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科技類圖書的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8.56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科技類圖書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科技類圖書的讀後感範文

科技類圖書的讀後感1

《中國科學技術史》是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花費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書,他透過豐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東西方比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證據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且這部著作對中國的科學思想史、各學科專業史的相關技術以及社會背景都做了詳細的介紹、論證和分析。它所涉及的範圍之廣、內容之深都是令人驚訝和歎服的。

讀了《中國科學技術史》這本書後,我們可以深入地瞭解中國科學技術史,李約瑟對中國成就的關注自然使他受到當地人的讚許。其內容涉及哲學、歷史、科學思想、數、理、化、天、地、生、農、醫及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這不僅推動了中國文明的發展,也對世界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的文獻考古證據和圖畫見證,清楚地向我們顯示了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發明與發現。另外,我們還可以瞭解到他的治學方法大概可以概述爲兼收幷蓄古文獻、圖片與考古史料,實地考察生產和生活傳統,模擬實驗與技術復原研究,中西比較研究,內史與外史研究相結合,國際大協作。同時,《中國科學技術史》是第一部以系統而且祥實的資料全面介紹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過程的宏篇鉅著。

此外,在這本書中,作者李約瑟還用了一些篇幅介紹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氣氛,自己的經歷,自己對待每一個人的態度,對時間的態度以及自己與中國的情結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對李約瑟博士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讀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書。正是因爲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瞭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以及其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另外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對世界做出的重大貢獻。

讀完這本書,除了佩服李約瑟博士,更多是對我國科學技術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聰明智慧是不會停歇腳步的,終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依然會引領時代的潮流的。另外,別的國家的人可以花費人生大數的時間,對中國的科學技術史進行研究。我們作爲中國人,更應當對自己國家寶貴的財富有深刻的認識。

科技類圖書的讀後感2

作爲一個對機械行業不是特別感興趣的人來說,能讓我動心的機械類文章着實不是很多,當然世間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發現的心境,本是帶着練習聽力的心情去看這段視頻的,結果卻被深深的打動了,不禁爲人類的智慧所折服,爲機械行業的神奇魅力而傾倒(雖然學習的興趣仍然不太濃)。

由於視頻是英文的,我看了好幾遍才弄清楚意思,原來說的是一種叫做差速器的,在看這個視頻之前,我僅僅聽說過差速器這個詞,從來不知道是做什麼的,總是把他和減速器混爲一談,然而仔細看完了視頻之後發現,差速器的確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在近一個世紀以來,汽車已經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天天可以見到各種型號、各種品牌的車,但有沒有想過,車上有很多地方仔細想想會覺得很彆扭,比如車在轉彎的時候就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在相同的角速度的前提下,靠近內圈方向的車輪應該轉的比外圈的慢,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玩四驅車時),車的兩個輪子套在一根軸上,軸隨輪子轉動,無論如何是不可能使一個輪在轉而另一個輪子不轉的。這樣兩輪共用一個軸並不意味這不能轉彎,而是在轉彎的過程中內圈將受到更大的摩擦力,同時會產生輪軸的軸向力,大大降低零件使用壽命,給行車的安全帶來隱患。如果考慮特殊情況,比如其中有一個輪子滑進了沙坑,就需要讓另外一隻輪子轉動把車戴起來。以上這些問題都引發了科學家們的思考,如何實現兩個輪子的“差速”呢?

首先我們查資料瞭解一下什麼事差速器:差速器就是在向兩邊半軸傳遞動力的同時,允許兩邊半軸以不同的轉速旋轉,滿足兩邊車輪儘可能以純滾動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駛,減少輪胎與地面的摩擦的元件。這看似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在實際設計需要克服許多的麻煩。在差速器的視頻中給出了差速器的發展歷史,得以讓我們感受工程師們的思路是如何一步一步改進差速器,使之日趨完美的。

