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莫泊桑拜師》聽課心得分享

聽了特級教師潘文彬執教的《莫泊桑拜師》一課,感觸頗多,下面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莫泊桑拜師》聽課心得分享

一、 整體把握,感知大師

潘老師先讓學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後,老師不失時機地圍繞“拜師”這條主線追問:

師:莫泊桑共有幾次向福樓拜請教?

生:三次。

師:福樓拜三次指導莫泊桑的主要目的是讓他在寫作中怎樣做?

生:福樓拜三次指導莫泊桑寫作的核心就是讓莫泊桑學會觀察。(老師相機板書:“觀察”)

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本文的閱讀重點,產生閱讀期待,同時也爲學生整體把握文字,初步感知福樓拜和莫泊桑兩位大師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 對話交流,走進大師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的目標、任務、價值都是在師生交流碰撞的過程中生成和實現的。所以,應該讓學生的閱讀探究活動始終在教師、學生、文字之間不斷循環往復的對話中遞進。

下面就是潘老師針對福樓拜第二次指導莫泊桑時所說的一段話,與學生展開交流的一個精彩片段

師:同學們發現沒有,這段話很特別,你能知道特別在什麼地方嗎?

生:這段話一連用了9個問號。

師:還有什麼特別之處?

生:福樓拜用了一組一組的對比,來說明在不同情況下、不同時間裏,馬車的特點是不同的。

師:是呀!只有仔細觀察比較,才能發現馬車的不同之處和特殊之處。那麼,這一段的第一問和最後一問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生:這兩句話都是告訴莫泊桑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因爲每個事物都有各自的特點。

師生交流到這裏,按說這個環節可以結束了,可是潘老師並沒有到此爲止,而是又進行了追問:“同學們,福樓拜沒有直接告訴莫泊桑答案,而是將這一連串的問題拋給了莫泊桑,你覺得福樓拜的真正用意是什麼呢?”這一發問把問題引申到了文字之外,真可謂有畫龍點睛之妙。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議論開來。有的說:“福樓拜這一連串發問,目的是讓莫泊桑自己去揣摩,這樣會記得更牢固”;還有的說:“直接告訴莫泊桑,就顯得過於膚淺,只有讓他自己去觀察、去實踐,才能發現事物間的不同點。”

師生融洽和諧的交流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與文字的對話過程,更是學生走進福樓拜這位大師心靈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迸發,大師的形象得以昇華,學生們彷彿在聆聽着大師那不絕於耳的點化,感受着大師充滿溫馨和智慧的諄諄教導,從而與大師有了一次完美的心靈對話。

我們再來品悟潘老師教學莫泊桑第三次拜師的過程:

師: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時始終是“微笑”着的,你能看出什麼?

生:能感覺到一個文學長輩、文學大師對後輩的關愛。

師:從福樓拜透過列舉許多生活中平常的事例,告訴莫泊桑要善於發現新特點的對話中,你對福樓拜又有怎樣的認識呢?

生:這說明福樓拜是一個善於“從平常的地方,發現不平常”的文學大師。

至此,一個率真和善、充滿睿智、循循善誘的大師形象已在學生內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有了潘老師的精心預設和巧妙引導,纔有了學生與文字的融合,纔有了學生與大師間的心靈碰撞,從而讓學生能夠真正走進大師的心靈空間。

對另一位文學大師莫泊桑的介紹,潘老師則是在學生品讀課文的基礎上,透過課後“作家卡片”裏對莫泊桑的介紹,引導學生了解莫泊桑在文學上所取得的成就,從而體會到:莫泊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他善於觀察,刻苦勤奮的結果,正是由於恩師指導的'結果。這樣,一個勤奮進取、謙遜好學的文學大師形象也很自然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樹立起來了。

三、 拓展昇華,追憶大師

潘老師巧設寫話練習,完成小練筆:讓學生以莫泊桑的口吻,寫一段話追憶恩師福樓拜。

這是潘老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又一亮點。由於福樓拜的大師形象已完全融入了學生的內心,所以學生寫出的話語情真意切,表達了學生對恩師由衷地感激和懷戀。

潘老師的小結語是這樣的:“是呀,師恩難忘!我們本單元的四篇文章全是讚美和懷念恩師的。對即將畢業的同學們來說,對恩師的感悟會更加深刻,讓我們牢記師恩,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老師,回報社會吧!”這段語重心長的結束語,既是對本篇課文的提煉總結,同時也是對本單元學習目標的昇華,真可謂是妙筆之作啊!

抓住文字的主流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把課內學習自然延伸昇華,使學生自覺地把學習作爲自己的真正需要,在讀寫結合中把閱讀教學引向生命和生活世界,真正凸顯了教學活動的價值導向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