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將相和語文教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將相和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將相和語文教案

將相和語文教案1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並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爲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並考慮課後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於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繫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啓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係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爲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爲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繫,與全文有什麼關係。(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閱讀第二、三兩大段;搞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繫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係。

教學步驟:

一、複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並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麼事,藺相如是如何鬥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麼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麼聯繫,與“將相和”有什麼關係。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後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麼特點,他爲什麼能這樣做。

③廉頗爲什麼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繫)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4、形成板書:

22、將相和

一、完璧歸趙抓人物特點

藺相如勇敢機智忠貞愛國抓線索、聯繫

二、澠池之會↓

藺相如不顧個人安危和的重要

三、負荊請罪失和的原因

廉頗知錯就改言和的基礎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複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上兩節課內容,朗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鞏固字詞。

教學步驟:

一、複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係

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見課後作業3)

四、作業

1、複習本文,重點複習人物特點和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繫,以及學習類似文章的方法。

2、預習下文,要會讀,並考慮課後問題。

將相和語文教案2

教學目的

1. 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優秀品質。

2.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 懂得遇事要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的道理。

4. 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人物特點,理清各段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方法

自讀感悟,討論交流,寫話。

課時安排

3 課時(展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板書課題交流課前蒐集的故事背景資料。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三、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 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

2. 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1)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麼意思?

(2)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 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4. 再讀故事,明晰每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1. 板書課題後提問: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藺相如從一介布衣升爲上卿,可謂平步青雲,廉頗對此很不服氣,那麼,他是怎麼說的?

請快速從課文中找出這段話。誰來讀一讀?

2.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1)你從這句話中都讀明白了些什麼?

(2)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3. 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會鬧僵,爲了能使將相和,你現在的任務是勸勸正在氣頭上的.廉頗。願意承擔這個重任嗎?

二、解析完璧歸趙

(一)自讀故事,感悟人物特點。

1. 大家先讀讀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看看藺相如到底有什麼能耐。爲了使你的勸說詞更具說服力,老師建議你把藺相如與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較,看看在秦趙兩國圍繞和氏璧發生的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樣說怎樣做的,而藺相如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把有關句子勾畫下來,讀一讀,透過比較你或許很快就能發現藺相如的過人之處。

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體會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透過和這些人物的比較,你發現了藺相如的哪些過人之處,依據是什麼?

(二)集體交流,深化認識。

1. 藺相如與趙王及文武大臣對比,你得出了什麼結論?

2. 點撥要點:

(1)趙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 趙王爲什麼非常着急?

b. 播放課件,學生體會秦趙雙方實力差距。

c. 想象一下趙王能急成什麼樣,誰能用自己學過的詞語形容一下?

(2)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a. 藺相如說話前爲什麼要想一會兒?

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讀一讀這句話,想想強調哪些詞,才能讀出這種胸有成竹的從容。自己先練一練。指名讀。

3. 教師小結。

4. 藺相如與秦王比,你得出了什麼結論?

(1)生闡述結論,師追問:課文中哪些描寫表現出了這一點,要言之有據呀!

(2)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點撥。要點: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a. 理直氣壯什麼意思?藺相如爲什麼能理直氣壯?

b. 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

c. 誰來讀一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這句話中有一處細節充分體現了藺相如不僅膽大而且心細,發現了嗎?

(3)體會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襯作用。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a. 王老師有個疑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主人公是藺相如,大家來看這個重點段,一共三百來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來寫秦王,作者這樣寫秦王,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呀?(課件展示描寫秦王的語句)

b. 認爲這樣安排不合適的請舉手,認爲這樣安排挺好的請舉手。好,真理愈辯愈明,我們開一個小型辯論會,請大家各抒己見。

c. 學生討論。

d. 這樣的描寫故事中還有嗎?讀一讀,你有什麼感悟?

5. 讀完這個故事,瞭解了藺相如,你會怎麼勸廉頗呢?誰來說說?

