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

讀後感1.3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和自由》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1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間,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着實反傳統。傳統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應該是“活潑機靈”的。面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己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小孩子會捨棄“高檔”玩具,而選擇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於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覆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己的,他會根據內在成長的需要選擇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後,孩子會對自己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保持沉默,不要急於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應該也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思考和回味剛纔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判斷,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資訊兒童用心靈馬上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透過行動來構建自己。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的收入一起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後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爲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提供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於“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麼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昇華就是順從。”這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是我們傳統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麼這一方一定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來的就應該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破壞環境、發動戰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爲”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於神遊。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己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己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但是,實際中他每天只會在家裏唉聲嘆氣,一邊想着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爲“神遊”。看來,這種狀態在很多成人身上明顯存在着。

那麼,迴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形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應該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己,成長自己,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這句話太好了!

《愛和自由》讀後感2

愛是恆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處,不計算他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

對於“愛和自由”這個話題似乎一向都有很多話要說,但是這個話題太大太大又讓我不知從何說起,不是一一媽的督促,還不明白這個作業什麼時候能交呢,呵呵。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一樣的領域又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裏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裏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很多觀念強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就應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爲人父母,就應清楚明白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向告訴她“寶貝,你必須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向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用心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必須會是完美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這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光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爲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3

之前自己曾經讀過一本《童年的祕密》,《愛和自由》和《童年的祕密》裏的觀念是相同的,包括叔叔和爸爸的例子也源自那本《童年的祕密》。不過因爲是中國人寫的,所以更好懂。

我把看完這本書自己感觸深的地方摘出來談自己的感受。紅色爲摘錄《愛和自由》的文字。排列順序不是原文順序。

因爲人們並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通玻

這個我感觸非常深。這裏要說起《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因爲讀完這本書我經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所幸自己的記憶力還不錯,多年前的事情一直記憶深刻,這個我想《窗邊的小豆豆》作者東徹柳子也一定是對童年的記憶深刻才能完成這本好書吧。我回憶起童年裏因爲把一羣小朋友領到家裏把媽媽辛苦曬的一罈子柿餅給分發了遭到媽媽的責備;回憶起小學時一位女老師把一盒粉筆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粉筆四濺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本來美好的夏天晚上怎樣被表叔用鬼故事嚇的不敢回家;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記起不要這樣對待我的孩子。所幸我還屬於下面這段話的前者。

自己有又知道有的人絕少,而自己有又不知道自己有的人太多。

關於這句話我最想說的是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

個性跟創造力是畫等號的。因此人的整個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過程。有個性的人是指在思維上、在整個生存狀態上跟別人不一樣。

關於個性我的理解是一定不能讓孩子受到束縛,這也就是《愛和自由》這本書裏提到的自由。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不然的話也就像下面說的一樣,只能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在成長中的每個敏感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指導,我們甚至沒有在“自己發展”時得到尊重,我們深深的、獨到的思維能力喪失了。

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說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什麼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爲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以及怎麼樣去“教”。首先談談我的認識,我認爲的教應該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下面的這一條我就非常認同。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爲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教的。看下面:

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

這一條我這個媽媽感覺做的還比較好,從來我抱着豆豆很少沉默不語不去關注孩子,即使她很小很小時,我抱出去,看見她在看什麼,或者她可能會看到什麼,我都會把我的注意力變成她的注意力,然後輕輕的告訴她她在看什麼,這個豆豆說話比較早以及現在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我覺得應該和她從小跟她說有關係吧。另外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我真的非常喜歡書中的巴學園,如果我們的學校都像巴學園那樣給孩子自由多好啊!而不是現在這種“普通的教”。

當一個人在樹林裏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麼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一個優秀的蒙特梭利教師,她的傑出點就在於,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裏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

《愛和自由》讀後感4

《愛和自由》是一本充滿愛的書,它在教我們如何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沒讀這本書前,一直以爲優秀的孩子是教出來的。其實不是,孩子是帶着精神胚胎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的內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父母不需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教孩子如何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我們能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滿滿的,持久的,無條件的愛和自由的空間。只需這麼做,孩子便足以成爲一個優秀的人。

很多父母都聲稱自己是愛孩子的,他們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給孩子說自己是多麼的愛他們。然而這些所謂的愛,背後的真相是:父母小時候無法享受到優越的物質條件,他們就會盡可能給孩子提供,以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強加給孩子的特長培養,也只是隨大流,亦或是成爲同事和朋友間炫耀的資本;至於,不停地向孩子灌輸自己的愛意,想來是給不夠強大的內心多一些安全感。其實這不是愛孩子,這是愛自己。當父母的心智發展的不夠好,自己都還是個缺愛的“大孩子”時,又怎麼能夠給孩子真正的愛呢?

