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議論文

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議論文1.77W

導語:千年古訓常常縈繞在我們耳邊,“知足者常樂”,但從古至今,知足者是否體驗到了人生的樂趣?下面是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一起來學習下吧:

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篇一: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平生修得隨緣性,粗茶淡飯也知足。

——題記

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觀的人會抱怨它的不足;樂觀的人則會慶幸還有半杯水,因而後者得到了滿足。

同樣的半杯水,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慨。這告訴我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抱定一顆平常心,學會用感恩的心來感謝生活,感謝命運。等我們懂得了知足,生活便少了幾分抱怨,多了一些光明。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發人深省的。一個人如果癡心妄想,那他貪婪的心就永遠不會滿足,甚至可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嫦娥拋其夫君,偷食仙丹,妄圖成仙,換來的卻是廣寒宮的無限冷清與寂寥;和珅位高權重仍不知滿足,xun私舞弊,留下了千古罵名。而莊子、陶潛等隱士淡泊名利,逍遙世外,卻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談。

世事就是這樣的辨證,上帝讓壞人享盡安樂,但最終以嚴厲的懲罰爲代價;上帝給予好人平安與幸福,卻讓好人歷經磨難。這是公平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人生就這樣,沒有絕對令你滿意的事,關鍵在於你是否得到滿足,能夠樂觀地對待生活。

不過知足並非一味地安於現狀,不求進取,而是一種適可而止的生活態度。如錯把知足當作安於現狀,裹足不前,那你只會成爲井底之蛙。

知足就是父母買給你玩具模片而你能自己拼好,知足就是朋友送你卡片而你不挑三揀四,知足就是珍惜一切來之不易的東西,包括生命。知足了菜根嚼着也香,知足了心裏永遠有着溫暖的陽光。

知足就要避免心理失衡。人們在給予的同時往往期待着、索要着,他們付出了就一定要求有回報,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爲他們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滿足,當然也往往會大失所望了。

請記住:學會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卻煩惱;學會知足,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風雨兼程的艱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們的社會大家庭才能和諧、平靜、適意而真誠。因爲知足常樂啊!

篇二: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古語有云:“知足者常樂。”它來源於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永遠快樂。它是用來教育那種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人的。但如果用這句話來作爲我們今天生活的指南,那就值得商榷了。坦率地說,我主張永遠進取。

雷鋒同志曾說過:“在工作上要向高標準看齊。”這就是說,人們應該在工作上永不知足。

我們在學習上也應該不知足。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多學些知識。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說過:“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無知。”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懂得高深的知識和道理,成爲有用的人才。但如果滿足於所學的東西,滿足於一知半解,就會半途而廢,而一無所得。

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更不應該知足。衆所周知,英國大科學家牛頓青年時代可謂才華橫溢,前半生創造了牛頓力學定律,爲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到了晚年,他自我滿足了,不再深入研究,信了神學,徘徊不前。因此,他的後半生,顯得黯然失色了。

與他相反,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爲了測定熱量和功的數量之間的關係,精心射擊量熱器。經過多次實驗,他的實驗結果本來已經相當精確了,但他並沒有滿足已有的成就,在40年中,一共進行了400多次實驗。他得到的數值,保持了30年沒有較大的變化,這在物理學上是極爲罕見的。契訶夫有句名言:“對自己不滿足,是任何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徵。”可見科學事業中是沒有知足者的。

那麼,生活上是不是就可以“知足常樂”呢?我認爲是,也不是。就個人來說,不應該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一味去追求金錢,這就是雷鋒同志所說的“在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齊”的意思吧!但如果是對全體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則應該是“不知足”。建國60多年了,我們的生活水平雖在不斷提高,但應該看到有些貧困山區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未解決,活剛剛解決。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如果我們“知足”了,那麼就再也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了,這樣不但趕不上發達的國家,而且還會趨於落後。那是,人民不僅不會“常樂”而是會“常愁”了。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改革的時代,知識和資訊的時代,科學技術一日千里。不是強者,就不屬於這個時代。要成爲時代的強者,就不能“知足”,而要不斷進取。

