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世說新語讀後感三篇

讀後感1.83W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簡意賅,頗能傳達人物的個性特點。下面就讓小編來爲你推薦世說新語讀後感,希望我們的文章你能喜歡。

世說新語讀後感三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篇1

近來,高三畢業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聲,我也終於靜下心來好好地學習了《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祕笈》一書,頗有齒頰留香、餘味悠長之感,自覺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在我國——韓國也有一定的認識,地位。學這門課前我只知道它的書名而已,可透過這門課我才學到它所提到的東西。對一名留學生來說讀一本中國的文學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世說新語》這本書實在很難,但我個人認爲,作爲學漢語的,學中國文化和文學的非常值得讀一讀。《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

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樑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世說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爲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後改爲現在這個名字。 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啓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說新語》雖被儲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後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劉墉,是一雙優秀兒女——劉軒和劉倚帆的成功父親,也是臺北青少年諮商中心的創辦人,對於當今時代受教育的主體“新新人類”確實是瞭解深入,並且有前衛的理論、豐富的經驗,更用積極的行動踐行。全書總計48篇,內容豐富,有日常溝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處理,有學習方法的建議,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導,生動實用,深入淺出,輕鬆幽默如話家常,諄諄教導又似醍醐灌頂。對於受教育者“新新人類”來說,本書確能引領他們認清自我,規劃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對於教育者尤其是老師來說,確能指導我們更好地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擔負起培養新一代社會接班人的重任。

全書首起尾合,渾然一體。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對象的兩個特質:第一,新新人類的平均壽命長得多;第二,新新人類要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第一個特質意味着新新人類必須堅定終生學習的理念;第二個特質決定新新人類的個人意志品質,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熟悉了教育對象的特質,才能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這是前提。第48篇則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教育新新人類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方法(原則),教育的終極目標時“更懂事、更成熟、更體諒、更寬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積極、更快樂”,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則)是“教‘新新’人類做‘心心’人類,有愛心”。我以爲,生活的目的是積極、快樂,教育的目的更該是積極、快樂。哭着過是一天,笑着過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類是用“心心”來完成的。

從《世說新語》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劉義慶編著此書時的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對其中的人與事大抵採取肯定的態度;《任誕》、《簡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則對所寫人與事多持否定態度。其他各篇,雖然從題目中看不出明顯的態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傾向性。大體來說,劉義慶對漢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頌或讚賞的;對魏晉的清談家則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較讚賞的晉代樂廣等人,尚清談而又不違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視“名教”的人,則被斥之爲“狂誕”。

第2篇至47篇,劉大師具體地談到了教育新新人類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們快樂、追求並體驗成功,在“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發展,適應未來的時代。每一個案例都闡述了很多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試舉幾例。

什麼是成功?這是教育的出發點。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謂的考高分,而是“從生下來起就能快樂、健康、積極地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穫”,“每一刻都在尋找快樂”。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教育才變得靈動深入了。當然,這實在是一種理想狀態,真正實施起來恐怕是要飽受詬病的。惟其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更需要我們去努力地貼近本質。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對話。對話如何達成效果的最大化?“擁抱是心靈的溝通”,看似肉麻,實則切實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進入考場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師、班主任握手甚至擁抱。其實,這哪裏是握手、擁抱呢?這分明是一次心與心的碰撞,是一次心與心的無聲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學校的高考成績便是明證。多彎下腰來和孩子說話,多低下頭來和學生說話,這纔是交心、和諧的切實有效的方式啊。

“別爲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長、老師,其實都有一種想法,怕孩子太小,閱歷不豐富,辦事沒經驗,所以,總是不敢放手,偶爾放手,還總是跟着身後,幫着擦未淨的屁股。一直這樣下去,孩子何時才能長大?正是因爲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加強磨練,豐富閱歷,增長經驗,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練的過程中,犯錯誤在所難免,需要關注的是:錯誤犯了以後,誰該面對錯誤,如何面對錯誤?勇敢地擔當,纔是我們應該教育孩子一定要樹立起來的意識。“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啊。

對有些歷史人物,他雖然並不贊成,但對他們某些行動,卻又持欣賞的態度。如對西晉末年“清談誤國”的王衍,有時也讚賞他不和人計較的“雅量”;對桓玄則稱其早慧。總的來說,他還是依據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標準來評價人物的。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簡意賅,頗能傳達人物的個性特點。如《雅量》篇寫祖約和阮孚兩人的優劣,只透過祖約料理財物和阮孚爲木屐上蠟的兩個細節,顯示出一個是吝嗇的守財奴,一個只是出於對木屐的癖好。淡淡幾筆,人物性格就躍然紙上。

《忿狷》篇寫王述性急,吃雞蛋時用筷子刺不破殼就發怒,以至用腳踩,還放口中嚼破後吐掉,寥寥數語,把他當時暴怒的狀況生動地表達出來。 在《世說新語》中,記言論的篇幅比記事的更多些。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記載王導對幾個“胡人”彈著指頭說“蘭闍蘭闍”,就是一句“胡語”;《排調篇》又記載他當著劉惔的面說“何乃渹”,“渹”是吳語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寧馨”等當時的俗語也屢次出現。它在記言方面的另一個特點,是常常能透過幾句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如《簡傲篇》寫桓衝問王徽之做什麼官,他回答說:“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又問他有幾匹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來,卻用《論語》中的話來答對,活畫出世族士大夫們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載桓溫自言自語地說:“作此寂寂,將爲文(晉文帝司馬昭)景(晉景帝司馬師)所笑。”接著又說:“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這幾句話,也活畫出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的心理。後一句話是內心自白,很可能出於傳說和想象。書中還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語言,也很生動傳神,如《忿狷》篇寫王恬對王胡之發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說:“汝詎復足與老兄計耶?”王恬撥開他的手說:“冷如鬼手馨,強來捉人臂”。言語間表現出一個很冷靜,一個在狂怒,都很形像。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有時幾如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爲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讀了一遍《世說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