作爲一名80後,我深感到自己的成長是父母教育不當的結果。我沒有責怪父母的意思,因爲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他們也是摸索着,用自己的愛來撫養孩子。父母是愛我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不正確。當我犯錯誤時,媽媽的臉色會很難堪,繼而是訓斥或打罵。用媽媽的話說,我很犟。哥哥捱打時是默不作聲的,而我,媽媽要求我跪下時,我不會照做。媽媽便用按的,但按下後我會立刻站起來,我是不服氣的,是不願意接受這種對待的。這是媽媽告訴我的,我自己並沒有這段記憶。但是媽媽難堪的臉色一直在我心中,那種表情是憤怒,是恨,還是什麼?我說不清楚,只是我很恐懼。於是每當有人生氣時,那種臉色都讓我非常不安,即使他們生氣和我沒什麼關係,但我會莫名的緊張和恐懼。原來這是我的心理障礙,我成了看人臉色生活的人。

都說打是疼,罵是愛。相信不止是媽媽,很多父母都是用這種扭曲的方式來愛孩子的。而且更可怕的是,這種方式是會延續的。小時候哥哥經常挨媽媽的打,現在哥哥的兩個孩子也會挨哥哥的打。理由也是驚人的相似:工作壓力大,孩子又不聽話。是的,父母希望孩子是順從的,是聽話的。但是他們沒有耐心用愛來表達,卻用打罵來要求。從小到大,媽媽說的最多的就是,你要聽話一點。我時常羨慕那些被父母擁抱,親吻的孩子。但媽媽認爲,都這麼大了還這樣,會寵壞的。是的,媽媽需要我做個乖孩子。一個尊敬長輩,順從兄長,謙讓弟妹的乖孩子。於是我一直是一個:“乖孩子”,一個壓抑的“乖孩子”。我只有不斷的壓抑自己的想法和行爲,才能假裝成爲媽媽心中的乖孩子。

還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捉蜻蜓,五顏六色的蜻蜓在天空中飛的樣子,真的好美,好自由。那天我捉了一隻蜻蜓,正在好好欣賞,表妹經過,被蜻蜓嚇壞了,哇哇大叫。媽媽聞聲而來,立即要求我放飛蜻蜓,我不肯,我不明白這麼美的蜻蜓有什麼好怕的。但是媽媽奪過了蜻蜓,摔在地上,我眼睜睜的看着蜻蜓在地上痛苦的掙扎,我的內心也隨着它痛苦的掙扎,但是我什麼都做不了,這是多麼殘忍的一幕。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喜歡錶妹,我討厭她跟着我,粘着我,更討厭她和媽媽告狀。但是我不能表達,因爲不被允許。於是我情緒低落的時候,不會也不想表達。我會擺一張臭臉,不願意和別人溝通。原來這是我的情緒侵入。

很感謝這本書,讓我覺知到我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是父母教育的不妥。正是因爲自己曾經經歷過這些,纔會更願意用真正的愛去對待別人或是自己將來的孩子。不會給孩子臉色看,不會打罵,訓斥孩子,不會剝奪孩子的喜好。我知道這很難,因爲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已經潛移默化的深入我的內心,我需要學習,不斷努力的學習,才能堅定愛和自由的道路。

曾經,媽媽用打罵來愛我,爸爸用鼓勵來愛我。只可惜爸爸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在正負能量的抗衡中,我沒有很好的成長。值得慶幸的是,爸媽和哥哥是愛我的,我也是愛他們的。只是錯誤的愛折磨了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用真正的愛來改變這一切。雖然我們已是成人但仍需成長,在愛與被愛中成長。感恩!

