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將相和教案

將相和教案1

教學目標:

將相和教案

1、能在閱讀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能讀準詞語“澠池、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語境中理解“勃然變色、聲色俱厲、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能瞭解“將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知道澠池之會的功勞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結果;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關鍵語句。

3、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能瞭解“將相和”的故事;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

2、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之情。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查找關於廉頗、藺相如的歷史資料。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35《將相和》

2、理解課題:課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從課題知道課文講什麼?

3、默讀全文,瞭解“不和”的原因。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4、指導朗讀廉頗的話,引入澠池之會。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二、深入文字,品讀感悟

●澠池之會

1、自瀆3——8小節,想想:澠池之會這個故事圍繞哪些人?寫了一件什麼事?

2、根據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介紹樂器“瑟”和“缶”。

3、再讀3——8小節,劃出藺相如說的話,聯繫上下文想想他問什麼這樣說?

4、理解藺相如說的兩句話,能有感情地朗讀並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出示句子:“聽說大王善爲秦聲,請爲趙王擊缶。”

“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聽說大王善爲秦聲,請爲趙王擊缶。”

(結合學生的交流,隨即聯繫前文秦王的話和第二節藺相如勸趙王赴澠池會的內容。)=

句二:“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師補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內容)

(能從藺相如的話中知道他這麼說、這麼做的原因,感受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導朗讀

5、小結:藺相如是不是沒有能耐,就憑一張嘴呢?看來廉頗說錯了。

●負荊請罪

1、齊讀廉頗的話,並指名轉述。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提示學生在這裏轉述要有稱呼,用敬語。)

2、自由讀10——14小節,找找:藺相如聽到這話怎麼做?怎麼說的?

3、理解藺相如說的話,能有感情地朗讀並正確轉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

4、過渡:原來藺相如對外不甘示弱;對內卻處處示弱。不是因爲怕,而是以國

爲重。

5、聯繫上下文說說:廉頗“不應該”什麼?於是他怎麼做?

6、理解“負荊請罪”的意思,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

出示句子: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上。

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負荊請罪。“負”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說話

廉頗二人見面會說什麼?展開合理想象。

三、總結全文、合爲一體。

從此兩人結爲知己,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你、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歷史故事——《將相和》。

板書設計:

35、將相和

(完璧歸趙)藺相如 (澠池之會)

以國家利益爲重

(不服氣)廉頗(負荊請罪)

教學效果反饋: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感受人物特點。在教學中,我注意滲透“抓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特點”的學法指導,因此,學生能較爲準確地抓住重點語段進行品讀,如能抓住描寫藺相如語言、神態、動作的語句進行朗讀、理解、體會,感悟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與愛國之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由於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較爲熟悉,因此,讓學生以“我非常喜歡(或敬佩)藺相如(或廉頗)”爲開頭,聯繫課文內容寫一段話時,學生寫得內容較爲豐富,語言也較生動。

將相和教案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生字:璧、允、廉、頗、侮辱、拒。

2.新詞:理屈、示弱、抵禦、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力、負荊請罪。

3.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啊!

(二)能力訓練點

1.給課文分段,並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透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故事之間的聯繫。

4.複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藺相如對敵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本文的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主要透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二)本文的難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繫。主要是在反覆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突破難點。

(三)本文的疑點是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決這個疑點的辦法是先解決本文的重、難點,再達到水到渠成解決疑點的目的。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根據課後思考題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分組討論、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複述課文。

4.課堂口頭、筆頭練習。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初讀課文,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線索,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激趣匯入,板書課題。課前同學們齊唱《黃河頌》。聽到同學們雄壯有力、氣壯山河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歷史上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將相和》,就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解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誠意:真心。

絕口: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抵禦: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幹。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虧。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負荊請罪:負,揹着。荊,荊條。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3)質疑問難,教師巡視、點撥。

4.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①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麼意思?(“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6.學習第一個小故事。

(1)指名朗讀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生各抒己見,歸納整理:

(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鬥秦王。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爲上大夫。)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整理:

①語言:“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爲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②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③語言:“我看你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機智勇敢。)

