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觀後感2.7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第一書記觀後感1

今年七月,所裏組織全體職工和學生去看了《第一書記》,由於很早就知道第一書記的沈浩的事蹟,所以大家都對這部片子報以極大的期待,電影還沒開演就已經坐無虛席了。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

影片最後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爲結尾。影片結尾時悄悄在看了一下週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這不是導演的功勞,也不是編劇或者演員,這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爲真實引起了觀衆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120分鐘的時間裏,事先準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穫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透過電影呈現出來,纔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衆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這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從屏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幹3年。

作爲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裏幹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着着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爲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臺詞“沒坑時蘿蔔在,有坑時蘿蔔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繫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爲人民做實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着坑等着官位的蘿蔔,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纔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爲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2009年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衆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着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裏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衆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爲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我作爲一名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麼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幹精神,學習他把羣衆的事掛在心上。雖然我也只是一名剛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職工,不能爲羣衆謀福造利,但是我認爲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要有的。

第一書記觀後感2

星期天晚上,我們學校的同學都整齊的坐在教學樓前觀看第一書記,這是我們這個學期第一次觀看第一書記。

唐李妹,14歲,家裏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父親已經永遠離開了三個孩子,母親外出打工四年從未回家,姐弟三個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裏相依爲命。

姐姐用稚嫩的`雙肩撐起了這個家,承擔本不應該屬於她這個年齡的責任,不僅要學習幹家務,還要照顧兩個弟弟。

14歲的年紀,別的孩子都還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享受父母無私給予的愛,可唐李妹儼然成了家裏的大家長,沒有和同齡孩子般歡樂的童年,一顆幼小的心靈下隱藏了多少心事,多少心酸?

唐李妹雖然纔有14歲,可卻把弟弟照顧得很好,弟弟對於他的依賴遠遠勝過四年未見過面的母親。

晚飯很簡單,只有一碟青菜,方便麪對於我們來說只是幾元錢而已,可他們卻從未吃過,第一次吃到方便麪,姐弟三個覺得那是很美味的食物。

想想自己,父母每個星期給自己的零用,自己每週又能省上多少錢呢?沒有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只享受父母的關愛,我覺得自己真是太任性了,以後要多關心父母,不要再那麼任性。

第一書記觀後感3

今天吳老師給我們看個視頻,那是個節目,節目名稱是“第一書記”。一開始我很疑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節目。難道是訪談性節目?還是……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就很開門見山地介紹了這個節目是一個幫助一些貧困家庭的節目,會有事例給大家看。然後再由一些集團領導和愛心人士去給予他們愛心資金或者是……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十二歲的楊六斤,他的命運很不好,人生道路崎嶇。自小父亡母親改嫁,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住在堂哥家,鄰居特別照顧他。他也很願意幫鄰居做一些事,作爲回報。

想媽媽和弟弟的時候甚至自己半夜出去找媽媽,半路又折回來,因爲害怕給媽媽增添負擔。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裏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特別想與媽媽、弟弟在一起,可媽媽帶着弟弟打工,幾年都無法見面。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飢,還自制工具抓魚,算是肉菜。

像現在我們都是生長在很好的環境,但是我們都覺得很不起眼。大家想想這個同齡人的生活就知道我們很幸福。

第一書記觀後感4

昨天老師讓我們看了《第一書記》,講的是貧困事件,這檔節目也做得非常好,這檔節目讓我知道了許多的東西,我們在城裏,吃住自然不是問題,但我們有想過山區嗎?沒有。在山區他們的溫飽出現問題,沒錢買衣服,累死累活的纔買來一件單薄的外套;他們吃一頓就算一段,小六斤把青草當成野菜來吃,在我們眼裏,青草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踐踏、拔它,在我們眼裏青草是沒有價值的,更不會拿來吃,但小六斤不是這樣看待青草的,他愛惜青草,甚至拿來當菜吃,明知這是不能吃的,還偏拿來吃;唉…可憐的小六斤,爸爸不在,媽媽改嫁,丟下六斤一人……

我們經常吃的飽飽的、經常有新衣服穿。他們呢?沒有。

我們生活在好的環境中,不僅不感謝還嫌棄。他們呢?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中生活,他們依舊感謝……

我們可以去遊樂園。他們可以嗎?不可以。

我們可以經常出去玩。他們可以嗎?不可以,他們都要幫家人做事。

難道我們不應該感謝這一切?不感謝爸爸媽媽?

第一書記觀後感5

很早就聽說過沈浩同志的事蹟,所以當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時,我便早早地趕到影院觀看這部電影。這部影片採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沈浩同志從XX省財政廳到小崗村任職6年來的點滴歲月和心路歷程。

爲了解民情民意,沈浩同志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將全村跑了兩遍。誰家缺糧,誰家少柴,誰家收入低,誰家有困難,他都一一記在心裏,並想方設法給予幫助。小崗人說:“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親近”,小崗人最喜歡他“嗓門大,老遠就跟人打招呼”。6年時間,小崗村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熟悉小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鄉親們在想什麼,怕什麼,要什麼。

爲了多做順民心,讓羣衆得實惠的事。沈浩同志始終堅持夜以繼日地工作,廢寢忘食地奮鬥。在他的帶領下,優質養殖示範區辦起來了,種植雙孢菇的創業大學生引進來了,村民們的農家樂旅遊服務啓動了,小崗鋼構廠等企業開始生產了,漂亮寬敞的村民小樓蓋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沈浩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始終把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都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了解民情,紮紮實實、充滿感情地去讀懂民意,進而用是否“真爲羣衆辦好事、真爲基層辦實事”的標準衡量工作的得與失,不斷用羣衆“答不答應、滿不滿意、喜不喜歡”來校正工作標準。

平心而論,有些幹部也想把工作幹好,也想爲羣衆多辦實事,也想當沈浩那樣的好公僕,但往往苦於不瞭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羣衆最關心的是什麼,羣衆反映最強烈的是什麼,羣衆最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從何處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幹了不少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自我感覺汗沒少流,心思沒少用,可羣衆還是不滿意。癥結所在,就是因爲沒有沈浩那樣的調查研究,沒有沈浩的“民情日記”,沒有沈浩那七雙滿是基層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每個領導幹部,都應像沈浩那樣,用心體察民情,時時刻刻想着羣衆,多做順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這樣,羣衆心裏纔會真正有你的位置。

XX鳳陽小崗村優秀村幹部沈浩,在小崗村工作6年時間,寫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記,每一頁都記載着他對羣衆的深情厚意,每一頁都流露着他情繫人民的拳拳之心。在其中一篇日記裏,沈浩這樣寫道:“作爲一名選派幹部又身在名村小崗,更應該滿懷信心,充滿熱情,努力工作,切實爲老百姓辦事,爲建設社會主義新小崗貢獻自己的力量。”

坦率地說,觀影過程中我數次潸然落淚,爲沈浩,爲沈浩精神,更爲無數像沈浩一樣的好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