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新基礎教育論》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2.1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新基礎教育論》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基礎教育論》讀後感範文

《新基礎教育論》讀後感1

在寒假休息的兩週時間裏面,我認真地閱讀了葉瀾老師的《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是葉瀾教授積十多年“新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交互研究撰寫而成的,是一部關於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全書有3大編共12章組成。第一編是“當代中國教育變革社會基礎論”,分別從“生存基礎”、“世界變局”和“中國主題”三個層面作出闡述。第二編以“當代中國教育宏觀變革論”爲題,從宏觀變革的反思和宏觀變革的性質、人物、主體、策略等方面構建當代中國教育宏觀變革的理論。第三編爲“當代中國基礎教育學校重建論”,從中回溯了我國自1840年以來至改革開放前百年中國學校轉型變革的歷史,對當代中國學校轉型性變革的內涵、學校教育日常實踐和管理實踐的重建作了系統論述。

我分三個階段來讀完這本書。第一階段:初讀,採用圈點式閱讀的方法,將好的字句劃出,經典的教育理念標記出來。第二階段:詳讀,詳細閱讀文章,在每一章節中留下隨筆。第三階段:精讀,特別經典的章節多次閱讀,品味其中的精華,並撰寫讀書心得。

新基礎教育在我校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幾本新基礎理論書籍,也聆聽了許多優秀教師在新基礎理念下的研討課。不斷地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實踐。從“認同、接納”到“實踐、反思、重構”,都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學習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關於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書中的隻言片語觸動着自己的內心深處。葉瀾教授數次強調着“教師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

從導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不禁感觸萬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資訊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對師生來講,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不僅僅是在教和學,不僅僅是在認識世界,不僅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不僅僅是在圍繞着書本轉,而更爲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向着無限的可能性開放。這樣的課堂教學纔是真正地在育人。

《新基礎教育論》讀後感2

今天我又一次學習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關於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書中的語言深深觸動着我的心靈。葉瀾教授數次強調着“教師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這和蘇霍姆林斯基的“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具有個體差異和獨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見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最關注的是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教育對於學生和教師生命成長的意義是什麼?究竟怎樣的教育活動是最利於生命成長呢?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又一次讓我我明白了改變自己與學生的關係,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被動學習上升爲主動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發揮出來,使學生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前我認爲只要上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髮言踊躍,看起來熱熱鬧鬧,這堂課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說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不僅要看這種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從思維深處真正活起來,學生表面的活是基於他們經過理解而來的,而不是爲了純粹的表現。正如《爲思維而教》一書中提到的我們的教育,老師的教學必須建立在轉表教育觀念,真正去觸動被教育者的靈魂,使教育的本質迴歸到真正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上去。

在葉瀾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動態生成”成爲新課標下課堂的終極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一個個活躍的生命體,他們往往會脫離你爲他們精心佈置的軌道。有時他們獨特甚至離奇的想法會打亂你的教學思路,這時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將學生拉回你所設定的固定軌道,那麼你很有可能失去這些無法預約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如何做到課堂的動態“生成”呢?如果你能順應童心,把握好這樣的契機並及時將它轉化成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並帶着期望分享他們的童趣,那麼你就能和學生一起感受無法預約的精彩,充分感受課堂生成給課堂帶來的繽紛。

書中提到現代型學校的特質首先是:價值的提升。可見現代型學校的存在價值不再停留和滿足於傳遞,繼承人類已有的知識,實現文化的“待際遺傳”和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複製式再生,而是追求爲更新性發展,爲個人終身發展服務的存在價值,使教育成爲人類社會更新性的再生系統。對於近代學校中,受教育者被視爲知識的承受者,而在現代型學校中,受教育者被視爲自我發展的承擔者。因而,這一特質體現了學校教育將傳遞知識轉向培養人的各方面素質能力爲本,這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教育價值觀念的改變,讓我感受頗深,現在的教育理念和我自己小時候接觸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的老師完全以教授書本知識爲主,課外內容很少,學生也大多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多,但是現在的教育理念不單單是要求教師傳授學生書本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強調學生的主動性,我認爲這很好,其實知識應該是自己學來的,教師只是啓蒙者,是傳遞知識大門鑰匙的人,而學生自己纔是開啟知識大門的人,基礎教育則更強調了教師的“關鍵性啓蒙”。

書中還提到現代型學校的又一特質是:重心下移。分三個方面下移:其中一點我尤爲認可,這便是對教育關注的羣體的重心下移,近代教育經常關注的是社會金字塔階層頂端的人,學校常以第一名,狀元生爲榮,過多的關注“尖子”生,而忽視了對其他普通孩子的關注,但是現代型學校開始致力於關注每一個學生主動健康的發展,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不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衆的轉變,而且體現了教育觀念中“具體個人”意識的確立,對每個人的幸福人生與生命價值的關愛,也許就這點而言,教師的任務會變得很重,因爲他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幾個人了,而是每一個同學,但是正因爲如此,教師這一職業才如此受人尊重,讓人敬佩。這一點在今年暑假河南省校長於我校舉辦的假期培訓中,好幾位知名校長的經典發言中在一次得到的證明和確認。特別是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山東安丘四中韓中玉校長的發言無不繫統闡述了關注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價值的提升、重心下移等。