想要實現“差速”,即兩個輪子轉速不同,無非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要不就是一根軸,輪子和軸可以相對轉動,但是這樣一來車速就不受油門控制了,想想也知道不夠安全,另一種就是使用兩根軸,分別連接兩個車輪。但是這樣問題又來了,分成兩根軸如何保證在直線運動的時候是相同速度轉動的呢?工程師想了個辦法,在兩軸相接近的地方,給每個輪子安裝一個“十”字型的元件,像一把小傘一樣,然後再兩把小傘之間搭上一根額外的“十”字軸,這樣一來,發動機只需連接這根單獨的軸便可以帶動車輪了,然而這樣仍不能實現“差速”,因此工程師將這根額外的軸上的“十”字設計成可以繞軸自由轉動的結構,於是,在轉彎的時候,摩擦力大小的變化將直接作用於輪上反應在兩根軸的轉速上,兩軸轉速的不同將帶來的結果是額外的軸上的“十”字繞軸轉動。問題已經在原理上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了,但是工程師們並不滿足,因爲目前的.狀況自動調節的敏感度不夠,在十字與十字相互接觸之間,會有一段架空的時間,這樣仍不夠完美,因此工程師們將“十”字改成“米”字結構,增加杆的數量,使得靈敏度越來越高,工程師們便開始推測,是不是杆的數量越多就越敏感?當杆已經很密集了,密集到不能再以杆的形式增加了怎麼辦?毫無疑問,齒輪映入了人們的視野,齒輪傳遞精度高,效率高,不容易磨損,可以實現大功率,高轉速的傳遞,而且噪音很小,集衆多有點於一身,因此工程師將三根軸的“米”字又換成了三個錐齒輪,爲了改善受力,還增加了中間的一個齒輪,形成了四個齒輪的齧合。隨着科學的不斷進步,如今的差速器已經相當先進,並非用一言兩語可以描述的清楚了,甚至許多差速器的設計都是商業機密,但我們仍不得不爲當年雷諾公司的優秀的工程師們喝彩,是他們的聰明才智將汽車產業推向了新的巔峯,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看完了這段視頻後,除了對差速器有了全新的認識之外,也讓我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新的思考,在過去的很長時間,我並不理解自己爲什麼要學機械,同時機械行業在我腦海裏的印象並不與我的夢想吻合,我更願意將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金融、教育行業,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在大學已經度過了近三個年頭,對專業課的知識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逐漸顛覆了機械行業在我心中的印象,我開始相信機械製造業是人類永遠不會降下的旗幟,它引領者人們走向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生活,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是人類在認識自然、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大自然的魅力、發揮人類智慧的體現。

實話實說,未來我可能仍然沒能留在我所敬仰的機械行業,但我將從此刻開始,持續關注機械行業的動態,瞭解人類的未來,儘自己的力量爲社會創造財富!

科技類圖書的讀後感3

開學了,一大堆的課本加上種種輔導資料讓我們的書包越來越沉,讓我們原本稚嫩的肩膀越來越彎,“發書了、發書了”這一聲聲叫喚給我們帶來的不是喜悅而是——恐懼。

這讓我們恐懼的叫聲又在教室響起,發下的有2本《小學生之友》和一本《科技與生活》,習慣性的我們往書包裏一放,一個星期六的上午當我開啟《科技與生活》這本書時,我再也放不下了,一遍兩遍的看個不停。

在書中“王亞平”的勵志故事讓我懂得了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蹟 ”的道理;《太空上課有趣又有益》讓我對了解太空、發現太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探海“神器”排排看 》又把我帶入了神奇的海洋世界;特別是在《“玉兔”的祕密》一文中讓我瞭解了祖國科技的強大 ,國人永遠不能忘記那段被人欺辱的歷史,今天“釣魚島”已讓中日關係無比緊張 ,加上美國的參與攪合,讓無數國民擔心—中國有能力自保嗎? 在書中讓我看到在高端技術方面中國已站在世界前列。一個個小小的發明故事讓我懂得了科技來源於生活改造與生活的道理,只要有心我也可以成爲一個小小發明家 。科技雖然給生活帶來了方便和幸福,可危害也不少啊。對人體健康潛在隱患,對環境造成污染。我們是21世紀的花朵,在科技帶給我們幸福的同時,我更要發奮學習,努力拼搏,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有那麼一種抗輻射防近視的電子產品是我所研發的。我現在就要以“創新科技,改進科技的危害”爲目標,朝着夢想出發。

科技改變了生活,我們改進科技,讓我們帶着這個艱鉅的任務一起去感受未來科技的神奇魅力吧!

“發書了,發書了”這聲音又在教室響起,他不再恐懼、不再討厭,我迫不及待的拿到新書,唉!可惜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