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獨生子女的我們爲何越來越累雜文隨筆

隨筆1.07W

清明假期回家呆了幾天,我感覺媽媽比原來老了很多。之前看過一則文章其中寫道:有時候感覺父母突然就老了,其實是我們錯過了他們慢慢變老的時間和過程。

獨生子女的我們爲何越來越累雜文隨筆

黃石日報的一則新聞中寫道:65歲的朱阿姨一個人照顧癱瘓在牀的老伴已5年了。

三個月前的一天,凌晨兩點多,“咣噹”一聲悶響,平時連翻身都沒辦法做到的老伴好像“睡毛了”,從牀上掉到了地上。朱阿姨折騰了20多分鐘,根本整不動。她怕老伴着涼,把一牀毛毯從腰間鋪在老伴身下,開啟手機通訊錄,裏面包括獨生女在內100多個聯繫人,她卻不知道該打給誰。

女兒遠在成都,親朋這個時間都在熟睡,剛強了一輩子的朱阿姨,在那一刻抱着老伴哭了…...

我最無助的時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裏。

在我認識的大部分同學和朋友中,獨生子女的比例佔到了80%。曾經我們享受着獨生子女擁有的來自父母和長輩的全部寵愛和關懷,也不存在任何爭寵問題,可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卻都覺得壓力倍增。

從國家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到如今放開二胎政策的普及,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進入不惑之年。他們的父母大多已經六十多歲,獨生子女們也第一次感覺到了養老難。

六十五歲的李奶奶就住在我的隔壁,她的獨生女兒大我十歲,定居廣東,育有一女。

我睡眠淺,有次半夜聽見隔壁有砸門的聲音後,我趕緊起來檢視,發現是李奶奶犯了心臟病,於是叫醒了母親,急忙打急救電話。陪她去醫院的路上,這個老人向我吐露了真心話:

“女兒她不在身邊,我不敢生病。可不能病啊,她爸身體不行,自己再病倒,那簡直要了姑娘的命啊! ”

有一家報社的記者做過一個調查:中產階層以下的獨生子女父母們,有近51%的人表示願意接受養老院養老的現實,從而給子女減輕負擔。

記得高中老師給我講枯燥無味的數學選擇題時,她說:“當你能清楚地排除掉ABC三個選項後而選出正確選項D時,這才叫選擇,否則就是被迫。”

有多少父母打着爲兒女減負的旗號,從容淡定地走進養老院的大門,等女兒離開後他們度過一個個寂寞孤獨的深夜。

我不知道這個數字的背後有多少父母的心酸和無奈,可能感覺到他們在做這個選擇時的悲哀:

“我不怕死,可怕生病,更怕得那種需要別人伺候的大病。”

今年春節期間,柳巖在病房陪父親過70歲生日上了微博熱搜,這個愛拼的姑娘說:

“我爸上個月身體狀況不太好,在醫院度過70歲生日,但是我很高興自豪的是,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給他最好的.醫療條件。”

我認識的一批年齡相仿的獨生子女,有的已經開始在社會打拼。

丸子在一家社區文化中心工作,收入菲薄,經常加班,才上班一年頭髮就比以前稀疏很多。

表哥是一家麪包房的員工,最近因爲業績好剛升了店長。別人感覺他工作並不累,可沒人知道他當初熬了三年才從學徒走到今天。

其實父母,就是我們在這個社會拼命努力的理由。

我想給媽媽買好的護膚品,保養和撫平她日益增長的皺紋;

我想讓一輩子還沒出過省的父母出去旅遊,而不是再每天爲了省錢精打細算;

我更想當媽媽生病了,她知道我是她強大的後盾,就像小時候自己生病了一樣,我知道父母一定會帶我去醫院。

不知何時這個時代開始渲染起獨生子女所面臨的“4+2”模式家庭的艱難。父母都想最大程度地保障子女的幸福,當子女這一代也做了父母,自然也是把孩子放在首位。

看過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電影講的是:一個貧困的村子有一個傳統—70歲以上的老人,都要被子女背到山上去等死,無論是老人還是子女,人們一代代延續這個傳統,誰也沒覺得不好。糧食不夠的古代,中國人有“埋兒奉母”的孝道,相比之下日本人卻很現實。

《一生有你》的作者同時也是電視劇《杜拉拉昇職記》的編劇張巍在書裏對這樣的現象做了解釋:這是人性,當人類處在生存還是滅亡的選擇中,他們會做出一切讓種族得以延續的選擇。

年少時

你的心裏裝着全世界

父母的世界裏全是你

假以時日 你也做了父母

那時你的世界就成了孩子

我跟一位大學舍友同爲獨生子女,我們常常會一起交流。記得她說過一句話:

“中國的獨生子女,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

這句看似嘲諷的背後,隱藏着我們肩膀上日益變重的擔子。

我覺得獨生子女難,不止難在贍養父母和撫養子女的辛苦上,更難在獨生子女們如何實現心理上的轉變,從一個個少不更事的家裏小霸王、小公主變成有責任有擔當的父母。

沒有人會把我們這幫獨生子女組織起來給我們上這一課,我們在漸漸感到累的同時,說明內心已有了成長的芽,當有一天我們做了父母,便不至於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