行動: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機智勇敢。)

7.看圖講述,訓練表達。

打出幻燈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1,發揮想象,說說藺相如智鬥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複述故事能力。進一步瞭解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的人。

8.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鬥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爲上大夫。

9.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爲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爲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爲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爲上卿的呢?課下請同學們預習“澠池之會”。

(五)課堂練習

簡要複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瞭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複習檢查。

(1)“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趙王封爲上大夫,那麼,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爲上卿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1)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自學提綱:

①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討論、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趙王,要趙王鼓瑟,並且叫人記錄下來。

經過:藺相如針鋒相對地逼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

結果:秦王沒佔到便宜,只好放趙王回國,相如再立大功,被封爲上卿。)

②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a.畫出人物言行。

(語言:“請您爲趙王擊缶。”;“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行動: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爲趙王擊缶,叫人記錄下來。)

b.思考:藺相如爲什麼逼秦王擊缶?表現了他什麼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後,爲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討論、交流、點撥:

因爲秦王讓趙王爲他擊缶,並且讓人記錄下來,這實際上是秦王侮辱趙王,貶低了趙國的地位,所以藺相如爲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爲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爲趙王擊缶。表現了藺相如爲了國家的榮譽、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

(秦王擊缶後,不敢拿趙王怎麼樣,是因爲廉頗大將軍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只好放趙王回去。)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小結過渡:在澠池會上,藺相如機智勇敢、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藺相如維護了趙國、趙王的尊嚴,被趙王封爲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很不服氣,認爲藺相如只是靠一張嘴上去的,而且職位還在自己之上,於是將相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個小故事。

(2)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①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②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點撥:

①起因: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生矛盾。

經過:藺相如處處迴避、忍辱退讓。

結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②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呀!”表現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看見廉頗騎着高頭大馬過來了,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③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燈片,閱讀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啊!”

a.藺相如這樣說,是不是自我吹噓?爲什麼?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

(不是自我吹噓,因爲這是在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他的情況下說的。)

b.這段話包括幾層意思?

(包括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藺相如迴避廉頗並不是怕他,而是爲了國家的利益。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對國家安危的重大關係: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

c.“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什麼地方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說得對。從澠池會見之後,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爲廉頗已經在邊境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說明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畫出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

(行動: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頗爲什麼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因爲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迴避他,並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爲重,而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爲自己着想,真不應該,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說明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改過。)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總結、擴展

1.透過學習,你瞭解到藺相如、廉頗各有哪些高尚品質?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你更喜歡誰?爲什麼?

(藺相如有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誰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說明理由。)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繫?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詳細說出因果聯繫;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課堂練習

複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瞭解三個故事間聯繫,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二)重點、難點、疑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解決疑慮:

(1)分角色朗讀全課,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表現了藺相如、廉頗的什麼品質?

(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鬥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爲重、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讚揚了兩人愛國的好品質。)

(2)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敘述了誰和誰的矛盾?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這些矛盾可以歸納爲哪兩種矛盾?

(討論、交流、點撥:敘述了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敵我矛盾;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是個人矛盾。)

(3)貫穿兩種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誰?(藺相如)藺相如在這兩個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別採取了怎樣不同的解決辦法?

(討論、交流、點撥:對秦國敵我矛盾採取堅決鬥爭、針鋒相對的解決辦法;對同廉頗的內部矛盾採取顧全大局、求和、團結的解決辦法。)

(4)三個小故事間有什麼聯繫?

(討論、交流、點撥:師:三個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藺相如有完璧歸趙之功,纔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後是果。師:而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奇功卻是廉頗與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是因果關係。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個故事的總的起因,如果沒有這個原因,也就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而最後藺相如忍辱退讓,廉頗受感化,負荊請罪,主要是由於他們看到了大敵當前,有共同抗秦的愛國之心,這是促成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透過記敘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精神,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改過的精神,讚揚了將相愛國的好品質。)

(三)總結、擴展

本文透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使讀者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請同學們自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學習將相團結一致、全力合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佈置作業

1.形近字組詞:

