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敘事作文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

很多人都說現在過年沒有年味了,大家知道年味變淡的原因是什麼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年味越來越淡作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

春節爲何年味越來越淡【1】

“年味越來越淡。”是每次年後被提及最多的話題。正如春晚歌曲《羣發短信我不回》裏的歌詞一樣“不管你是誰,羣發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給你面子,實在我覺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過,但是除了這些現代的賀歲方式外,似乎很多的傳統儀式都無聲無息地消解了。

其實春節本身就是儀式的集合體,像祭祖、守歲、貼春聯、鄰里之間互道祝福、走親訪友、發紅包等等。這些儀式不可偷懶,更不可省略,因爲儀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對於過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爲來自儀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國的鄉土鄉間過個年,便會感覺年味依舊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樣。但爲何鄰里之間拜年祝福的儀式在城市的小區、社區就進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這不應該拿城市化作爲藉口,這只是畫地爲牢的結果。想想剛過去的這個春節,除了看春晚和發短信、偶爾發發微博之外,確無其他事情可做。這樣的話,其實不是各家各戶在過春節,而是春晚在幫我們過春節、本應該作爲春節的主體卻變爲了春節的看客。

再說回到這些消散的儀式,大家逐漸的讓他們消失是因爲春節的這些儀式總是莊重而又繁瑣的,但是儀式往往象徵着一種承諾、宣誓、結束和啓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節文化的重大儀式,是春節的靈魂;守歲——則是春節的核心。像貼春聯這種最傳統最簡單的儀式,其實是現代城市,不是不貼就是貼一副春聯不換,一勞永逸。

可以說,這些儀式正面臨着物化的侵蝕,像發紅包本是帶來財氣和喜氣的舉動,卻在近年紅包文化的異化中變了味道,連年水漲船高的壓歲錢儼然多了些送人情、還人情債的意味。而越來越後的錢包,儼然已經成爲不少人的一大負,甚至有人因爲回家過年發紅包壓力過大而選擇在外地過年,這多尷尬。

每年春節過後,面對着越來越淡的年味,總有會聲音指出要保衛春節,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沒有了一些儀式,自然就沒有了節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漸漸淡去的年味【2】

傳說

關於過年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過去

媽媽說她小時候過年可好玩了,因爲平常吃不到好東西,於是村裏的小孩都盼望着過年,盼望着吃肉、吃餃子、穿新衣服、看煙花,別提有多開心了!

姥姥煮餃子時,姥姥的孩子們就坐在旁邊看着,眼睛像是被姥姥控制一樣一直盯着姥姥。餃子煮好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口的吃餃子,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守夜便更是歡樂。吃完飯就開始放煙花了------“轟”隨着一聲巨響,一顆煙花衝上了天空,霎時漆黑的夜空變得一片透亮,大大的紅色球狀的煙花,把天空染得十分紅豔,慢慢地紅點四面散開了,人們的驚呼聲還未完,另一顆煙花帶着嘯叫又急急地飛昇入夜空,把紅色的夜空變成了明亮的綠色、眩麗多彩。

現在

可是現在呢?放假只爲了休息,也不盼望春節了,連新衣服、好吃的都構不成誘惑。

我問媽媽爲什麼,媽媽說:“打個比方,以前的人平常不吃糖,一到過年突然吃到了糖,所以開心、幸福;而你們呢,舌頭一直泡在蜜罐裏,早已麻木。你們平常就買新衣服,到了過年自然不顯得珍貴了!”

如今,網絡上已經傳瘋了-----年味真的淡了,可是究竟爲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經濟進步了,還是人心變了……

年味越來越淡【3】

雖然說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可是我依然認爲年味是越來越淡了。或許是以前的物質缺乏,春節才顯得那麼重要,過春節,過新年,吃好多平時吃不到的美味,穿美麗的新衣服。快快樂樂的吃着年夜飯,放鞭炮,和家團圓在一起有着說不完的話。不管年味如何,春節還是一年一年都過,就我所經過的春節,我也覺得年味是漸漸減少了的。

以前,春節是這樣的。春節前,買着大堆的年貨,買新衣服,新鞋子。孩子們高興的不得了。每年都去外婆家過春節,以及其他的親人朋友們,在一起也很熱鬧,一桌子的快樂大餐,說着笑着。然後大人們在家裏玩着他們自己的遊戲,我們也出去玩。看看街上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然後買一大堆,因爲是節日啊,大人們也願意讓我們買平日裏不讓我們買的東西,我們沉浸在小小的快樂中。每當夜晚來臨,我們放着煙花,看着天空中綻放的花兒。心中盪漾着快樂的.漣漪。春節過得快樂無比,以至於都不想回家了…… 去年,二姨以及姐姐都不回外婆家了,一個人在外婆家無聊。盼望着回家,爸爸帶我出去玩,我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不想放煙花。煙花有什麼好看呢?不明白了。度日如年,然後終於回家了。就這樣,沒有意思的春節。因爲沒有人和我玩啊!值得一提的是,一同學送我的新年禮物,兩盤磁帶,一盤是她唱的歌曲,以及彈奏的音樂,還有一盤是關於我們的故事,很有趣的故事吧。每次聽起都覺得溫暖無比。

