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2.47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1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15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1

今年春節期間看了《愛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過的第三版比較,感覺第四版的實際操作性更強。無論是作爲家長還是教育機構工作人員,第四版裏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實際中作爲參考。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全面的瞭解了兒童的內心世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達到順從的三個階段”中寫道的:“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所有的兒童發火、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爲某種需求、某種發展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當我們成人聽懂並相信這一切,我們在對待兒童所謂種種執拗的行爲時不再會感到焦慮和生氣,而會覺得很坦然。這樣我們成人就給了孩子一個自由的發展自己的空間。

前些天,我的先生對我說:“我發現你這段時間對小米越來越有耐心了。”是的,我們必須知道,在兒童0—6歲發展自我的階段,不是他們對某件事固執,往往是我們成人自己太固執了。我們固執於我們的經驗與需求,而禁錮甚至責怪孩子,這無疑阻礙了兒童的內在發展。

整本書還有其他很多細節都讓我頓悟:哦,原來孩子是這樣的。

感謝這本書帶來的一切!

愛和自由讀後感2

愛,是包容。他要我們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孩子的一切錯誤與失敗,接納他們所有的創造與破壞。

愛,要不忘初心,學會等待。等待孩子在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中自我成長、自我蛻變,完成生命的自我創造!

愛,是理解與尊重。正如孫瑞雪在他的《愛和自由》中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她用“仰視”一詞將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推向至高無上的境界。

愛,是相信。相信我們的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不可複製的,是有能力成長的,是比我們更強大的!

愛,是平等。我們沒有權利命令與干涉,即便是我們的孩子。從他生命誕生的那一天起他與我們就是平等的,他有獨立的人格與思想,而不是附屬於某個生命。要嘗試着蹲下來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讓孩子仰視我們,請相信我們的每一個或好或壞的舉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靈產生巨大的影響。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兒童成長的一切”,無論你知不知道什麼是愛,它就那樣簡單而又複雜的存在。我沒有更多的財富留給我摯愛的尚尚,我這一生唯一能給予他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愛和自由讀後感3

讀到《愛和自由》第三章,創造力來自哪裏,心理學界有一個共識:個性等於創造力,有個性的人對世界的感受是獨特的,思維狀態是獨特的。

又結合到上週參加的心理學繪畫療法諮詢師培訓,蒐集了一些孩子畫的樹,沒有一幅是一樣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畫中規中矩、有些色彩鮮豔、有些富有想象力……每個孩子對樹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的思維和個性也是獨特的。

反思目前我們“通俗”的育人目標,“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們不能說,聽話就不好,反過來說,不聽話就一定不好嗎?

人有四種天生氣質,憂鬱型、樂天型、激進型、冷靜型,也許這個孩子天生氣質就是冷靜型,而我們成人卻要求他成爲樂天型,孩子就會想盡辦法和你內耗,沒有達到我們要求的樂天型氣質,就被冠上了“不聽話”,或“有問題”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們應該找找每一個我們所謂的“問題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強勢的父母或老師的壓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標邁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有過多的情緒堆積在心裏,形成心理問題。

本來是很有個性和想象力的一個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壓”和“糾正想法”之後,就順着常規的、大衆的思路走下去了,因爲那樣,大家纔會說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他改變自己原有的個性特質,他本身的天賦在這個過程中被淹沒了……

做爲老師,做爲家長,我們任重道遠……

愛和自由讀後感4

“當給兒童自由時”是《愛和自由》這本書自序的第一句話,看完全書後,回頭再看這句話有很多感想。

本書以愛和自由爲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種事例充分講解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作者在全書的快結束部分,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爲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但作者沒有對蒙氏思想提出創造和提升,也沒有結合時代和國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實踐,還是停留在對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句話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書的立意。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爲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愛和自由讀後感5

對蒙特梭利教育瞭解得不多,暑假裏,翻閱了《愛和自由》,纔對其教育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說:“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們遵循的“規則”特別少,比較主要的三條:第一,不傷害自己;第二,不傷害他人;第三,不傷害環境。孩子們在遵守這三條基本規則的前提下,他們有權利爲自己做決定,他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每一個生命的發展都不一樣。就拿敏感期來說,蒙氏教育講究要在兒童敏感期來臨時,抓住這個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孩子6歲纔出現數學邏輯的敏感期,但這並不說明他要比5歲就出現數學敏感期孩子笨,只不過他的數學敏感期來的晚而已。一個孩子要畫畫到凌晨,也不要打擾他,因爲他正是處於繪畫的敏感期。他要透過持續、反覆的操作來達到認知和發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時期沒有足夠的自由來發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喪失了這麼一次發展的機會。有可能他終生不再繪畫,終生都不能感受到繪畫的美。

