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累的議論文(通用8篇)

議論文2.87W

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議論文,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形象。那麼寫這類作文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累的議論文(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累的議論文(通用8篇)

累的議論文 篇1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物有物道。天地萬物各行其道,行走在無間的人最危險。而我,正在無間道上孤獨前行。

雖不是眨眼千年,但我仍是這世上的匆匆過客,一瞥之間,千年已逝。在漫無目的的無邊行走中,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沙漏,靈魂在體內一點點漏出。浩嘆一聲,悲傷襲來:

我,好累!

生命中總有些人註定要與我們檫肩而過。我們就像是兩條漸近線一樣,無限逼近卻永不相交。他們的離開註定要成爲歷史,而所有往事的沉澱卻又迫使我在記憶中流浪。如無根之浮萍,飄乎不知所蹤。

當所有的記憶在年輪中逐漸風化。我伸手,抓住卻是虛有;你回首,滿眼盡剩哀愁。現實是殘酷的,爲什麼總是要逼着我們走進命運的傷痛所在?而爲何,我又要將自己搞得如此身心俱疲,近乎崩潰?

誰,能告訴我?

我,孑然一身,兩袖空空,三尺微命,四海漂泊。人世浮沉,我亦何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此間已無容我之地,而我早已身心俱疲。人,是不是不將自己搞死就永不罷休?

以前,我的人生信條是:“和時間賽跑,惜時如命。”將自己搞得很慘。當然,這都是拜學校蠱惑所賜,出去旅遊,隨便逛兩個小山村就整出一大套理論供我們學習。欺騙那些純真的小孩。

當我“幡然醒悟”時,發現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自己:“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使我醒悟的是一則短片:老虎和獅子是動物界最具殺傷力的,但它們一生百分之七十的時間都處在悠閒之中。從進攻到捕食結束的整個過程不足三分鐘。

我得出的結論就是:“悠閒的獅子比奔跑的羚羊更具殺傷力。”悠閒,那是因爲曾經經歷過一些不爲人所知的累。

其實,我亦非真的悠閒,只是相比之下,世間匆忙的人多了,我也就成了悠閒。

人人都英雄,世間無豪傑。

匆忙併不意味着他們就一定成功,而悠閒也並未宣佈我的失敗。畢竟,我的歷史還是我自己在寫。

因爲曾經經歷過,所以痛;因爲曾經累過,所以悠閒。有些傷是註定無法忘卻的,既然無法忘卻,那就只有讓它沉澱。

天下之大,悠哉遊哉者幾人?我如孤鴻,千年一瞥,再回首,所有人業已遠去,僅剩我一人獨行四方。其實,我的悠閒用魯迅先生的話倒過來說也好理解:“其實,世上本就都是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沒有了路,而成了道。道可道,非常道,只不過此道非彼道罷了。而我,亦不會追求太多。

累的議論文 篇2

現代人的生活似乎充滿了“累”。我們在兩點一線之間奔波,完成無止境的工作。因此,“不要太累”這句話似乎喚醒了夢想家。爲什麼我們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別這麼累!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太累”對一些渴望名利的人來說確實很有用。爲了名利,他們放棄了太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健康、親情甚至靈魂。渴望名利的人在追求這些額外的東西時不應該“太累”,而應該回歸生活,迴歸本色。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人喊出“不要太累”的口號時,他們更追求舒適和穩定。這種現象反映在當今非常流行的“公務員熱”中。太多的人希望有所謂的“鐵飯碗”來滿足他們尋求穩定的心態:走最省力、最穩定的路,不要厭倦了四處奔波謀生。

這種心態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後果?首先是整個社會的陰鬱氣氛。當每個人都開始追求穩定和安逸的時候,社會就缺乏前進的動力,而不用害怕困難。因爲當遇到困難時,人們並不考慮如何去克服它們,而是“不要太累”去尋找一條更平坦的道路去走,結果只能是停滯不前,因爲在發展的道路上,只有兩種方法去克服和屈服。

因此,我們的創新動力已經枯竭。追求“不要太累”的最好方法是停下來,也就是說,現在就保持所有的成就。有了我們迄今取得的進步的果實,我們可以在和平與穩定中度過幾十年。未來呢?陳獨秀先生曾在他的文章《敬告青年》中提出,年輕人應該“進取而不是退休”。當我們告訴自己“不要太累”時,我們在尋求退休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小步,但我們在創新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我們希望保持警惕!

