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幼兒園教師教學隨筆六篇

隨筆1.01W

篇一:愛掐人的洋洋

幼兒園教師教學隨筆六篇

洋洋聰明好學,很可愛。唯一讓老師頭疼的就是他老攻擊別的小朋友。

一次戶外活動,我組織孩子們坐在地上做遊戲,他們興致很高,洋洋也一樣,高興得又跳又叫。這時,只聽衛衛“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問及原因才知是他身邊的洋洋掐了他一下,紅腫的傷口告訴我,洋洋掐得很用力。我非常生氣,把洋洋叫到身邊大聲地問:“你爲什麼又打小朋友,你看看都腫一大塊了。”洋洋瞪着大眼睛,迷惑地看着我,也許被我的態度嚇壞了,他也大哭起來。

吃完午飯,快要休息了,我見洋洋的情緒還很低落,就把他抱過來,摸着他可愛的小手說:“洋洋很懂事,老師很喜歡洋洋,但打人的洋洋老師可不喜歡。”洋洋眨巴着那雙烏黑純真的大眼睛告訴我:“可是,老師,我高興,我喜歡他。”我驚訝了,哪裏有喜歡別人就掐別人的。“媽媽喜歡我,經常掐我。”洋洋繼續嘀咕着。我陷入沉思。下午接孩子的時候,我特意與洋洋的媽媽進行了交流。他媽媽告訴我,洋洋和她的關係就像好朋友,她經常和洋洋打打鬧鬧,高興的時候喜歡輕輕地掐掐洋洋可愛的小臉蛋,拍拍洋洋的小手等。原來如此,我終於明白了洋洋攻擊行爲背後的動機。原來他掐小朋友只是高興,只是爲了表示對夥伴的友好,是對他媽媽向他表示喜愛行爲的模仿。

孩子是單純的,孩子又是一個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揭開幼兒行爲背後的面紗需要教師在任何時候都要多一點耐心,多一分等待,多一些思考,給每個幼兒“說出自己祕密”的機會。我懊悔自己當時的衝動,以至沒有及時捕捉到導致洋洋攻擊行爲的原因。

這件事給我的另一個啓示是,處理孩子的行爲一定要慎之又慎,因爲相同的行爲背後有着不同的動因。

針對洋洋的“攻擊”行爲,我與他的家人達成了一致,讓家裏配合不再掐捏孩子而是擁抱孩子,並透過講道理的方式逐步引導洋洋知道對他人的喜歡有多種表現方式。

篇二:尊重他人的勞動

幼兒在喝水和喝奶環節常常會出現撒水、撒奶現象。每當此時,老師一般是跟在他們後面打掃乾淨。而我發現,這是因爲孩子們不知道勞動的辛苦,不然他們就不會這樣做。有一天,平平一邊走一邊回頭說話,奶撒到了衣服和地上。我拉着他的手到盥洗室幫她收拾乾淨。然後告訴他地上的奶由他負責擦乾淨,只見平平很不情願地到盥洗室取下拖把,費力地拖着地,但第一次的使用讓平平開始顯得很興奮,而其他孩子也羨慕地說:“拖地真好玩,我也想拖。”當奶漬被拖乾淨後,我對他豎起大拇指說:“真棒,你已經能自己做事情了。”平平笑着跑回座位。接下來的幾天,許多幼兒都把水或奶撒到地上,顯然,他們是有意的,但我覺得“沒關係,他們只是覺得很新鮮,過段時間就會好的”。

一次,丹丹又把奶撒到了地上,在放回拖把的路上對好朋友悄悄說:“以後我再也不撒奶了,拖地板又麻煩又累。”沒過多久,撒奶、撒水的幼兒越來越少了。於是,我故意地問道:“爲什麼最近撒奶、撒水的小朋友越來越少了呢?”幼兒回答道:“拖地太辛苦了。”“那麼老師擦地辛苦不辛苦?”“辛苦。”的確,幼兒體會到勞動的辛苦,纔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以後再到喝水環節,你會常常聽到幼兒在互相提醒,“別撒水啊,老師拖地多辛苦呀”。

篇三:洋洋咬人了

晨間自由活動時,我正在準備教具,幾個孩子衝過來拉着我的衣服大聲說:“老師,洋洋咬人了。”我急忙跑過去,楚楚白嫩的手背上一排清晰的牙印赫然在目。我正準備大聲呵斥洋洋的時候,發現他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那裏,眼睛裏噙滿了淚水。洋洋平時是個性格溫和的孩子,今天是怎麼了?

