五黃’分別是哪些東西呀?”“‘五黃‘分別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和雄黃酒。”奶奶回答道。

吃完中飯,爸爸用雄黃酒在我的額頭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王”字,在畫的時候我又唱起了那支兒歌:“五月五,是端午……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3

我愛過端午節,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傳說是爲了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而來。當然端午節對於我這個既饞又貪玩的人來講,是一個日夜盼望的好日子。想聽聽原因嗎?

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吃。你會包糉子嗎?如果你不會,那麼請我當老師吧!首先拿一個糉葉折成鬥形,然後往裏面塞一些糯米,再放一塊醬肉,塞一些糯米,把剩餘的糉葉包上,最後繞上帶子,一個肉糉就飛快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當然糉子還有很多的包法和口味哦!

我從小特別喜歡划船。直到現在,每個週末都還要纏着媽媽去西湖划船。所以我也很喜歡端午節的賽龍舟。賽龍舟的場面非常熱烈,在一陣陣敲鑼打鼓聲中,一陣陣歡聲笑語中,還有一陣陣吶喊中,選手們身穿五顏六色的節日盛裝,齊心協力快速地往前劃。瞧,紅隊暫時領先!綠隊也不甘示弱,奮起直追。綠隊趕上紅隊了……就這樣你追我趕,熱鬧非凡。

關於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吃“五黃”(五種黃顏色的食物,如黃魚、黃鱔、蛋黃、黃瓜、雄黃酒等等)啦,戴香袋啦。每年這時候,我都會聞到那種熟悉的氣味,奶奶說,香袋是避邪的,帶着百毒不侵。哦,不信,你試試。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4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五月五日。午飯後,我們一家人去閩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龍舟比賽。

在去祝祺的路上,天空突然佈滿了烏雲。很快,開始下毛毛雨。當我們到達比賽場地時,湖裏已經擠滿了人。當我找到座位時,四艘船已經準備好開始比賽了。湖中央有四條軌道,軌道上有四個浮標。誰先拿到浮標上的旗子,誰就是冠軍。

比賽開始了。四艘船一起衝出起點。只聽得鑼鼓喧天,第二、第三隻船就佔了第一、第二席。

衝刺開始了。第三艘龍舟和第二艘龍舟並駕齊驅。最後,兩艘龍舟幾乎同時到達了終點線。只有當第三艘龍舟的船員把槳舉過頭頂時,他們才知道第三艘龍舟贏了。

預賽結束了。從前四場預賽中選出的最後四支隊伍將進入決賽。我無法把目光從它身上移開。只有一個彩色耀斑從湖裏釋放出來。比賽開始了。成敗在此一舉。四艘龍舟都衝出了起點。在最初的300米中,四艘龍舟在湖上並排行駛。

只剩下300米,四艘船開始衝刺。第一艘和第四艘龍舟慢慢地遠離了另外兩艘。第三名只剩下100米,第四泳道的龍舟突然加速,最終以3~4秒的優勢獲得冠軍。

我認爲:贏得冠軍的隊伍一定是一支團結的隊伍。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5

端午節是中國一年中重要的節日之一,這一節日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個傳承千年之久的節日。

一提到端午節,我就會想起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的糉子,然後又會想起它的由來:古時候,在楚國有一個名叫屈原的大夫,當時的國君十分無能,屈原提出了許多強國政策,都被國君一一否決。最後,國君又聽信小人讒言,將屈原放逐到泊羅江附近。國家滅亡,屈原悲憤至極,跳江自殺。

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將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不讓魚蝦啃食屈原的遺體,這便是最開始的糉子。現在的糉子則口味豐富,什麼花生、板栗、鮮肉、蜜棗等,種類數不勝數。包的材料有糯米、蜜棗、蘆葦葉子等,十分好吃。

在端午節的時候,我看到了爺爺、奶奶在包糉子,便也萌生出了自己動手包糉子的念頭。一場浩大的包糉子工程便開始了,我將葉子捲成了一個圓錐形,再將糯米倒入其中,到了一半的時候,再放入蜜棗,然後撒上一層糯米,將上方多出來的一小片葉子尖包好,一個糉子形狀便大致呈現出來了,接下來便用針一插一抽,一個糉子便大功告成了。放入鍋中蒸煮,一個香噴噴的糉子就閃亮登場了。

將糉子翠綠的皮剝下來,露出了黃白色身軀,香氣四溢,一口下去飄飄欲仙,那蜜棗更是點睛之筆,美味極了。

這便是我家鄉的端午節風俗,吃無比美味的糉子。

標籤:習俗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