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集錦

讀後感3.37W

差不多先生傳是胡適的代表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集錦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一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學了一點東西,拿個文憑後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繼續學習,或乾脆滿足於一知半解。某醫院發生醫院內感染事件,感染患者達百餘人,禍首爲消毒液配製錯誤,即將1%的戊二醛錯誤稀釋10倍使用,使消毒劑無法達到濃度,這樣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誤,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們對這種偏差視而不見或漸漸地習慣於這種偏差,我們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問題是,當你躺在手術檯上準備接受手術時,你能接受手術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幾發生在你身上嗎?  “零缺陷”作爲“差不多”的天然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變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對,而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馬上會說,“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哪個鐵路運營商敢保證他們的火車絕不誤點。毫無疑問,這是事實,但對“零缺陷”的理解應當分爲兩個層面:一是政策層面,即行爲導向必須是“零缺陷”,而絕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錯誤率;二是操作層面,即力爭把差錯降低爲零。“零缺陷”其實是這樣一種心態:不害怕錯誤,不接受錯誤,不容忍重複犯錯誤。只有這樣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好。一部動畫片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一位母親教自己的兒子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小兒學習過程中未十分用心,問其記住沒有,答“差不多吧,記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鄰居,這位母親爲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兒子,便讓小兒爲鄰居背誦《三字經》,孩子開口便道:“人是豬,性本饞,性相近,習相遠,狗不叫,貓不來……”當時聽了真是讓人捧腹。這只是一個故事,但也不由得會使人思考,做事認真、到位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差不多”行爲一旦養成,改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我們身邊發生的很多疏忽、差錯,大多非有意所爲,實乃長期的“差不多”習慣所致。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會不折不扣地執行;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人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後來,就不了了之。  講到日本,雖然這個國家有很多問題,但沒有人不佩服他們做事的那種認真、嚴謹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風。與之相比,中國人確有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毛病,以至於社會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將近”、“大概”、“也許”等等,均是常用詞,就在這些詞彙一再使用的同時,生產線上的次品出來了,醫療事故出現了,礦山的事故發生了,社會上違章犯紀不講原則的事情也屢禁不止。  我們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事實上,芸芸衆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是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礎。  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企業請職工來工作不是來浪費企業資源的,醫院聘請醫生不是來殘害生命的,學校聘請老師不是來誤人子弟。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二

這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爲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確。”“哪有這麼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爲差不多,不就應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爲差不多,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後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樣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後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捲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爲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到達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三

讀了《差不多先生傳》後,我不禁爲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覺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書中,差不多先生做什麼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媽媽讓他去買紅糖,他卻買成了白糖;在學堂時,老師問他直隸省西邊是哪個省,他說是陝西,實際上應是山西;有一天,他爲了一件緊要的事情,坐火車去上海,結果晚了兩分鐘,他就罵道:早兩分鐘和晚兩分鐘有什麼區別,火車公司8:30和8;32開不是差不多吧?這一次火車晚了還不說,差不多還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醫生,結果家人找來了牛醫王醫生,王醫生用治牛的方法來治差不多先生,結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說:人們千萬不好追求差不多,正因往往是差不多,就毀了一件大事。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四

這天,我讀了作家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差不多先生傳>。這個題目十分搞笑,我帶着一絲好奇讀完了全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聽不明,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他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去幫媽媽買紅糖,結果卻買成了白糖,他媽罵他,他卻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上學時,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山西同陝西,不是差不多嗎?”

他長大後在店鋪做夥計,做事總是不精細,“十”跟“千”常常寫錯。掌櫃的生氣了,罵他不仔細。他只是笑嘻嘻的賠留意道:“千與十隻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他不滿地說:”八點三十分開,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誰知家人弄錯了,喊來了西街的牛醫王大夫。他說:”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嗎?就讓他試試吧!“王大夫走上前,用醫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會兒,他便一命嗚呼了。他臨死前,說:”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纔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說他看得破,想得開,於是,人人都象他學習,中國很快變成了一個”懶人國“。

讀了這篇文章,我認識到了懶惰和做事馬虎的危害。我們絕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樣,不求上進,馬虎行事,這樣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五