三、解析澠池會見

藺相如從一介布衣升爲上大夫,升官比坐電梯還快。不久,他在澠池會上又立新功。那麼這一次是不是如廉頗所言:沒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呢?

澠池會見時廉頗並不在現場,你能不能給他講一講當時都發生了什麼?爲了讓大家更能入戲,請你從趙王、趙王侍從、趙國大臣這三個角色中選擇一個,以這個角色的口吻給廉頗講講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節,幫他分析分析藺相如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出了哪些過人之處。老師還專門爲大家節選了一段《史記》中關於這件事的記錄,大家可以作爲參考。(課件展示《史記》片段

學生根據發言提綱準備發言,師巡視。

集體交流。

這場鬥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佔了上風?爲什麼?

你能用自己學過的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

四、小結全課

這節課,透過同學們自己的閱讀,感悟,探究,我們深刻體會到藺相如兩次爲趙國立下大功,絕不僅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張嘴後面是拳拳的愛國忠心,是超過常人的智慧和膽識。聰明的廉頗在冷靜下來以後定然會明白這一點,接着還會發生什麼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下課。

板書設計

將相和

膽識過人捨生忘死忠君愛國

第三課時

一、複習檢查,匯入新課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都瞭解到藺相如的哪些過人之處?

二、講授新課

(一)學習負荊請罪

默讀這個故事,勾畫語句,體會藺相如的過人之處顧全大局。

讀一讀書上描述負荊請罪的句子。

引導學生看插圖,書上只說: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後人傳爲美談,他們當時一定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說的話還

原出來。

學生寫作,交流。

(二)理清課文條理。

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他們與全文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三、總結提升,課後延伸

學完了課文,請你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後去閱讀有關的書籍,瞭解一下後來秦國滅了六國,趙國也包括在內。那麼趙國爲什麼最終也逃脫不了被滅亡的命運呢?

將相和語文教案3

《將相和》(六年制第十冊)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語文 - 《將相和》。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轉變。根據課文的特點。我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學習這三個小故事。

一、演“完璧歸趙”

講解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時,我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將這個故事改編爲課本劇來演一演。由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劇組,並安排好編劇、導演、演員、劇務等、做到人人蔘與。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經過認真的準備,各劇組先後在班裏公演了。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宮獻璧”這段戲,小演員演得十分逼真,面對秦王絕口不提換城之事,飾藺相如的學生,手捧玉璧,理直氣壯斥責秦王,他的語言、動作將藺相如的隨機應變、勇敢機智、不畏強爆充分表現了出來;而飾演秦王的學生的表演,也生動地再現了秦王理屈詞窮、無可奈何地放回藺相如的尷尬醜態。

二、說“澠池之會”

澠池之會是一場政治鬥爭,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既是出於對上次事件的耿耿於懷,又是想佔趙國的便宜。去還是不去?去了以後又如何同秦王較量?爲了維護趙國的利益,藺相如再次顯示出了智勇雙全的政治才幹。指導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連讀三遍課文,將這個故事改用說評書的方式上臺演說,並讓學生當評委打分。稍事準備,學生紛紛舉手,相繼上臺演說。表演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觀衆”。這樣一種授課形式,既體現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口語交際的能力。

三、寫“負荊請罪”

學習“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佈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

廉頗: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職位比我高,妒忌趙王對您的寵愛,處處與您作對,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今天特來請罪,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廉大將軍知錯就改,真不愧爲一國大將,快快請起,我倆都是趙國的大臣,何分彼此,將軍已認錯,我已十分滿足,何須行此大禮?

廉頗:您大人不計小人過,真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啊!我今後一定與您和睦相處,共同對敵。

又如:

藺相如:(上前扶廉頗)將軍這是爲何,快快請起!