知足,會目光短淺;知足,會固步自封;知足,會知識淺薄;知足,使人愚昧,消磨鬥志;它給人帶來的是“常憂”,而不是“常樂”。只有不知足,才能使人具有開拓、追求、探索的當代精神;給人以堅強的意志,奮鬥的激情,使人不屈不撓,勤學好問。只有奮勇登攀,勇往直前,才能“其樂無窮”。

篇三: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在這個適者生存的時代裏,人類都只在乎金錢,名利,地位,而對於常在電視上或收音機所推廣的道德觀念只是耳邊風,根本就是忘了列祖列宗所傳授的高尚品德。在這種情況下,更不必多談什麼知足了,因爲基本要件都未能的到重視,更何況保有不計較,不在乎的性格。而身爲學生的我本對於該課題也是遮一隻眼蔽一隻眼,但近來我讀到了一這報導讓我不得不大開金口大談該話題讓更多追求榮華富貴的人士能停下腳步傾聽知足的樂趣。知足到底需具備什麼要件和又有和勢力使它成爲現今人類成功的途經呢

那則報導是這樣寫的,

女孩是家裏唯一的獨身女,爸爸開了一家較龐大的車行,媽媽則是無業遊民暫時在家當家庭主婦。從小至大,由於是家裏唯一的孩子,因此父母都對她疼愛有佳,甚至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在潛移默化下,她也在嬌生慣養下養成了目無尊長的性格。有一天,她和父母乘着假日到中國的四川省去旅行。在旅途中,他們都玩得不亦樂乎,而且還有說有笑。不幸的是在回返國家的前一晚,當女孩在旅店陽臺遙望美景時一股震動力讓她滑到。女孩開始害怕,她吶喊、哭泣着請求這着母的.幫助,她父母不顧三七二十一便把她扶起。這是震動力越來越強,女孩父母在不留意下撞倒花盆並在不平穩的情況下墜下高樓。女孩慌了,她衝下樓並在你推我擠下來到了的樓並衝向父母的屍體。她喊破了喉嚨請路人幫忙併在一位好心人的協助下把他們送到醫院去。但好景不長在,醫生最後還是宣告他們不治。

這種事實簡直太殘忍了,女孩這時才明白知足是多重要,而所謂財物上的所需完全成了廢棄品……而真正重要的是一直以來對她不離不棄的父母。從這則報導來看,我們不常也是這樣。每當失去後才懂得什麼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曾留意和關心的事物嗎……其實知足是個很有價值的品德,只要人們願意放寬自我心胸不去計較和強於奢求那麼想成爲一位實至名歸的知足者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了。除此之外,人們也得學會四種行爲,那就是把自己當別人,代表遇到挫折、失敗,當成別人,便能置身事外,冷靜地面對困境;當功成名就、揚名利萬時,把自己當成別人,就不至於驕傲自滿;把別人當自己,做人做事爲他人設想,站在他人立場處理事情,自然會同情並多幫助他人;把別人當別人,不干涉他人自由,學習尊重他人;把自己當自己,學習獨立自主,不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同時懂得承擔自己的責任。

總而言之,身爲能在地球生存的人類應知足長樂,那麼生活纔會美滿、幸福。

篇四: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自古以來,人生最高的境界莫過於知足常樂了。

小草因偶爾的陽光沐浴而樂上好一陣子,它沒有期盼更多的機會。鮮花展示給人最美的一面,它視這爲幸福,儘管那嬌麗會被枯萎所替代。小鳥爲有一個家而歡跳,縱使這個家有點簡陋,會經歷風吹雨打,但它是溫馨的。