在這紛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能力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爲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能力。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的行爲的不隨意。當然我願意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願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後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生過一般,只不過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罷了。但是我在這裏要說的是我最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還會發生世說新語中所述的事。這是我讀後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啓人深思的地方。

世說新語讀後感篇2

本學期學校爲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祕笈,我在閒暇之餘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祕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週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著名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裏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啓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讚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爲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爲自己積澱一些知識,爲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小學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爲他人着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儘自己的能力爲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爲他們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麼?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麼?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麼?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最近閱讀了劉墉《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祕笈》,感觸頗多。劉墉先生以非常平實的語言,幽默的文筆,道出很多人生哲理,實在令人佩服。本文就以處罰的藝術爲題談談個人感想。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樑代劉峻作注。分爲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今天晚上,我又讀了《世說新語》識鑑門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原文是這樣的:王浚衝、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鍾曰:“向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爲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

譯成現代文是:王戎、裴楷二人兒時去拜訪鍾會,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有客人問鍾會:“剛纔那兩個孩子怎麼樣?”鍾會說:“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約扼要。二十年後這兩位賢才將成爲吏部尚書,希望那時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善於發現人才,並且具有優秀品質的鐘會和一個清明通達的裴楷,一個簡約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鍾會和客人的對話爲主線,闡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質,也寫出了鍾會的善於發現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須臾去後”,意思是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寫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鍾會家中待的時間短,也一定襯托出了鍾會發現人才之迅速。鍾會話中的最後一句:“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爲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突出了鍾會善於發現人才,能從兒時的表現想到二十年後的作爲,坡有一定功底。也寫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優良品質,兒時已有所體會。“當”字有一定的肯定意味,突出了鍾會的能力強。後一小句“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這是鍾會的願望,也是爲國家興亡所想的,寫出了鍾會關心國家的未來和國家的下一代。

像看故事樣的讀着《世說新語》,不知不覺的就看到了後面,感慨頗多。試着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具有深厚的道德及傳統的美德。然後,如今看來,某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成了歷史。今日的中國,人們的道德觀念金錢觀念傳統觀念似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些報道和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方面要比大陸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愛心事業等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我說的是整體狀況,也並不是說我們就一無是處,我們身邊也不乏雷鋒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說,現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無法傳承,就連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大損。

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71歲農村婦女每月捐款1000元”。說的是濟南地區雙港鎮郭黃莊村鄭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我是家庭婦女,沒退休金,但幾個孩子都孝順,每個月都給錢,我一個老太太,能花什麼錢?每個月拿出一點錢來捐助孤兒和困難羣體是可以做到的。”多樸實的語言!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累計捐款已達10多萬元。

也在前兩天,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報道:公交車上兩個年輕人爲了爭一個座位差點動起了手,一旁的一位老太太站起來,讓坐於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就真的坐下了。老太太說,“只要他們不打起來,我讓個座,算不了什麼”。又是一“愛幼”的典範!但尊老又去了哪裏?

因爲迷戀網絡,中小學生弒父(母)的報道,屢見不鮮。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

“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願這美好的願望在今天成爲更美好的現實!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爲“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不僅這些。《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餘”、“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說新語》裏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麼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誇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於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脫穎而出,終後爲竹林七賢之一,成爲西晉大臣。

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一是他們要罰,確捨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們會處罰,但是他們沒有自己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劉墉以自己教育孩子爲例,特別是提到他的母親,在劉墉想打兒子確又礙於母親而沒有真打的時候,提醒劉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點,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損了父親的威嚴,更關鍵是絲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劉墉以自己年邁的母親爲例,告誡我們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己的原則。

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險動作時受傷,於是在他不聽話的時候處罰他,目的是使他不受傷,你能把 他打成一身傷,當然不能,所i以處罰絕對不可以過分,否則就變成是你在傷害他了,常此以往,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還會使孩子漸漸遠離你。同時處罰又得有自己的原則,什麼事情該罰,什麼事情不該罰,不能隨自己心情而定,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且要經常讓孩子知曉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如此想到我們高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對於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規,詳細完備,讓學生清楚我們的原則底線,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你犯什麼錯誤會相應得到什麼樣的處罰,而一旦學生犯錯,一定要處罰,當然這處罰要嚴格遵守事先的規定,不可過於隨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處於青春期叛逆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在處罰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這樣纔可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於觀察,善於思考,並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世說新語讀後感篇3

讀後感是對一本著作的一個總結及心得體會,一篇好的讀後感能讓讓一個讀者對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重要的內容和一覽著作的好奇心,同時,讀後感也是表達個人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融合在一起,悲傷和幸福的文字產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讀後感思想和文學在對著作進行一個美好的文化傳達的同時,也表達着個人內心的呼籲。歡迎參考出國留學網讀後感範文。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現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爲主要內容,以辯論爲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閱讀《世說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說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爲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爲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說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裏。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爲什麼站在泥地裏?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爲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說: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說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裏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裏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嫺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這裏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爲學成就之高,連家裏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說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爲之慚愧不已。文人爲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爲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並問道:“此理僕以爲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爲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覆論辯多次。何晏並沒有因爲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可以說王弼的行爲在現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並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說這種思想將有利於更好的促進學術的進步,也更有利於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嚮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麼異同?”回答說:“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爲掾官,世人稱他爲“三語援”。而衛玠嘲笑他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了,爲何用三字!”宣子說:“只要是衆望所歸,也可以不說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多餘的。”於是兩個人成爲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爲衛玠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說服了衛玠,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並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爲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