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世說新語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讀後感2.7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世說新語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世說新語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1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說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鍾會請衆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軲轆話,但在鍾會這裏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後,鍾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爲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鍾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爲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鍾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鍾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脫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爲呢?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適地運用自嘲的人絕對是一個自信的人。因爲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不羞不恥不遮掩,反而將它們放大、誇張、剖析,最後還要會引申發揮、自圓其說,所以會自嘲的人同時是一個聰明的人。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好友爲張大千踐行,特邀梅蘭芳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他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坐末座。”衆人不解其意,張解釋道:“俗話說’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梅先生唱戲動口,我作畫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首坐。”張大千自嘲爲小人,看似自貶,卻在幽默中將尊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張大千的謙遜和豁達的人格魅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罵,不是出自己的醜,一定要把握分寸。

學會自嘲,巧用自嘲,不僅體現你的語言藝術,更是你豁達的人生態度。

世說新語讀後感2

《世說新語》作者是劉伶,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留下的詩篇流傳了千古,爲人生性放達任情,與阮籍關係頗密,是爲摯友。身爲劉伶摯友的阮籍作爲竹林七賢之一,想必擁有着世人都知曉的高尚品行和節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與劉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爲西漢時期豪放不羈的代表人物,與他一同出現的往往是不行於禮,品行不端。這種性格除了表現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現在了他的爲人處事中。

按照古人的習俗,親近之人去世之後是需要進行服喪,以表達自己作爲子女的孝心和悲傷,通常服喪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間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則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親去世後,阮籍並沒有按照這個規矩進行,仍然參加宴席,並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晉文王宴請衆賓客時,阮籍一如往常的參與,何曾覺得這樣不得體,是不孝,並告知晉文王讓其罷免阮籍的官職。晉文王沒有這麼做,反而維護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懷念母親嗎,並不是,他只是不善於表達,沒有把自己的悲傷表現出來,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寫阮籍知道母親去時候的表現,“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哀嚎一聲,並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長時間,這種悲傷並不假,是當時大多數人都無法比及的,那種流於形式的孝子行爲,真的要大力推崇嗎?那種悲傷可能就不會是悲傷了,只是向世人證明的一種形式,形式上的悲傷遠比實際的悲傷更爲不恥。

阮籍的內心是悲傷的,卻也是慶幸的,他可以在母親在世的時候盡孝,而不需要再母親去世的時候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悲傷,他無疑是豪放的,更是灑脫的。只是他的行爲在當時並不被認可,只能在後世被我們稱讚,着實可悲可嘆!

世說新語讀後感3

這幾天,我看了《世說新語》,這本書裏的一篇篇小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其中,兩篇講孝的文章尤其令我映象深刻。

第一篇講的是王祥的故事。王祥對待後母朱夫人十分恭敬。有一回他後母半夜暗殺他,剛好趕上王祥起夜,只空砍着被子。王祥回來後,知道後母一定爲沒砍着人而遺憾不止,便去後母那請求處死自己。後母終於醒悟過來。

王祥對後母多麼孝順那!雖然知道後母要殺他,卻也毫無怨言,還特地請死,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二篇是陳遺的故事。他對他的母親十分孝順,母親愛吃鍋巴,陳遺便準備了一個小口袋,每逢煮食,便把鍋巴存起來,回家時送給母親。一次,孫恩反賊入侵吳郡,袁山鬆出兵討伐,陳遺積攢了積攢了幾鬥鍋巴,沒來得及送回家,便帶着它出征。袁山鬆軍隊被打敗,軍隊潰散,都逃入了山林沼澤地帶,大多數人因飢餓而死,只有陳遺靠鍋巴活了下來。

陳遺時時刻刻記着自己的母親只要煮食,都將鍋巴帶給母親,讓自己因此活了下來。

孝的力量多麼強大啊!

世說新語讀後感4

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

讀書筆記: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殷羨做到了前兩句,忽視了後一句。不過道家向來都是視名利如浮雲,視仁義如糞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讀書筆記:這則故事,只要是讀過點書的中國人,幾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過這三件事情:冬日品過酒、深夜吟過詩、踏雪訪過友。那麼,你一定可以對子猷的情致領悟一二了。我們所缺乏的不過是子猷的“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順從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罷了。我們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深不知沒有結果的結果有時候是最好的結果。至少可以留個念想!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傍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人,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箸門外,怡然不屑。

讀書筆記:子敬之行爲確實太過簡傲,我想來想去,此種行爲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貴族,從小衣食無憂,任性放達,骨子裏有一種血統、身份和學識的優越感。評點他人時,毫無顧忌;面對他人批評時,也毫不在乎。獨來獨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輩出身貧寒之人,自是望塵莫及。從小都是按照別人要求的樣子而活,一直以來都在爲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波忙碌,爲人處世情願辱沒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別人。此種境遇即使要放達也只能裝裝樣子而已。

世說新語讀後感5

我看罷《世說新語》的“文學第四”,心中有一種很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產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晉的古文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辯論就是辯論,用華麗的辭藻去攻擊別人,自己辯過他人就沾沾自喜、貶低別人;辯不過他人便譏諷他人,不願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令人作嘔。

