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彙編

觀後感3.31W

你是一粒種子,深深地埋進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幟,高高地飄揚在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裏,人民就把你舉過頭頂!站起來,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豐碑!

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彙編

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篇一

他傳承的是奮鬥的精神。他把到小崗村工作看成是組織的信任和賜予,看成是花錢買不到的責任和榮譽。他解放思想,堅持原則,解決矛盾,幹事創業,帶領小崗村民進行二次改革,給小崗村民帶來了盼頭。大包乾精神在新時期新階段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他演繹的是奮鬥的感動。他官不大,責任卻很大,他對人民羣衆有感情,撲下身子和小崗村民一道吃苦,把幾千號人的吃穿住行當作責無旁貸的責任和奮鬥的動力,用一片真心換來小崗村民的一片真情。

他展現的是奮鬥的光輝。他上有老母,家有賢妻和摯女,常年不能和家人團聚,愛家卻不能顧家。他三年又三年,以任勞任怨、無私無畏地爲百姓幹好事、幹實事來彌補自己對家人的心靈愧疚。“我們離不開沈書記”……能夠讓人民羣衆感到離不開,這是何等的境界,這是生命何等的光輝!

沈浩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對於我們每一個黨員如何樹立正確的時代價值觀是值得去思考和學習的。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爲榜樣,作爲一個小小的我,一個教師共產黨員我要努力工作,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爲本,全心全意地爲人民服務。

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篇二

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總與農民面對面,肩並肩;他,重新凝聚了108戶村民的心,改變了流傳多年的俗語,先修路,再蓋房,後架橋,事事關注百姓,件件貼近民心,他就是人們的好公僕--沈浩。一個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身上既有傳統的犧牲奉獻精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性。他離我們是那樣的近,因爲他如我們每個人一樣的平凡,他卻又離我們那麼的遠,因爲他做到了普通人無法做到的堅守和奉獻。

沈浩在小崗村6年的點點滴滴,體現的是一種爲理想奮鬥不止的大情懷、大精神。我們要學習他,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爲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

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心繫羣衆,服務爲民,以沈浩事蹟爲榜樣,以沈浩精神爲動力,始終保持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始終保持一股敢爲人先的銳氣,始終保持一股幹不上去誓不罷休的志氣,振奮精神、凝聚發展合力,努力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積極爭做優秀共產黨員。爲祖國的地質事業和地科院的科學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篇三

縱觀電影《第一書記》,不僅展現了第一書記拋家舍親、義無反顧的無私奉獻精神,更反映了一種務實、實事求是、勇於開創的工作精神,同時也倡導了一種不放棄、堅持不懈的奮進精神,確是一部主題明確、思想深刻的教育大片。

仔細品味,與以往的主題教育電影不同,《第一書記》突破了一些原有的主題電影的窠臼。影片的開始雖然頗爲傷感,但是,沈書記離世的那一刻,從書記手中滑落的手機上一條短信,已經稍稍打破了以往主題電影爲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無情。“寶貝女兒,爸爸不舒服。半夜醒了,想通通話,想到你要早起上學,爸爸是想你們了!”。多麼溫馨的一條短信,多麼普通的一條短信,多麼可憐的一條短信,反映的是第一書記親情本性的一面,第一書記爲工作無私奉獻,但是真正能對他心靈安慰的是親情,是溫情。從這裏看到的是以人爲本的人文思想,逐漸淡化神化思想和階級思想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凸顯人情味,背後是人和道。

同時,沈浩的上任又是一個勵志短片,它告訴我們勵志不僅適用於企業和職場,同樣也適用於仕途。看看沈浩在拔河比賽中的投入,看看好幾座比賽的獎盃,與“基本稱職”的考覈形成鮮明對比。別人可以當考覈是年年如此的例行公事,但是沈浩沒有,在難得有的一次聽女兒彈琴的機會下,接到上級組織的電話時,陷入了沉思。當別人嫌三年太長時,沈浩考慮的卻是一年太短,幹不成什麼事情。思路不同,思想迥異,堅持努力,決定了沈書記的出現。沈書記的出現,絕不僅僅是因爲去了小崗,是因爲在去小崗之前已經鋪墊和奠定了許多東西,小崗只是一個機會和舞臺,對沈浩來說,小崗遲早會出現。鮮明的反映了一個主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成功。

