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談談《將相和》教學心得

閱讀課怎樣上纔好?閱讀課是教師們天天在上的課型,教師對它可以說是信手拈來:課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地方?那些語句打動了你?哪一處景物是你最喜愛的?課文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種能統領課堂的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展開了自主學習,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後是自由自在的彙報,學生們找一處文字,說一段感受,請幾名學生說一說,就完成了全文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從表面上看與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挺接近的,注重了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學習方式也是新穎而自由的,可是在課堂上學生隨心所欲,信馬由繮,教師反而在教學中被學生着鼻子走,失去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指導地位。學生的閱讀學習浮於表面,看似熱熱鬧鬧,其實缺乏真正的來源於學生內心深處的體驗和思考,課堂教學缺乏實效。我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認真研讀教材,深入課文,細心思考教學方式及過程,抓住課文每一個能讓人有所感悟的細節,引導學生深入細緻地探討,得出客觀公正、理性的分析和結論,使學生的閱讀顯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個性。

談談《將相和》教學心得

《將相和》這一課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讚揚了藺相如的高尚品質,說明了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將相之間要加強團結的道理。六年級的學生,進入了青春的萌芽時期,對社會上的事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思想上認爲自己已經成熟了,長大了。這一時期的他們,非常需要思想行爲上的正確指引。這篇課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縱橫交錯的矛盾衝突給人以深刻的啓示和教育,能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張嘴嗎?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一篇經典名篇,有許多優秀的教師講公開課都會選它,這是由於它的課型和意義決定的。可是,怎樣講才能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新意呢?經過對教材的鑽研我確定了一個問題: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張嘴嗎?問題一出,學生的心裏都明白,當然不是的,那是什麼呢?讀課文,找依據,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們都忙活開了,讀課文,找資料,小組討論開始了。

生:我認爲藺相如立功不是靠一張嘴,靠的是他的機智勇敢。例如:“趙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我從這名話中感受到與趙國文武大臣對比藺相如膽識過人。”

我故做疑惑地說:我怎麼就沒體會到呢?

學生急了,補充道:老師,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趙王怎麼捨得給秦王呢?可他們都怕秦王啊!秦國以大欺小,經常發動戰爭。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願意去秦國就很不簡單,別人都怕去了回不來了,而他只想了一下就同意了。這說明了他膽識過人。

生:藺相如是“想了一會”才說,說明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而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在大臣們毫無辦法時,藺相如卻想到了良策,說明了他十分機智。

師:說得多好呀!老師也好像看到了一個機智無比的`藺相如,你還讀懂了什麼?

生:藺相如不光是想到了良策,而且毛遂自薦要親自前往秦國,這可是一件萬分危險的事呀,(爲什麼十分危險?)一不小心就會人頭落地。我從這句話雖還感受到藺相如十分勇敢。

生: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表現,明白了秦王沒有誠意。秦王雖然喜歡和氏璧,但是不想拿十五座城來交換。因爲他一拿到和氏璧就高興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邊看邊稱讚,一定是看了好一會兒了,可是他卻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如果真的有誠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就應該和趙國的使臣談一談以城換璧的事了,可是他連換城的一個字也不提,就是說他這時根本沒想到要用城換璧,這不就是沒有誠意嗎?

生: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表現,洞察了秦王的內心,瞭解了他心裏的想法。可見藺相如是一個非常機智的人。

生:藺相如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如果這時以別的理由向秦王要回和氏璧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抓住秦王愛璧的心理,運用自己的智謀欺騙了秦王,索回了和氏璧。我從這兒知道了藺相如十分機智。

生:他要撞碎和氏璧,是利用了秦王對和氏璧的喜愛,他知道秦王想得到和氏壁,決不肯讓和氏璧被撞得粉碎,因此才利用秦王的這一弱點來逼秦王就範。

師:藺相如理直氣壯地面對秦王,他的理在哪裏?

生:他的理就是秦王沒有誠意就是失信於人,失信於天下,你既然失信在先,就不要怪我過分了。

藺相如的死意味着什麼?

課上到藺相如撞壁的時候,學生們已經緊張到了極點,在“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張嘴嗎?”這一個問題的牽引下,學生從文字出發,抓住了課文中的每一處可以反映藺相如膽識過人,機智勇敢的地方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他們不斷的探究,討論,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人物的感悟。這時的我又拋出了另一個問題:如果真出現壁毀人亡的慘劇,趙國,秦國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的情境裏,完全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課文中沒有出現的情況。

沉思了一會,有人說:“對於趙國來說,會失去和氏璧這無價之寶,但是他們用自己的無價之寶向全天下證實秦王是一個不講信用的無恥之徒,使秦國處於難堪的局面,也是值得的。”還有人說:“對於秦王來就,不但是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要到,還使自己處於被動的局面,當然也極不情願的。真所謂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不划算。” 這種回答讓我很滿意,學生已經會從大局出發,來考慮一件事情的成敗以及它造成的社會影響了。

忽然,有一個學生說:“我覺得藺相如如果真的死了,倒是一件好事。”我愣住了,好事?同學們也愣住了。片刻,有人偷偷笑起來,“說錯了吧?藺相如這樣一個人死了怎麼會是好事呢?”可是,那名女生固執地看着我,那種眼神告訴我她有自己的想法。於是我疑惑地讓她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她說:“我還有一種觀點,他們剛纔都是從失去和氏璧的角度來說的,我想從失去藺相如的角度來說一說。對於趙國來說,失去了藺相如真是一筆無可計量的損失,衆所周知,藺相如後來在趙國是一個多麼重要的人物,他的外交才華是趙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是數一無二的,可以說如果沒有藺相如,趙國要比歷史上早許多年就亡國了。所以說藺相如相對於趙國來說,比和氏璧更珍貴。可是對於秦國來說,藺相如作爲敵對國的一名重要外交人才,在後來的許多外交事件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秦國也吃了不少虧。如果現在他真的死掉了,對於秦國來說的確是一件好事。可是秦王沒有想到這一點。”

好一番別開生面的演說,真是說得頭頭是道,句句是理,學生的另類思維讓我自嘆不如。對於這個問題,我和所有的學生一樣,都只站在了正義和弱者的一面,從來就沒有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過,而今天,一個六年級的女生卻想到了!這真是讓我驚喜的一瞬間。

到底是不講信義還是講信義?

對於完璧歸趙的結果,學生自然地感到這是藺相如的功勞。在這個故事中,學生不光認識到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也認識到了秦王的不講信義。可是在快要結束這一節課時,又有學生提出了異議。有一個男生說:“我覺得這樣評價秦王不夠公平。我個人認爲他還是講信義的。”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說法在同學們心中激起了強烈的好奇心。“講信義?別人有了好東西就想要的人還講信義?”“不會是說口誤吧?”帶着好奇心,同學們聽着那男孩子的話:我從“秦王沒辦法,只好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中感受到了秦王其實還是講信用的。兩國以城換璧沒有換成,秦王也沒有把藺相如怎麼樣,還客客氣氣地把他送回趙國。儘管秦王非常想要和氏璧,也想透過非法的手段得到和氏璧,但是他還是不想背上這不講信義的惡名,所以只好放了藺相如。儘管放得心不甘情不願,可還是放了。之後也沒拿他們怎麼樣。不像現在的有的國家爲了奪取別國的資源,就假造各種藉口去攻擊別人,其實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們纔是置天下大義於不顧,同他們相比,秦王還是講信義的。”

他的話一落音,同學們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是呀,畢竟還沒有做成壞事,還不能這樣評價他。”“你的話很有創意,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和我們想象中不一樣的秦王,說得非常有道理。”

標籤:將相和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