人生難得滿足,更難得知足常樂。

現實往往是殘酷的'。萬惡的金錢,由於它,多少人一步一步走進無底的深淵。也有人說過,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它是萬萬不能的。/也許它對於某些人來說,它與權利給他們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人之初,性本善。也許,他們也曾擁有善良的本心,但在悄然之間,在他們不經意之間,一層薄紗輕輕地蒙上了善心。

知足常樂,是一種輕鬆的幸福。它不用受拘於任何枷鎖,任何冷冰冰的權場鬥爭。

當然,人難免會有貪慾,但可否平息,就各不相同了。人通常滿足了,會更加想要自己沒有的,這是人類的共性。有時候甚至不擇手段,但那有什麼意義呢。

知足常樂,人生幾何。

篇五: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著名的布雷默曾說過:“快樂不在於事情,而在於我們自己。”覺得那些慾望十足的人們,是因爲貪多,之所以不夠快樂。其實只要自己覺得好就可以了。正如人之常言,一知足常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老人家在自家的門口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着“本人願意將自己唯一的一間房子送給他人,如有需要者,請求領取。”

過了幾天,這個消息不脛而走。一天,一位富翁路過老人家,他看到這個牌子,走進了老人的家。他對老人說“老人家,您好。我最合適領取這間房子了,儘管我應有盡有,但是我缺少的是恬靜的'生活。你的房子附近羣山環繞,一出門便是綠色,周圍的環境實在令人陶醉。這正是我理想中的桃源仙境。”(議論文)

老人聽後,瞧了瞧他,說:“人要知足,你現在一無所缺,但是你缺少的是一顆知足的心。你已經有房子了,你還要這間房子做什麼呢?這間房子應該屬於知足的人。”

人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而正是由於這種不知足,成爲人們活得不快樂的根源。一個人要知足,並不是說不思進取、安於現狀,也不是講以窮爲樂,安貧樂道。知足貴在一個人能夠看淡名利,凡事以誠待人,只有這樣,一個人纔會真正體會到人間的溫暖,纔會感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反之一個將名繮利鎖看得太重的人,眼中只有功名利祿他會變得麻木不仁,唯利是圖,雖然他物質上很富裕,但是他的精神上是空虛無聊的,他的人生是不會快樂的。得出結論

所以,如果想快樂,請學會知足。

篇六: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曾期盼自己擁有滿頭的桂冠,擁有衆多鮮花的簇擁與掌聲的相伴;

曾夢想自己能成爲中國的比爾·蓋茨,夢想自己能環遊世界。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過多地專注於金錢、地位、榮譽、美貌等,貪心地攫取,佔有、收穫,殊不知它們已羈絆我們前進的腳步。因爲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慾望過多,痛苦也過多。當我們不堪重負,身心俱備時,我們悵惘,憤懣,在過多的慾望中迷失方向,畏於逆風而動,在一個個生活的罅隙中沉淪。

快樂=特質/慾望。這是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就提出的快樂方程式。慾望越小,快樂就越大,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古話“知足常樂”。反之如果一個人的慾望無窮大,將會怎樣呢?路瓦栽夫人有那麼多“夢想”,又有那麼多“陶醉”,她怎麼能不痛苦傷心呢?葛朗臺無限地追求金錢,置女兒的幸福於不顧,他又有多少快樂可言呢?

一個人想要獲得真正的快樂,那就要減少慾望,知足常樂讓我們無論身處什麼樣的處境,精神都住在一個自由、美麗的天堂。

曾有人問li嘉誠:“君以爲一生之中,最快樂的賺錢一刻是何時?”li嘉誠說:“開一片臨街小店,忙碌終日,日落打烊時,緊閉店門,在昏暗燈下與老伴一張一張數鈔票。”他回答時,一臉真誠。一旁聆聽之人也無不動容,紛紛點頭稱是。

快樂就是如此簡單!關鍵是我們要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世事,懂得知足,纔會常樂。

沒有樹的偉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綠;沒有牡丹的嬌豔,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灑脫……生活可以不完美,但必須常樂!