更可怕的是,我們在提議“不要太累”的時候,卻失去了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因爲當我們在社會上面對別人的事情時,說“這是別人的事情,不要太認真,不要太累”,我們就逐漸形成了“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的心態。我們已經成爲尋求穩定的“旁觀者”。魯迅先生一直在諷刺。當魯迅先生提出“無止境的距離和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時,他的心裏不可能也不可能充滿“不那麼累”的想法,但這一定是一種無論多麼累都要爲人民謀福利的進取精神。

累的議論文 篇3

在這個物慾橫流、節奏極快的時代,有些人開始抗拒時代強加給他們的高強度,呼籲“不要太累”。對於這種“佛教”現象,支援和擔憂的聲音也是混雜的。

我們在時代的潮流中前進,許多人迷失了自我,成爲精神層面上的“空心人”。如果人們提倡“不要太累”,希望放慢腳步,充實自己,那麼我認爲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佛教文化”的傳播往往不是由於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而是由於懶惰的邪惡本質。駱家輝說,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想要幸福。誠然,渴望幸福、逃避苦難是人類的天性,但這樣一股不思進取的濁流難道不會污染社會思潮,迫使它變成一潭死水嗎?

《地藏經》說“如果你幸運,不要捐款”。胡適先生甚至說:“如果你成功了,就不要捐款。”我們所做的每一個努力都將成爲生命之山中的一塊石頭,幫助我們看到理想的高地。如果沒有艱苦的工作,還有什麼好土地嗎?如果你積累而不學習,你怎麼能學會變得富有?正是由於日復一日的堅持和疲憊,杜拉斯才得以寫出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情人》,瘧疾患者也得以獲得青蒿素治療。“不要太累”這句話阻止了許多人奔向他們的理想。

然而,儘管這句話會帶來如此多的負面影響,它仍然被許多人所追求和認可。拋開那些尋找藉口逃避疲勞的大多數人,我們仍然應該考慮這是否合理。

正如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許多人已經變成了“空虛的人”,非常渴望一個精神休息和自我充實的時刻。那麼,“不要這麼累”能被理解爲對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邀請嗎?想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那麼累的願望,是爲了有時間進行精神上的自我反省,然後在洶涌的浪潮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荷塘”,擺脫“空心人”的狀態。這無疑是值得稱讚的。然而,“不要太累”這種不恰當的措辭並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反而成了懶人逃避現實的藉口。

我們鼓勵精神上的自我反省,因爲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沒有考試的生活不值得活下去”,但是逃避主義在這裏不應該氾濫。我希望你和我可以在積累小溪的同時,乘船到詩歌的彼岸。

累的議論文 篇4

其實在很久以前我就已萌發了寫這樣一篇文章的念頭,只是一直未曾下筆。與其說是用各種理由來搪塞敷衍自己,還不如說是由始至終對生命所存在的一種敬畏。因爲我所經歷的困苦與芸芸衆生中的諸多人相較實在是微渺非常。

人生,如駕一葉扁舟輕行。漫漫歲月間,或風平浪靜,或波濤洶涌,總有萬般不可窺測的起伏變化。有人不勝疲累因而丟棄了自己手中駕船的竹蒿,沉溺於花紅草綠之間,不復自我。也有人因困苦難捱,徘徊在各個岸口不能擇選,麻木了自己的身心。抑或有些人厭倦瞭如此反覆的生活,及早便登了岸拿着那根曾經駕舟的竹蒿寄情與山水,淡泊避世去了。但也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畏生命中的暗涌激流,誓死扞衛屬於自己的舟船。緊握手中的竹蒿,奮力前行。他們自登船持蒿時便已堅定了生命的信仰。所以無論艱險,無論困苦。生命不死,靈魂不滅,夢想猶存。

每個人所走過的不同旅程構成了生命裏諸多交錯相繞的軌跡。所走之路,所經之事,都自有一番痛楚難言。有人爲情所困,他們自生命伊始並已被上天賦予了情根。與生俱來的浪漫情懷讓他們一生崇尚愛情,惟其至上。這是他們一生於內心最深處的執着,他們爲了自己所愛的人甘心付出所有。就算是倍受痛苦情殤煎熬,只要愛人幸福便已經是他們最大的幸福快樂。人生於世,最難的就是如何生存。世人多爲生計所迫而累,但人若非於此,又如何能夠體悟到生命的真諦?我們青年時爲學習重壓所累,壯年時爲工作家庭所累。人生軌跡每往復一次,便有更多可使生命疲累的事物向我們侵襲而來。我們所能做的,不是想着如何去躲避這些迎面而來的困苦。我們理應奮不顧身,爲我們的夢想而奮鬥,爲我們的信仰而決戰到底!