2.複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後的感想。

(可根據將相的高尚品質來談感想,如果在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都能向將相學習,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爲重,顧全大局,那麼,我們一定會把國家建設得更好,成爲真正的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將相和教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

課時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愛國思想。

2、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讀人物語言描寫,透過朗讀感悟,初步體會和爲貴的道理。

教學重點:

重點感受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徵;初步感受廉頗居功自傲、知錯就改的性格特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整體感知

1、揭題:這節課咱們繼續我們的歷史文化之旅,請大家齊讀課題。

2、交流: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老師想知道在這次歷史之旅中,你遇到過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對課文有了哪些簡單瞭解。(板書:藺相如 廉頗)

3、小結:課文圍繞藺相如、廉頗這兩個人物,透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記敘了將相由不和到和的經歷。

二、切入,直擊衝突處

1、文中有個句子讓我們感覺到了將相的不和,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這個句子找出來。

2、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3、自由讀句子,你讀出了什麼?

4、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氣量狹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無敵的多維形象)

5、在老將廉頗看來,藺相如的官職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張嘴。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板書:嘴 ?)

6、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 看看這張嘴有何特別之處?

三、品讀,感受藺相如

(一)研讀完璧歸趙,感受無我

1、默讀文章第一部分,畫出完璧歸趙中這張嘴說了什麼,是怎樣說的,讀了之後想想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2、交流,找出藺相如說的話。(其中有個轉述句,要學生試着改爲藺相如直接說的話。)

3、比讀一、三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⑴對比着讀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發現它們有什麼矛盾的地方嗎?(藺相如先對趙王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定把璧送回來,現在卻對秦王說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怎麼回事?)

⑵理直氣壯什麼意思?他爲什麼敢理直氣壯地威脅秦王?(引導學生感知藺相如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和十分喜愛和氏璧,體會藺相如的機智,持璧在手,底氣充足。)他不理直氣壯行嗎?

⑶你覺得藺相如這個人怎麼樣?

⑷指導朗讀。你來威脅秦王試試看。

4、比讀二、四句:

出示句子:

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⑴我們再來對比着讀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又發現了什麼?

⑵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藺相如都是在騙秦王。)

⑶藺相如爲什麼要騙秦王呢?你讀出了什麼?

⑷指導朗讀。現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誰能從我這騙去?

5、品讀第五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⑴讀一讀,你又讀出了什麼?

⑵大大方方怎樣理解?

⑶當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完這番話,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麼?爲什麼?

⑷面對強大而不講理的秦王,面對很可能到來的死亡,藺相如爲什麼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導學生體會,已經完成了趙王交給的任務,不辱使命的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來咱們一起放聲讀一讀,讀着讀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

6、討論: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爲的是什麼?

7、小結:爲了保住國家的利益,藺相如能夠忘卻個人的生死,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爲了國家利益而無我的人(板書:無我)

(二)研讀澠池會見,感受無畏

1、接下來,我們品讀澠池會見中的那張嘴, 請大家自由讀文章第二部分,看看這時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2、交流:這時站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你是從哪讀出來的?

3、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4、你從哪裏感受到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5、指導朗讀。現在你就是機智勇敢的藺相如,你來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藺相如爲什麼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擊缶?

7、師述:爲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能夠不顧個人的安危,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爲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而無畏的人(板書:無畏)

8、齊讀。讓我們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讀負荊請罪,感受無私

1、仔細讀讀負荊請罪中的這張嘴,從藺相如的話語中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

2、出示句子: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呀!

3、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把這個句子換個說法。

4、敢騙秦王、敢逼秦王的藺相如爲什麼要避着不如秦王厲害的廉頗呢?他到底怕什麼?(引導學生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

5、他時刻想到的是什麼?

6、指導朗讀。

7、師述:爲了保持國家的安定,藺相如時刻想到的是趙國、趙國,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爲了保護國家的安定而無私的人吧。(板書:無私)

8、我們再來看看廉頗的話,藺相如真的就靠一張嘴嗎?從這張嘴的背後你又讀出了什麼?