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發展的是心智,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壓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6

《愛和自由》讀下來,沒有第一次那麼費力,邊讀邊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讀下來,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記錄下來,一方面與他人分享,一方面見證自己的成長過程。

“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嚴謹和科學。如果你不嚴謹和科學,你可能就毀了孩子的一輩子。爲什麼說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是幼兒教師呢?有一個朋友說:”我發現了一個祕密,國際上幼兒園教師在最賺錢的職業排位上位居第三。“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牙科大夫比較掙錢,律師比較掙錢,實際上在國外幼兒教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畢業直接就去帶孩子。人們把最優秀的人放到了幼兒教育上,是因爲零到六歲決定人的一生。”

最初認爲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種謀生的方式,在卡迪亞從事三年幼兒教育事業後,發現它不僅是一種謀生的方式,更是一種成長方式。怎樣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亞工作,感覺自己是永遠且完全被接納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認且不接納的)但仍被卡迪亞接納。

自己也願意不斷地完善自我,追隨幼兒園成長的步伐,從內心真正地順從。而且工作中時常會反思,當發現自己狀態不夠好,處理問題不夠那麼有愛時就會反問自己“愛在哪兒?”工作中的困惑是由於不理解產生時反問自己“理解在哪兒?”

愛和自由讀後感7

孫瑞雪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家。也是“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愛與自由》就是她幼兒教育的演講錄。

在翻開書的第一頁,有這樣一段話“千萬個父母因此書而改變,他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並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而健康、愉悅地成長,成爲心裏有力量,有強大自我,有創造品質的一代新人!”能讓千萬個父母心靈受到震撼,我不禁想,這本書真的有這麼大魔力嗎?等慢慢開始瞭解、閱讀這本書,我才發現心靈的確受到了撼動。

這本書大多都是圍繞着“愛”而進行的,裏面的實例有很多都是貼近我們中國家庭生活的。也有很多是我們經常出現,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一個孩子成績優秀,家長就會說:“老師,多謝你對我孩子的辛勤培育,他纔會這樣出色。”當我們聽了這樣的話心裏總是美滋滋的,你看這孩子這麼出色是我努力的結果。其實不然,你只是幫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過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給與他最大的幫助是:沒有從根本上打擾過他,卻在關鍵的時刻愛過他、喚醒他,使他找到了內在的感覺,幫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準確的概念。其實,成人還喜歡把孩子的成果歸功於父母,總是喜歡說:“你有今天,可以順利的考上大學都是功勞!”

實際上這是孩子自身的素質。是孩子自己在訓練過程中體驗、經歷而獲得的成功。

愛和自由讀後感8

讀到孫瑞雪教授這樣一些話:

“蒙特梭利博士認爲,兒童的感覺來自於內部,也就是說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裏面灌東西。”“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蘊藏着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資料,只需供給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是啊,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爲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樣會和紀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我?但經過親身的和孩子們生活在一齊我很有感觸。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樑,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職責的重大。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歡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這是我們的心願和目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9

這學期,我有幸讀了《愛和自由》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認識。這本書強調要給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自由,纔會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孩子。

兒童對所有東西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薰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在我們讀給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

我們更多一定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兒童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我們不能爲了灌輸式的學習而給孩子帶來很多外界的內容和認知,孩子的學習各個階段表現出來的行爲都不一樣,比如重複做一件事,重複聽一個故事,孩子會從反覆聽故事中吸收理解內容,首先是邏輯,然後是情節,最後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選書,讓孩子吸收好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智力真正的內涵,或許我們就會走上長輩們的老路,以爲成績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貴的品質,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造力的思想。而做好這一部分,0—6歲是關鍵的時期。

愛,獨立,這兩個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生活在壓抑,因爲怕犯錯而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的狀態下,這樣更容易喪失自我。所以從愛走到獨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氣,很多時候要學會放手。同時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維,不可“教”孩子一些影響到他創造力的內容,而是讓他自己去感知,去發現。

理解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特別是效果上。就像蒙託梭利教育學校不會強迫剛送來的孩子馬上進教室工作學習一樣,孩子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慢慢接受的過程,只要給予的方法正確,裏面還有愛和自由,這就足夠讓這孩子的成長規律正常起來。這裏面也涉及到紀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專注力的問題,孩子都很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反覆的做,在長久的專注過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這樣他就願意遵守紀律,並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和自由讀後感10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蒙臺梭利幼兒園園長孫瑞雪透過實際例子敘述了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爲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很贊同的。本來嘛,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世界上,對什麼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麼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腳等身體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爲經驗的不足,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頑皮的行爲。如果是真的愛孩子,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完善,豈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總是干涉的太多,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什麼事情都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過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以前我也只是認爲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麼可能會和紀律以及自律相提並論呢,能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呢?但透過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觸。首先,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爲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裏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樑,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不快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溫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11

