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錦集

讀後感1.21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錦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錦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

不裝了,我是蛤蟆,我攤牌了......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這是一本心理輔導書,透過童話故事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向我們展示出來。主人公是隻蛤蟆,你沒聽錯,是一隻蛤蟆,此書帶入感極強,誰讀此書誰就變成了蛤蟆。雖然是一本故事書,但是卻描寫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鬱時最真實的感受,蛤蟆先生透過十次心理治療成功從困境走了出來,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原來,我很重要!

先來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鬱時的狀態: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很長時間裏,我時不時都會這麼想。當然,確實有些時候一切似乎都好起來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幹點什麼。可隨後我的興致就低落下來,沒了做事情的勁頭,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傷情緒裏。”

在第一次治療時蒼鷺諮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蹟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在我們出生時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爲模式,這些行爲模式成爲自我的核心,融爲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爲。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爲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療時蒼鷺諮詢師以情緒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並理解這些情緒。”

順從行爲:如果你被迫順從某個人,就意味着你不與他爭辯。你照他們說的去做,而且同意他們的想法。

依賴父母:對大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減少並最終打破依賴關係,這樣才能成爲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達成,而很多人會依賴一輩子。順從行爲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在第三次治療時蒼鷺諮詢師解釋了蛤蟆先生的憤怒方式:

釋放憤怒:所有這些行爲策略實際上都是從我們童年發展而來的防禦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於受到傷害,是孩子在權威之下無法隨心所欲才做出的反應。

在第四次治療時蒼鷺諮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藉此判斷是非對錯。

在第五次治療時蒼鷺諮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兒童、成人、父母三種狀態就形成了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

在第八次治療時蒼鷺諮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人生座標:

人生座標: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後的人生裏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後,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援這些信念和預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在第九次治療時蒼鷺諮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心理遊戲:

心理遊戲:這類遊戲的發起基本上都不是出於真誠,不像正常遊戲那樣只是讓人覺得興奮好玩,而是會產生非常戲劇化的結果。表面看起來實事求是,其實真正的意圖卻並不正大光明。遊戲體現在兩個層面上:在社交層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開誠實的。而遊戲玩家的真正動機卻隱藏在心理層面,同時也隱藏着欺騙。至於遊戲的必然後果呢,全都是讓人產生負面情緒。

舉例1:“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

這是人們經常在工作場合玩的遊戲,這種遊戲能讓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當的理由來發火,藉此證實“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座標。他們會證實別人根本上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爲己任。

舉例2:“你爲什麼總讓我失望”

這種遊戲能讓你自卑或者自責,從而證實——你一無是處,他高人一等。這會加強他的道德優越感。

舉例3:“我真不幸”

這種遊戲能讓低自尊的人常常覺得生活對他們不好,卻更善待別人。概括的說,處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座標的人,認爲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這個遊戲的人確信他們是不幸的,會隨時給你報出一長串遭遇過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療時蒼鷺諮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並且還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爲。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爲“共情”。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遠,因爲它能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到不願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後憤怒背後的故事,最後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癒了,同時也治癒了你我。

爲什麼讀完這本書後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爲我發現自己前段時間也處於抑鬱階段,透過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況,我很慶幸此時讀了這本書,它帶給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堅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焦慮和抑鬱而且無法擺脫困境,那麼這本書推薦給你。我是貧僧,謝謝您花時間觀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2

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源於朋友的推薦。在此之前,我對這類型的書接觸不多,而這一種以敘事爲主,再逐步深入的,着實還是所見的第一本。

書籍篇幅不長,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寫方式。將讓外行人一看就暈的心理知識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理論與情節相結合,有停有頓,不會給人增添太多的閱讀疲勞感。

這是一隻患上抑鬱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勵下去看心理醫生,接受治療最後獲得新生的故事。在看着蛤蟆先生逐漸變好的過程中,我覺得我也跟着接受了一場心靈治癒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樣,第一次接觸“兒童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等這一些看似簡單,實則真正貫徹卻需要細細品味的名詞。跟着蒼鷺醫生的節奏,循環漸進,像洋蔥一般,一層一層由淺到深。