中國有名的人是誰?他就是家喻戶曉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國人的代表。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時候,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在學校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陝西;他在錢鋪做夥計時,“十”字寫成“千”字,“千”字寫成“十”字;有一天,他趕火車遲了兩分鐘,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王大夫請來了,而牛醫錯把人當成牛來醫,結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後,大家都稱讚他樣樣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圓通大師”,他的名聲越傳越遠,無數人都以他爲榜樣,於是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這篇文章透過刻畫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評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夠認真的缺點,喚起國人的注意,人人都有這種不良習慣,中國就再也沒有成功,亮麗、輝煌的時刻了,而懶惰使中國的路黯然失色。

勞動,是人類的美德,有人鄙視農業勞動,覺得那是下等人乾的,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長了人的懶惰思想。的確,勞動過後,迎接你的是奇蹟,讓我們熱愛勞動吧!摒棄一切懶惰思想,行爲,勞動會使你的未來充滿驕傲!

五千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靠不懈的勞動創造了許多奇蹟,而到了此刻,中國已變成了懶人國了,不再出現什麼奇蹟了,這樣,中國會成爲世界的強者嗎?

醒醒吧……中國人,我們要讓懶人國變成勤勞國,我們要在以後的.日子裏再創奇蹟和光輝!

評語:中國人做有一種不認真的態度,總是喜愛說“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畫了中國人做事的馬虎,民族要強大,國民素質很重要!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

讀完<差不多先生傳>後,我覺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過之後,覺得這篇文章有讓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來掩飾自己錯誤的人的可悲可笑之處。一些小差錯,雖然只但是是少了幾秒,小了幾斤,錯了一個小數點……,但絕不能用“差不多”來敷衍。

我身邊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說,別人也說。其實,我感覺我就是名副其實的“差不多先生”。只但是我沒有他那樣嚴重罷了。有一次,我學會了一道“炸沙丁魚”,想給大家露一手。沙丁魚是要放鹽的,我不留意放多了,自己卻自言自語地說:“鹽差不多就放這麼多吧!”結果,一天晚上光讓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連我的同學也是“差不多先生”。昨日,我在做六角蟲,有一個地方不會做,就請一位同學幫忙。其實,他那個地方也不會。只聽他喃喃自語地說:“就是這樣,差不多是這樣。”但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蟲就散架了。還有一次,我媽媽幫我檢查作業,她說:“差不多是這樣吧!”結果,第二天我的作業本上有好幾個“x”。

“差不多”,有人把它掛在嘴邊。可往往就是正因“差不多”,最後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媒體以前報道,一個工程隊挖隧道,承包人將水泥柱改成了木樁,以爲這樣“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還損失了幾百萬元。這個“差不多”換來了慘重的損失。

“差不多”其實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掛在嘴邊,那你必定要吃苦頭的。作爲一個國家,大家都“差不多”,那麼,這個國家必定走向毀滅。

差不多先生傳的讀後感七

前不久,我從三聯出版社訂購了一本<國文百八課>,並從中拜讀了近代大文學家胡適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傳>,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描述了中國人民的代表和“榜樣”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樣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細密。他常把山西說成陝西,把紅糖買成白糖,把十字寫成千字,更有甚者,把這天以爲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結果誤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醫生來給他治療,可一不留意說成了獸醫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錯了人,但他覺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給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醫治差不多先生,結果但是一小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差不多先生傳讀後感。差不多先生在臨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麼認真呢?”他死後,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精細,不肯計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都向他學習,視他爲導師。中國,就這樣成爲了一個懶人國。

這位“偉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實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認真的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過當差不多先生的經歷。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數學作業,有一題要用三位小數乘以三位小數,我心想:“小數和整數不就差一點嗎?”便把一個小數四捨五入後再相乘,結果,正因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個得一百分的機會。我也看過身邊的例子。有一天,我們籃球夏令營的一個同學爲了快點打上比賽,只馬馬虎虎地跑了兩圈就加入進來(平時我們但是要跑上十圈還加壓腿的!)結果在打比賽時拉傷了背部肌肉,一個月都沒能來參加訓練。寫作文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以前我寫作文時,總是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時刻查字典、打草稿,還經常虎頭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最後恍然大悟,再這樣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樣了。我便開始認真起來,要讓好變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現出來,打草稿、查字典,最後作文得了一個又一個優+。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罷手的時候,你要回憶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後果。好和更好之間只差一個“更”字,但這一個字足以讓我們從失敗變爲成功。大家就應爲這個“更”字發奮,變得精益求精,不讓中國在我們這代還是一個“懶人國”。

標籤:讀後感 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