9、師述:藺相如靠的那僅僅是一張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價去騙秦王,去逼秦王。儘管他沒有出入刀光劍影的戰場。但他用他的脣槍舌劍,他靠他的無我無畏無私爲趙國保住了利益,維護了尊嚴,保持了安定!

四、迴歸,感受廉頗

1、讀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你對廉頗有了新的認識嗎?(板書:知錯就改)

2、負荊請罪什麼意思?這裏有個細節脫下戰袍,戰袍對將軍意味着什麼?廉頗爲什麼要脫下這身象徵着榮譽、身份和地位的戰袍?

3、廉頗爲什麼負荊請罪?(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愛國)

五、總結,體會和爲貴

1、因爲愛國,戰功赫赫的廉頗將軍能負荊請罪,也因爲愛國,勇敢機智的藺相如雖不怕秦王,卻處處避着廉將軍。因爲他們知道,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爲貴啊!(板書:愛國)

2、齊讀最後一句話。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板書設計:

18 將 相 和

藺相如 無我 無畏 無私 嘴

愛國

廉 頗 知錯就改

將相和教案4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並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爲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並考慮課後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於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繫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啓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係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爲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爲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繫,與全文有什麼關係。(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將相和教案5

一、複習舊知,提出問題。

1、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板書:顧全大局、胸懷寬廣),所以負荊請罪的結果是——將相和好了,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2、既然有“和”,就說明他們曾經“不和”,爲什麼“不和”呢?

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爲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不服氣。

討論“嘴”指什麼?(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爲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隻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藺相如幫趙王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完璧歸趙”(出示貼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就來聽一聽,在這個故事中,趙王面臨着怎樣的難題?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㈠第2~3自然段

1、 聽2~3自然段錄音,說一說:趙王遇上了什麼麻煩事?(秦王知道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和氏璧,就寫信說願意拿十五個城換這塊璧。)

2、 趙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趙王爲什麼如此着急?

(引讀):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話說說趙王爲什麼而着急?

(趙王深深地知道秦國並無誠意以城換璧,如果如信上所說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如約交付城池,趙王就只能白白吃虧,讓秦王輕易地佔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話做,只怕秦王會以此爲藉口,發兵進攻,到時候遭秧的就是趙國。)

㈡第4~7自然段

1、正當羣臣無策,趙王左右爲難之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勇敢機智的藺相如。(板書:勇敢機智)

聽4~7自然段錄音

2、 我們來看看,所謂“機智勇敢”的藺相如是怎麼給趙王出主意的。

(生齊讀第6自然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這塊和氏璧到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3、我們以前學過,文章一般透過哪些方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這段話裏,能否從藺相如的言行中體現出機智勇敢呢?抓住重點詞品一品,填好表格,說說爲什麼。

⑵ 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①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麼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嗎?

(藺相如想的並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給秦王發兵進攻製造機會。)

② “願意”: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這是兩個假設句的連用,表示對兩種情況的對策。藺相如把兩種情況都考慮到了,說明他慎謀遠慮,考慮周全。

④ 句式訓練: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說一句話

⑷ 朗讀指導:藺相如把問題考慮得非常透徹,連對策都想好了,真可謂是成竹在胸。該怎麼才能把這幾句讀好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㈢第8~9自然段

1、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向秦王獻上和氏璧(板書:進宮獻寶)。秦王喜歡這件寶物嗎?從哪裏看出來的?

朗讀訓練:指名學生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讚歎”

2、看來,這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也愛不釋手。可他卻“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是因爲他太專注於欣賞寶物了嗎?這種情況藺相如料到了嗎?

所以在藺相如看來,秦王(引說)“果然”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可知秦王並無誠意,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惡鬥。那麼藺相如到底是怎麼和秦王鬥智鬥勇的呢?

3、總結學法,自學8~9自然段,完成表格

請同學們用剛纔學第6自然段,先聽課文錄音,再找人物言行,然後抓關鍵詞句,最後悟思想品質(板書:聽、看、抓、悟)的方法自學課文第8~9自然段,和你的學伴討論討論,談談你們的發現,完成表格。

⑴ 聽第8~9自然段錄音

⑵ 自學8~9自然段,完成表格

4、學生反饋,教師點撥

⑴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知道秦王沒有交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點給您看。”

① 這塊和氏璧是稀世珍寶,真的有“小毛病”嗎?