這本書於我最大的收穫,其實在於聯繫書中內容,以新的角度對自己重新的認識和學習。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聯想中,學會大多時候能夠以“成人自我狀態”來看待問題,學會打破自己給自己設的心理遊戲,改寫自己的劇本獲得新生。我感受着他的心路歷程,又如一個陪伴者看着他治癒。在這過程中,我也學着回想我的過去,我的現在,試着將蒼鷺醫生所提到的東西與我自身聯繫起來,以另一種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聽一個網友說他對心理諮詢的看法,他曾簡單的概括爲“政治書”,給予你心理暗示,告訴你世界很好。但跟着蛤蟆先生走了這麼一遭後,我卻覺得這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與心靈打交道,將迷途的人們以一種溫和且堅定的方式帶回正軌。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諮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於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生都採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泄口。我想這就是心理諮詢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的幾處細節,也讓我不由聯想到的社會中一些真實的現象。

據統計,全球約有3。5億人患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這又是爲什麼?就像書中河鼠、鼴鼠和獾三者對心理諮詢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過退堂鼓,覺得不如吃幾片阿司匹林來得有效;鼴鼠和獾也覺得心理諮詢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這和現實生活中那些對“心理諮詢”有偏見的人有着同樣的性質。而正是因爲這樣的偏見,才導致了抑鬱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癒率依舊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沒有選擇正確的方式去治療。而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歧視是影響治療的因素之一,作爲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爲人類的第二大“殺手”。

精神疾病治癒率低是一類問題,然“爲什麼會產生精神疾病”這一問題又值得人們深思。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這一話題也是熱議紛紛,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訪談中提到這個話題。父母享有極大的權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雛形。然而在某些過於嚴苛的要求下,孩子卻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就如蛤蟆先生的父親對他總是一味的否認和斥責,這和他之後的自我否認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只能說我們沒辦法改變原生家庭,也沒辦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認識它的過程中獲得希望和動力。

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問題的源頭,仍要追溯到個人本身。

許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順時,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將自己心靈受挫的大部分原因總結爲父親的嚴苛和獾的斥責,但卻忽略了一個事情——如果你不願意,沒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書中的.第八次談話,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讓我眼前一亮——心理遊戲。當蒼鷺醫生解釋後,我發現在很多時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樣也處於“我真可憐”和“PLOM(可憐弱小的我)”這兩個遊戲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處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後,他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劇本。同時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別人享有建議權卻沒有支配權。怨人怨天只會讓人沉浸於失敗和低落中,也不要將所有的希望寄託給別人,因爲只有自己站起來了,纔是真正的站起來。

這本書不僅讓人們增加心理知識的瞭解,更是在糾正着人們對心理諮詢這一事物的認識。當人們真正陪着蛤蟆先生走過了“心理諮詢”這一遭,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對心理諮詢的接受程度也會更高。

當今時代人們對心裏健康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校建立了“心理諮詢室”以及開放了相關課程,人們對心理諮詢的接受程度也不斷提高,這本書也與時代所需緊緊契合着。

我很榮幸能夠陪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與此同時,這躺心靈列車也在等着你們上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3

讀完這本書,不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醫生,隨着書中幾次談話的進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醫生。我忽然明白,認識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開始腦子裏一團糟的蛤蟆先生,在經過與諮詢師蒼鷺的一次次談話與一次次引導下,開始正視自我,理解自我。

書裏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看到後面的幾次談話後,我認爲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爲,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蛤蟆的家庭看似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大戶人家。在這樣的家庭裏生長哪裏會有煩惱呢?可是這樣的家庭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年齡尚小的蛤蟆的內心,以及長大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蒼鷺說過:“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爲傳遞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因爲我們無法逃離,所以我們必須得學着調整自己,就像父親不讓蛤蟆哭,他只能調整自己不哭。但這樣蛤蟆就不能表達內心的壓抑,一直處於低自尊的狀態。並且,少了這份情感,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成了一個殘缺的人。童年的經歷使他常常處於兒童自我狀態,以此減輕自己所受傷害帶來的影響。但好在有蒼鷺的引導讓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責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們要認識自我,認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4

最近花了幾天時間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本書沿用了《柳林風聲》這本在英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書裏的人物,以蛤蟆先生爲來訪者,蒼鷺爲心理諮詢師,展開了一段爲期十次的心理諮詢。隨着諮詢的不斷深入,蛤蟆也從第一次諮詢的情緒溫度計的最低點(1—2),上升到了第十次諮詢中的情緒溫度計的最高點(9—10)。

爲什麼僅僅透過十次面談,蛤蟆竟從悲觀厭世轉變爲以前的熠熠生輝,甚至產生了新的人生規劃,也許這就是心理諮詢的神奇作用吧!我認爲蒼鷺心理諮詢師主要運用了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學派的一些方法理論,並一步步引導蛤蟆透過不斷自省,認識問題,轉變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在這個諮詢過程中,蒼鷺真的是把啓發式教育運用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正所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讓蛤蟆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發現、提出問題,自己回答,當蛤蟆領悟到那一步的時候,蒼鷺再上升到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幫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緒、行爲後面隱藏的深層動機。