今年,我希望過的很好玩吧,不知道會是什麼樣。但是很期待啊!我希望春節的時候能夠下雪,大家都回來過春節,我們在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堆雪人,打雪帳。我希望我們可以在春節的晚上放煙花,快樂的欣賞着煙花的美麗,然後的然後…… 關於祝福 需要我感謝的人太多。而我從來都沒有好好的感謝他們,在新年之際,或許是一個絕妙的時機。共同走過了1年多的時光,,我想我要好好的感謝老師,我知道老師不喜歡賀年卡,不喜歡其他的祝福。成績纔是對老師的最好的回報。我想我要比以前更加努力的學習,表達對老師最好的祝福。同學,一起說,一起笑,一起學,一起玩,不知不覺中,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和同學在一起的時光,無比美妙。最後,我希望春節的時候能夠下雪。雪花飄零。

快樂?什麼是快樂呢?她來無影,去無蹤。我拼命想要抓住她,想讓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充滿快樂,可是我做不到,她總是從我手中溜走,不知何時又再次出現。和她擦肩而過的機會多了,我也漸漸悟出了快樂的真諦。你抓不住她,那爲什麼不自己創造快樂呢?

快樂在我看來很簡單,只要生活過得充實,就會快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同時,也是人們的好朋友。讀書不僅會使生活過得充實,而且從書中我們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學會了學習的方法……例:《兩根沉木條》,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少女帶一位迷路的遊客下山,走到獨木橋時,少女讓遊客負重前進,並告訴遊客,只有意識到危險,纔會更安全。從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危險並不一定製造災難,但人的疏忽往往是災難的深淵。

我相信,在讀書時,只要用心去讀,總會有收穫。例如:在做數學題時,解決了一道難題,那時,你的心中會充滿了成就感。而且,“腹有詩書氣自華 ”,爲什麼不多讀點好書充實自己呢?充實的生活會令你的人生多姿多彩,你不會因爲虛度光陰而傷心,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悔恨。

年味越來越淡作文【4】

生活越來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這的確是一個讓人難以釋懷的話題。過年原本是最爲快樂和幸福的時刻,此刻卻引發很多年輕人集體吐槽,年輕人集體懷舊小時候的過年情節,更有一小部分年輕人,因爲沒有勇氣面對過年回家種種責難與拷問,成爲“恐歸族”。媒體調查80、90年輕一代對中國年的感情,結果顯示年味隨着年齡增長熱度退減,昔日那個歡天喜地的中國年,已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懷舊。

現在的年輕人爲何打不起過年的精神,對過年越發沒有了那種熱烈的情趣與興致?爲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享受也越發富足的今天,我們卻對傳統節日丟失了一種興致勃勃的情懷?這個問題不只是關乎着大家過年能否開心,更關乎着以春節爲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誰搶走了我們童年對過年那種眷戀情愫,又是什麼讓年輕人過年不樂觀,反而“壓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爲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頗爲成熟的人,會說那是因爲我們長大了。是啊,因爲長大了,我們肩頭多了責任與使命,更添了煩惱與憂愁,兒時過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天倫之樂,也就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逝在成長之路上。小時候,過年吃頓餃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頭上插朵花,這些今天看來似乎再平凡不過,甚至老土的過年方式,就足以讓過來人大發懷舊之情。而隨着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來只有過年纔會操辦添置的東西,現在分分鐘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東西家長可以隨時去買回來;而成年人買新衣服更不是過年的“專利”,現在只需輕輕點下鼠標就能搞定;原來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飯”也可以在飯店訂個套餐,免去油煙之苦……這些種種,讓人們對過年沒了期待,也迷茫着過年應該要幹什麼,“年味”慢慢變成了“乏味”。

一到過年,我們就會在網上發現很多吐槽,大家相互問候這過年還剩下啥,恍若只有對兒時的懷念。過年很累,壓力很重。就業、買房、婚嫁,這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現實壓力。當下,80後普遍成家立業,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羣體“被剩下”,他們在大城市打拼,卻難有歸宿感,身份與房子是留在這個城市似乎難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犧牲青春來打拼未來。在80後情何以堪的時候,90後步後塵而來,就業壓力與生活壓力成爲年輕人頭頂望塵莫及的兩座大山。過年不是不願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讓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對親友們那些不知所以然的問候。結婚了麼?孩子有了麼?在哪工作?收入還行吧?房子買了嗎?這每一個問題似乎都量十足,難以招架。在社會壓力普遍增加的同時,人們無暇對過年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頂多是難得休息幾天。

傳統節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遺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過年趕大集變成了逛超市,過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個糾結的話題,廟會文化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經說不出過年的來歷,我們傳統佳節卻丟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串門拜年到用電話拜年和傳真拜年,後用電子郵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現在連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們連紅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機“支付寶紅包”。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渙散了、消解了、搞亂了。春節的民俗被一個個地消除,以至於今天我們中國老百姓似乎已經不會過春節了。

年確實變了,以前的東西只剩下懷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實還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無論時代怎麼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尋,應該是所有中國人不變的情懷。

標籤: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