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宏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

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廉頗:上卿大人,過去您不與我斤斤計較,我感激不盡。您勞苦功高,要是沒有您,我國稀世珍寶——和氏璧一定會被秦王騙去;要是沒有您,“澠池之會”趙王定會受到侮辱,請您再受我一拜!

藺相如:將軍說的是哪裏話,“澠池之會”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會爲趙王擊擊,恐怕我和趙王也早就成了階下囚了。

廉頗: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後我聽您的,我們一起做好趙玉的左膀右臂,爲趙國強盛做出貢獻。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將相和語文教案4

一、複習舊知,提出問題。

1、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板書:顧全大局、胸懷寬廣),所以負荊請罪的結果是——將相和好了,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2、既然有“和”,就說明他們曾經“不和”,爲什麼“不和”呢?

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爲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不服氣。

討論“嘴”指什麼?(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爲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隻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藺相如幫趙王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完璧歸趙”(出示貼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就來聽一聽,在這個故事中,趙王面臨着怎樣的難題?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㈠第2~3自然段

1、 聽2~3自然段錄音,說一說:趙王遇上了什麼麻煩事?(秦王知道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和氏璧,就寫信說願意拿十五個城換這塊璧。)

2、 趙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趙王爲什麼如此着急?

(引讀):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打。

3、 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話說說趙王爲什麼而着急?

(趙王深深地知道秦國並無誠意以城換璧,如果如信上所說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如約交付城池,趙王就只能白白吃虧,讓秦王輕易地佔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話做,只怕秦王會以此爲藉口,發兵進攻,到時候遭秧的就是趙國。)

㈡第4~7自然段

1、正當羣臣無策,趙王左右爲難之時,有人向他推薦了勇敢機智的藺相如。(板書:勇敢機智)

聽4~7自然段錄音

2、 我們來看看,所謂“機智勇敢”的藺相如是怎麼給趙王出主意的。

(生齊讀第6自然段)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這塊和氏璧到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個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個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3、我們以前學過,文章一般透過哪些方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呢?(人物的言行)

⑴ 在這段話裏,能否從藺相如的言行中體現出機智勇敢呢?抓住重點詞品一品,填好表格,說說爲什麼。

⑵ 學生彙報,教師點撥

①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他在想什麼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嗎?

(藺相如想的並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給秦王發兵進攻製造機會。)

② “願意”: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

③ “如果……就……;如果……一定……”(出示句子):這是兩個假設句的連用,表示對兩種情況的對策。藺相如把兩種情況都考慮到了,說明他慎謀遠慮,考慮周全。

④ 句式訓練:能否用“如果……就……;如果……一定……”說一句話

⑷ 朗讀指導:藺相如把問題考慮得非常透徹,連對策都想好了,真可謂是成竹在胸。該怎麼才能把這幾句讀好呢?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㈢第8~9自然段

1、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向秦王獻上和氏璧(板書:進宮獻寶)。秦王喜歡這件寶物嗎?從哪裏看出來的?

朗讀訓練:指名學生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讚歎”

2、看來,這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也愛不釋手。可他卻“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是因爲他太專注於欣賞寶物了嗎?這種情況藺相如料到了嗎?

所以在藺相如看來,秦王(引說)“果然”絕口不提交城換璧的事,可知秦王並無誠意,要想全身而退,必有一番惡鬥。那麼藺相如到底是怎麼和秦王鬥智鬥勇的呢?

3、總結學法,自學8~9自然段,完成表格

請同學們用剛纔學第6自然段,先聽課文錄音,再找人物言行,然後抓關鍵詞句,最後悟思想品質(板書:聽、看、抓、悟)的方法自學課文第8~9自然段,和你的學伴討論討論,談談你們的發現,完成表格。

⑴ 聽第8~9自然段錄音

⑵ 自學8~9自然段,完成表格

4、學生反饋,教師點撥

⑴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知道秦王沒有交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點給您看。”

① 這塊和氏璧是稀世珍寶,真的有“小毛病”嗎?