藺相如這麼說是爲了什麼?(板書:設計取回)

② 朗讀訓練:藺相如設計從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該怎麼說秦王纔會相信呢?

指名讀——齊讀

③ 秦王聽藺相如這麼一說,果然中計,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

一連串的動詞“捧、退、靠、站”充分體現了藺相如的機智敏捷。

⑵ 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① 理解“理直氣壯”

藺相如爲什麼能“理直氣壯”?引導學生說出秦王理屈,而藺相如已經看清了秦王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氣壯地揭穿騙局。

那藺相如對秦王說這番話的時候,除了“理直氣壯”之外,還包含了怎樣的情緒呢?(怒氣衝衝、人璧共存亡的膽量、大義凜然)

② 朗讀訓練:“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指名讀——分組賽讀——齊讀

③ 說着,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這時,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爲什麼?

原因: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秦王就範是真。因爲秦王對和氏璧愛不釋手,絕不會眼睜睜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這也是藺相如的機智之處。

果然,秦王中計(引讀: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說一切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個城指給他看。)

⑶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句式訓練:這是一句間接轉述句,我們一起來直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話(生齊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我才肯交出來。”)

藺相如要秦王舉行“隆重的典禮”,目的是什麼?

① 造聲勢,讓其他五國都知道秦王欲向趙國交城換璧;

② 拖時間,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時安全地送回趙國。

⑷ 秦王萬般無奈,只好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而藺相如回到賓館之後,還是覺得秦王絕沒有誠意拿城換璧,於是(引讀)叫手下人化了裝,帶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板書:完璧歸趙)

此處,可以看出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

⑸ 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趙國,可能會有怎樣的後果?

此時,情況危急,秦王隨時可以給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風度,大大方方,他的膽識實在是讓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自由練說——指名說

③ 歸納:藺相如對秦王說,假如你有誠意的話就先交城,我們趙國也會馬上把和氏璧送過來,不然,就算你殺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會被天下人恥笑,原來秦國是這麼不講信用。

④ 朗讀訓練: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⑤ 藺相如和秦王據理力爭(板書:據理力爭),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的送藺相如回國。

㈣ 朗讀描寫秦王的三句話

1、朗讀訓練:藺相如的言談舉止,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隨機應變和敢作敢爲。而他的勇敢機智也讓因貪婪而理虧的秦王處處表現得很被動,總是被藺相如牽着鼻子走。請同學們找出描寫秦王無可奈何的句子,再讀一讀,相信你能讀得很好。

自由讀——指名說(出示)——指名讀——男女分讀——齊讀

⑴ 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說一切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個城指給他看。

⑵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⑶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送藺相如回國。

2、作者透過描寫秦王處處受制於藺相如來表現藺相如勇敢機智的寫作方法叫做,(引生齊說:側面描寫)。

㈤ 第10自然段

這場鬥爭的結果如何呢?

(引讀)因爲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參照板書,詳細複述

1、 學了這個故事,我們都爲藺相如的勇敢機智而折服,相信同學們也都希望能把這個故事從頭到尾,有條有理地講給別人聽,那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試一試。

2、藺相如“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經過,大致上可以分爲這麼幾步(指板書):進宮獻寶→設計取回→完璧歸趙→據理力爭。同學們可以根據板書和自己製作的表格,在加上故事的前因後果,自己先試着說說看,自己練完之後,講給同桌同學聽一聽。

3、指名說

四、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機智地和秦王鬥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爲上大夫。

將相和教案6

教學目標:

1、正確認寫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2、能簡要複述本文的三個小故事。

3、瞭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

複述“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三個小故事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匯入

人們都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說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和長久發展需文臣武將齊心協力,但在戰國時,曾發生一件將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提出自讀要求:

1、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懂。

2、藉助上下文理解詞義。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分小組輪流朗讀課文,相互糾正生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做好記錄,小組內探討。

