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年味爲何越來越淡

隨筆1.73W

《年味爲何越來越淡》寫出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實際情況,大多數人常常會藉着一個“忙”字,忽略了自己的生活習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更缺少了一種地域風情的特有文化,心靈缺少了對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敬仰。

 

春節,是我國傳統風俗文化中的重要節日。在這個節日裏,顯得吉祥而喜慶。人們習慣將這個春節稱爲“過大年”,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纔算結束。春節,在一年裏的所有節日中,是最隆重、最喜慶的。人們在歡慶的新春中,把美好的願望寄予其中,家家戶戶參與,全民同樂,透過拜年、走親戚、歡聚、組織文化活動等形式,展示了人間“辭舊迎新,闔家歡樂”的團圓主題。而在當下的春節到來之時,卻顯得平淡了不少。面對現在商品物質的極大豐富,生活節奏的加快,似乎讓人們對過年有些力不從心或者是懈怠了。

記得,在我小時候,盼望過年的心情十分強烈。一想到過年,有新衣服穿、有白饃吃、有餃子和魚肉的美味,就格外在意。更有心中的欣喜,就是可以得到長輩們給的一角兩角的壓歲錢。這時候,就會和發小一起去揮霍一下,去買自己喜歡的糖果、炮竹、手槍玩具等等,可是一回到家,就免不了父母的一頓呵斥。但是處在這個過年的快樂中,即便是被父母批評了,也是心甘情願的。特別是到了除夕夜,自己就催着母親把新衣服給自己拿出來,放在炕頭,擺放整齊,等着過年穿。由於心裏的亢奮,睡不着覺,就顯得夜特別地漫長。於是,在心裏默唸着:這天怎麼還不亮啊?當自己昏昏沉沉睡着了,被母親叫醒之時,熱騰騰的餃子就端上桌子了。本想賴牀,但是一想到有壓歲錢,就趕緊起牀了。

洗罷臉,穿上新衣服,在大人們的勸說下,就狼吞虎嚥吃起餃子來。因爲在這些餃子中包了一枚硬幣,認爲誰要是吃出來,那麼這一年的好運就會伴隨自己。有時候吃得自己的肚子實在吃不下了,但還在關心着那枚硬幣。直到有人吃出,纔會心不情願地放下碗筷。接下來,就隨着本祠堂的家長,去家家戶戶拜年。先是去往歲數大的人家,按着輩分的大小,都要轉到,或作揖或磕頭。這一圈轉下來,就累得夠嗆,但是一想到和發小能玩了、自由了,因而就又興奮起來。因身上揣着長輩發的壓歲錢,父母不知有多少,這時候自己就會自拿主意,計劃着怎麼去“揮霍”了,所以腰板不由得就硬起來。於是,與幾個知心的玩伴,去小賣部,把小口袋裝得滿滿的,享受着“有錢”時的快樂。其實,在今天的孩子們來看,就是再普通不過的小食品了。可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就是一種奢侈。

一直玩到家人在村裏喚自己吃飯,這纔會心不情願地回家了。因爲在中午的過年飯中,屬於正規的宴席,所以在吃飯時就要講規矩。此時,大人們就會提醒自己:吃菜時,長輩不動筷子,小孩就不能動;吃菜時,要一吃一放筷子,才顯得有教養;給長輩倒茶斟酒時,要七酒八茶,不能倒滿了,否則就失禮了等等。聽着大人們絮絮叨叨給自己說着,心裏甚是不高興。可是,現在回想起來,大人們的做法是對的,就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教會自己如何做人,如何懂規矩。

吃完午飯後,纔算真正自由了。我和小夥伴就可以痛快地放炮仗,捉迷藏,出東家進西家,玩得不亦樂乎。而大人們就要準備着走親戚的禮物、禮饃等等,把要走的親戚一家一家分好。忙完這些事以後,大人們也會選擇三三兩兩拉家常,說說哪家的老人要過壽,哪家的後生準備娶媳婦,哪家的小媳婦要生小孩了等等,讓人間煙火裏被喜慶的氛圍包圍着。這時候的男人們,聚在一起,三五個喝着小酒,吃着家常菜,在話長裏短中,訴說着一年來的不容易。這種感覺是親切的,情繫着濃濃的鄉情,享受着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快樂。

