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世說新語》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9篇)

讀後感1.39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9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1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編寫的志人小說,分爲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我覺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語》,寥寥數語的小故事卻訴說着發人深思的大道理。

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性。舉例來說,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共同在菜園裏種菜,勞作中他們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塊,而是把金子視作土塊,繼續幹活。華韻卻把金子拿在手裏,反覆地看不忍丟棄,導致管寧對他心存芥蒂。還有一次,兩人一起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路過,引起大家圍觀。華韻丟下書本也去湊熱鬧,管寧心裏十分不滿。於是,他拿刀割斷草蓆,和華韻分席而坐,說:我們不是朋友!因爲管寧發現他們兩人的價值觀截然不同,華韻太看重金錢和名利。而華韻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這就是著名的管寧割席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簡單但道理很深刻。我絕不會學華韻,不是自己的東西,我絕不存佔有之心,我絕不爲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真正的人生價值。

因爲《世說新語》裏面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個暑假才變得意義非凡!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2

讀書,是既能安靜下來,又能提高素質的一項活動,而讀名著,卻又是別一番滋味。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世上的書千千萬萬,在大千世界中,怎樣的書沒有?真正被稱爲“名著”的.那幾本,到底爲什麼是名著?

《世說新語》是一本描寫人物有趣的言行舉止的書,由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小故事組成。《才思敏捷的楊修》就是其中一則。它講了楊修和曹操猜謎的故事“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竟可以一看就理解出“絕妙好辭”四個字,我們不得不驚歎楊修的才華和文字聯想能力。

還有《爲朋友捨命的苟巨伯》苟巨伯遠道而來看望朋友,可是準備攻城的賊兵闖了進屋,賊兵怕有詭計,質問他們爲什麼不逃跑。苟巨伯毫不畏懼的說:“朋友有重病,我不忍心丟下他,寧願用我的身軀代替朋友的性命。”就這樣賊兵羞愧難當,讓下城池,撤退了。

《世說新語》的一個個小故事分開看,處處閃耀着人們的生活情趣和智慧,合起來看,又是一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盡顯人間百態,世事滄桑。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3

孝,是一種境界,指的是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順,擁有對長輩的孝,就會擁有一些美名,如孝子等,讀了《世說新語》,讓我更加懂得孝之道,懂得那份親情。

今天我讀的是“德行第一”中的第9章,故事講的是這樣的一件事:王祥對後母也非常恭敬。後母讓王祥去守護李樹,有時忽然颳風,王祥就抱着李樹哭泣。王祥一次在別的牀睡覺,後母走去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去小便,後母只砍到被子,王祥回來後,求後母把他砍死,後母被感動了,於是像對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同樣被王祥感動,當王祥做出去求後母把自己砍死的決定時,是冒着多大風險去做的啊,如果後母沒有被王祥感動,那麼一位孝子,一位讓人尊敬的孝子,就會死在後母的砍刀下,我想:如果我是王祥,遇到這樣一條冷血的毒蛇,要麼逃得遠遠地,要麼自己好好侍奉她。

百事孝爲先,王祥能對一個想殺死自己的後母那麼孝順,我們爲什麼不能對愛護自己的長輩更加尊敬,更加孝順呢?我們在長輩們給予的優良環境下學習和生活,怎能不感激,不回報呢?孝,是我們最好的回報方式。

孝,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世說新語》這本小說集,對孝之道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解釋。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4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樑代劉峻作注。分爲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爲“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

不僅這些。《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餘”、“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說新語》裏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麼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誇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於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脫穎而出,終後爲竹林七賢之一,成爲西晉大臣。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於觀察,善於思考,並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5

《世說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敘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向來被視爲魏晉「志人」小說的典範。在世說新語以前,也曾出現過不少軼事小說。今天所見的世說新語雖然已失去原來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爲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說中,世說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內容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被推爲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承先啓後,不可忽視的地位。

我對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說,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裏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後來有一次,兩人曾經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而坐,向他說:“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歆爲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

這本書將對我的爲人處世有一定的幫助,我現在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還是要學習這些道理的。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6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傍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人,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箸門外,怡然不屑。

子敬之行爲確實太過簡傲,我想來想去,此種行爲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貴族,從小衣食無憂,任性放達,骨子裏有一種血統、身份和學識的優越感。評點他人時,毫無顧忌;面對他人批評時,也毫不在乎。獨來獨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輩出身貧寒之人,自是望塵莫及。從小都是按照別人要求的`樣子而活,一直以來都在爲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波忙碌,爲人處世情願辱沒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別人。此種境遇即使要放達也只能裝裝樣子而已。

元帝皇子生,普賜羣臣。殷洪喬謝曰:“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勳焉,而猥頒厚賚。”中宗笑曰:“此事豈可使卿有勳邪?”

看到這則故事,我不免忍俊不禁,惠心一笑。我們當代人經常也是開類似玩笑的,尤其是朋友之間,此類戲虐之詞時常有之。不過這則故事能夠看出君臣間少有的和諧氣氛,估計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皇帝也是人,難免和臣僚們偶爾也樂一樂,何必每天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呢?

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僧淵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7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後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全書依資料分爲“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透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禮貌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和祖國一齊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爲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但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我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着、愛着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裏,一向永恆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愛你我的祖國。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8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爲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世說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體現時代特徵的筆記小說,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品。它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包括我也很喜歡。

能寫出這樣好的作品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義慶。

《世說新語》通行本爲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很多吧!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詞簡意明,頗能表達人物的個性特點。淡淡的幾筆,就能把人物描寫的活靈活現,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樸素的散文,有的幾乎如口語一般。在晉宋人的文章也頗具特色,因此一來使人們喜歡閱讀,其中不少故事,了詩詞中的常用典故……

《世說新語》讀後感400字9

讀了《世說新語》後,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然無爲”。

“自然無爲”是魏晉的玄學家悟出的唯一能抗衡儒家禮教名分思想的銳利武器,含有道家的精髓。魏晉的玄學家認爲,任由人們的本性自由發展,這就叫自然;而人治理人,對別人的自由橫加干涉,這便是人爲。

我不知道,道家和儒家哪一方是對的,但是我很喜歡道家的思想——“自然無爲”。這跟仙外的校訓“順其自然”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自然無爲”的道家學說呼籲人們發現真我的存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發現了人的價值,於是就有了人對生活的追求:花前月下,飲酒賦詩,敞懷清談,展現才情,我行我素。譬如,王子猷的卓犖不羈、嵇康的一曲《廣陵散》、顧愷之的“三絕”、杜預的《左傳》癖、阮籍的青眼白眼、王羲之的東牀坦腹……他們要在短暫的生命中活得瀟灑,活得灑脫,活得自由自在。他們放蕩形骸,膽大包天,不畏生死,有時甚至狀若瘋魔。他們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和看法,甚至不知羞愧爲何物,只照自己的意願來活。

魏晉時期,宗教信仰的混亂以及人們對統治者的失望和不滿,導致很大一部分有才華、有能耐的人士隱居山林,整天曳尾塗中,飲酒作樂。如果他們生在大唐盛世,一定會有一番成就,但當時政治腐敗,敢於指責的人都死了,剩下的都只能敢怒不敢言。有的用酒精麻痹了自己,有的直接放棄了希望,在山林裏尋覓着他們心中的“道”。

我覺得,上述這些魏晉名士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們不需要刻意做大英雄、大善人,只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好自己的事,做有意義的事。