三、反饋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

2、把握詞語的詞義。

(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藉助工具書理解詞義)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直氣壯:理由正確、充分,說話氣勢壯盛。

完璧歸趙: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

負荊請罪:光着上身,揹負荊條,向人請罪。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

(“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齊心協力,共保趙國。)

2、 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小故事?請簡要複述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想佔爲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換,藺相如與秦王巧妙周旋,最終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趙國。

澠池之會: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要趙王鼓瑟,並讓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要求秦王爲趙王擊缶,秦王被逼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讓人記錄下來。秦王沒佔到半點便宜。

負荊請罪:藺相如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讓藺相如下不來臺。藺相如一針見血的話語傳到廉頗耳中,廉頗深知自己大錯,揹負荊條,上門請罪。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是“負荊請罪”的起因,三個小故事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佈置作業

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將相和教案7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課文是透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領會和學習這一寫作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本着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宗旨,圍繞課文教學重點,我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步驟:

(一)疑

在正確讀出課題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看着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紛紛提出:“將”是誰?“相”是誰?“將”、“相”爲何失和?又怎樣和好?……質疑以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願望。在學生質疑時,教師板書:

(二)讀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疑問去讀課文。在閱讀中識讀生字新詞,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明確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當中,教師去掉上面板書中的問號,第一次完善板書。

(三)講

要求學生講講三個小故事。既是複述的訓練,又進一步熟悉故事內容,爲下一個教學環節作準備。三個小故事的複述指導由“扶”到“放”。具體做法如下:

“完璧歸趙”:師生一起閱讀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共同列出提綱(小黑板上)。讓學生邊看提綱,邊看課文插圖進行復述。

“澠池會”:讓學生自己閱讀故事,列提綱,看提綱複述。

“負荊請罪”:讓學生看課文插圖,回想故事,進行創造性複述。

(四)品

一品人物特點。在複述故事後,追問:你覺得“將”、“相”各是怎樣的人?讓學生充分發言,師生評判,形成共識,第三次完善板書。

二品課文是如何體現人物特點的(這是整篇的教學重點,花時要多)。先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用筆劃出文中能體現人物特點的語句,並分別註明體現了人物的什麼特點;然後進行交流。交流時隨機進行品讀,要求讀出適當的語氣,讀出感情。

透過交流、品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廉頗、藺相如的可貴,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思想教育。

三品課文的寫作方法。在前兩品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本課的寫作方法。

(五)寫

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一次小練筆:寫一個人物片斷。要求選取一件典型的事,注意透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一個特點。小練筆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實踐真正掌握學到的寫作方法,也使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

關於教學設計的三點說明:

1、把預習作爲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即“讀”),有利於加強指導,提高教學效益。

2、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較多。不要集中學習,可隨課文識讀理解,個別詞語也可隨課文進行說話訓練。

3、教學時間爲兩課時。

將相和教案8

將相和最新的教案

一、課題內容簡介:

《將相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都是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旅”爲專題進行編排的,把它作爲第一篇課文,是爲了讓學生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從此,喜愛古典名著,開始閱讀古典名著的旅程。《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二、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個故事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3、進一步學習透過人物的語言、行爲理解課文,概括特點的讀書方法。

4、懂得“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和爲貴”的道理,從小培養熱愛祖國、團結協作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

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四、教學難點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五、學情分析

上課班級新家園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大部分是本地的農村孩子,還有十幾名外地借讀的學生。這個班級的學生大多本性純樸,學習踏實,有比較良好的學習品質,對語文學習比較感興趣,課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師的主指導下積極思考。五年多的學習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體會文章主題,有近二分之一的學生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地與教師和同學交流。但農村孩子由於條件所限,語文課外知識較爲匱乏,在學習本組課文之前,只有極少同學知道一些《史記》的作品,對廉頗和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觸本組課文後,學生透過資料蒐集,開始對人物有些瞭解,透過引導產生了想對歷史人物進一步深刻了解的慾望。

六、教學過程

1 複習匯入,整體把握

師:《將相和》這篇課文中“將”指的是誰“相” 指的是誰?