《愛和自由》讀後感5

你以爲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爲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意味着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爲就是認爲,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愛的禮物。

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孫瑞雪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個大人的天性,在兒童教育家孫瑞雪看來“你以爲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爲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兒童帶着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的疑問。她認爲孩子一生下來就蘊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每個孩子都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我們成人要遵循孩子的這種內在規律,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時引導。我們經常會說孩子會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時候,成人稍加引導鼓勵,孩子就能對某項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練。但現在的家長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地去幫忙,去幫孩子規劃好自己認爲好的課程或技能,將自己當年未完成的願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實現。

記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長聊天說到,她說本來她沒有很着急想讓孩子報輔導班之類的,她覺得孩子還小,等稍微再大一點上了小學之後再報,可是當她發現身邊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學畫畫,有的在學舞蹈,有的在學彈琴,有的在學打鼓等等,她就開始慌了,她不想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大概問了孩子的興趣之後草草報了一個家長選擇最多的打鼓興趣班。孩子剛開始很有興趣,因爲來到這裏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時候會發出各種動聽的聲音,他覺得好玩極了,就高興地對媽媽說他喜歡打鼓。媽媽開心極了,她認爲自己爲孩子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可是沒過幾個月,孩子的新鮮勁過了,媽媽也能明顯感覺到孩子對打鼓這件事提不起興趣了,孩子總是找不到正確的節拍,跟不上節奏,找不到自我歸屬感,於是慢慢變得自卑,害怕在衆人面前表現自我。她這才意識到她當初根本沒有認真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實際去考察看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她只是覺得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該有,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去盲目的跟隨主流給孩子報班或替孩子做決定,她後悔極了。

0到6歲決定人的一生。人特別奇怪,比如說一個壞人,讓他去教大學,這個人的東西可能被大學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學生吸收;如果讓他來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東西。我們也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奶奶帶着孩子天天跳廣場舞,結果那個孩子跳的廣場舞和大人一模一樣,我們看了後都不禁大笑。也經常會聽到有些家長會議論孩子在家模仿老師上課,讓家長當小朋友,學的口氣、動作和老師一模一樣。以前我也一直認爲孩子沒那麼的細心,不太會關注身邊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導和提示。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覺出老師的情緒,精神狀態,記得有一次我身體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計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愛“漢堡”就走到我身邊問:“木子老師,你肚子痛嗎?揉一下就會不痛的。”說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幫我揉了起來,頓時我的內心一陣感動。這些都反應出幼兒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兒園裏教師就是兒童的環境。除了教具、教室環境的準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準備就是教師的精神。在教學中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把具體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進行聯結。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準備好自己的精神。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孩子成長的一切,愛是孩子成長的最好食糧。“愛”同我們掌握一門藝術一樣,是需要學習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對孩子的生活過度地照顧,對孩子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也就是關心他的成長。真正被愛的孩子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快樂無比。

可見,愛孩子應建立在對兒童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多看一些經典的書籍瞭解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精神的建構過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條件和幫助。

《愛和自由》讀後感6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和滿足自身慾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嚮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爲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譬如,我們班上的妮妮(兩歲兩個月)剛入園時,妮妮的情緒特別不穩定,哭鬧的厲害,只要什麼事情不依着她就躺在地上嚎哭。初入一個新的環境孩子都是安全感十分不足,只會用哭鬧來發泄情緒。爲了使她不哭鬧,情緒可以穩定下來,起初我們採取放鬆措施,上課時妮妮可以不進入教室,只要有老師陪着不讓她受傷她到哪裏都可以。可是很久以後我們發現妮妮在院子裏有老師專門陪玩之後索性吃睡玩都不進教室了,經過討論和反思我們知道,對待很小年齡段的新生我們沒有把握好自由的尺度。自由和界限永遠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託給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深重的寄託,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該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容的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爲你給他什麼他就會接受什麼。不要妄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爲“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並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己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爲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己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老師的工作,要保證自己的心態正常,孩子纔會不那麼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知道到底什麼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麼他的人生也不會是快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纔會成爲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和自由》讀後感7

看了《愛和自由》這本書我覺得接受孫瑞雪老師“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孩子們真的很幸福,每看到這八個字,心裏舒服,很和諧。因爲我心裏也渴望這樣不被束縛,跟着自己的內心走,不受外界的干撓,做自己,愛自己,感受自己。書中有幾處我心裏的感觸頗深的。

