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第一書記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3.08W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爲安徽省財政廳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爲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羣衆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第一書記電影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_篇一

連日來,一部電影感動了中國,這部電影就是《第一書記》,它真實的再現了一位村黨委書記的感人故事,這位感動中國的村黨委書記的原型就是農村基層幹部的楷模、爲小崗村發展鞠躬盡瘁的選派幹部沈浩。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很多,但對我觸動最大的是一個“情”字,這就是沈浩同志與小崗村普通百姓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感情!沈浩同志用生命詮釋了黨的幹部和人民羣衆心相印、情相依的血肉關係,我不禁捫心自問:怎麼才能成爲讓羣衆離不開的好乾部?沈浩同志用他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讓羣衆離不開,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來自一個“情”字,這樣一份至真至純之“情”,只有深入到羣衆中去,和他們心貼心、同甘苦、共奮鬥,纔會油然而生。

密切聯繫羣衆是黨的優良作風,也是黨對幹部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正是千千萬萬黨的幹部保持和發揚了這樣的好作風,我們黨才深得廣大人民的信賴和支援,從而使黨的各項事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沈浩在小崗村,每天都和羣衆朝夕相處,他一直不願給自己的住地裝鐵門,怕的就是一道鐵門會拉開自己和羣衆的距離。我看到,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採取多種舉措敞開擋在幹羣之間的那道門,進一步密切了幹羣關係。作爲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要向沈浩學習,和羣衆零距離,帶着真感情去傾聽羣衆心聲,體察羣衆冷暖,向羣衆掏出暖心窩的話語,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讓羣衆感到可親可敬、值得託付。

密切聯繫羣衆,不僅要身到,更要心到、情到,才能贏得羣衆的真情。老百姓最重感情,作爲幹部千萬不能傷害這份感情。但在現實中卻有那麼一些幹部,他們自認爲高羣衆一等,即便偶爾走到羣衆中去,也是居高臨下,根本沒耐心去了解羣衆想要什麼,只會擺足勢子作指示,把深入羣衆純粹變成一種形式。這種矯情的“深入”,只會讓羣衆失望甚至心寒。我要以沈浩同志爲榜樣,用真誠、熱情、耐心來與羣衆溝通,瞭解他們的疾苦、需要和願望,幫助他們辦實事,努力做他們的知心人。

民心是桿秤。感受一下小崗人送別沈浩時那悲慟欲絕的情景,就不難悟出,什麼幹部是羣衆巴不得他早早離開的,什麼幹部又是羣衆捨不得他走的。讓羣衆感到離不開的幹部,是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那樣,把羣衆當成至愛親人,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爲羣衆謀福祉的事業上,他們是羣衆的主心骨,他們爲羣衆的利益日夜操勞,人民羣衆怎捨得他們離開?正可謂情到深處難相離。好的幹部要經得起羣衆的考驗,真正爲了人民能做實事的幹部永遠能得到人民的愛戴。我要以沈浩精神爲動力,像沈浩同志那樣走進羣衆的心裏、成爲羣衆的貼心人,立足崗位,認真履職,努力推動各項工作進一步發展。

第一書記觀後感_篇二

“一撇一捺寫出個人,一生一世才做成個人;紅手印按出個大寫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這是電影《第一書記》片尾曲的首句歌詞,看了電影,首先我覺得這首由譚晶演唱的'主題歌肯定會紅起來。一首歌在最後舒緩深情地唱出來,既是對全片的總括,也是對主人公沈浩人格形象的褒獎頌揚。

我以爲,《第一書記》是一部唱響時代強音的主旋律影片,沈浩這個普通共產黨員的形象太真實、太感人,——一個農民的兒子,上大學,進機關,娶妻生女,等待提拔,沈浩走的是一條個人奮鬥的坦途。提拔的事沒有眉目,他抓住了下鄉掛職的機遇,實實在在地想幹出一點事情,鳳陽小崗村以其特殊的知名,給了他一個實現抱負作爲的平臺。影片以年度序列推進沈浩在小崗村掛職第一書記的工作經歷,選取典型的戲劇衝突片段,凸顯沈浩坦蕩務實的工作作風和以情動人的人格魅力。