師:課文還講述了將、相之間的三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 “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師:題目中的這個“和”字是什麼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處直接寫了廉頗特別不服藺相如,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

師:廉頗認爲藺相如封爲上卿就靠一張嘴,你同意嗎?那他憑的是什麼呢?你們要從文中找到依據,那麼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並在文中做批註。

3讀解感悟文意

生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師:從這句話中,你能看出藺相如的什麼?(智慧)誰能把他的智慧在讀一遍?

師:“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體現出藺相如說話的堅定。

生2: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看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使了點計策,說璧有點小毛病。

師:藺相如此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說明了藺相如的?(機智)再讀

生3: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樣批註的?

生:“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明藺相如很勇敢,都不顧自己的生命了。

師:說得太好了,藺相如很勇敢,面對強大的秦王他臨危不懼、毅然決然。那麼誰能把他的勇敢讀出來?(生讀)

師:你讀得真好,重點讀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讀)

師:我們看“撞碎”這個詞,除了看出了勇敢,你還能看出什麼?

生:藺相如很機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歡這塊和氏璧,不可能讓璧撞碎。

師:你說得太好了,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來威脅秦王。所以在讀的時候除了撞碎,我們還要突出哪個字?(璧)誰來讀一讀,表現一下藺相如的機智。(生讀)

師:讀出了藺相如的機智,那麼同學們這句話藺相如是怎麼說的(理直氣壯),什麼叫理直氣壯?(有理由有氣勢)那麼這句話怎麼能理直氣壯地說,誰來讀?(生讀)

師:理還不夠直,氣海不夠壯,誰再來讀?(生讀)來聽老師讀一讀看看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生:突出重點詞,比較緩慢。

師:藺相如是一個外交使臣,面對秦王他不會那麼咄咄逼人,那麼誰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讀出他的理直氣壯?(生讀)讀得有進步,誰再來讀?

師:從剛纔的朗讀中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爲一個外交使臣,他還要講究禮節,從哪看出來的?

生:透過“您”,這個詞看出來的。

師:藺相如作爲外交使臣,他不會做讓國家丟臉的事,那麼同學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讀出他的有理、有力、有節。(生讀)

師:同學們,剛纔我們是抓住了藺相如的語言來感受到他的機智和勇敢。那麼你能不能再結合藺相如的動作和秦國、趙國所處的環境再來說一說他的機智勇敢?(生說句子)在這機智勇敢的背後是怎樣的感情?(愛國)

師:在機智勇敢的背後是藺相如的一顆愛國之心。那麼我們帶着這種愛國之心,看看藺相如是怎樣面對的。(齊讀)

師:當趙國使臣和趙王無計可施、進退兩難之時,藺相如想了一會胸有成竹的說……

面對貪婪的秦王,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鎮定地說……

當藺相如把和氏璧穩穩地拿到手之後,他理直氣壯地逼迫秦王說……

當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趙國之後,他是大大方方、無所畏懼地說……

師:同學們,第一個情節藺相如受趙王所託,把和氏璧護送到秦國,我們給它起一個題目叫做護璧,那麼第二個情節的題目是什麼?(取璧、撞璧、送璧)

師:透過護璧、取璧、撞璧、送璧這幾個情節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爲了和氏璧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表現了他的?(愛國)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就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之後藺相如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爲上大夫。

師:那麼在澠池會上,你從哪看出他不僅憑的是一張嘴啊?

生:藺相如說∶“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師:藺相如怒髮衝冠,離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內,相如欲血濺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見,藺相如的眼睛睜得如銅鈴般大,大喝一聲,誰敢上前?秦王的侍衛都不敢動。於是秦王不得不擊了一下缶。《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爲之擊缶。(生讀)

師:面對如此危險的情況,藺相如是如此的無畏,我們一起讀出他的大義凜然(生讀)

師:爲什麼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爲趙王擊缶呢?