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常心爲物役,患得患失,讓過多的慾望佔據心靈。正因爲如此,本可以很快樂很幸福的我們,卻心態浮躁,錯過了多少快樂和幸福。

一個小孩把手伸進裝滿栗子的瓶中,他想盡可能地抓一大把。但當他想要拿出手來時,手卻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願放棄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來,只好痛哭流涕。一個行人對他說:“你還是知足些吧,只要少拿一半,你的手就能很容易地拿出來了。”

人應當滿足於現有的東西,不要貪得無厭,貪得無厭,最終會什麼都沒有,就像《伊索寓言》裏的殺雞取蛋,同樣告訴了我們要知足常樂。在擁擠的人世間,智者賢人之所以區別凡人而成就一番偉業,也許就在於“知足常樂”,閒看庭關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一路上,我們櫛風沐雨,知足常樂,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是混混噩噩消耗生命,因爲有時平平淡淡纔是真。

知足常樂駐足於心中,心中便了明燈,就不會迷路,便可抗拒貪婪,自私,擁用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坦蕩的胸懷……/

篇七: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守望一顆殘星,或許能獲得整片璀璨夜空;守望一汪春水,或許能閱覽滿園盎然;守望知足,或許能尋得心中的快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先生知足的人生。陶淵明先生因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歸隱恬靜的田園生活,他的人生是靈動的。他遠離了世俗喧囂的侵擾,走進了奇山異水間。閱山水,聽蟬鳴;享恬靜,品人生。欣賞到了:“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着伴兒歸還。”的秀美風光。悠閒淡然的採一朵菊花。這樣的人生豈不靈動?這樣的.生活豈不樂哉?這樣的境界豈不令人嚮往?陶淵明先生淡泊名利的精神,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豈不令人敬佩?知足也是一種態度,陶淵明先生因爲知足而尋得了山之精義、水之靈動、地之博大。可見知足能尋得人生的真諦,心中的快樂。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諸葛亮先生滿足的人生。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表明自己的態度:“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他一生不慕名、不慕利,堅守自己心中的志向。反之,像材料中的兩隻老虎彼此羨慕對方的生活,而互換位置,結果不能適應陌生的環境,反而適得其反而喪命。其實幸福就在你我身邊,只是有時不懂得珍惜。而讓幸福與我們擦肩而過。所以我們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幸福。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劉禹錫先生長樂的人生。劉禹錫先生雖身居陋室卻“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何嘗不是一種愜意的生活?何嘗不是知足常樂的體現?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誠然,知足常樂不是不思進取、停滯不前,而是一種輕鬆幸福,它不用受拘於任何枷鎖,任何冷冰冰的權場鬥爭。而是不過分的追求名利。如果過多的追求名利而置道德、法律而不顧,那麼就會像背上一把沉重的枷鎖。古有奸臣秦檜、貪官和珅,今有cheng克傑的落馬,哪一個不是身敗名裂?可見知足常樂是幸福的源泉,是美好的圖畫,是美妙的樂章。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讓我們珍惜青春、珍惜美好、珍惜現在。用青春的筆調勾勒屬於我們的幸福吧!讓幸福常駐你我周圍吧!

篇八: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歲月就這樣流逝,不留痕跡。有人喜歡傷春悲秋,有人喜歡享受當下,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樂。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語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還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沒有的,只會令自己鬱悶,自尋煩惱。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原本是爲了讓自己更快樂,卻在追尋的過程中喪失了原本的.快樂,即使後來成功擁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樂的,何苦呢?很多人爲了名利放下親情、友情,等到後來才明白這些纔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這些都已經消逝,再找不回來了,因此他們只能空悲嘆。不知足常悲,因此我們不要不知足,否則只會令自己後悔。