在未加入愛如是幼兒園並還讀了幾年的學前教育的書竟不知道胎兒在媽媽體內形成的時候,她內在本身就有一樣東西,等孩子出生就指引孩子去發展,去捏什麼,去抓什麼,蒙臺梭利把它稱爲“精神胚胎”。是的,我們太認爲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成人給什麼,孩子就接受什麼,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知識,經驗甚至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們,按其我們所希望那樣讓孩子成長。想想就覺得很難過,爲什麼不能讓孩子做他自己,甚至孩子想玩個沙或玩水,家長都要去制止生怕會弄髒衣服,但孩子這時地心情很不舒服的,心裏的慾望被壓抑。當有天情緒不好時,會一齊爆發的。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不是限制他不許玩我們覺得很髒東西。有時,我們大人覺得這個破的玩具沒什麼好玩的,可孩子會釋他如寶貝,這就是孩子,也不是給孩子灌輸自己各方面的經驗,而是需要條件準備並瞭解兒童成長的科學規律,讓孩子按精神胚胎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遵循這個發展規律,孩子會發展的很好。

如今,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每個人的腳步都是匆忙的,生怕一不留神就”退步“了。越多的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教育,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們從胎教到早教,凡是覺得有益於孩子的就一味的灌輸給孩子。如,報早教機構培訓班。還記得去年,我在外面的一個書法培訓機構兼職,孩子們每週雙休日都會來這裏培訓,大的有初中生,小的只有四歲,有一大班的孩子跟我說”我週末都不能休息,我問爲什麼,他說週六我上午寫書法,下午學唱歌,晚上學英語,週日早上學畫畫,下午彈鋼“。我聽了不懂該說些什麼,看到他無奈的表情,心裏很是替他難過。這種現象還不止他一個。玩,是孩子的天性,這孩子因爲父母希望他多才多藝爲他報這麼多培訓班也是用心良苦,可我們試想下,孩子學這麼多他真的喜歡嗎?學了真的能消化爲自己的`東西嗎?是有學到,但並不多,父母覺得讓孩子多學點是爲了孩子好,全然沒想過孩子感不感興趣,喜不喜歡,如果可以一定要把自由還給孩子,他們非常的需要,也很喜歡。孫老師說,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在這這麼多的孩子中,我很少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有的話不多,真的好想說各位媽媽們,這樣真的很不好,不好。

有一次我記得開會林老師說,孩子的注意力高於一切。當時我還是不夠清晰。但在愛如是幼兒園我發現老師跟孩子講話時輕的,溫和的,親切的。走路時輕的特別是在室內,生怕打撓孩子正在工作。如果孩子在專注於某個工作,即便這孩子鼻涕要流出來,教師是不可以過去打撓他,有需要這孩子會自己解決的。但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專注某工作時或是在思考時都會時不時的被大人們所幹擾。曾回想起自己也犯這樣的錯誤,罪過。重要的是我已認識這點,在努力克服中。另外,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是寶貝的不得了,捨不得讓孩子們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吃飯,一來嫌孩子慢,二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會,乾脆一切包辦,疏不知,年齡越小的孩子他的手是停不下來的,而且他們也樂於操作,雖動作有些慢,但哪有孩子一生下來就會走的,需要過程,需要時間,儘量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很慶幸自己來到愛如是幼兒園,我喜歡這樣的教育,這裏的老師,孩子,環境,和這些老師相比我沒有經驗處理孩子們發生的衝突,和孩子比我不會表達愛,深深的記得之儀握着我的手對我說”你的手好冰啊“,接着之儀幫我暖手,用她的櫻桃小嘴幫我呼暖氣,更讓我感動的是她把我手放在她的衣服裏,說實話我眼淚在裏頭打框了,我的手一直是冰,特別是冬天很少和人牽手,之儀沒有嫌棄我,是心疼我,看在眼裏,暖在心裏,很幸福。

不管如何,我都要努力學習,告訴自己要加油!

《愛和自由》讀後感8

這是一本“愛”孩子的書,不是“教”孩子的書。當我在閱讀這本書時,發現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作者對兒童的關愛。同時這本書也是讓每個家長和我們幼教工作者更進一步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從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從書名中可以看出整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愛和自由”。那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愛?又是如何賦予孩子們什麼樣的自由世界?而我們有怎樣保證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呢?

