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

讀後感5.11K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3卷。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我們來看看下文。

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

篇一: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爲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瞭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謝安以其脫俗的言行、超逸的氣質而爲士人所仰慕,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

總體說來,《世說新語》受到魏晉流行的老莊哲學的影響,因此在用語上,語言雖然短小,可是仍善於借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節具有戲劇性,曲折風趣。善於把記言與記事結合起來寫。

篇二: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敘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向來被視爲魏晉「志人」小說的典範。在世說新語以前,也曾出現過不少軼事小說。今天所見的世說新語雖然已失去原來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爲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說中,世說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內容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被推爲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承先啓後,不可忽視的地位。

篇三: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依內容可分爲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共一千二百多則,有則三言兩語,有則數行。敘事簡明,精煉生動,卻無不使人有所收穫。其意既含哲理,語亦神韻悠遠,令人領略不盡。

就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讓我領悟最深的便是《德行》,那一個個故事言簡意賅,寥寥數語卻發人深省。就如最熟悉的例子: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金錢應該靠自身努力而獲得,天上掉餡餅的事可能導致“守株待兔”的事再次發生。而於今日而言,這樣的做法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物質生活雖然日益豐富,但是,如果人們不加強自我道德的修養,被金錢等利益所誘惑,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糟糕。

篇四: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體現時代特徵的筆記小說,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帶表作品。它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包括我也很喜歡。能寫出這樣好的作品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義慶。《世說新語》通行本爲六卷,三十六篇。

分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很多吧!《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詞簡意明,頗能表達人物的個性特點。淡淡的幾筆,就能把人物描寫的活靈活現,真是妙不可言啊!《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樸素的散文,有的幾乎如口語一般。

在晉宋人的文章也頗具特色,因此一來使人們喜歡閱讀,其中不少故事,了詩詞中的常用典故。

篇五: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的“說人明理”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形骸之外”這則故事就以“王朗從表面上來學華歆,結果離華歆(的境界)更遠了”這個結果,向我們揭示了從表面上來模仿別人,內心會離別人更遠。

再比如,“捨生取義”這則故事裏,苟巨伯爲了救朋友而寧願用自己的命換友人的命。賊兵見了苟巨伯這樣做,於是相互說:“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接着就撤退了。苟巨伯捨生取義的精神是大家應該擁有的。

再比如,“顧榮施灸”裏的顧榮,他看見送烤肉的人臉上流露出像吃烤肉的神態,便說了一句“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就把烤肉送給了送肉的人。後來他經遇危急時,常有一人幫助自己,這就是接受烤肉的人。籠統地說,這就是“好心必有好報”。

篇六:小說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爲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世說新語讀後感。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爲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爲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爲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爲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爲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作文指導《世說新語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