人人都有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天堂,但通往天堂的路卻多爲人們自己的懦弱而被生生地阻斷。大千世界,芸芸衆生。誰不未曾疲累過?感到疲累的人很多,有的因此沉淪,一蹶不振。有的因此徘徊,迷失在道路。但是卻是有一種人,雖累而樂此不疲,在一次次的疲累中一步一步的攀越人生的高峯。

爲之夢想,爲之信仰,疲累必然。欲圓夢想,欲守信仰。奮不顧身,理固宜然!

累的議論文 篇5

現代人的生活似乎充滿了疲憊。我們在2。11和完成無休止的工作之間奔波,所以不要太累。似乎每一句話都喚醒了夢者。爲什麼把我們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別這麼累!

值得一提的是,對一些沉迷名利的人是有益的。他們爲了名利放棄了生命中太多珍貴的東西:健康,親情,甚至靈魂。沉迷於名利的人,不要那麼累的去追求身外的這些東西,應該回歸生活,迴歸真實的自己。

然而,當更多的人喊出“不要那麼累”的口號時,他們更傾向於尋求安慰和穩定。這種現象體現在現在公務員的流行上。太多人想擁有所謂的鐵飯碗,以滿足自己的求穩心態:走最省力最穩的路,不要那麼累的去謀生。

這種心態會有什麼後果?首當其衝的是整個社會的灰暗氛圍。當所有的人都開始追求穩定和安逸時,他們缺乏在不害怕危險的情況下前進的動力。因爲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想着如何去克服,而是不要那麼累的去尋找一條平坦的道路,結果只能是停滯不前,因爲在發展的道路上只有兩條路可走:克服和屈服。

結果,我們創新的動力枯竭了。追求不那麼累的最好方法就是停下來,也就是保留現在所有的成績。憑藉我們現在取得的進步成果,我們可以在和平與穩定中度過幾十年。未來呢?陳獨秀曾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年輕人應該進取,而不是退休。當我們告訴自己不要那麼累的時候,我們在尋求退休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小步,但在創新的道路上又後退了一大步,所以要警惕!

更可怕的是,當我們要求不要這麼累的時候,我們失去的是對社會責任感的堅持。因爲當我們在社會上面對別人的事,我們說:這是別人的事,不要當真,不要那麼累,我們漸漸樹立了別人的事與我無關的心態,我們變成了尋求穩定的看客,魯迅先生已經諷刺過了。當魯迅先生提出無限遠方,無數人都與我有關時,他絕不能也不能假裝不那麼累的想法,而必須要有一種即使累了也爲人民謀利益的進取心態。

需要警惕不那麼累背後的穩定心態,更要注重創新的進取心態和內心的社會責任感。

累的議論文 篇6

著名運動員查爾斯·巴克利曾經要求教練不要替換他。他的“死後我有充足的休息時間”這句話也成了一句很好的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不要太累。這也意味着一個時代價值的變化。

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貫穿我們的生活。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可以說是突飛猛進。這就是爲什麼人們開始提倡一種享樂主義,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提倡“不要太累”。

英國作家奧爾德斯·赫胥黎的著名小說《美麗新世界》展示了500年後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上,物質生活豐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每個人都不必努力工作,人們沒有任何擔憂,自然他們也不會感到累。然而,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呢?目前,許多人聲稱他們是工作的奴隸,但我們的工作和參與實際上是因爲我們熱愛生活。疲勞不會讓我們被生活所奴役。只有過度豐富的材料和高端技術才能讓我們成爲奴隸。也許《美麗新世界》裏的人行動自由,但頭腦空虛。因此,“累”是個人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它象徵着每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對整個社會來說,“累”可以上升爲對社會甚至國家的.責任感。魯迅在他的文章中說:“我關心無限遠處的無數人。”我認爲,他一生的苦心寫作,也是由於他“向可憐的星荃發去一條資訊,我用我的血薦軒轅”的家庭感情和社會責任。也許他可以成爲一個普通的文人隱士,“有一個春風,一條葉船,一條絲帶,一個繭和一個光鉤”,但他強烈的責任感告訴他,他必須努力工作,他必須爲世界受苦。

當然,疲勞絕不是教人們做出無用的努力。“累”並不意味着我已經努力工作了幾十年,去做一些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我們似乎付出了很多,但這種“疲勞”與前兩種不同,沒有效果。

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中說: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糟糕的時候。誠然,今天也是如此。隨着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快樂正在傳播。許多年輕人害怕艱苦和疲勞。然而,如果沒有人們的努力,人類怎麼能在光明的道路上前進呢?