透過胡校長牽線參加的暑期培訓,讓我的教育思維隨着諸位名校長的精彩發言而自由飛翔,再讀葉瀾教授的教育理論更是收穫頗豐,感觸深刻。

或許我的悟性不夠高,也或許我的能力不夠強,但我相信勤能補拙,笨鳥只要懂得先飛的道理並付諸實踐,相信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也一定會有所發展,進步,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雙語教育的發展,爲我國的教育事業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我想這應該是讀者對作者做好的感謝,也應是作者的守候吧。

《新基礎教育論》讀後感3

社會的發展、變革引起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而這些變化又勢必影響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更新。

在《新基礎教育理論》書中就提有這樣的論述:新教育觀念系統是實施“新基礎教育”的學校之魂,是變革傳統學校的理論武器。

基礎教育的觀念更新,就是價值觀、學生觀和學校教育活動觀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來性、社會性與生命性。這些新觀點的提出,就是針對現在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價值的弊端。強調教育的“終身化”聯繫,體現了基礎教育與個體生命關係上時間維度的變化。“教育不只是舊觀念中個體生命里程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學生個體而言,教育須承擔起爲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爲其有可能創造有意義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的責任。“人類最寶貴財富是生命的成長。”“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

透過讀《新基礎教育理論》這本書,能使教師認識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己的心裏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書中還強調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學生觀的更新上,教師要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在這樣的認識上,開展學校的育人活動,是注重溝通教育理想“彼岸”與學生髮展“彼岸”的具有轉換功能之“橋”。教育活動最常見的形態是持續滲透,猶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新教育活動觀的核心是激活師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動真正成爲朝着目標實現的方向而開展的師生積極互動。”

整本《新基礎教育理論》從我國的'人口、資源與生態到世界宏觀變化、中國社會轉型、古代中國的教育回溯與反思,侃侃而談到當代中國教育變革的任務、策略,基礎教育的重建論,甚至精細到日常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詳細地論述了教育的過去、現狀以及面向未來的特殊意義,讀來令人收穫頗豐。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爲目標而存在。所以說,教育的核心,在於一個“人”字。

如果說教育理論是書寫這個“人”字的一撇,那麼具體的方式方法,則是構成“人”的一捺。在理論的依託與指引下,行使恰當的教育方法,最終能使書寫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觀。

針對以上述,恰如書中所談:當前我國學校教學實踐中存在生命價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遞知識”上,其中有一些教師雖已關注到學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發展,但大多僅爲點綴。至於認識範圍以外的目標則更少涉及。然而,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後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爲出發點的舊教育。同樣,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構成,如果一個教師一輩子從事教學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爲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意義對於教師和學生的人生無疑是重大的。

爲實現拓展現有學科的育人價值,“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先認真分析、認識、把握本學科對於學生成長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對知識進行重組,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學生經驗、發現發展以及歷史的溝通等。正是透過對統一制定的確定性教學內容的深度開發、重新組合和多向激活,透過把彈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引入教學過程的設計,使教學設計爲師生課堂教學的實踐留出了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創造生成的可能。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和引領者,但學生是教學的重要資源。一堂資源豐富、同時具有開放性與互動的課堂,再加上適當的拓展或實踐活動,將對解放學生、活躍氣氛起積極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的情感態度定會發生明顯變化。而“活”起來的課堂,如果教師不能有良好的駕御能力,可能還是會回到習慣的老路上去。所以,書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議,我認爲對當今教師是十分有用的。一、加強課前“教學設計”的研究力度,使教師在設計中就有“結構”意識和形成“彈性化”方案。二,在上課時,要求教師學會傾聽,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要提升及時做出合適應答,推進教學過程的能力。三,強調教師在教學角色中不僅是“呈現者”,“提問者”,“指導者”,“評價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出資訊的“重組者”。然而,實際的教學往往並不會完全依照着理論的發展而發展,一個教師儘管教的是同一門課,面對同一批學生,但他在每節課上所處的具體情況和經歷的過程都並不相同,每一堂課都是在向教師的智慧與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戰。

所以,面對現代社會求新求變以及知識日新月異變化對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礎教育理論》不僅強調了教師對變化的認識和行爲的改變,而且還要從變化走向新的教學能力和習慣的養成。這也是體現了一個“人”字。由此可見,以人爲本,或者說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對育人的重要意義,也是這本書讀來我最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