我越來越喜歡孫瑞雪老師的書,尤其是《愛和自由》,我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做好一位母親,尤其是好母親真的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自身的成長能夠給予孩子無窮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了,在沒有接觸《愛和自由》之前,我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總是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每個孩子都能成爲懂規矩、愛學習的好孩子,班級最好沒有調皮的孩子多好啊!讀完《愛和自由》後,自己簡直有點無地自容了,應該讓孩子成爲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導、觀察、協助就可以了,《愛和自由》改變了我,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是以前,如果一個孩子犯錯誤了,我一定會大聲訓斥,並告訴他下次不要這樣做了,在這樣做就會……一些威脅之類的語言,現在我不會了,無論孩子犯什麼樣的錯誤,我有時候情緒也會有些波動,但是我時刻告訴自己,放鬆心情,畢竟是小孩子嗎,有時孩子會把玩具摔在地上,還會用腳去踩,這時候,我們首先告訴他,請你把玩具撿起來,我來幫助你一起把玩具歸位好嗎?有的孩子會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會你,跑掉了,其實沒關係的,一次、兩次……總有一天,他會非常高興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並歸位,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包容、還有親切的口吻時刻都在感化着孩子,慢慢的孩子們也學會了“請”“對不起”……這些語言,他們也會愛老師、並且關心老師!

孩子是否犯錯誤了?有時候我們常常把孩子們的探索當成了犯錯誤,我的孩子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現在我允許他做這些事,還有他特別喜歡用抹布擦桌子,但是還想模仿我平時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於空間的有限我還是沒有給他充分的自由,沒有允許他這樣做,只是給他一塊我擰好的抹布,他擦了一會,於是拿起自己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來,反覆這樣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擰出來了,他很高興,用自己的小手擰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門、還去擦自己的小鴨子便盆……乾的特別的起勁,雖然弄得地板溼溼的,但總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會再來收拾了,如果換成從前,我也許不會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去做,其實小孩子不一定就喜歡在一個地方玩玩具,看書、生活中的這些事情都是在幫助他成長的!是孫瑞雪老師改變了我,使我允許孩子們自由、快樂的成長。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我們老師、家長怎樣看待孩子們的每一次錯誤,最好用積極、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一味的重複這項錯誤,我們大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情來解決孩子們的錯誤!

愛和自由讀後感12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裏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纔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裏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裏,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裏,看着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爲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着孩子的臉,在心裏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着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爲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裏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爲,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爲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爲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們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後感13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是金融學,我的專業和我現任工作沒有一點聯繫。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瞭解,明白的只是簡單的,很淺的傳統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方式都不太瞭解的我,此刻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麼?自由是什麼?大多數人認爲的愛是在長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漸堆積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許範圍之內不受限制和約束。蒙特梭利說:“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爲真正好處上的人。”在幼兒園裏,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用心的充滿愛和自由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揮。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爲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麼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光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光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瞭解到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明白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着內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爲“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說話太多或者複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單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經歷轉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穫,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14

教育教學中教師眼裏要有一面欣賞性的鏡子,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就用凹透鏡看,那麼就會多一些寬容、理解;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就用凸透鏡看,那麼就會有更多欣賞、信任。讓我們持續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盼的目光放的遠一些,再遠一些,用一個細微的眼神,一聲輕輕的問候,一個真誠的微笑,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去帶給孩子更多的驚喜、笑容、感動、幸福和無限的生機。我們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賞學生,摒棄用分數衡量孩子存在價值的做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使我們的教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春天。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樣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一樣的領域又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我的意願決定自我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夠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能夠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貌,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應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裏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裏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我很多觀念強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就應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爲人父母,就應清楚明白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琳凱的媽媽,從小就一向告訴她“寶貝,你必須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向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用心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必須會是完美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這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光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爲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15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我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麼?“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受此啓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爲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取。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能夠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爲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我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爲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下。孩子得到的是被動的愛,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來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創始人蒙臺梭利有以下教育觀點:

1、遵循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

3、重視自發性活動的自然法則

4、支援兒童的發展要在適宜的環境下,透過自身活動獲得

那裏有幾個關鍵詞:遵循、注重、重視、支援,在這幾個詞中,彙總一個詞:“尊嚴和獨立”:,其實,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纔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說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僞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職責,需要平等。不揹負職責,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職責。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書中談到了神遊一詞,讓我深受啓發。其實,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構成。書中有一個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裏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

您能夠嘗試去看一下<愛和自由>這本書。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

“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嘗試,並且相信會越做越好!

“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爲維護尊嚴的榜樣。從我開始,從你開始,從此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