生:秦王讓趙王鼓瑟,這侮辱了趙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師:所以藺相如爲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誰把這句話再讀一讀?(生讀)

師:在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這兩件事當中,藺相如表現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趙王封他爲(上卿),職位比廉頗高。這時候廉頗不高興了,他是怎樣說的,這就回到了課前我們所講的,誰來讀?(生讀)

師: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句話傳到了藺相如耳中,藺相如對廉頗是避而不見,即使見到了也是避而遠之,這是爲什麼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啊!

師:大家看這兩段話,這兩個人所說的話有什麼不同?(生答)

師:廉頗計較的是個人利益,而藺相如時刻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兩段話“他藺相如”“廉將軍”)

師:他們一個是輕視對方,一個是尊重對方。這番話又被廉頗聽去了,他心理很過意不去,於是他脫下了百戰沙場的戰袍,也脫下了他身爲大將軍的赫赫威名,揹着荊條跪倒在藺相如家門口負荊請罪。書上並沒有詳細些這段對話,那麼你想想,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師:廉將軍,有失遠迎,您身背荊條,這是爲何?(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請您原諒,您用荊條狠狠地抽我一頓吧)將軍嚴重了,您這樣做相如實不敢當,澠池會上如果沒有您的大軍,我也不能保趙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對您和趙國啊,以前我以爲您不懼怕我,才說了那番話,真是不應該啊)讓我們一起來保衛趙國吧。

4練習拓展評結

師:將相和則國家和,國家和國家才能興旺發展。同學們,你們覺得廉頗有怎樣的精神?(知錯能改、敢作敢爲、能屈能伸)那麼在知錯能改的背後你又能看到什麼?(對趙國的忠誠,愛國)正因爲他們兩個都愛國,才使將相和成爲一段千古的佳話。

師:爲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藺相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爲了趙國廉頗也知錯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講了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是什麼關係?(生答)

師:三個故事是因果關係,當每個故事又獨立成篇,這就是《史記》的精妙之處。我們再來看課題將相和,這個和字還只是和好的意思嗎?(和諧)將相和則國和,將相和,國興旺。(齊讀)

七、板書設計

將相和

和 不和 和

(完璧歸趙) (澠池相會)( 負荊請罪)

發展

原因

將相和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情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的課題,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一個故事。你能看出是哪兩個人物,是什麼故事嗎?那個“將”是誰?“相”又是誰?“和”在故事中是什麼意思?

二、自讀自悟,瞭解故事內容

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 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 就課文中內容給每個故事各加一個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三、質疑問難,理解課文內容

1. 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遇到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做好記號,準備跟同學討論。

2. 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有關知識的問題和一些新詞的理解,引導學生查工具書來解決。

(2) 有關文章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指點學生聯繫上下文反覆思考,反覆討論交流。

教師可抓住以下類似的問題展開討論,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① 秦王爲什麼沒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氣壯”等詞語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② 澠池之會上,秦王爲什麼會爲趙王擊缶?抓住“不動聲色”及藺相如的話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寫廉頗將軍駐守邊境的句子體會其對秦王的威懾力,從而明白趙王獲勝的原因是因爲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

③ 將相爲什麼會不“和”?又爲什麼“和”了?

在討論交流的同時,隨機選擇有關句段朗讀,以加深理解、體會。

四、評價人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 文中講到了趙王、秦王、藺相如、廉頗等幾個人物,下面我們來開個“人物評價會”。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從課文中舉出事例來說一說,評價時要抓住課文中的敘述、描寫,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標記,做好準備。

五、拓展練習

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象:廉頗到藺相如府負荊請罪,會怎麼說,怎麼做?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 自己練習說一說。

2. 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幾個片段。

六、總結

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故事。

將相和教案10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並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瞭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並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複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 複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 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 學習完璧歸趙

(1) 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並與秦王面對面鬥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 深入閱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②帶着問題深入閱讀

③在什麼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說願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爲難”。

④藺相如獻策時說了什麼,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願意帶着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⑤藺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並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麼?

⑥你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 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 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 帶着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 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閱讀,思考以下問題

① 趙王在什麼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② 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麼?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3.引導討論,着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後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麼,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後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麼聯繫,具體說一說。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接、過渡的句子,讀讀並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着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麼?共有的品質是什麼?你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

標籤:教案 將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