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範文1500字(通用8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千萬不能認爲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範文1500字(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範文1500字(通用8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

當我再次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獲益匪淺。在100條建議中,說得最多的就是讀書,這一點給我的觸動也最深。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氏認爲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以傳授知識爲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學過程中,都要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有詳細深刻的講解;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教書育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讓民族文化知識得到延續;沒有豐富的知識,就不可能“桃李滿天下”。肩負園丁的使命,我們就會感到汗顏。所以,職業的責任感促使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成爲人們擁戴的楷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千古名言是教師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應當成爲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爲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應該是書籍。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爲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爲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爲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視窗,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他認爲,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爲“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

閱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爲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纔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爲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爲,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纔算達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學生——祖國的花朵,二十一世紀的生力軍,國家建設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於進取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力量就來自於書本。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爲他們人生的軌跡;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成爲他們追求的目標;“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爲他們人生的方向,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請看看我們身邊的學生,那些學習落後,討厭上學,那些不思進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爲不良的,儘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個性、缺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沒有閱讀的愛好和習慣。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

《學記》中說“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不知不覺,登上講臺已近二十年。教材越來越熟悉了,說話也越來越溜了,經常是開啟課本就可以侃侃而談,教育教學工作到了平淡帶些許厭倦期。在工作室潘老師的推薦下,帶着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書卷,熟悉之感撲面而來。書中內容真實、質樸,沒有華麗的詞句,沒有轟轟烈烈的案例,沒有讓人費解的說教。隔空隔世而來的蘇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講的正是我們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們的學生,他拿起的就是我們的教材,他討論的就是我們的課堂。對我有啓發的地方實在太多,現就教師個人成長方面談一點兒我的體會。

體會一:“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記了32年。教學日記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我們每日看似平凡、單調、瑣碎、重複的工作中,就蘊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現象或教育規律。如果我們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善於積累和反思,那我們就能慢慢學會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只有傾注了教師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個性,教學才最有效。

體會二: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建議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同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蕭紅的《祖父的園子》,當你讀到:“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但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着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大喊着:‘下雨囉!下雨囉!’”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裏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爲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千萬種,教師課堂語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學生的共鳴的好方法。

體會三:讀書,讀書,再讀書,把讀書變成教師的精神需要

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講了一個老教師上的一節公開課的事。區培訓班的學員、區教育局視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寫點記錄,可是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有老師問上課的老師這節課準備了多長時間,他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而這節課的現場準備只有15分鐘。怎樣進行這樣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的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把讀書變成教師的精神需要。”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而在當前如此頭緒繁多的工作面前,我們又難以靜下心來讀書。在學校裏課多、作業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顧孩子,又要做家務,不能讀書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時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來讀幾頁書。一是爲了學習知識,二是爲學生和自己的孩子做個榜樣。

學校大力提倡學生多讀書,我們老師更應該做榜樣,在忙碌中擠時間捧起書本!試想,你只是單純要求學生去看書,而自己卻對書中內容一無所知,課堂上如何向學生傳授知識?如何和學生討論?如何與學生並進?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個源頭,它充滿着善意、真誠與靈氣,它記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3

霍姆林斯基認爲:我們老師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說“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那麼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當我捧起《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與這位偉大的教育家進行心靈的交流。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裏談到了怎樣對待“後進生”問題,讀過之後,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爲教師,被贊爲“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每一個後進生?在我們的學校裏也存在着這樣的羣體,由於家庭因素、生活環境因素或者先天智力發育等,使他們的學業不佳,使他們成爲教育者心目中不被關心,至少是不被特別關注的一類人。

與此相反,那些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自然成爲教師心目中的寵兒、學校裏的精英。不被關注的學生們淪爲弱勢羣體,沒人關注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思想。其實他們的心中也有自尊,也有擁有自豪感的強烈慾望。學生年齡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也需要讚許的目光、會心的微笑、紅紅的對號、豎起的拇指。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笑容,多灑一些雨露給那些“無可救藥”的後進生吧!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也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每一個人跟前去,看看每一個人遇到什麼困難,給每一個人提出專門爲他們準備的作業題。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們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們有機會獨立去思考。如果教師只是口頭講授或板書,或者讓一些程度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流利的回答,那麼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對於那些後進生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久之就會有更多的“欠賬”。因此,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重要,無論這些時間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要促使後進生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