沈浩初到小崗村,人們不理解他,不相信他,因爲掛職鍍金已被我們的一些幹部搞煩了。他要改變小崗村貧窮落後的面貌,需要轉變僵化保守的封閉思維,更要打擊邪惡勢力,樹正氣讓羣衆民主當家作主。他以訴訟的方式要爲村民討回公道,結果遭致一頓黑打。他的妻子知道資訊後,心疼他,勸他回城,這也是人之常情。其後由於他身在鄉間,無暇顧及女兒的學習,妻子工作忙,也照料不了女兒的生活,只好把女兒轉回老家的縣上讀書,致使女兒的成績下降。本來他掛職三年已熬出了頭,一家人眼看着就要團聚,回到財政廳升遷也會有望,可是習慣了按紅手印的小崗村村民,又推出代表按紅手印,期盼的真情打動了沈浩七尺男兒。做人就要謀事,當官也是爲了謀事,他的事業就在小崗村。拋妻別女,不管升遷榮辱,一心一意幫助小崗村脫貧致富奔小康,這張網硬是被他理順了,衝破了,這就是新時代共產黨的好乾部無私無畏的形象。作爲普通人,他是渺小的,可是他能說動鐵道部長讓火車給他的修橋鋪路讓道;作爲共產黨人,他敢於披麻戴孝,挽回村幹部工作失誤造成的影響。一個吳奶奶,攔路請他吃一餐年飯,引來全村齊聚大會餐。鄉親們和他妻子的拜年通話,達到了戲劇高潮的頂點,淚水止不住地充盈觀衆的眼眶。這時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大寫的“人”字的豐碑是用口碑堆砌起來的,千好萬好不如鄉親們說你好。鄉親們再次按紅手印把他留了下來,他在小崗村工作2000余天,終因積勞成疾心臟病突發倒下了。小崗村人深情地第四次按紅手印,把他的骨灰留在了他爲之奮鬥獻生的熱土。

說實話,還沒看的時候,我覺得這個電影可能只是一部乏味的愛國主義教育片,但是看完了卻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沈浩同志能夠做到不求名不求利,舍小家、顧大家,全身心的爲羣衆謀福利,後期是爲了人小崗村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崇高情懷,沈浩讓我想起了雷鋒的話,“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崗位?”

作爲一名黨員,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是否能做到首先思考能爲別人做到什麼,而少去思考自己能獲得什麼,自己又付出了什麼,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這個電影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看到共產黨員中的敗類,卻經常忽略那些默默無聞在自己崗位上堅持的人們,我相信:敗類總歸是少數,黨員絕大多數是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人。

讓我們懷着夢想繼續前行!

第一書記觀後感_篇三

雷鋒那個時代的大公無私,做好事不留名,已經離我們遙遠了,現在的人們已經基本上吃得飽,穿得暖,物慾橫流,物質至上佔領了我們的大腦,沈浩的出現就像悶熱的世界突然刮來的一股清風,他雖然只是陣微風,但是卻像甘泉解渴搬沁人心脾,給這個時代的人們來了次久違的精神大餐。六年前,沈浩坐在從省城開往小崗村的車上,他不是感慨萬千,更不是鬱鬱寡歡,而是雄赳赳,氣昂昂,他想起了孟子的一句千古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對啊,這是多麼艱難的任務啊,把曾經的中國改革第一村,如今的貧困村,振興成爲中國第一村。他不怕,毫無懼色,因爲他想起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只經過了短短的三十年,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車子戛然停下,沈浩的雙腳踏上了小崗村的砂石路,他臉上是充滿自信的微笑,對着村委會的幹部,對着全村人民好奇的目光,他向北投出一種神往的目光,心裏呼喊:“祖國,我不會辜負你的。”

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是黨永葆青春的宗旨。四十多年前,二十出頭的雷鋒用他從不消逝的燦爛笑容,扶老攜幼,關心戰友,做好事從不留名。在那個時代,人們都有強烈的共產主義信仰,人們圖的只是溫飽,雷鋒的一舉一動無疑滿足了需要幫助的人們的需求。而如今,做好事也不需要不留名了,就算不留名,透過網絡等資訊渠道很快就會知道恩人是誰,扶老攜幼那是必須的,但是隻會幫這些小忙,只能說明你是個好人,是個好乾部,不能代表你就能幫助人民發家致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告訴我們,黨的幹部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現如今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相對落後的生產力水平相矛盾。所以,作爲一名黨的幹部,更要會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沈浩做到了,做得很完美。透過深入調研、廣泛走訪,沈浩認爲,小崗村最需要的是發展,但小崗村的發展必須是讓羣衆長遠受益的發展,不能盲目的發展,特別是對引進的企業一定要圍繞“農”字做文章,讓羣衆能從中受益。2004年,村裏依託已有的80畝葡萄示範園,成立“優質葡萄種植協會”,聘請農技專家傳授栽培技術,透過黨員的示範帶動,壯大了葡萄特色產業,還辦起了葡萄文化旅遊節,現在,小崗村有90%的農戶種植葡萄,面積達600多畝,人均增收2000元。2005年,村裏引進糧油食品發展有限公司,採取“訂單”方式,與村民簽訂小麥種植、收購協議,並積極吸收村民到企業務工,村集體每年也可增收10萬元。幾年來,鳳陽縣小崗鋼構有限公司、滁州市楊帆醫療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合肥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相繼落戶小崗,促進了小崗村快速發展。這些,只是沈浩同志豐功偉績的冰山一角。

沈浩同志爲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雷鋒精神,什麼又是超越雷鋒的精神,他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