愛是什麼

以愛的情感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

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的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

以規則的內化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

以平等的關係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心靈感悟

愛表現在

洞察孩子的行爲;

理解孩子的心理;

滋養孩子的心靈;

協助孩子成長;

給予孩子能力;

允許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長、發展,

而不是服務於成人的目的。

以愛的情感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在這裏我們教師是觀察者、協助者、傾聽者,是環境的維護者,在兒童有需要的時候上前協助。兒童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完成自我創造的歷程。

自由表現在

自由地活動身體,來代替應該如何活動;

自由地看和聽,來代替應該如何看、如何聽;

白由地說出所感和所想,來代替應該如何說;

自由地表達情緒,來代替被壓抑;

自由地感覺所感的,來代替應該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想要的,來代替總是等待對方允許。

孩子們是自己的主人。孩子們進餐時自主取餐、用餐、歸位餐具,這時我們老師會關注到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在點滴的細節中協助孩子能夠享受到自己照顧自己的快樂,走向獨立。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展的需求不同,對材料的選擇不同。這種方式讓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需求,並獲得本質的幫助。兒童在自由選擇自己的活動時會高度專注,不被打擾,久而久之,這種專注的品質就會固定在身上。活動室裏是我們的課堂,而活動室外、大自然中也是我們的課堂。自由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身體,不僅能發展身體,同時也能發展兒童的情緒、感覺、心理、認知與精神。在這裏,兒童自己選擇自己想要進入的空間,自己選擇自己的夥伴去活動。

規則表現在

教師、家長、孩子一起成長

教師、家長、孩子共同遵守規則

教師、家長、孩子共建秩序和平等

我們要從關係的糾葛和強權中解放出來

在幼兒園裏,我們建構了一個充滿愛的氛圍,規則維護着秩序,保障着每個人的自由空間,實現着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友愛。

平等表現在

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體;

尊重每個孩子生命成長的需求;

尊重每個孩子個體的獨特性。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社會實踐課,帶孩子走進真實生活中——例如嚴老師帶領他們班的孩子在超市進行採買東西,製作臘八蒜,帶領孩子們進行製作糖葫蘆,我們在消防日進行“消防安全,牢記心中”的消防疏散演練活動……,我們也可以讓家長帶領幼兒走進最尖端的科技領域(科技館、天文館……),也走進最美妙的藝術天地(大劇院、美術展……),我們走出學校,視野延伸向心靈可及和未及的邊緣。我們幼兒園裏會舉行“親子迎新年,歡樂中國年”的主題活動,親子運動會等等,我們在各種文化活動中享受創造的樂趣,享受歡慶的時刻。

當兒童在充滿愛,擁有自由,建立了富有人性而清晰規則的平等環境中成長,兒童將真正擁有自己的思想、獨立的意志和判斷力,自尊、自愛、自信、自律、自主、自強的人格特徵也隨即自然呈現。

畢業時刻,孩子們在舞臺上綻放生命。我們依然清晰的記得,愛使我們相聚在一起,愛使我們帶着生命成長的積澱走向未來。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們老師透過更多的主動關心、真誠的愛、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愛孩子——表現在生活點點滴滴中

愛孩子——讓它成爲他自己

愛孩子——就關心孩子的成長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泰戈爾

《愛和自由》讀後感9

《愛和自由》一書從20xx年出版到現在,已經修訂到第四版了,每一次的再版,在銷量上都有一次質的飛躍。這本書其實是一本孫瑞雪的演講實錄,開始的時候,由家長們根據錄音整理而成,在家長內部和網上廣泛流傳,後經作者整理,出版成書,出版10多年來,這本書給無數的家長帶來了思想上的轉變,也爲無數的孩子帶來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正如這本書的序言中所說的,《愛和自由》的流傳,不是因爲潮流或者炒作,而在於思想的吸引力,因爲這是一本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

確實如此,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強烈的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們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即使打他、罵他、限制他、恐嚇他也認爲是愛他,可是這真的是愛嗎?當然不是。大多數人都是在自以爲是的愛的名義下,控制、壓抑或者迫害着孩子,不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去平等地對待,總是將自己的訴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帶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和限制,孩子過早地和內心的快樂遠離。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那麼多的成年人都不快樂,我想可能都是因爲在0-6歲的時候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的滋養,而得到了過多的迫害了吧。