我問道:“我們要請於老師當醫生,爲楚楚擦藥,哪個小朋友願意當小護士陪着楚楚呀?”“楚楚,我陪着你吧,一點都不疼的。”“楚楚,我給你講故事,一會兒就好了。”孩子們簇擁着楚楚離開了。

洋洋小心翼翼地瞄了我一眼,又呆站在那裏,頭埋得更低了。我問:“洋洋,你願意當小護士,去陪着楚楚嗎?”“哇……”洋洋突然大哭起來:“老師,我沒咬楚楚,我想和她玩小狗啃骨頭的遊戲。爸爸在家裏也咬我,一點都不疼的。我想給她們看看小狗是怎麼啃骨頭的……我下次再也不玩這個遊戲了。”

原來是這樣,我輕輕地爲洋洋擦乾眼淚:“洋洋,我們玩遊戲之前,一定要先告訴小朋友怎麼玩,爸爸咬你的時候是輕輕的,像老師這樣,對嗎?”說完,我在他的小手上輕輕地親了一下。“來,你再試試。”我伸出自己的手讓洋洋模仿。“哎喲,真舒服!”我笑眯眯地說。

看着洋洋臉上露出的笑容,我的心情也好了起來,但同時也陷入了思考。以往我們做遊戲,都是教師在安靜的環境下解說遊戲規則,也是由教師來示範,孩子只是參與者,很少有機會擔任組織者的角色,也沒有向同伴解釋遊戲規則的機會,我們很多時候都忽略了孩子這方面的需求。我想,今後,我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組織遊戲的機會,讓他們來做遊戲真正的主人。

篇四:愛幫助人的孩子

大班的郭海諾,一直以來,以爲是一個小女孩,說不定認識孩子,卻和真人對不起號來,更甭提對孩子有所瞭解了,今天終於對孩子有了些許瞭解。孩子是一個愛幫助人的孩子。

這一段,由於幼兒園爲了孩子的安全,儘量不讓家長送孩子進活動室,所以,家長就把孩子送到大門口,有執勤老師送進大門裏,進階部(清華園、哈佛園級部)的孩子,自己進活動室,低級部的孩子還有執勤老師帶隊送到活動室,進階部的孩子從大門口進活動室要經過活動場地。

今天,我在大門口執勤,光顧和來園的家長、孩子打招呼,沒注意旁邊一位家長在大門口往場地上張望,一邊揚手在招呼着,一邊說:“還不快進教室”。我以爲有什麼事,忙問:“怎麼了?有什麼事嗎?”家長對我說:“沒事,你看還在幫他班小朋友系書包帶呢,還不進教室。”我一看,可不是咋的,場地上有三個孩子,一個孩子蹲着,懷裏抱着書包,一個孩子半蹲半跪在給懷裏的書包繫帶,另外一個孩子在站着觀看。當然,系書包帶的是郭海諾,看來,幾個孩子一起進了大門口,一個孩子的書包帶開了,就發生了現在的一幕,我對家長說:“你真養了一個好孩子,愛幫助人。”家長高興的笑了。我走過去表揚了孩子,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書包帶的搭扣斷了,怪不得孩子在系呢,對小孩子來說,有點難度,我幫孩子繫上了。

我拍拍郭海諾的肩膀,對其他孩子說:“我們都要向郭海諾學習,幫助有困難的人。”

篇五:關於外地人的討論

近幾年,到我們這裏來打工、做生意的外地人很多,這學期我班又迎來了一名外地孩子。他叫小偉,來自山東,我把他介紹給大家時,奇奇把臉一沉,頭一歪:“又來一個外地小朋友,真沒勁!”我說:“奇奇。沒禮貌了吧?”奇奇大聲說:“我不想和外地的孩子做朋友,外地人太壞了!”我剛要制止他,他又說開了:“前幾天有人偷走了我家好多東西,我爸的手提電腦也沒了。小偷都是外地人!”奇奇的話音剛落,雯雯也嚷開了:“我外婆家那邊也有很多外地人,亂扔垃圾,隨地大小便,髒死了!”這下,活動室裏頓時炸開了鍋,孩子們紛紛數落起外地人的不是來。

此時,小偉的手緊緊抓着我,眼裏滿是委屈和不安:“老師,我想媽媽,我要回家!”我不覺一陣心酸,一把摟住他,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沒事,有老師在,小朋友都會喜歡你的!”