疲倦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積極的社會責任感。不要再提倡“不要太累”了。

累的議論文 篇7

著名運動員查爾斯巴克利曾要求教練不要替換他。他說我死後有充足的休息時間,這成了一句很好的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提倡不要那麼累。這也隱含着一個時代價值的變化。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貫穿於我們的生活。經濟發展速度也可以說是一飛沖天。這就是爲什麼人們開始提倡一種享樂主義,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提倡:不要那麼累。

英國作家阿爾多斯赫胥黎的著名小說《美麗新世界》展示了一個500年後的世界。那個世界物質生活豐富,科技高度發達。大家都不用努力,人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自然也不覺得累。但是這樣活着有什麼意義呢?現在很多人自稱是工作的奴隸,但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痛苦,其實都是因爲我們熱愛生活。疲憊不會把我們奴役於生活,只有豐富的物質和高端的技術纔會讓我們成爲奴隸。也許美麗新世界裏的人行動自由,但頭腦空虛。所以,對於一個個體來說,累是一種生活態度,象徵着每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累可以上升爲對社會乃至祖國的責任感。魯迅在雜文裏說:無限遠方,無數人,都與我有關。他一生苦心寫作,我想,恰恰是出於他對冷星的恩情,我用我的血來表彰軒轅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也許他本可以成爲一個擁有春風和葉船的普通學者隱士,但他強烈的責任感告訴他,他必須努力工作,爲世界而受苦。

當然,累絕不是教人做無用的努力。累不代表我努力,花幾十年做一些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我們似乎付出了很多,但這樣的累和前兩者不同,沒有任何作用。

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中說: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誠然,現在也是如此。隨着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享樂之風蔓延開來,很多年輕人怕苦怕累。然而,沒有人們的辛勤勞動,人類如何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前進?

累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責任感。不提倡不要那麼累。

累的議論文 篇8

在這個物慾橫流、快節奏的時代,有些人開始抵制時代強加給他們的高強度,呼籲不要那麼累。對於這種佛教現象,支援和關注的聲音不一。

我們在時代的大潮中前行,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在精神層面上變成了空心人。如果有人提倡不要那麼累,希望放慢腳步充實自己,那麼我覺得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佛教文化的泛濫往往不是因爲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而是因爲懶惰。洛克先生說,每個人都渴望幸福,這是毫無疑問的。嚮往幸福,逃避苦難,這是人之常情,但這樣不思進取的濁流,難道不會污染社會思潮,迫使其成爲一股惡臭的死水嗎?

《地藏經》年有句話叫有福不捐,胡適先生甚至說有貢獻就不捐。我們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會成爲生命之山中的一塊土壤,一塊石頭,幫助我們看到理想的高地。無辛

勤勞作,豈有良田萬傾;若無學才積累,豈可學富五車?正是因爲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勞累,杜拉斯才能寫出現代小說奠基之作《情人》,瘧疾病患纔有機會得到青蒿素的治療。那一句 別那麼累 ,不知叫多少人停下了向理想奔走的腳步!

然而,縱使這句話將帶來這麼多負面影響,卻仍受許多人的追捧與認同。撇去其中有大半是在爲自己逃避勞累尋找藉口的人,我們仍應思考它是否具有一定合理性。

就如同我在篇首提到過的,裹挾在時代大潮中前進,使許多人成爲 空心人 ,也極度渴望能得到精神上的片刻停息與自我充實。那麼 別那麼累 是否可以被理解爲向海德格爾所提倡的 詩意棲居 的邀請函呢?渴望在工作、學習、生活上不那麼累,是爲了得到空閒來進行精神上的自我審視,進而在奔涌向前的大潮中尋一片自適 荷塘 ,擺脫 空心人 的狀態,那麼這無疑是值得讚賞的。但 別那麼累 的不當措辭並未起到這般作用,卻成爲懶惰者逃避現實的藉口。

我們鼓勵精神上的自我尋覓,因爲蘇格拉底曾說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但逃避主義絕不應在此橫行。功不唐捐,願你我在積小流的同時,也可乘小舟行至詩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