藺相如這麼說是爲了什麼?(板書:設計取回)

② 朗讀訓練:藺相如設計從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該怎麼說秦王纔會相信呢?

指名讀——齊讀

③ 秦王聽藺相如這麼一說,果然中計,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

一連串的動詞“捧、退、靠、站”充分體現了藺相如的機智敏捷。

⑵ 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① 理解“理直氣壯”

藺相如爲什麼能“理直氣壯”?引導學生說出秦王理屈,而藺相如已經看清了秦王貪婪的真面目,所以能理直氣壯地揭穿騙局。

那藺相如對秦王說這番話的時候,除了“理直氣壯”之外,還包含了怎樣的情緒呢?(怒氣衝衝、人璧共存亡的膽量、大義凜然)

② 朗讀訓練:“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指名讀——分組賽讀——齊讀

③ 說着,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這時,藺相如是不是真的要撞?爲什麼?

原因: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秦王就範是真。因爲秦王對和氏璧愛不釋手,絕不會眼睜睜地看着和氏璧被撞碎,這也是藺相如的機智之處。

果然,秦王中計(引讀: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說一切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個城指給他看。)

⑶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句式訓練:這是一句間接轉述句,我們一起來直接把它改成直接引用的話(生齊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我才肯交出來。”)

藺相如要秦王舉行“隆重的典禮”,目的是什麼?

① 造聲勢,讓其他五國都知道秦王欲向趙國交城換璧;

② 拖時間,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時安全地送回趙國。

⑷ 秦王萬般無奈,只好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而藺相如回到賓館之後,還是覺得秦王絕沒有誠意拿城換璧,於是(引讀)叫手下人化了裝,帶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板書:完璧歸趙)

此處,可以看出藺相如料事如神,做事果敢。

⑸ 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① 理解“大大方方”

藺相如私下派人送和氏璧回趙國,可能會有怎樣的後果?

此時,情況危急,秦王隨時可以給藺相如扣上欺君的罪名,可藺相如仍能保持翩翩的君子風度,大大方方,他的膽識實在是讓人佩服。

②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自由練說——指名說

③ 歸納:藺相如對秦王說,假如你有誠意的話就先交城,我們趙國也會馬上把和氏璧送過來,不然,就算你殺了我,你不但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會被天下人恥笑,原來秦國是這麼不講信用。

④ 朗讀訓練: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⑤ 藺相如和秦王據理力爭(板書:據理力爭),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的送藺相如回國。

㈣ 朗讀描寫秦王的三句話

1、朗讀訓練:藺相如的言談舉止,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隨機應變和敢作敢爲。而他的勇敢機智也讓因貪婪而理虧的秦王處處表現得很被動,總是被藺相如牽着鼻子走。請同學們找出描寫秦王無可奈何的句子,再讀一讀,相信你能讀得很好。

自由讀——指名說(出示)——指名讀——男女分讀——齊讀

⑴ 秦王怕撞碎了璧,連忙把他勸住,說一切好商量,還叫人拿出地圖,把給趙國的十五個城指給他看。

⑵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⑶ 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送藺相如回國。

2、作者透過描寫秦王處處受制於藺相如來表現藺相如勇敢機智的寫作方法叫做,(引生齊說:側面描寫)。

㈤ 第10自然段

這場鬥爭的結果如何呢?

(引讀)因爲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參照板書,詳細複述

1、 學了這個故事,我們都爲藺相如的勇敢機智而折服,相信同學們也都希望能把這個故事從頭到尾,有條有理地講給別人聽,那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試一試。

2、藺相如“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經過,大致上可以分爲這麼幾步(指板書):進宮獻寶→設計取回→完璧歸趙→據理力爭。同學們可以根據板書和自己製作的表格,在加上故事的前因後果,自己先試着說說看,自己練完之後,講給同桌同學聽一聽。

3、指名說

四、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勇敢機智地和秦王鬥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爲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