接着我對大家說:“我們的家鄉現在越來越美,這可不光是我們本地人的'功勞。你們知道我們的洋口港開發,都有哪些地方的人作出了貢獻呢?”“上海人。”“廣州人。”“還有外國人呢!”“是啊,洋口港的開發離不開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工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外地人的勞動。現在全國各個地方都有外地人,好多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也在外地工作呢。”“我爸爸在蘇州。”“我爸爸和媽媽都在深圳。”孩子們又紛紛談起了自己親戚朋友在外地工作的情況。“剛纔大家說到的外地人偷竊的行爲只是個別現象,絕大多數外地人是很優秀的。大家說說看,他們哪些地方做得好。”“我們家旁邊的馬路和垃圾桶,每天清早都是由外地來的環衛工人打掃乾淨的。”“住在我奶奶家隔壁的兩個外地人經常幫助我奶奶提重物。”“我每天坐的公交車司機也是個外地人,他對乘客態度可好了,特別照顧孩子和老人。”……

“以後長大了我們也要去外地讀書、工作,那時,我們也就是外地人了,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呢?”我進一步引導。“和我做朋友啊!”還是奇奇搶先回答。“對啊,不管我們是哪裏的人,大家都應該互相幫助,做好朋友。我們中國就是一個大家庭,其實,整個地球上的人也都應該是朋友。”我的話還沒說完,浩浩就唱了起來:“同住地球村。”這首歌孩子們都很熟悉,於是,活動室裏響起了歌聲:“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歌聲中,奇奇默默地拉起了小偉的手。

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和態度很容易受成人的影響,所以教師的引導格外重要。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分析孩子的言行,運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幫助孩子全面地看待事物,認識周圍的人。

篇六:一個人的遊戲

那天,正好有事經過小班教室,看見維維一個人站在通往午睡室的樓梯上,雙手十字交錯,嘴裏唸唸有詞:“奧特曼拯救地球!”

保育阿姨走過來:“維維,周老師在上課了,你快下來!”

維維紋絲不動,也不理會阿姨的勸導,依然沉浸在奧特曼的遊戲情境之中:“我是奧特曼,我要拯救地球!”

老師說,這段時間維維經常這樣一個人沉迷在奧特曼的遊戲之中,把自己變成奧特曼,彷彿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連老師跟他交流,也置之不理,即使硬拉着他坐下來,他也會突然自言自語,或再次走向某個角落,做出奧特曼的動作。我很奇怪,維維還是在剛上託班的時候會經常提到奧特曼,而且往往是他覺得需要幫助的時候,纔會化身奧特曼,說出很多“奧特曼式”的獨自。如今,維維已上小班,諸如不肯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不會自己穿鞋等等問題早已不復存在,對奧特曼的依賴也早就淡化了,怎麼現在又會沉迷在奧特曼的遊戲之中呢?

遊戲來源於現實生活,當曾經經歷的事件、場景漸漸遠去,孩子會本能地在遊戲中發現和喚醒它們,享受對它們的再度體驗和改編創造。我知道維維曾經非常喜歡看“奧特曼”的動畫片,甚至達到了半夜也要爬起來觀看的程度,而且維維非常敏感,只要覺得周圍的人不再關注他,就會想要奧特曼的幫助。或許,新換了老師,維維覺得孤單,纔會又一次上演“奧特曼”的遊戲吧?

我有意地反覆經過小班教室,故意和孩子們打招呼,順手摸摸維維的頭,或者抱抱其他孩子。當我這樣做的時候,維維並沒有特別的反應,只是隨着大夥兒一起喊聲老師好,然後就自顧自做自己的事情了。這印證了我對維維的判斷:當他感覺孤單、需要幫助的時候,纔會沉浸到奧特曼的想象之中。於是,當我又一次看到維維獨自一個人在教室的一角做“奧特曼”時,我在他面前蹲下來:“奧特曼,今天哪裏發生了災難,需要你去幫忙?”