影片中更多的是展現第一書記的做事,也似乎在提醒,做事是第一要義。從收車到修路,從蓋房到辦廠,從引資到重蓋紀念館,直到京九線雙向停車四十五分鐘。因爲收車被打,修路需要跑資金,引資需要遷墳,跨京九線需要上北京。做事就要處理難題,處理難題就需要魄力和勇氣,需要堅持不懈。作爲一個黨員的爲羣衆辦事的政治意義姑且不論,單是從一個純粹的人做事的角度考慮,沒有沈浩的事業觀,沒有對成功的執着和渴望,又怎能克服重重困難。不克服重重困難,又怎樣解決問題。所以,沈浩在事業的成功,基本與小崗的因素不大,換沈浩在職場,同樣是非常成功的人。做事成功,貴在思想。

影片中第一書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做事的原則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回收剷車先做楊德祿哥哥和叔叔的思想工作,再採取法律手段。爲跨京九線帶着禮品上北京,站在鐵道部部長辦公室門口先是戰戰兢兢後徑直走入,到動情動理慷慨陳詞。爲徵地遷墳一事,影片中唯一的一次展現了沈書記發怒的一幕,最後爲吳奶奶家人披麻戴孝。有了解決問題的思想,同時也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纔有了第一書記的事業上的成功。從第一書記的獨白中可以看到:“身在小崗這個困難、敏感的地方,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守法、廉潔、務實、勤奮、公平爲民”、“爲老百姓多辦事、辦好事、辦實事,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和贊口”。樸實的語言,反映的卻是大道理。

雖然影片的展現的衝突和矛盾不是很多,沒有過多的選擇矛盾手法塑造形象,更多是採用了人物對話和獨白、旁白等方式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多的是體現了一個“做人”的主題。因爲回收剷車被打,面對衆鄉親,無言的獨白更展現了人物的形象。因爲徵地遷墳,與老書記對話,點綴了萬世根本的主題。因爲GLG集團引入而引發的徵地遷墳,一怒之下,寧肯GLG不入小崗,也不能強遷墳地。獨白:“我不圖名、不圖利,受累受苦,有時連一個愉快的心情都沒有”。片尾一首譚晶演唱的《做人》更凸顯了做人的主題。萬世根本是什麼,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寫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平平常常,認認真真,不求光環,不求繽紛。

當然了,做爲一個時代的產物,做爲一部電影,從完美的角度苛求,也不乏有瑕疵。沈書記離世瞬間手中滑落的手機與顯示短信的手機並不是同一部手機。因爲回收剷車而吊車入院,即便是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武器,但是拆牆的實際成本可能遠遠小於大動吊車的干戈,況且是否有私闖民宅的嫌疑。因爲跨京九線拎着禮品上北京,是否也暗合了送禮的大勢。因爲跨京九線,在沒有跑通手續的情況下,先斬後奏,是否欠妥,是否有可能成爲有一個爛尾工程。但是,瑕不掩瑜,這也恰恰了增強了電影真實性的一面,也正是其鍼砭時弊的動機和目的.,也正發揮了其警醒的作用。

對一名普通的職場員工,《第一書記》同樣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完全可以是一本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大作,是可以解決問題、排除困難的工具書,是讓我們時刻銘記做人和做事道理的豐碑。第一書記,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篇四

"第一書記",沈浩同志,一個平凡的人,一個爲羣衆辦實事的村委書記,一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他胸懷理想抱負,選擇下放基層,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幹事業,以實際行動忠實地履行了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將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小崗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短暫的一生。

一座嶄新的大包乾紀念館,一條開啓民心的通村公路,一場隆重特殊的葬禮,一頓熱鬧特殊的年夜飯,一次又一次挽留的紅手印……正是這樣的一個好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用他的執著與真誠,凝聚了小崗人的心,感動了小崗人的情。"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絕不叛黨。"沈浩同志做到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雖然沈浩同志已離我們遠去,但從他身上學到的,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正如影片結尾沈浩女兒說道:"你雖然走了,但小崗村還在,和你吃過飯、說過話的人還在,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也在……"

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篇五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04年2月,他積極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爲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可以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小崗,這種選擇意味着壓力,承擔着責任。他把下鄉掛職鍛鍊,看成是人生"乾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爲一個新的創業舞臺,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爲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乾點事業不難,難在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幹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爲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羣衆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爲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爲本,全心全意地爲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