首先,我們來看下這本書裏的人物關係。蛤蟆先生出生在一個社會地位很高的家庭,家裏擁有釀酒廠和大莊園,父親給他的印象是嚴苛,總是用責備的語氣訓斥他,母親則把他當小寶寶,認爲他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錯,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長的原生家庭,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蛤蟆從小養成了順從、道歉和依賴的行爲模式,蛤蟆也經常處於本書中提到的“兒童自我狀態”。

蒼鷺心理諮詢師把人的心理狀態分爲三類: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三種狀態中進行切換。這三種狀態根植於人生座標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從小形成的觀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書中的蛤蟆,從小受到父親的苛責,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於“悲傷的兒童狀態”,經常玩“PLOM”心理遊戲,“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憐弱小的我)的縮寫。雖然雙親已經去世,但是蛤蟆總是認爲朋友們在不斷地指責自己,這也是蛤蟆在本書開始抑鬱、焦慮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朋友老獾,總是拿嚴厲的目光審視批評自己,讓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本書裏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親的朋友,總是喜歡對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畫腳,獾的人生座標是“我好,你不好”,對蛤蟆時刻處於“挑剔型父母狀態”,我相信大家在生活裏也遇到過獾這樣的人物,也許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經的老師、領導。這類人經常玩的心理遊戲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他們常常會佔據權利和權威的制高點對別人評頭論足。說實在的,有個獾這樣的朋友的人,還真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

當然最健康的人生座標就是“我好,你也好”啦,處在這個人生座標的人對應的是“成人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指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不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不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思考當下的情況,基於事實決定要怎麼做。

蒼鷺心理諮詢師透過十次心理諮詢,逐步引導蛤蟆先生從“兒童自我狀態”過度到“成人自我狀態”,幫助蛤蟆先生擺脫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蛤蟆先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領悟。

書裏詳細介紹了“兒童自我狀態”的概念,並提到了精神分析學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義學派重視的“共情”,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讀下原文。

本書提到了另外一本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著作《人間遊戲》,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臺灣翻譯的繁體字版本,希望簡體翻譯版儘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藉以童話《柳林風聲》的角色書寫的一本大衆心理學著作,故事內容以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鬱症,朋友們勸他去看心理醫生,然後在與心理醫生蒼鷺的對話中逐漸與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這一條線展開。主要表達的是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

故事結尾是個常規的好結局(這兒有點跟不上莊園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癒的速度),在最後所有的小動物都明白了無論風險如何,都必須繼續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數十年所經歷的童年創傷僅憑几次心理諮詢對話就能被治癒嗎?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這樣的結局讓人充滿希望。

第一次瞭解原生家庭、兒童心理創傷等概念時是在《愛的藝術》這本書裏,當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這章後,瞭解到父母的愛是不一樣的,父親與母親扮演的角色有偏差,會使孩子性格往單一方向發展,童年父母給孩子的愛對孩子成年後甚至是一生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蛤蟆先生》這本書中說“我們的父母把我們帶到世上來,他們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將他們的觀念和行爲傳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原生家庭是絕對完美的,因此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

因此在看完《愛的藝術》後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時,像是被重錘敲了一下,我嘗試着把我童年的經歷就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裏完整的放映了一遍,這是個較爲痛苦的過程,好比在鏡子前將看似完整的自己一點一點撕開,逐步撥開自己身上的每個角落查找,然後發現每個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補的地方。於是產生了對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後比較有代入感,將自己代入到每個動物身上,發現他們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於是得到提醒要儘量改變自己的這一部分。從中也得到啓發:辨別三種自我狀態“父母、兒童、成人”、自證預言與人生座標、心理遊戲與角色扮演。

最後希望自己能成長爲一個有共情能力(具有強大的意識,瞭解自己的情緒,能從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衝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爲)、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體現在成熟和自我接納和求同存異接納他人)、獨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狀態。

將自己剖析這無疑是個痛苦的過程,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正如那句所說的:沒有一種覺醒不帶着痛苦。但是正因爲有覺醒纔會有改變,儘管沒有那麼容易脫胎換骨。

所有的愛都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包括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自己對自己的愛等。就像是學習其他的藝術一樣,如音樂、繪畫等。那自己愛自己無疑是最重要的,足夠的愛自己,纔有能力愛別人,愛這世間萬物,所以請務必學會好好愛自己!

最後,引用這本書的一段話作爲結尾:如果你爲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