“有一羣小朋友被人欺負了,奧特曼要去幫助他們。”維維一本正經地告訴我。

“是嗎?小朋友們正在聽周老師講故事呢,你看,濤濤臉上笑眯眯的,高銘臉上也笑眯眯的,他們正開心呢!”我指點着讓維維觀察小朋友們的表情,“你看,沒有人欺負小朋友。”

“哦,那我要拯救地球,地球快要被毀滅了……”維維依舊做着奧特曼的動作,換了一個說法。

“那我們一起去找找,地球發生什麼問題了。是不是地球太髒了?地上有紙屑,我們把它撿乾淨……"我帶着維維在教室裏轉了一圈,走到小朋友面前。周老師把維維拉在身邊:“來吧,你來告訴大家,我們怎麼保護地球。”

“小朋友不能亂扔垃圾。”維維慢吞吞地說,說完,走回自己的座位。

我很開心,維維的行爲證實了我的判斷。當他感覺到老師與他的親近時,他就會自覺自願地從奧特曼的遊戲情境中走出來,投入到正常的活動之中。仔細想想,維維一個人的奧特曼遊戲,正是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展示:當他感覺不安,就會尋求幫助,而奧特曼在維維心中,正是這樣一個熟悉的、充滿正義感又肯熱心幫助他人的形象。維維媽告訴我,維維特別敏感,有時候聽到別人大聲說話,就會覺得是在衝着他發火,馬上就會告訴媽媽,說要請奧特曼來幫忙,不能大聲罵人。有時候媽媽板着臉不笑,維維就會問媽媽“是不是維維做錯事了”。如此敏感的孩子,能不能透過遊戲讓他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呢?

小班的兩位老師有事,我被臨時安排在他們班看午睡。託班帶過一年的孩子們,一看到我,興奮之餘,都有意在我面前表現他們上了小班以後的進步,動作迅速地上牀,安靜地睡覺。維維睡在下鋪,人胖,個子高,把一張小牀塞得滿滿的。託班的時候,維維很難入睡,而且非常警醒,稍有動靜就會醒過來。我靜靜地站在維維牀頭看他,果然,維維一副難以入睡的模樣:想翻身,太胖,小牀上轉不過來;想動動腳,一動,腳就伸到了小牀外邊……也真是難爲了孩子!我蹲下來幫維維翻轉身體,換了個比較舒服的睡姿,摸摸他的臉,示意他閉上眼睛。維維閉着眼睛點點頭,躺在牀上一動不動,很快就睡着了。

看着維維熟睡的臉,我反覆想:敏感的孩子,一定也是心思細膩的孩子,雖然我現在不帶這個班,但我總該爲他做點什麼,才能感覺心安。

果然,維維很早就醒了,醒來以後一直看着我。我坐在他牀邊,用手摸摸他的臉,他就把眼閉上,過會兒又再睜開看看我,再閉上眼睛。

“維維好乖,醒了也知道要安靜,不能影響其他小朋友睡覺。”我伏在維維耳邊輕聲說,“有時候老師大聲說話,是要讓所有小朋友都聽得清楚;有時候老師要和所有的小朋友講話,就顧不上和維維一個人說話。以後,維維只要用眼睛仔細看老師的表情,你看到老師在微笑,那就是老師在說喜歡維維,在表揚維維做得好……”

孩子們起牀了,我故意不去和維維交流,只是過一段時間就看看他,衝着他微笑。我驚喜地發現,維維竟然理解了我的意思,他會迴應我一個微笑,然後繼續做他的事情。這一個下午,維維沒有提到奧特曼。我想,維維需要的,就是老師用關注和肯定,給予他心理上的安慰。

我相信,維維一個人沉浸其中的奧特曼遊戲,只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種外在表現,只要老師予以關注,讓他感覺到安全感,他就能從對奧特曼的沉迷中走出來。雖然不久後我離開了維維所在的幼兒園,但當我半年之後在肯德基餐廳遇見他時,維維居然用微笑向我打招呼,還告訴父母:“陸老師說過,微笑就是在說我喜歡你,我喜歡陸老師……”遊戲是兒童的一種文化,哪怕只是一個人的遊戲,也映射出孩子獨特的語言,正因爲如此,孩子一個人的遊戲,更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