讓我最不理解、最討厭的兩個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雖然支道林被稱爲是東晉的大學者、高僧,但我是一點也不想承認這個名號。支道林在自己辯不過他人時,理屈詞窮之時就大聲呵斥對方;在別人辯不過他時,他就嘲笑他人;在別人不願同他辯論時還逼着別人辯論。這些行徑一直令我不願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學識的學者。聽說他對《莊子·逍遙遊》有着自己很獨到的見解,但他的`言行舉止讓我懷疑他是否對於這種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連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會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則能寫出真正自己的見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裏去,他經常滔滔不絕地和別人辯論、清談玄理,自己水平不夠高深,還依舊大言不慚的和別人辯論着,所以經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視,還依舊和支道林這樣的”僞高僧“辯論,讓人看着和狗咬狗沒什麼區別。

可能說得有點重了些,但這些所謂魏晉名士確實令人失望,辯論來辯論去,爭名來爭名去,又有何用?問了很多同學,連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這些古人是多麼悲哀呀!自己活着的時候爭到一點名聲就沾沾自喜,以爲自己能夠留芳千古,哪想到後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可笑,可悲!和同時代的陶潛相比,實在是太過於膚淺了。陶潛也沒有爭名也沒有辯論,就是過着自己的田園生活,表達出自己對於生命的思考,反而爲後世所稱讚,所景仰。

這其實也能說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夠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夠被世人所銘記。而那些裝模作樣,做學問只求名利的人,雖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實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來撈名利、撈虛榮心的牛鬼蛇神罷了。

僅是個人見解,持不同意見者可以反駁,我虛心接收。我覺得我並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樣不允許別人有不同意見。

世說新語讀後感6

道義,是一個深不可測而又顯而易見的東西,荀巨伯的故事道義上深不可測,卻又顯而易見。他從遠方來探望病了的有人,胡人來了也不走,這顯而易見。胡人知道了他的事情,認爲他太道義,自己太不道義,於是胡人退走了,這深不可測。道義令人費解,令人琢磨,卻有時讓人想知道答案。

義,不僅有道義,還有義氣。義氣在兄弟、友人中常可以看出。兄弟之間的義氣更純厚、更真實。例如相依爲命的兩兄弟用僅有的金錢互相幫助。有人中義氣較散漫、較虛僞,有時比兄弟的義氣更純厚。虛僞的是你交到了一個壞朋友,只會和你稱兄道弟,一起吃喝玩樂。反之,純厚的義氣就是你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和你互相幫助,危難之時可以互相助一臂之力。

還有意義,意義雖然和義氣不一樣。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取決於你爲什麼去做,如果你不想去做,這事在別人看來再有意義也沒用,因爲你感受不到。反之,你想做就有意義,意義只是一個俗稱,意義的意義很多很多,去找到他們,並且是找不完的。

義,只是一個有趣的東西,和π一樣,是個無限不循環的數字,真的,義深不可測。

世說新語讀後感7

今天早上早讀結束後,趁着媽媽還在做飯,我從書櫃上把《世說新語》拿了下來,先從喜馬拉雅上聽了別人的範讀,然後我把自己不會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後才用媽媽的手機錄的講書。

我已經堅持講《世說新語)六天了,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古文,講的是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兩個一起在園中刨地種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看見之後並沒有什麼反映,繼續刨地;而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詳片刻後又扔了。之後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同一張席子上面讀書,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車從門外經過,管寧依然在認真的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看,等他回來之後管寧割開了席子與他分開並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透過這一則小故事我們也發現了管寧,華歆這兩名主人公對金子與熱鬧兩件事的做法。雖然面對金錢的誘惑都選擇了放棄,但是華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強的管寧,誰能面對金錢而視爲糞土呢?相信我們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寧一樣。在看書時聽到一點動靜就想出去看看怎麼回事,這一點直接就說明了華歆當時在讀書的時候心不靜,這也讓他與管寧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以後在挑選朋友的時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本特別好的書籍,裏面全部都是一個一個富有滿滿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譯,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

世說新語讀後感8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必須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於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資料和形式了。也能夠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述。綜觀全書,能夠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羣像,經過這些人物形象,能夠進而瞭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經過與華歆的比較,讚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爲中心,心境好時大家沒事,心境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歡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我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齊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我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黴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必須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裏可把對自我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爲不讓後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爲古人樂於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爲“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經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說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由於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隻言片語和某個細節來論定一個人的優劣,或據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溫的主簿,桓溫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騎馬衝之,“左右皆宕僕,而王不動,名價於是大重,鹹雲是公輔器也”。這種測驗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從此得出是“公輔器”的結論,尤其荒唐。又“文學”篇王衍問阮修:“老莊與聖教同異?”阮回答說:“將無同。”王衍很賞識這“將無同”三個字,即請阮修爲椽。這就是著名的“三語椽”的故事。這兩個例子足證明當時重容止,言談的風氣之盛。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嘆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爲一種風尚。《世說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資料。“任誕”篇說張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溫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說新語》還記敘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爲民除害、勇於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醜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

世說新語讀後感9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古典名著不計其數,但使我感觸最深的是《世說新語》。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說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主持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主要涉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級的逸聞趣事。《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異常豐富,對後世的筆記小說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爲後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成爲後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爲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說:"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難道因爲它對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禍他人嗎?從前孫叔敖爲了後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爲美談,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說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品行。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應當爲他人考慮,不要只因爲個人的一己私利,而禍害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不利,也對他人不利。所以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我們要顧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迴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說顧闢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闢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王子敬遊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裏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顧闢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受不住,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而對人驕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子敬獨自坐在轎子裏,左顧右盼,隨從的人很久也不來。然後顧闢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從這則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人生的成敗。所以,我們必須注重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別人交往有尺度,說話要有分寸,行爲要有節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爲甘露所沾,下爲泉水所潤。

認真品讀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我們作爲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身上揹負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未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需要我們去傳承;讓我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