回想一下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否做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特別關心、特別關注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好好地反思,切實地改進工作方法。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爲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求,當做飢餓者的食物。但是環顧一下週圍的人們,看到的令人遺憾的現象就是大多數老師整天都忙着批改作、備課、上課,可以說沒有誰能夠有閒逸之情去捧着教育雜誌或者教育名著在閱讀。只有個別老師在寫論文或上公開課時,才偶爾想起來找一點參考書看,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現成文章,有無可參考的教案、論文等。大多數老師仍在“啃老本”。

一位語文進階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和教參)的老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愛心和社會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教師”所不可缺德“精神底子”。可在今天,我們的“老本”還夠用嗎?還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們的心智,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讀書,每天不間斷讀書,跟書結下終生的友誼。

讀書不僅是爲了教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讀一些學術專着,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內,是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些科學基礎知識,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裏,你所交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4

一本好書能啓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爲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爲,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5

每每心碎,每每困惑,每每苦惱。便攜一書,獨守陋室,心情猶如一潭死水,萬念俱灰。此時,緩緩翻開手中之書,潺潺清泉使潭水微微有了生氣。這書便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他那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與我進行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讀書的人,心裏踏實”,這是著名作家畢飛宇說的一句話。讀書是美好的,它不僅充盈了我們的知識;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更因爲它如清風盪滌了我們思想的塵埃,如春雨潤澤着我們成長的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實,學生學習也是在從事一種腦力活動,本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卻不費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盡了;同樣一道題,有的同學只需5分鐘就能解答出來,而有的孩子需花半個小時以上,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一樣,也應因人而異,個別對待。對後一種孩子應以特別的'關照,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脾氣、家庭背景等原因,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設計出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這也是教學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樂趣,讓他們也感覺到自己也是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呢?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

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所以,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本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然而,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爲師,以學者爲友。我們固然要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但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爲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業的境界。

讀着《給教師的建議》這部教育著作,並不斷地把其理論和精華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風格。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才能做好本職工作。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讓我的思維得到不斷的拓展與提升,讓我體驗到生命的價值。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讓我在知識的大海里暢遊,在風浪中成長,讓我不斷地戰勝困難,在拼搏與成功中找到了知識的樂趣。感謝《給教師的建議》,她使我平凡的日子變成了流溢着幸福和鮮亮的美好時光。

讀書是優雅的心靈之旅。“讀書的人,心裏踏實”。心碎、困惑、苦惱隨着片片思想而煙消雲散。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6

人活到老學到老,這永遠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說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但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都是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幾十年了,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中國現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的意義。

書上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 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我覺得,我們的許多研究論著,往往宏觀的原理性的論述多,結合現實的可行性則基本缺席,這也是許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論著的一個原因。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繫,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裏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政治思想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

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了,但現在的家長們老師們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有的已經顯現出來,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淪喪,比如文化的沒落。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經常說以人爲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爲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爲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纔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7

我是一位語文老師,總是感到知識含量不夠,文化底蘊不深。在實踐中反思,在領導的教育下,在同事及朋友的影響下,明白讀書是豐富,提升自己的唯一出路,但由於平時身體較累,所以一直沒能靜下心來好好去讀書。最近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很有感觸。

我們的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孩子成才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我們的孩子卻還處在無知的狀態中,一切都是一付無所謂的樣子。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該怎樣根據社會和家長的需求,根據孩子現階段的身心特點,使我們的教育走在社會、家庭、未來的前面呢?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結合近來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專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了我作好老師的信心,現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做善於反思總結的教師。

學校領導一直強調:做研究型教師,走反思教學之路。要求教師要學會反思,即強調教師從反思入手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我們反思學生的心理需求,反思學生的成長進步,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反思我們的爲人處世。作爲一名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地學習志願;須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的得失並身體力行。教師離不開學習,一旦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沒有活力。教師必須在主動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爲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爲、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應用理論與實踐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二、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教師應該徹底地深入到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輩留下的經驗和教訓,處理日常教學中的普遍情況,還要善於把握對個別事件的處理和時間。一顆慈愛包容的心,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纔會使學生認識到我是一位可信賴的,可依靠的親人。對於學生的教育,除了平時的教育教學外,主要還是照顧後進生的成長,安慰、扶正他們幼小的心靈,不至於幼小的心靈變得枯萎和凋謝。他們常常在心靈的門口設了一個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實的內心世界流露出來。這時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細心、愛心、耐心感化他們,突破這一崗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心靈的橋樑。