過年,正是透過春節中民俗風情的凝聚,讓一個人有了歸屬感、存在感,因家鄉的一山一水,留下特有的文化符號而自豪。現在,隨着社會節奏的加快,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家鄉,去外面打工或者工作去了。在一年當中,只有過年時纔回家看看。這樣以來,先不說留守的孤寡老人和兒童,就是應有的地域風情習俗也被一點點地淡化了,甚至是丟失了。常常藉着一個“忙”字,忽略了自己的生活習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更缺少了一種地域風情的特有文化。失去了當地風俗文化的人們,不管走到哪裏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異鄉人,沒有了靈魂深處的根,就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被外來文化,外地文化所同化了。如果試着問當地的年輕人,家鄉有哪些特色文化,非遺文化,風俗風情,那麼又有幾個人能說出來?那些傳統的戲曲、社火、鑼鼓,參與的人、看過的人又有幾人?一方面這些充滿着年味的特色文化被淡忘,一方面受外來文化和資訊傳媒的衝擊,讓處在過年中的人們有些“東施效顰”了,想回到當年那種歡慶的時光,已經不可能了。想一想,從小年開始,一天天都排滿了特有的風俗文化,而現在的人們卻沒有很好地傳承下去。春節不光是爲了團聚,而是有一種深厚的凝聚力,比如透過祭祖、祭神、祭天地等,就是讓每個人感悟出人與自然、人與信仰、人與血緣等等的認同感。

在過年中,還有一種民俗形式,就是爲了拉近鄰里關係,體現出節日喜慶的活動。在我們關中地域,一般來說,就是透過社火,這種喜慶的表演形式,全村參與,全家參與,老老少少都要參與其中。因爲在社火的表演中,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青壯年的男人會敲鑼打鼓、放煙火炮銃,年輕的婦女會扭秧歌、打花棍,小孩子會被架上芯子背杆,少年和青年是踩高蹺、儀仗隊,有表演才能的人就是幽默風趣的社火尾子,用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教化人,有文采的'人就會讓編寫社火的對聯,會開車的人就會裝扮彩車等等。總之,傾一村之力,高高興興地配合完成社火的表演。打社火的時候,家家都會邀請自己的親戚觀看,這樣就拉進了所有人的關係。

新春總是要歡慶的,突出了“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新年主題。到了除夕,家家戶戶就會貼對聯、放鞭炮、掛紅燈籠,除過這些還有貼窗花、打掃庭院、辭舊迎新,祭拜先人,然後才包餃子,準備年夜飯。在這新春的過年中,不管自己平日多麼忙,此刻都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要爲過年做好什麼?如果能夠從傳統的習俗出發,重視當地的風土人情,就會融入其中,也就知年味了。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春節中,就是讓一個人在走動中、交流中、歡聚中,去審視自己的過去,吸收別人的優點。在這個節日中,心歸了、身安了,才能體會出人間煙火的情韻悠長,萬家燈火皆故事

年味爲何越來越淡?這是折射在當下社會的轉型期,人們心情的浮躁,失去地域文化傳承的一種體現。許多人,到了過年的時候,只是匆匆忙忙打理一下,就會又一次趕往異鄉生活。而在春節中的那些習俗,那些活動,就被擱淺了、淡忘了。這樣以來,既沒有做到過年時應有的釋放,又沒有體會到自己家鄉風俗文化的魅力。慢慢地那些曾經的過年風俗,只能停留在回憶了。當過年失去了應有的文化內涵,風俗民情,自然就遜色了不少,因而就顯得寡淡了。其實,春節就是讓每個人走出物質的困惑,用心感知歡聚、喜慶、釋放壓力,獲得內心的快樂。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豐滿了,感知風俗文化的氛圍濃烈了,那麼才能體會到過年的意義。

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對於大人們來說,帶着孩子回家鄉看看。一來讓孩子遠離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感受自然的鄉土風貌;二來讓孩子明白除過都市的喧鬧,還有屬於自己家鄉的文化符號。不管何時,能夠讓一個人在心裏擁有一種鄉愁,永遠思念的地方,就是家鄉。而這種情懷在過年中,就體現出了歸屬感,認同感。在父老鄉親的噓寒問暖中,方纔明白自己是這片土地的孩子。年味並沒有淡去,在於自己心中是否珍惜了那些美好的擁有?如果能夠重拾起過年的那些風俗內涵,帶着孩子一起看看,那麼就能傳遞出新春的一份美好祝願。

標籤: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