在孫瑞雪所發揚的蒙氏教育看來,每個孩子來到世間,都是帶着一種精神能量來的,這種精神能量被蒙特梭利稱之爲“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在肉體的胚胎形成的那一刻,已經置入到了孩子的身體裏。這個精神胚胎裏有孩子的成長密碼,這個密碼以敏感期的形式出現,在不同的敏感期,如果給予孩子尊重友愛的環境,以及適當的刺激,孩子的能力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發展。即在0-6歲期間,如果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尊重和理解,孩子就會在精神胚胎的內在動力的引領下,發展自己完整的生命。

但是會有多少孩子能幸運地獲得真正的愛、尊重和理解呢?孫瑞雪說,兒童的智力來源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無人能夠替代。他們用嘴啃東西、用手觸摸東西、扔東西、摔東西、他們自己吃飯吃得哪兒都是,他們打小朋友……這些在大人看來不衛生、不禮貌或者具有破壞性的事情,都是孩子在用感覺獲得對世界的認知,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探索,這種探索行爲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這種自主性和獨立性直接決定着他們心理的正常發展。可是,有多少孩子因爲父母的無知而被限制了這種對生命的探索。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說外公給自己的外孫買了一輛很好的小汽車,外孫看到後很喜歡,就拆着想看看怎麼回事。可是外公看到小汽車被拆壞了覺得很可惜,就把小汽車放到大衣櫃上藏着了,說要等到孩子不會拆的時候再給他玩。過了幾年,等再把小汽車給外孫的時候,外孫已經對拆小汽車不感興趣了。如此這般,買這個小汽車對孩子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給孩子一件東西,不讓他按照自己內心的需要去和小汽車相處,而是因爲自己內心對東西的可惜,那這個東西是買個自己呢,還是買給孩子的呢?顯而易見,這不是愛孩子,是愛自己內心對東西的可惜的這一想法。

正如孫瑞雪所說的:“你以爲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爲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思考: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就意味着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

所以,要真正地愛孩子,不僅需要家長了解孩子,瞭解孩子的需要,給予孩子內心真正所需要的愛和尊重。同時還需要家長覺察自己,看自己是否將自己內心的想法、恐懼、焦慮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限制孩子按照自身的內在發展動力來發展自己。

歸根結蒂,要真正學會愛孩子,就要學會覺察自己,覺察自己內心不是愛的那些東西,然後讓自己有能力將孩子作爲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來尊重。這樣纔是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在動力來發展的基礎。

《愛和自由》讀後感10

教育教學中教師眼裏要有一面欣賞性的鏡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就用凹透鏡看,那麼就會多一些寬容、理解;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就用凸透鏡看,那麼就會有更多欣賞、信任。讓我們保持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待的目光放的遠一些,再遠一些,用一個細微的眼神,一聲輕輕的問候,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去帶給孩子更多的驚喜、笑容、感動、幸福和無限的生機。我們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賞學生,摒棄用分數衡量孩子存在價值的做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使我們的教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春天。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域又是不同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裏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裏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很多觀念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應該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爲人父母,應該清楚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直告訴她“寶貝,你一定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直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積極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一定會是美好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今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間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爲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11

教育教學中教師眼裏要有一面欣賞性的鏡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就用凹透鏡看,那麼就會多一些寬容、理解;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就用凸透鏡看,那麼就會有更多欣賞、信任。讓我們持續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盼的目光放的遠一些,再遠一些,用一個細微的眼神,一聲輕輕的問候,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去帶給孩子更多的驚喜、笑容、感動、幸福和無限的生機。我們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賞學生,摒棄用分數衡量孩子存在價值的做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使我們的教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春天。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一樣的領域又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裏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裏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很多觀念強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就應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爲人父母,就應清楚明白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向告訴她“寶貝,你必須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向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用心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必須會是完美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這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光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爲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12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光,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着實反傳統。傳統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就應是“活潑機靈”的。應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我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小孩子會捨棄“高檔”玩具,而選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於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覆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會根據內在成長的需要選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後,孩子會對自我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續沉默,不要急於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應也是需要一點時光來思考和回味剛纔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決定,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資訊兒童用心靈立刻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透過行動來構建自我。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的收入一齊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後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爲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帶給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於“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麼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昇華就是順從。”這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僅是我們傳統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麼這一方必須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來的就就應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破壞環境、發動戰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爲”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於神遊。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這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但是,實際中他每一天只會在家裏唉聲嘆氣,一邊想着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爲“神遊”。看來,這種狀態在很多成人身上明顯存在着。

那麼,迴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構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就應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這句話太好了!

標籤:自由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