三、做一個真實的人。

記得一位教育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有一次去廁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數學老師,才知道原來老師也是要上廁所的。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啓示,一位嚴厲的教師,學生可能敬畏你,卻很難親近你、愛戴你。我們和幾十個學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學生對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我們有自己的缺點、優點,優勢、劣勢,這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沒必要遮遮掩掩。我們可能五音不全,我們可能畫畫的不好,我們可能舞跳的不好,我們可能沒有運動天賦……沒關係,我們依然秀給孩子們,讓他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或是那樣不足的你,這樣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就拉近了許多。

四、做有情趣的人。

作爲教育一線的教師,我有切身的體會,面對學生、家長,學校、還有社會的壓力,真的很辛苦。教育家魏書生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只有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找生活的樂趣。教師的生活圈子本身就小,爲自己的生命質量考慮,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換一步說,教師如果沒有興趣愛好,自己的生活單調乏味,怎麼會教育出有情趣、有理想、有活力的學生?一個人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用藝術薰陶自己的思想情操,用運動培養自己的生命活力。“只有關注自己的心靈世界,才能真正地關注自己的生命質量。”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是高的,纔會得到學生的親近和喜愛。

教師職業之所以神聖,就是因爲他放飛着每個孩子的夢想,成就着每個孩子的夢想,創新着每個孩子的夢想。我今後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得失;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生命質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8

在古今中外衆多教育家中,蘇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喜歡的教育家之一,在從事教學活動和教學管理的同時,他著述頗豐,有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他的生平事蹟可以用他的一本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來詮釋,而令我印象最爲深刻、感悟最爲透徹的莫過於我今天所要介紹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我就被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觀點所震撼。現就其三個方面來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儲備知識,授人以漁

首先,作爲一名老師,我們自身要不斷地學習、閱讀,當我們的知識儲備是學生的或者我們所教科目的10倍、20倍時,我們才能夠把新知識用更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同時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識,還要了解那些跨學科的知識,比如生物和化學有很多知識是有聯繫的,當老師能夠意識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時,那麼學生也常常能夠把所學知識聯繫起來,這樣知識在他大腦裏就容易激活,而不是每次上課就像學習新知識一樣,完全忽略了之前的經驗和自己本身的閱歷。一直以來我們都很擅長教授書本知識,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應該教授一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告訴學生們,我們老師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把解題的思維外化,讓他們知道我們思考的步驟。除此之外,教授學生一些記憶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記住知識是運用知識的前提條件。

二、多方施教,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是非常重視德育、智育、勞動教育、藝術教育的全面發展的。在帕夫雷什中學,他專門劃出土地,讓學生們栽種植物,體會勞動的快樂和收穫的喜悅。他帶學生們到教室外去感受大自然,讓孩子們熱愛大自然。同時他也重視家庭教育,在孩子們入學前,學校裏會專門開設家長課,給家長教授一些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的知識,讓家長們科學的養育孩子,因爲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在教學中,他認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分層教學,這並不是歧視和不平等,而是讓學生們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給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標,在學習中逐漸獲得自信,讓學習成爲一種習慣,並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三、拾起書卷,身染書香

蘇霍姆林斯基還多次強調閱讀的重要性,這一點我也十分贊同。其實我們現在依然也很重視閱讀,我們有小初高專門的課外讀物,基本是一些中外名著。誠然,在我的學生時代,我並沒有對學校要求的課外讀物老老實實讀過,反而更喜歡讀《意林》、《讀者》、《環球時報》《課堂內外》……這些在當時算是快餐式讀物了,或許沒有名著那樣影響深遠,但卻奠定了我喜愛閱讀的基礎。我認爲,閱讀是一件愉悅心靈的事情,閱讀初期最好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閱讀,只有喜歡,你纔會想起翻開它。不管是偵探小說、報紙、漫畫等都可以。

當然,閱讀本身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維持的事情,但不要着急,不要建立宏偉的目標,每天閒暇之時,看一看,積少成多,讓閱讀變爲每天的習慣,而不是逼迫自己,使閱讀變成枷鎖。同時,在閱讀時可以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想法,這不同於記筆記,而是當自己對書中某個內容,某句話產生共鳴,聯想到書本以外的東西時,那麼隨手記錄下來,這便是你讀書的收穫,是與別人不同的,獨一無二的體悟,它將變成屬於自己的智慧,豐富着自己的頭腦,陪伴和指引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後,閱讀讓我們開闊眼界,讓我們自我覺知,我們幾乎每天都處在同一個環境中,行萬里路需要時間、金錢,但是讀萬卷書就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了,一盞燈、一方桌、一本書、一支筆,就可以和不同時代的傑出人物溝通交流了。

以上是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的一些感悟,“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在這裏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