知足常樂。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麼,你會學會知足,同時,你也會快樂起來。唐伯虎曾寫下“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與仕途擦肩而過,唐伯虎沒有悲傷,反而對自己的田園生活感到快樂。“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他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所以他是快樂的。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不過分悲嘆自己,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話,即刻就斷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傷過,低徊過,但他最後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追尋自己的內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卻成就了兩宋的大詞人,璀璨了兩宋文壇,照亮了宋詞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沒有什麼,要想到你擁有什麼,你就會快樂的。

人生就像一場夢,要做個好夢,就得帶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比如親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擁有多少珍貴的東西,怎麼會不快樂呢?

篇九: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千年古訓常常縈繞在我們耳邊,“知足者常樂”,但從古至今,知足者是否體驗到了人生的樂趣?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有不知足的人才能不斷進取,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一個不知足的人一定是個堅忍不拔的人,他不畏風霜,不畏冷雨,面對奇恥大辱,勾踐臥薪嚐膽,因爲他不滿足於做一個戰俘,他要報仇,他要奪回原屬於自己的一切;面對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毫不退縮,因爲她不滿足當時的科技水平,她要提取那沉重的鐳;面對黑人低下的社會地位,曼德拉沒有聽天由命,因爲他不滿足於做一個低下的黑人,他要讓世界上的種族之間沒有歧視,他們是不知足的人,他們不畏風霜,他們是真正快樂的人,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一個不知足的人一定積極向上的人,他們不滿足現狀,他們改造生活。/爲什麼明亮的電燈能在黑暗中躍動?因爲愛迪生不滿足於油燈的曳曳火光,因爲愛迪生的'發明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爲什麼世界物理學會有如此高度?因爲牛頓不滿足於生活在一個有太多祕密的世界,因爲他引領着後人,一次次攀登物理學的頂峯;爲什麼蒙娜麗莎的微笑今天數世人心馳神往?因爲達芬奇不滿足於現狀,因爲他要追求美的一切。高爾基曾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會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是啊!正是因爲他們的卓越追求,人類才能生活在如此美麗的世界,人類纔會獲得快樂。

一個不知足的人一定是自信樂觀的人,他們獲得的是世間最珍貴的樂趣,試想,如果原始人對生活都那麼滿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土處穴居的水平,何樂之有?正是因爲不知足才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科技的進步。文明的發展,才使人們常感到真正的快樂。

當今世界行進步代如此之快,人類不可能一勞永逸,這就需要我們不知足,莫等閒,以不知足作爲向上的車輪,不斷進取,獲得人生的樂趣。

篇十:關於知足常樂優秀議論文

慾望無止境,如果任其膨脹下去,必將後患無窮。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莫大於不知足。"講的是知足常樂的道理。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爲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說的也是知足常樂的道理。知足常樂,可以說爲每個人所熟知,但在現實中又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許多人不可謂不聰明,但卻由於不知足,貪心過重,爲外物所役使,終日奔波於名利場中,每日抑鬱沉悶,不知人生之樂。

知足者才能常樂。"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了貪慾,就永遠不會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高興不起來。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的達到,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出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祕訣,否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有一個人,偶然在地上撿到一張千元大鈔,他得到這筆意外之財以後,總是低着頭走路,希望還能有這樣的運氣。

久而久之,低頭走路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習慣。若干年後,據他自己統計,總共拾到鈕釦近四萬顆,針四萬多根,錢則僅有幾百塊,可是他卻成了一個嚴重駝背的人,而且在過去的幾年中,他沒有好好地去欣賞落日的綺麗、幼童的歡顏、大地的鳥語花香。

不知足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摧毀有形的東西,而且能攪亂你的'內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則,都可能在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較而來。同樣,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較得到。人的慾望如同黑洞一樣,沒有填滿的時候,任由其膨脹,則會由此生出許多煩惱。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們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那麼一切不平之心也許就會安寧。我們不妨抱一種"比下有餘"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